- ISBN:978722012090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556
- 出版时间:2021-04-01
- 条形码:9787220120909 ; 978-7-220-12090-9
本书特色
《生日三记》《春之韵》《缘何春花秋烂漫》《宁波秋夜》《青岛赏月》《提前过了个重阳节》《今秋桂花格外香》《向往梅花》《成都观虹》《初登嘉峪关》……《月满昆仑》是作者从众多作品中精选出来的佳作结集,记录了一位古稀老人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
内容简介
本书是屈全绳个人文集。全书收录了作者*近十几年所创作的作品,分为“皓首回眸”“以贤为策”“一瞥万象”“书卷盈怀”“素日琐记”“小品杂集”六辑。作者对自己几十年人生历程的回顾和感触,对逝者的怀念,对贤者的敬重,对后辈的期盼,都写进文章里。
目录
**辑 皓首回眸
清明忆父
中秋忆母
附文:爷爷奶奶,我想你们
——清明时节忆童年
回忆五毛钱
难忘初过八一节
月满昆仑
友情重过酒千盅
让回忆释放正能量
汶川地震那一天
弥留之际的弟弟
第二辑 以贤为策
哲人归大夜,千古传圭璋
——忆季羡林先生为《汉藏交融:金铜佛像集萃》题词
长亭一曲路三干
——冯其庸先生的西域行与军旅情
道德文章谁为继
——悼念冯其庸先生
冯其庸先生学术生涯中的“求索”与“爬坡”精神探析
显学后面的隐形人
——记佛教造像研究专家暨敦煌学专家孙国璋先生
千古藏学一宗师
——王尧先生头七祭
李巍先生的收藏与金铜佛像的归宿
雕琢神态塑造气韵
——记著名雕塑艺术家纪峰先生
下笔惊风云落墨染毫巅
——试论吴振西诗书画艺术
喜怒哀乐尽在笔端
——李凤杉写意人物画解读
丹青不知老将至凌云健笔意纵横
——叶毓中杜甫诗意书画探因
为有源头活水来
——邓晓岗先生水墨竹柏画浅析
解读王洛宾
——*美的音乐在自己的国土上
为有心泪拾遗曲
一个为病人活着的医生
——回眸第四军医大学王锦玲教授
没有镌刻的碑文
——追忆“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为救灾牺牲的邱光华机
组五烈士
看书展忆故人
第三辑 一瞥万象
跨越时空沧桑的天国景观
——大足石刻个性特征浅议
结缘金铜佛造像记
永乐金铜佛像与汉藏文化交融
汉藏佛教文化艺术交融的认同基础
因缘殊胜普陀山
巫文化源流与创新之管见
卓玛的眼泪
故乡的“原”与“沟”
青岛的五四广场
义乌因“孝”而得名
第四辑 书卷盈怀
奇葩绽放心生香
——写在《汉藏交融:金铜佛像集萃》付梓之际
甘与西陲共春秋
——我读《岁月回顾》
真挚的家国情怀
——读《戎马西域四十秋》
画龙多雅士点睛一戎衣
——读《南远景中国画研究文集》
以兵寄情以论立世
——读南远景军事人物评传《云卜论兵》
观察与思考的沉淀
——读邓晓岗随笔集《独眼》
萧劲光大将《八五抒怀》读后
记忆深处藏精神
——关中尧散文集《一捧沙》读后
试论关中尧文学作品的特征
微言大义夕阳红
——王发虎《顺其自然度晚年》序
让民族的苦难与辉煌凝成永恒
——读廖毅文报告文学集《历史的闪电》
《弟弟*后的日子》
——一本读起来放不下的书
潺谖的心语
——李凤玉散文诗欣赏
回眸北大
——在北大图书馆找到了我的短篇小说处女作
第五辑 素日琐记
生日三记
春之韵
缘何春花秋烂漫
宁波秋夜
青岛赏月
提前过了个重阳节
今秋桂花格外香
向往梅花
成都观虹
初登嘉峪关
第六辑 小品杂集
较量
战友
应聘
遗嘱
地震
支票
节选
清明忆父 父亲屈怀远是在母亲王玉琴走后第四个年头撒手人寰的。倘若老人家健在,今年应是103岁的人间仙翁了。 令我至今无法释怀的是1979年4月5日,父亲刚跨进63岁的门槛,便走到他艰辛凄苦的人生终点。 今年的清明节,是父亲的忌辰。清明与忌辰重合,这是因缘际会,抑或是天人巧合,我难以判定。但我相信吉人天阀,一善有善报,父亲能够分享青冢弹泪的天下追思,也算是一种哀荣!可我宁愿父亲活着,也不要这样的哀荣。 我是在父亲告别尘世前十多天离开他的。那时候父亲已经猜到他得了不治之症,而父子之间的诀别,无疑使死亡早几天掐住了父亲的命门。父亲靠在我弟弟身上,倚门送我时寸步难移。他时而点头,时而摇头,浑浊的眼眶装满了不舍,绝望的神情笼罩着他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那一刻,我们父子相对流泪,没有说一句话。说什么呢?有什么可说呢?只有生离死别的悲痛,只有忠孝不能两全的心声!