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100192927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25
- 出版时间:2021-06-01
- 条形码:9787100192927 ; 978-7-100-19292-7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当代文学、文化研究者陆文夫先生是已故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美食家》名噪一时,拥有大批读者。国内目前虽有零星的关于他的生平和文学创作情况的介绍,但尚无专门研究其创作活动及其文学思想的著述。王燕的新著《双重视野下的自在写作》一书,以双重视角为切入点,聚焦于陆文夫的创作活动及其文学思想,立体地呈现了陆文夫的文学世界及其对吴越文化的继承与贡献,是了解陆文夫其人其思的佳作
内容简介
本书是研究中国现当代有名作家陆文夫的文学思想的专著,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论述陆文夫的文学素养与双重视角,具体论述个人经历、工作环境对双重视角形成的影响,以及双重视角的内涵解析与创作研究价值。中编分四个阶段论述双重视角的创作历程,包括“探求者”阶段、“煎熬中的起飞”、“梦中的天地”、“却顾所来径”四个阶段。下编论述现实主义文学与小说美学的构建,着重分析双重视角与小说美学的关系,“为读者想”的思想意义、理论内涵及文本表现,进而剖析陆文夫创作对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贡献,以及对苏州文学、地方文化发展的贡献。
目录
引言
上编 文学养成与双重视角
**章 求学经历与素养积淀
**节 私塾学童初识古典文学
第二节 偏科少年萌生爱国情愫
第三节 姑苏学子确立家国情怀
第二章 创作环境与文学养成
**节 新闻记者的文学梦想
第二节 社交环境影响创作视角
第三节 地域文化孕育写作灵气
第三章 思想探索与艺术审美
**节 双重视角内涵的解析
第二节 双重视角的形成与调适
第三节 文学追求与研究价值
中编 双重视角的创作旅程
第四章 1978年以前:折翼的“探求者”
**节 初涉文坛:江南秀土试磨剑
第二节 探求折翼:创作受挫而沉潜
第三节 《小巷深处》:百花文艺的诗意抒写
第四节 “工厂系列”:政治语境下的劳动颂歌
第五节 探索时期小说的艺术特质
第五章 1978-1981年:“煎熬中的起飞”
**节 写作立场:干预生活与问题意识
第二节 创作主题:事业颂歌到人性悲歌
第三节 叙事特色:传统叙事模式的日臻成熟
第六章 1982-1987年:“梦中的天地”
**节 小巷系列:审美领域的初步成型
第二节 《美食家》:美轮美奂的文化书写
第三节 小说意象:文化意蕴与灵魂干预
第四节 创作艺术:渐入佳境的审美写作
第七章 1988-1995年:“却顾所来径”
**节 文化多元背景与无名写作
第二节 直面社会现实的民生问题
第三节 《人之窝>:多声部的命运离歌
第四节 散文:艺术视角下的生活之诗
第五节 《苏州杂志》:审美理想的承载寄托
下编 双重视角与小说美学
第八章 “为读者想”:双重视角的小说美学论
**节 “为读者想”的理论意义
第二节 “为读者想”的理论渊源
第三节 “为读者想”与双重视角
第九章 “为读者想”:理论内涵及艺术表现
**节 文学入学论的理论原点
第二节 注重交流的平视姿态
第三节 雅俗共赏的文体风格
第十章 文化传承与文学贡献
**节 “小巷文夫”与吴文化传承
第二节 市民文学的无痕接脉
第三节 雅俗文学的融会贯通
结束语
附录一 陆文夫创作年表
附录二 陆文夫研究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双重视角下的自在写作——陆文夫的文学世界》: 一、双重视角的形成 结合本书上编第二节所述,成长经历与工作环境对于陆文夫创作中艺术审美性和思想探索性双重视角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把这种直接影响归纳为三个方面。 一是接触的下层百姓多。长江夹港的童年生活,陆文夫见识过码头讨生活的三教九流,为生活奔忙的苦力;苏州城的寄居生活,让陆文夫初识小街小巷中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采访中深入工厂农村一线时,他记录了工人农民的喜怒哀乐;下放射阳农村时,他与落魄知识分子一道和淳朴的农民兄弟的同甘共苦。这些接触,经常使陆文夫心存愧疚,同样作为一名普通百姓,作家已经得天地厚爱,拥有了很多普通人无法企及的资源和优势,有什么理由不发挥自己仅有的那点特长为凡人小事做一些真实的记录,哪怕只是看后有些许的温暖和触动,就足够了。正如他后来所说:“作家在人民之间是幸运儿。