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辞赋编年史.隋唐五代卷(上下)

包邮中国辞赋编年史.隋唐五代卷(上下)

1星价 ¥283.5 (7.5折)
2星价¥283.5 定价¥37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076562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1837
  • 出版时间:2021-03-01
  • 条形码:9787560765624 ; 978-7-5607-6562-4

内容简介

“唐宋元辞赋编年史”对唐宋元的赋学人物、作品、赋集、赋论以及与赋学相关的制度、事件进行编年系 月,系统展示赋学研究成果,力求在全面整理赋学文献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赋学嬗变轨迹及其发展演进的内 外动力.本丛书以年月日为经,以赋学文献为纬,客观、立体、多方面地展现唐宋元赋学的发展历程,其中对 赋学发展史的关键时间节点、如何处理编年体与纪事本末体的关系、如何删繁就简等问题的探讨,对推进中 国文学编年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具有填补空白的积极意义。

目录

前编 隋
◎隋文帝开皇元年(陈宣帝太建十三年) 辛丑581年
◎隋文帝开皇三年(陈后主至德元年) 癸卯583年
◎隋文帝开皇六年(陈后主至德四年) 丙午586年
◎隋文帝开皇八年(陈后主祯明二年)戊申588年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 辛亥591年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 乙卯595年
◎隋文帝开皇十六年 丙辰596年
◎隋文帝开皇十七年 丁巳597年
◎隋炀帝大业元年 乙丑605年
◎隋炀帝大业二年 丙寅606年
◎隋炀帝大业四年 戊辰608年
◎隋炀帝大业八年 壬申612年
◎隋炀帝大业九年 癸酉613年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 乙亥615年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 丁丑617年

