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
清朝穿越指南(2)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229139933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04
- 出版时间:2021-07-01
- 条形码:9787229139933 ; 978-7-229-13993-3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历史科普爱好者、 追剧的年轻读者、 专业的历史研究者满街走的王爷贝勒、多不胜数的小主娘娘、净操心后宫事的皇帝不断在影视剧中卖力地展示着他们奢华的生活……这是真实的清朝吗?在《清朝穿越指南》中,我们已经通过怎么看户籍、怎么说话、怎么称呼别人、怎么吃喝玩乐、怎么买房、怎么招工、穿什么衣服、出行坐什么;宫里什么样,世家怎么样,怎么选秀怎么出嫁怎么长守家宅……一系列的细节打破了影视剧所塑造的“清朝”,在《清朝穿越指南2》中我们会继续让历史细节说话,继续用VR一样的描述,带你身历其境地体验清代男子的社会进阶之路! 在《清朝穿越指南2》中,有些细节可能会再次颠覆你以往的认知:☆科举有风险考试的时候要“五童互结”,也就是说一同考试的五个同学,要互相作保,一旦其中有人作弊,那么其余的几位都要“连坐”……☆考场规则很严格清代科举考试禁止携带木柜木盒、双层板凳、装棉被褥,砚台不许过厚,笔管必须镂空,用瓷必须水注,蜡台单盘必须空心通底,带进去的糕饼饽饽都要切开检查,毡毯无里,皮衣无面……☆清代当官是要钱的清代的官服顶戴朝珠不是官方的配给,是要官员自己去买的,没钱的官员只能去借……☆灰色收入在清代不算贪污受贿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种灰色收入是公开的,连皇帝都知道……☆清代的朝堂不商讨政务电视剧里皇帝穿着明黄色的朝服,坐在太和殿上,下面站着好多文武官员七嘴八舌地商议朝政,其实是瞎编的。皇帝要想召见大臣议事,会“翻牌子”……☆清代的律法有亲疏远近、尊卑高低之别如果是有亲属关系的犯罪案件,罪犯是长辈的可以轻判……☆清代的律法对某些人有额外照顾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妇女、天文生和过失犯罪者可以减轻处罚,官员的正妻、妇女、匠人、乐户等人可以用金钱抵消法律处罚……这才是清朝! 《清朝穿越指南》是一套不板着脸孔,但绝对正经的清朝历史科普书。如果你是狂热的追剧人,想给清代影视剧、文艺作品找找茬、较较真,又不想看刻板严肃的教科书、研究专著,那么这本浅显易懂好看有趣的《清朝穿越指南》就****错过;如果你是编剧、文艺创作者、专业的研究人员等,《清朝穿越指南》考究的细节也能为你提供某些思考。
内容简介
《清朝穿越指南》续篇来啦!
各位旅客,在上次的穿越之旅中,我们带您体验了清代上至皇亲下至旗丁的衣食住用行、婚丧嫁娶以及后妃的生活,过了一把当“纯正”清朝人的瘾。在续篇中,我们会讲一些“干货”,主要向大家科普清代精英人士的真实进阶历程。
清代普通白丁十年寒窗苦读,通过县试、府试、乡试、会试一路升级通关直至殿试,高中为万里挑一的进士,成为候补官员。但跨马游街的意气风发意犹未尽,社会的毒打就开始了:人多官少,要“候缺”数年;官服顶戴得自己购置;路费房租应酬样样不能少;孝敬上司、交际同僚、团结同乡,事关平时议叙议处、定期考核……要想在壅塞的晋升路上突围,运气、性格和家境一个都不能少!
不过,社会进阶之路,不止文科科举一条,武科、翻译科也是种选择。没有中举的也不要难过,如效力某位实权官员,甚至有机会被举荐为封疆大吏;即使当个教书先生,收入也比平民百姓高。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皇亲国戚、满蒙贵族也不能轻松直上青云路,为了口皇粮,也得努力去考个“公务员”当当,毕竟可世袭的爵位少,“王爷贝勒满街走”只是现代人的臆想。就算是万人之上的皇帝,也要勤勉工作,见大臣,处理政务,出席一个接着一个的祭祀庆典,整天纠缠于后宫那些事儿的皇帝只是电视剧剧情需要。
总之呢,想了解清代白丁逆袭、官场实录、皇帝私生活的,就来看《清朝穿越指南2》吧。
目录
目录
前言/1
壹 读书仕途
争做四民之首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3
“书山有路勤为径”
——清代人的读书生涯/9
“小试牛刀”
——考个生员当士人/22
“越战越勇”
——举人进士为出仕/36
“条条大路通罗马”
——武科与翻译科/48
凭文而取,按格而官
——古代的高考试卷是什么样的/56
长年备考,为何却做不好命题作文
——八股文的真容/61
贰 清代职官
除、补、转、改、升、调
——看懂复杂的清代职官/69
世袭罔替、按次承袭
——弄清清代的世爵与世职/81
衙门深似海,老百姓不知道的官场重地
——京官上·中枢与行政衙门/98
衙门深似海,老百姓不知道的官场重地
——京官下·皇室相关部门/128
鞍马骑射,清代武官的入仕途径
——八旗与绿营的武职系统/143
九品十八阶,老百姓的父母官是谁
——地方职官系统/157
同为官场人,命运大不同
——六位大员的官场晋升路/177
叁 官场生活
官俸之薄,亘古未有
——清代官员的收入/195
居无一宅,食无半亩
