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6093997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6cm
  • 页数:364页
  • 出版时间:2021-04-01
  • 条形码:9787536093997 ; 978-7-5360-9399-7

本书特色

长篇小说《赛龙夺锦》展示了岭南人、广府人的精神气象,数代人前赴后继,用音乐去滋养性灵、丰富生活,用音乐去传承岭南的历史传统,更用音乐改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 —何穗鸿 番禺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凤莲的小说里,创作热情、知识储备和本土情怀,是三个重要的关键词。《赛龙夺锦》是**部以广东音乐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凤莲的一种新的开拓和创获,里面的南国风俗、戏行掌故、美食话题,穿插其间,非广府人是 难以写得这么贴切、生动的。 —董上德 中山大学教授 梁凤莲的新作《赛龙夺锦》是运用地方传统音乐资源进行中国当代小说叙事创作的一个成功典范。小说勾勒出了以“何氏三杰”为代表的广州番禺沙湾家族史与百年广东音乐史之间的纠葛,映照出“广东音乐”之于珠江水乡的历史印记,并在真实与虚构、艺术与生活、离散与回归等多个维度去整顿音乐之于生命的力量。 —陈超 星海音乐学院教授 “为广府历史立传,为岭南文化立言”一直是梁凤莲秉持的创作信念,《赛龙夺锦》尝试跳出本土,用海洋性眼光来审视本土,将广东音乐旋转在“湾区——全球”的互动视角中进行重新定位,而沙湾也从一个音乐古镇跃升为联通海内外中华儿女情感认同的文化纽带。呈现了何氏家族如何一代代地将广东音乐发扬、传承并响遍四方,进而夯实中华民族对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徐诗颖 华南师范大学副研究员、博士后

内容简介

本书以沙湾何氏家族创作广东音乐《赛龙夺锦》等经典曲目为题材, 着力描绘了一幅沙湾何氏家族与广东音乐的关系图谱 ; 理清何氏家族在近代创作广东音乐的时间脉络、空间脉络 ; 艺术化地再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各种要素融汇碰撞对广东音乐发展产生的推动力 ; 真实地还原时势的风云际会、起伏变迁对个人的命运、家族的命运和文化的命运的改变。

