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毛泽东学读书

包邮向毛泽东学读书

1星价 ¥28.4 (5.7折)
2星价¥28.4 定价¥49.8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801418173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60
  • 出版时间:2021-05-04
  • 条形码:9787801418173 ; 978-7-80141-817-3

内容简介

  在翰墨飘香的书堆中,他找到了治国救民的真理,找到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找到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气度;找到了,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洒脱……他改变了中国,征服了世界,成为了独领风骚的千古一人。
  一个因读书而闯祸的放牛郎,一个为《三国演义》而打架的小书狂,一个因读书而立志救国救民的热血青年,一个因看书痴迷而忘了下飞机的古怪领袖!正是这份对读书的着迷、痴狂,给予他智慧与气魄,使他带领一个国家、一个□□走向自强,成为读书治国的好榜样!
  毛泽东一生究竟读了多少书,已经无法统计了,仅就他的秘书张贻玖不完全统计,毛泽东一生中所阅读的诗词就有□000首以上。比“熟读唐诗三百首”要多多少倍。读书中有些不引人注意的细微末节他都注意搜集到了。他读书的范围甚广,可以概括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学,书法、报纸杂志、丛书工具书等。尤其是他饱读《二十四史》《史记》及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一部《资治通鉴》他竟读了17遍,许多残破的书页都用透明胶粘住的,他说从中获益□浅。
  毛泽东坚持不断读书,读大量的书,同时笔耕不辍。他一生究竟写了多少文章,确切的数字已无法统计全了,在正式出版的毛著中就涉及人物305人,提到的国名、地名有311个,成语典故351个,这是怎样广博的阅读积累,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说过:“我所有认识的伟大领袖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都是伟大的读书者。”

前言

  众所周知,毛泽东对书的痴迷程度□□□□,他的住所里,到处都放着书,睡床上、办公桌上、休息间里,甚至连卫生间里也都是书。他经常说:“书是要读的,不是用来装璜门面的。有些人喜欢把书锁在书橱里,实际上是不看的。我们要做工作,想抽出专门时间读书那是不多的,我到处放书,随手拿来,读上一段,图的是方便!”他的这个读书习惯,一直保持到晚年。即便是在戎马生涯的战争年代,和他辗转南北、形影不离的依然还是书。主席虽然博览群书,但从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而是仔细研读,掌握精髓。以主席这种上等智慧的翘楚人物,对于好书尚多遍研读,足见书对他的诱惑力。他对读书有过精辟论述:“对于《红楼梦》,读不了五遍以上,就没有资格评价。”由此可见,主席对好书的阅读层次和挚爱程度。“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就是他□好的注解。
  也正是因为有了书,才让这个山沟里的农家子弟了解了山外的世界。在翰墨飘香的书堆中,不但满足了他对知识的渴求,走出了精神的沙漠,还让他找到了治国救民的真理。在书中,他和古人对话,和时空连线,继而产生智慧风暴,可以说,主席的文韬武略,都来源于长期的社会实践和书本的滋养。书不但给了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洒脱,也给了他“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迈;书不但给了他“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优雅,还给了他“九天揽月、五洋捉鳖”的坚毅;并以“试看天下谁能敌”的雄心壮志,走向了他人生的□□。因此,是书改变了他的人生,改变了他的命运。当然,他也对书有了无法估量的厚报——改变了中国,征服了世界,成为玉树临风的千古一人。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客观解读了毛泽东与书的不解之缘,以及书对他人生的影响,并通过大量的鲜为人知的阅读故事,还原了一个作为普通读者的毛泽东以及书对他的激励作用和借鉴价值,真实再现了从普通读者到开国领袖的人格升华,从侧面彰显了阅读在人生历程中的重要意义。从中不但可以让人们学到领袖阅读的方法和兴趣,□重要的是还能学到为人之道和精神追求。主席的读书人生,再次提醒人们:阅读不但可以终结愚昧和单纯,还有助于活出人生的尊贵与喜悦、幸福与激情。
  本书不但适合普通读者,尤其适合领导干部,因为书中有许多章节再现了日理万机、为国操劳的毛泽东是怎样运用阅读为繁忙的工作减压的。相信,许多人都能从中找到有益的启迪。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嘹望世界的窗口,愿每个人都能喜欢本书,并从主席的读书人生中找到答案,这样,提高的不仅仅是人生的品位,还有成功的概率和幸福的指数。