——清代官员的花费/205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论清代的陋规/214
辛劳与运气
——官场生活/221
肆 皇帝的生活
“为君难”
——清代皇帝的一天/235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祭祀与武备/242
“朝乾夕惕”
——朝政与召对/250
“允文允武”
——皇帝的私人生活/259
伍 宗族法律
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
——论清代的法律基础五刑与五服/269
罪与罚,说说封建伦理与法律冲突那些事儿
——清代法律的几个辅助点/277
聚族而居,民间自治
——论清代的宗族与宗法/283
一个腌菜缸引发的命案
——贝勒永珠殴妾案/288
节选
“书山有路勤为径” ——清代人的读书生涯 经过本社的热忱教导,您应该已经认识到了在清代努力读书的重要性。您可能会好奇,我们现在上学有各种公立、私立学校,有相对统一的教材,有正式聘请的老师,那在清代怎么读书上学呢?让我们来体验一下吧。 清代的学校
我们现代有各式各样的公立学校供青少年读书学习,而清代并没有这样的条件。清代虽然有自己官方的“官学”系统,但是这个“官学”和我们现在公立学校的定义是截然不同的。
一般来讲,清代“官学”有两个功能,**个功能是主持考试,第二个功能是为“童生”提供“生员”阶级身份,让他们在获得了初级功名之后进而在“官学”里继续学习深造。这两个功能都不是面向“零功名”群体的。换句话说,清代官方的学校是“初级士人进修学院”兼“考试主管部门”,并不是负责基础教育的。
在清代,进行基础教育的场所,一般称之为“塾”。清代的“塾”主要有三类,即义塾、私塾以及家塾。
与我们现在的公立学校有些许类似的是义塾。清代的义塾,有的是由官方或者地方高官设立专门用于基础教育的,也有一些是整个村落一起出资共请一位老师来教本村愿意出少量学费的孩子的。不过从整体而言,清代义塾的数量在当时的“塾”中所占比例极小。如清末时,河南一省一共有“塾”30000余所,其中义塾只有828所,占比连3%都不到。另外,清代“塾”的水平,是家塾*好,义塾*差。所以去义塾读书的,经常是那种“家境稍欠”,以至于无法去私塾、家塾上学的孩子。
至于私塾和家塾,其实是以承办人的身份进行区分的。一位有功名的读书人,用自宅或者租赁的房屋开设学堂,自己充当老师进行授课,收取学生们的学费,即是私塾。一个家族或家庭,在自己家族或者家庭内设立学房,从外聘请有功名的读书人在自己家内的学房授课,即是家塾。私塾也好,家塾也罢,其教学水平都是直接受教师的功名和文化水平影响的。清代各地的“塾”中有各种各样的老师,一般*差也要有生员的功名。不过,若塾中教师只是一名普通的生员,特别是一些所谓的“老秀才”,他自己都不曾考中更高的功名,如何教导学生考取举人、进士呢?甚至有一些偏远地区的所谓“塾师”,连《论语》都教不明白,只是教教基础的“杂字”而已。至于那些知名的塾师,可能教导出来过数位进士,乃至于状元、榜眼和探花,其开设的“塾”,自然也就成为人人追捧的“名校”了。
一般来讲,有财力建立家塾的都是官宦人家。他们既然有财力建立家塾,自然也不会吝惜钱财聘请优秀的老师。私塾本身是老师开设的,类似于老师自己的“买卖”。因为是公开招生,学生可能会很多。而家塾则以家族或家庭为单位雇佣老师,受教育的子弟,一般是族中或家中的年轻人,学生比私塾要少得多。更有很多官宦世家,尤其是注重教育的世家,则干脆设小家塾,只教育自己的子女,基本上是“一对一”或“一对二”形式的小班授课。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家塾的水平普遍高于私塾的。
......
作者简介
橘玄雅,满族,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研究方向为清史、满学、北京史。曾任北京索伦珠满语班语法讲师,并于2014年在《紫禁城》杂志撰写《读档笔记》专栏与《满文的过去与满文书法》特稿,著有《清朝穿越指南》《喵王府的生活》《九王夺嫡》等作品。
-
中国近代史
¥12.7¥39.8 -
两张图读懂两宋
¥47.9¥76.0 -
一张纸铺开的人类文明史
¥11.9¥39.8 -
史学与红学
¥7.3¥27.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14.7¥49.0 -
史学与红学
¥9.4¥26.0 -
汉朝其实很有趣
¥9.5¥38.0 -
五口通商变局
¥10.5¥30.0 -
清朝穿越指南
¥14.4¥45.0 -
历史十讲-走进王朝深处
¥11.5¥36.0 -
万历十五年
¥16.3¥25.0 -
毕竟战功谁第一
¥14.7¥46.0 -
消寒图:珍重待春风
¥19.7¥58.0 -
万国来朝-明朝那些事儿-第贰部
¥24.5¥35.0 -
帝国的智囊团.大唐名相
¥15.4¥48.0 -
日本历史
¥14.4¥48.0 -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5
¥16.0¥49.9 -
三国史话
¥12.6¥42.0 -
中国通史
¥18.5¥45.0 -
中国历史速记图表
¥9.9¥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