目录

001 序 曲 银河会

015 **章 流水行云

069 第二章 雨打芭蕉

121 第三章 赛龙夺锦

189 第四章 晚霞织锦

235 第五章 陌头柳色

281 第六章 沉醉东风

325 尾 声 步步高

339 后 记 彩云追月


展开全部

节选

序曲 银河会 一切的归来都在先祖的翘望中,一切的离去都在先灵的护佑下。家族,以及家,其实就是一种使命。 从那以后,我不再认为神话只是传说。那是我的祖先亲历过的,口耳相传的。我是何氏家族的若干代之后的后人。 每当重溯这一幕,我们都恍如亲临其境。那是并不遥远的神话。 那时正当少年。 少年的心思想法,如同珠江潮涨时的浩浩汤汤,总是汪洋恣肆,宽广无边。那是我的少年时分。 歪着头总在想,什么时候,能在天上看一眼家乡,从高处往下看,俯瞰式地看:在月圆之夜,看珠江水慢慢地摇晃着月色,西江水在月色的凝视里舒展出曼妙的曲线,从三水江面顺水而来的那艘船,一路南下,大地万籁无声,时辰的掌管屏住呼吸降下夜色的帷幕,连*勤快的船夫都迷迷糊糊打盹儿去了,只有流水声搅拌着船夫均匀的呼噜,放大着夜色的睡意。黑乎乎的水面越来越分明地涌荡起月华和星光。 岸边,树木笔直地伸长了脖子,互相牵拉着高举起双手,遮挡着村子外胡乱挤拥的风。村庄在睡梦中调匀了呼吸,把草棵植物的味道和泥土江水的味道,轻轻地拍打成乡野的气息。直到早晨,才悠悠然地翻了个身,醒过来,把一整晚的呼哈暂停,让黎明憋久了的等待,哗啦一下子,齐刷刷地吐出乳白的炊烟。 而我呢,则变成了一只白鹭,在沙湾后面的青萝峰上翻飞,升高,再升高,然后盘旋着,停住了翅膀的扇动,等一种声响刺破天地的静寂,或是雄鸡的啼叫,或是耕牛的哞叫,或是高亢嘹亮的,或是悠长悠长的,再等东边的一道曙光,弹开灰蓝色的夜幕,我便知道是谁主宰着这里,或者说,谁是这里的主人了。 是的,我的家乡是沙湾,是番禺的沙湾。 老一辈的人常说,何家的祖先是南宋理宗绍定年间来到沙湾的,算起来已经是六百多年了,要掐指算算也能知道这六百年经历了多少个朝代。他们走了多远的路,路上经历了什么折腾,才走到这片土地,在这里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他们确实不知道,似乎也想象不出来,反正有一点看法是一致的,那就是,在他们看来,六百年可真是一个长得不能再长的年月了。事实也是,四爷在祠堂翻家谱的时候,一定是边翻边叹气,那厚厚的一本族谱,中间还缺失了不少,可也足够把他摆弄得头晕脑涨的。为什么会选择来到这里呢?这似乎是一个永远的谜,也没有哪代人试图找出依据,去回答这个问题。只能笼统地说,这是命中注定的。 四爷笃笃笃地用手指敲打着那厚厚的族谱:“你想想,就算是二三十年一代人,一代一代的祖先排下来,六百多年哦,那要排多长的队啊,这头到那头都望不到边呢。”他摇晃着脑袋感叹着,神情又有点自鸣得意。 那当然啰,六百年的祖先能活在文字里,活在后人的记忆里,确实是骄傲得不得了的事情,也是何家生生不息的秘密所在吧。 几十年一代的祖先站成一溜儿,排在时间的行列里,长长的似乎是看不到尽头的。 四爷慢悠悠地感叹着的时令,正是谷雨的春天,那天的雨下个不停,雨势骤紧骤松,雨线从屋檐瓦下亮闪闪地挂下来,接天接地欲断难休,那时的大厅里清风润泽,八仙桌前供案上的檀香烟柱盘旋着向上。 只是,早在祖先来到这里之前,珠江就已经在这里了,青萝峰也已经在这里了,月亮、太阳、草木、鱼虾、飞鸟也已经在这里了。我不确定,所谓的命中注定是不是也包括它们——那些相伴相生的草木虫鱼?它们是一直在等着我们何家人来到沙湾的吗? 很小的时候,我就能听见自然万物的节奏和旋律,风有风的旋律,雨有雨的节奏,打雷的时候,天地比拼着谁的声音动静更大,彼此呼应,天边一道闪电亮起,嗖一下强光炸裂,紧接着,田野上就响起一阵炸雷,从田垄滚动一直滚到水里。 乡野其实有很多秘密的,比如白天黑夜起伏着无数的声响。 白天,是各种鸡鸭猪牛此起彼伏的鸣叫,是农人的吆喝,大人小孩的应答,*温暖悦耳的莫过于老耕牛“哞哞”的叫声,像足了一个慈祥老人呵呵的回应。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时候,鸟和狗都睡着了,这是虫子们登台合奏的时候,*响亮的莫过于青蛙的叫声,此起彼伏的,间杂着屋脊上叫春的猫悠长的拖音,把一个普通的夜晚拉扯出无数的头绪。原来,夜幕下,夜气夹杂的夜声是这么热闹的,不过再热闹,也抵挡不住眼皮打架打累了。 后来,上私塾时金爷说我“天赋异禀”,那时我不太懂这么深奥的道理,也不理会这是多么沉重的肯定,那时的我只享受和阿嫲一起坐船出海的时候,把听到的旋律唱给阿嫲听。 