正编唐
◎唐高祖武德元年 戊寅618年
◎唐高祖武德四年 辛巳621年
◎唐高祖武德五年 壬午622年
◎唐高祖武德九年 丙戌626年
◎唐太宗贞观二年 戊子628年
◎唐太宗贞观四年 庚寅630年
◎唐太宗贞观五年 辛卯631年
◎唐太宗贞观七年 癸巳633年
◎唐太宗贞观八年 甲午634年
◎唐太宗贞观九年 乙未635年
◎唐太宗贞观十年 丙申636年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 丁酉637年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 戊戌638年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 己亥639年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 辛丑641年
◎唐太宗贞观十六年 壬寅642年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 癸卯643年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 甲辰644年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 乙巳645年
◎唐太宗贞观二十年 丙午646年
◎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 丁未647年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 戊申648年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己酉649年
◎唐高宗永徽三年 壬子652年
◎唐高宗显庆五年 庚申660年
◎唐高宗麟德二年 乙丑665年
◎唐高宗乾封三年/总章元年 戊辰668年
◎唐高宗总章二年 己巳669年
◎唐高宗总章三年/咸亨元年 庚午670年
◎唐高宗咸亨二年 辛未671年
◎唐高宗咸亨三年 壬申672年
◎唐高宗咸亨四年 癸酉673年
◎唐高宗咸亨五年/上元元年 甲戌674年
◎唐高宗上元二年 乙亥675年
◎唐高宗上元三年/仪凤元年 丙子676年
……
后编 五代
附录 作者及赋题索引
参考文献举要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国辞赋编年史.隋唐五代卷(上下)》:  首先,在《唐六典》卷四“礼部”条所列“大瑞”“上瑞”“中瑞”“下瑞”诸条中,均未及温洛事。《淮南子·地形训》云:“洛水轻利而宜禾。”②禾者,性喜暖。可知洛水之温,实地气使然。上引徐坚《初学记》卷六《地部中·洛水》“叙事”引《述征记》云:“洛水底有矾石,故上无冰。”试图对此进行科学解释。可知洛水时温,并不是异象,故史书未载,唐人亦并不以此为异象或祯祥。此赋却一反常识,起首即云:“惟上天降厥瑞,瑞著于川。惟君人临厥圣,圣通于天。由盛德之应矣,化清洛之温然。”显然是以温洛为祥瑞,与时人认识不同。且赋末称:“方今地不藏宝,天惟瑞圣,兹水也有时而温,由一人之德盛。”显然是以自然中洛水先温的现象与君王之德相比附,赞颂一位居于洛阳的“圣通于天”的天子盛德。这样以温洛为天子圣德而天降祥瑞的说法,或与时代政治需要有关。  其次,赋文再三以“圣”相称,可能与此位居于洛阳的天子尊号有关。检有唐历史,贞元以前,唐代政治中心稍有变迁:自光宅元年(684)改东都为神都,至武则天天授元年(690)九月,“立武氏七庙于神都”(《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即移位洛阳,自唐玄宗开元起,洛阳又恢复了陪都的地位。在此期间,先后有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曾长期或短时居住于洛阳,而生前有加尊号之举的仅有武则天与唐玄宗。此两者中,唐玄宗虽在开元五年(717)至开元二十四年(736)间五次巡幸东都,然其所加尊号中,直至开元二十七年(739)的“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始有“圣”字,而此时唐玄宗返回长安,不复东巡。因此,此位居于洛阳的天子,只能是武则天。检《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载初元年……九月九日壬午,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改元为天授,大赦天下,赐酺七日。乙酉,加尊号日圣神皇帝。”  再次,此赋所写为“水之应”,与武则天女主掌权的现实一致。因为按照传统阴阳观念,男为阳,女为阴;山为阳,水为阴;帝为阳,后为阴,水代表至阴之仁德。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日:“水者冬,藏至阴也。宗庙祭祀之始,敬四时之祭,禘袷昭穆之序。天子祭天,诸侯祭土。闭门闾,大搜索。断罚刑,执当罪,饬关梁,禁外徙。恩及于水,则醴泉出。”①而皇后武则天称帝,必然涉至阴之水的祥瑞。此赋将并非异象的洛水时温附会为“盛德之应”,即是以“醴泉出”同样的意蕴赞颂天子。故此赋不厌其烦地颂扬天子盛德通天,天授灵贶,正是以洛水喻天子,赞颂其包容、博大的美德。至阴之仁德与武则天的女主身份恰好对应。此赋频频使用诸如“和气”“温温”“煦然如春”“微暖”“澄洁”等女性化的词语,且云:“若夫德至则应,天且不言。就其深则酌之不竭,变其性乃即之也温。”可能即是这类女身称帝、以阴居阳位的暗示。  *后,武则天时代,“四方承旨,多献符瑞”(《旧唐书·冯元常传》),如《新唐书·岑文本传》附《岑长倩传》载:“武后擅位,喜符瑞事,群臣争言之。”故此赋以温洛为祥瑞,或出于武周时政治需要和文士希旨。此赋作年或可定于武周时期。检《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载:圣历三年(700)五月“癸丑,上以所疾康复,大赦天下,改元为久视,停金轮等尊号,大酺五日”。可知,从天授元年(690)至久视元年(700)间,武则天尊号虽然多变,但一直保有“圣神皇帝”的尊号,故此赋当在此阶段产生。又,赋首云:“惟上天降厥瑞,瑞著于川。惟君人临厥圣,圣通于天。”显然有所指。检《资治通鉴·唐纪二一》,万岁通天元年(696)三月“丁巳,新明堂成,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规模率小于旧。上施金涂铁凤,高二丈,后为大风所损;更为铜火珠,群龙捧之,号日通天官。赦天下,改元万岁通天”。“圣通于天”或兼指此。又赋云:“当短至之时,景为凛烈;及暄变之际,应在沦涟。”温洛发生在冬至时。应当注意的是,“载初元年春正月,神皇亲享明堂,大赦天下。依周制建子月为正月,改永昌元年十一月为载初元年正月,十二月为腊月,改旧正月为一月”(《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