目录

壹 一生攻读,谁与比肩
为买报纸被父亲骂
挑粪不忘读书
生活在书的海洋中
外婆家的“小小陪读郎”
天资聪颖的私塾生
就读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
府学秀才教“国学
杨昌济先生的高材生
“敬老尊贤”
“一师是个好学校”
“在北京遇到了一个大好”人
一生攻读马列主义
留在嘴里的半块芋头
看正书累了看闲书
一字一句啃英文
读《暴风骤雨》入迷
为看报纸攻打大军阀
遇空袭也读书不止
读书逸事
当小学生向人民群众学□<□r>孟锦云陪读诗书
芦荻当“侍讲学士”
凌晨才熄灭的灯光
弥留之际看的□后一部书
……

贰 以书为枪,横扫千军
叁 书读烂,其义自见
肆 妙文章,扫无敌
伍 藏书中的无限魅力
陆 晚年读书的毛泽东
展开全部

节选

《□0□1版 向毛泽东学读书》:
  毛泽东在湖南□□师范求学时,怀着强烈的爱国心,时刻关注中国和世界局势的发展和变化,他主要依靠报刊了解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师范学生自习室的西头,有一间可以容纳几十个人的阅览室,那里有湖南、上海、北京等地出版的报刊。毛泽东天天去看,一看就是一两个钟头。他看报特别认真,常常带着地图、字典和笔记本。凡属重要材料,不论篇幅多长,他总是认真阅读,做出摘记,还把报纸上见到的中外城市、港口、山脉、江河等地理名字,一个个记到笔记本上,然后对照地图,查看清楚,再查出英文名称。
  后来,毛泽东对斯诺说:“我在长沙师范学校的几年,总共只用了一百六十块钱——里面包括我许多次的报名费,在这笔钱里,想必有三分之一花在报纸上,因为订阅费是每月一元。我常常在报摊买书、买杂志。我父亲责骂我浪费。他说这是把钱挥霍在废纸上。可是,我养成了读报的习惯,从1911-19□7年我上井冈山为止,我从来没有中断过阅读北京、上海和湖南的日报。”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毛泽东在长沙报名参加了革命军,被编人湖南新军二十五混成协(旅)五十标□□营左队。那时,每个士兵每月可得薪饷银元七块,毛泽东除了伙食所用二三元之外,其余的全部用来订报纸,一有空闲就认真阅读,养成了从报纸上研究政治问题和观察社会问题的学习习惯。从《湘汉新闻》上,他□□次看到“□□□□”这个名词,还读了一些讨论“□□□□”的报刊文章,这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唤起了他追求真理的热望。
  1911年4月,毛泽东在为“问题研究会”起草的《问题研究会章程》中提出:“问题的研究,有须实地调查者,须实地调查之;无须实地调查,及一时不能实地调查者,则从书册、杂志、新闻报纸三项着手研究。”
  19□1年,新民学会在长沙的会员们讨论个人学习计划时,毛泽东提出,在人类知识积累的历史发展中,□先成为科学的是自然科学,然后社会科学才成为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因此,他尽可能挤出时间,从书籍、报纸中了解一点世界自然科学学术思想的“大概”。他深有体会地说:“两年中求学方面,拟从译本及报纸了解世界学术思想的大概。唯做事则不能兼读书,去年下半年,竟完全牺牲了(这是□痛苦的牺牲)。以后想办到每天看一点钟书,一点钟报。”可见其对报纸的钟爱。
  长征到陕北后,毛泽东利用统一战线的关系,通过东北军获得一些图书报刊资料。他曾向张学良借过书籍及地图。1936年3月,在同东北军王以哲商谈停战协定时,王除了掩护红军采购人员到西安买了两批物资外,还收集到一批南京、上海、北平出版的报刊杂志,连同山西、河北、绥远、察哈尔各省的军用地图,一起赠送给红军。由于彭德怀的工作,东北军高福源曾用飞机投下大批报纸刊物。
  1941年3月1日,毛泽东给国统区南方局周恩来、董必武写信说:“自3月1日起,请代订下列日报各一份:中央日报、扫荡报、新蜀报、新民报、时事报、新中国日报、华光日报、国家社会报及云南各种报纸。”

作者简介

  孙宝义,曾任辽宁省丹东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丹东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自1975年开始潜心研究中国古典名著,从人才学角度深入挖掘古典文化中的人才理论、用人原则。先后发表著作《古今人才漫话》《读(三国演义)话人才》等多部,在国内报刊和杂志上发表人才学专论三十余篇。
  近十余年来主要致力于伟人传记研究,和刘春增、夫人邹桂兰等编著出版了<毛泽东的读书生涯》《毛泽东的衍名艺术》《毛泽东的祖国山河情》等作品。
  
  刘春增,现任丹东市农科院副院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业余时间酷爱文学创作和研究历史、伟人。已发表作品有《毛泽东为什么要王洪文读<刘盆子传>》《重温<甲申三百年祭>牢记历史经验教训》等,还与孙宝义、邹桂兰合作编著了《毛泽东的读书人生》。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