无数同代人受苦受难……如果再不把他们的艰辛、梦想、觉醒等等加以艺术的表现,那就太对不起人了。”①强烈的使命感促使他的“文学为人生”观念的确立,以及“为读者想”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 二是从军和记者经历。陆文夫在盐城华中大学接受了短暂培训之后,就随着接管的解放大军渡江回到苏州城,并从事轰轰烈烈的新闻报道事业,这一段特殊经历,使得陆文夫与王蒙一样,对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事业有着发自内心的拥戴与骄傲。他系统学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党的文艺政策和方针,努力用汗水和文字谱写社会主义建设的赞歌。他逐渐走上了文坛领导岗位,自然不可避免地接受马克思主义关于现实主义创作理论的影响。他始终认为阅读文学作品,除掉艺术上的享受之外,更主要的是从思想上获得启迪,读者可以从文学作品中寻找生活之路、解决现实问题、探求救国之道。在现实生活中,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新中国成立后的文艺主潮,就是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写工农兵题材,工农兵是文艺描写的主角。这便是延安整风运动后所带来的现代中国文艺历史的转折性变革,这变革形成的创作上、理论上的统治局面,直到80年代初才有所变化。这当然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们的心态,包括30年代走上文坛的“五四”作家群,也包括50年代文坛突起的高晓声、陆文夫这一批新生代作家、文艺工作者都明白新中国文学艺术的宗旨和创作总体要求。新中国成立以后,为工农兵服务,向工农兵学习,改造思想情感,便成了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的当务之急。而这个改造又是由一定的理论或世界观来引领指导的。所以,有趣的是,在这些小说诗歌戏剧等文艺创作中,主观性都是鲜明突出的。这种主观性不是“五四”时期个体主义的多愁善感,恰恰相反,这里的主观性表现为现实所要求的思想性,即以明确的目的、意识和观念来指导创作,这里的主观性是理智、实用、政治乃至政策的,高度重视创作中的理性因素.作家们不由自主地遵循概念或政策来编织故事、裁剪生活、抒写情怀,表现出一种相当理智的主观性,这些都是创作艺术中探索性视角形成的关键。 三是吴文化的浸润。吴文化的发源地苏州到了明清时候,成为江南文化中心。明清苏州人家普遍重视文化教育,书院多,文人众。据统计,明清两代苏州府考取进士1882名,约占江南考取总数的24%,明清江南状元共79名,苏州府34名,占43%。苏州因此获得“状元之乡”的美誉。其他文赋诗词、书法绘画、戏曲音乐、雕刻园林、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方面,苏州均很发达。如明文学“前七子…‘后七子”中,徐祯卿、王世贞都是苏州人;归有光是崇尚唐宋古文的著名作家,画坛“吴门四家”(沈周、唐寅、文徵明、仇英)风靡一时,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清代钱谦益、沈德潜、吴伟业均为文坛领袖。 ……
作者简介
王燕,籍贯江苏镇江,苏州大学文学硕士、复旦大学文学博士,现就职于常熟理工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和经典阅读。
-
小说家的假期
¥21.8¥52.0 -
人类群星闪耀时
¥9.5¥29.8 -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7.8¥29.0 -
旷古完人 王安石
¥14.7¥42.0 -
大宋文脉:苏氏家族传
¥11.3¥42.0 -
大宋宰相王安石
¥17.6¥55.0 -
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
¥8.4¥28.0 -
在彭德怀身边
¥6.6¥22.0 -
名家经典:苏东坡传(精装)
¥27.4¥56.0 -
鲁迅与那个时代的战争
¥14.4¥48.0 -
三毛传
¥8.0¥38.0 -
梁晓声自述
¥15.4¥48.0 -
陶渊明传论
¥9.6¥26.0 -
民国漫画风范
¥13.3¥39.0 -
两宋人物
¥9.8¥19.2 -
最后的军礼-忆孙立人将军
¥10.0¥28.5 -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
¥32.0¥68.0 -
胡适:努力人生
¥12.2¥38.0 -
孙传芳-北洋铁翼
¥9.9¥29.8 -
李白传
¥18.9¥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