那样的时光,浪头拍打船舷的声音,远处岸边基围蕉林的风声,都是韵律十足的,我就这样永远记住了阿嫲反复多次讲过的故事。 “沙湾是鳌鱼吐沙吐出来的。” 鳌鱼是我们华夏神话传说中的吉祥动物。相传在远古时代,万里无垠的云海,浩瀚无疆的大海,那上天入地腾云驾雾的龙——中国*威猛厉害的龙,就是金色银色的鲤鱼一飞冲天,跃过龙门,变身而成的;从此来去无踪,见首不见尾,却在隐身处指点乾坤、统领山河水域。而在南边的江河海域出没的鳌鱼,却因偷偷地吞下了海里面的龙珠,无法在天地翻飞,只能成为龙头鱼身的水中之王,雄性鳌鱼金鳞葫芦尾,雌性鳌鱼银鳞芙蓉尾,雄雌相伴,终日遨游大海嬉戏,于是乎,大海的声音娓娓动听,好一个丰富多彩、诗意无限。 在我的想象中,这出双入对的雄雌鳌鱼肯定是神灵附体的,它们在阳光烁闪的水面上一直昂着头潜行着,快到沙湾的地界时,鳌鱼乘着浪头高高地跃起,一左一右,窜带起了一圈圆形的浪花,在空中,鳌鱼喷吐的水珠扬起了环形曼妙的曲线,它喷吐的水珠成了白花花的沙子,堆积一起,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一天复一天,一月接一月,一年又一年……然后,就有了沙湾。聚沙成田,筑堤围田,然后,我们何氏的祖先就来到这里了。 我总是自作主张把鳌鱼转换为一对龙,蛟龙腾跃,那才是真的风水宝地啊。四爷对我的胡思乱想并没说什么,只是意味深长地用他的食指,用力地左右摇动着,坚决地否定了:“后生仔,你的注意力要回到根本上。你知道我们沙湾*有名的美食是什么吗?除了爬金山(即鱼滑)、姜埋奶,就是生滚鱼片粥!那些在粥里弯成弧状的鱼片,就是鳌鱼化身养育我们的救命粮,一代代人吃下去,一代代的传承才会有力量。家族就是这么来的。”他停了一下,在厅堂里踱了几圈,接着说:“当然,你这么想象确实也是天资过人,甚至是福气过人,龙是云海水浪里的王爷,是我们海边人信奉的至高无上的神呢。” 我不知道日后的《赛龙夺锦》成为我们何家的音乐宝典,跟这个有没有关系。想来,这世上一切的缘起缘落能没千丝万缕的关系吗? 甚至,沙湾的鳌鱼舞一直擎举着的都是鳌鱼,这是年年节节都要招摇过市与民同乐的,看来沙湾人自古以来对鳌鱼的亲近与崇拜是不由分说的。沙湾与鳌鱼的关系也不可能是无缘无故的。 而且我的祖先和飘色竟然也有那么密切的关系,也有那么好几代人制作参与同欢共乐的记忆。 还有,过大年行大运的元宵灯节,我眯缝着眼睛,也能浮现出那种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画面。此时我依然想成为一只在沙湾上空滑翔的白鹭。在一只只锅耳墙恍若波浪般流动起伏的宝蓝色的天幕下,一长列的灯笼在大街小巷里浮游,清一色的鱼灯,都是以各式各样的鱼为造型做成灯笼,鳙鱼、鲢鱼、鲤鱼、鲩鱼等等,就好似何氏宗亲的大团聚,和而不同,各有特色,*惹眼的又是那硕大的鳌鱼灯了,龙头鱼身的制作,天上人间的祈福,多好的意头啊。所有的鱼眼睛都光闪闪的,多么奇特的一幕,作为一只白鹭都舍不得去树上栖息呢。 鳌鱼灯比一般的鱼灯大两三倍,一走动就占街占巷的,游人避让,好有架势,小孩子*喜欢围着它打转。我可以想象阿嫲提起过的那些旧事,仿佛我也身临其中。“你可能没机会见这种阵势了,那应该是壬戌年,你四爷操办北帝巡游那一年,那年元宵节的鱼灯,就是鳌鱼灯打头阵,亮了一晚,好晃眼,游了大半夜,不夜天啊。” 这只是故事的开头,接下来是水蛇春那么长的内容,我有时记起这一段,有时记起另一截。但是,阿嫲临去的那个夜晚所发生的事情,每一个细节我都记得清清楚楚。

作者简介

梁凤莲,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技术岗二级)、一级作家,博士,多伦多大学东亚系博士后及访问学者,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广州市优秀专家、广州市高层次人才、广州市优秀中青年哲学社科学者、羊城十大杰出女性、广东省三八红旗手、广州市劳动模范等称号。共出版个人著作35部,其中文化理论研究与文艺评论专著18部,代表作有《容度之间》《城市的拼图》《文化在场》《乱云飞渡》《百年城变》《文化的原乡》等;文学作品17部,长篇系列小说《羊城烟雨》、《西关小姐》《东山大少》《巷娈》,散文专集《被命运催赶的夜晚》《远去的诺言》《广州散韵》《应愿之地》等;并主编各种文集14种。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