那一刻早已长进我的脑子,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父亲是在我军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凯旋声中走向生命终点的。 1979年2月17日,对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全线打响,3月16日我军全部撤回国内。3月20日,我受命前往成都军区政治部政研科,学习部队战前和作战期间的政治工作经验。 那时候,南线作战虽然胜利结束,但乌鲁木齐军区所属部队仍然处于临战状态。军区首长判断,虎视眈眈的对手很可能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在我边境地区或浅近纵深,替一败涂地的越南报复我军,因为苏越两国刚刚缔结完同盟条约。此前,嚣张的黎笋集团敢于置我国再三警告而不顾,频繁侵犯我边境,故意杀害我边民,就是仗着这一纸条约壮胆的。 为了防止苏军后发制人,乌鲁木齐军区所属部队枕戈待旦,剑拔弩张,在“南疆部队放鞭炮,新疆战备不松套”的动员声中,加紧防敌突袭的准备工作。我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专程到成都军区取经的。 父亲虽然只有初小文化程度,但当过石印IA,识字不少,对《三字经》《百家姓》《干字文》《弟子规》等启蒙读本比较熟悉,也了解其中一些典故。同时受关中乡土观念的影响,对南方“蛮子”颇不待见。1961年,听说我参军要去四川,父亲当时坚决不同意。理由是“老不出关”。后来又听人说“娃到四川不想家,又有媳妇又有妈”,更不同意我当兵入川,担心我到四川娶妻生子,乐不思秦。第二年得知我去新疆当兵,虽觉得远隔天涯,但没有阻拦,只是要我尽完三年义务再回来读书,多长点出息,多学点能耐。 得知我当干部后,父亲没再劝我重回学校读书,但对新疆局势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常人。新疆一有风吹草动,就要求我务必给家里写信。1970年11月,新疆部队战备,家属紧急疏散。父母得知消息后,连发电报催我把孩子送回老家。鉴于战备形势日趋严峻,正在坐月子的妻子孙兰带着刚满两岁的女儿和满月的儿子,乘了56小时的火车回到白鹿原,把孩子托给父母抚养。将近两年时间,我们既没顾上回去看望父母,也没顾上把孩子接回新疆。P3-5
作者简介
屈全绳,中共党员,陆军中将,1944年出生于陕西省西安白鹿原。1962年入伍。在职期间研究军队政治工作,《议军论政》集纳了作者在《求是》《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发表的70余篇论文。退休后专注文学创作,著有诗词、散文、小说、纪实文学、文艺评论多篇。由他作词的十多首歌曲被拍成MV音乐作品,其中《哈达》作为华语乐坛经典在海内外流传。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25.0¥39.0 -
树会记住很多事
¥9.9¥29.8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5.8¥15.0 -
见字如面
¥23.4¥49.8 -
读人生这本大书
¥8.8¥26.0 -
长篇小说:红与黑
¥21.7¥69.0 -
南方周末记者文集-大地孤独闪光
¥17.0¥28.8 -
我与地坛-纪念版
¥26.1¥29.0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7.8¥25.0 -
茶,汤和好天气
¥10.5¥28.0 -
夏日走过山间
¥11.3¥30.0 -
林徽因讲建筑
¥10.3¥29.0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50.3¥68.0 -
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
¥8.6¥28.0 -
一间自己的房间
¥20.6¥32.0 -
到山中去
¥9.1¥30.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24.4¥49.8 -
人生非若春日蔷薇
¥16.2¥46.0 -
瓦尔登湖
¥11.1¥39.0 -
西南联大古文课
¥22.6¥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