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化与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著作的新视角

全球化与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著作的新视角

1星价 ¥54.6 (7.0折)
2星价¥54.6 定价¥7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423533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192
  • 出版时间:2021-06-01
  • 条形码:9787564235338 ; 978-7-5642-3533-8

本书特色

当代全球政治经济的性质与目前危机的意义点燃了一场充满智慧的政治激辩,而这要归功于对马克思政治经济观点的兴趣的复燃,其具备长久的思想活力,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增添着新的思想内容。 本书以一种更为宏大的政治经济史框架来对这些观点进行探究,并对其在当代环境中的意义进行了新的探讨。 本书可以帮助读者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伟大思想,而研究背景是放在全球视野之下,充分体现了马克思思想中的先进科学元素,在了解马克思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国际政治经济方面这是本必读书目。

内容简介

当代优选政治经济的性质与目前危机的意义点燃了一场充满智慧的政治激辩,而这要归功于对马克思政治经济观点的兴趣的复燃,其具备长久的思想活力,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增添着新的思想内容。本书以一种更为宏大的政治经济史框架来对这些观点进行探究,并对其在当代环境中的意义进行了新的探讨。本书可以帮助读者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伟大思想,而研究背景是放在优选视野之下,充分体现了马克思思想中的优选科学元素,在了解马克思思想的形成过程和靠前政治经济方面这是本推荐阅读书目。

目录

总序
译者导言
致谢
绪论

**章 全球化:在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
**节 导论
第二节 货币、国家和世界市场:重商主义
第三节 劳动、价值和全球化:古典政治经济学
第四节 亚细亚专制、文明社会和文明

第二章 黑格尔、帝国主义和世界历史
**节 导论
第二节 黑格尔思想中的政治经济学
第三节 劳动、异化和文明
第四节 市民社会的辩证法
第五节 “伦理国家”
第六节 国家、市场和世界历史
第七节 结论

第三章 马克思的批判:从国家到政治经济学
**节 导论
第二节 自由在全球扩散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源泉
第四节 马克思对李斯特未竟的批判
第五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
第六节 世界经济历史
第七节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革命

第四章 《伦敦笔记》(1850-1853)
**节 导论
第二节 摒弃货币数量理论(《伦敦笔记》第1~7册)
第三节 质疑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体系(《伦敦笔记》第8册)
第四节 解构工资-基金理论(《伦敦笔记》第11、12册)
第五节 挑战李嘉图的地租理论(《伦敦笔记》第12册)
第六节 摒弃人口理论(《伦敦笔记》第13册)
第七节 殖民主义和前资本主义社会(《伦敦笔记》第14册)
第八节 世界历史与女性状况(《伦敦笔记》第19~21册、第24册)
第九节 印度问题(《伦敦笔记》第21~23册)
第十节 世界规模的积累和永久革命论

第五章 迈向《资本论》
**节 导论
第二节 剥削-民族-世界:论巴师夏和凯里的手稿
第三节 《大纲》:资本一般
第四节 “原始积累”和亚细亚生产方式
第五节 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国际层面
第六节 《1861-1863年手稿》:从资本一般到资本
第七节 价值理论、不平衡和综合发展
第八节 资本:从抽象到具体

结论
附录:《伦敦笔记》索引
缩略语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全球化与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著作的新视角》:  在《大纲》中,马克思旨在通过一种对雇佣劳动关系更为精确的理解,来克服李嘉图学说的矛盾。实际上,在他看来,“深刻阐明这种关系的基本前提,是必须揭示资产阶级生产的全部矛盾,以及它超出自身抵达的边界”(G:331)。马克思认同黑格尔关于演绎法的批判,这种方法的前提,主要是通过宣称他们源于直接的思想与现实的相遇而合法化(Callinicos,2014,第三章)。然而,不同于黑格尔的是,对马克思来说,思想方面的具体内容必须与它的前提,即实在主体——社会——区分开来。在第二章中,我们已经见到,黑格尔也以赋予资本主义社会自然合理性来结束,他关注精神领域,希望能够提供一个将分裂的现实加以统一的支点。要把思想中的具体内容与其社会前提区分开来,只有通过承认这种前提的历史性,才有可能。正是在这一点上,理论与现实的连接轴心才变得重要。马克思把他自己的著作当成“废除事物现存状态”运动过程中的一种积极力量。只有通过这种运动中的积极行动,理论批判才能把资本主义社会构想成一个矛盾的过渡性体系,才能认识到目前该体系自身显现的自我否定条件。  马克思从各种社会形态共有的抽象确定性出发,在《大纲》中旨在发展一些专门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范畴,如资本、雇佣劳动和地产,在此基础上形成三类基本的阶级。然后,他想转向对国家内资本主义社会综合体的分析,以及对世界市场上资本主义社会综合体在多国表现性状的分析,正如危机中显现的情形那样(G:108)。马克思预期在6部著作中完成这一工程。**部中,他打算考察与其实际运动相对立的资本一般的概念,这些运动形式包括竞争、信用和股票资本。[10]他打算借助“资本一般”范畴,把握资本有别于一切其他形式社会有机体的独特差异性,以及与那些具体的和一般的社会有机体形式同时存在的某种特殊形式(G:449-450)。资本运动作为一种趋向于总体性的特殊要素,发端于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之中(Borrelli,1975:12)。马克思在决定“资本一般”概念的时候,对竞争加以抽象,然而,竞争本身就存在于自由贸易当中;而且,历史性地看,对自由贸易的征税和对行会体系的否定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再者,竞争显示了资本与其自身的关系,由此也显示出资本自身的实际发展。它作为一种与资本本质相一致的外在必然性强加于自身之上。竞争越发展,资本的运动形式就越纯粹(G:413 - 414)。  接着,第二部著作按照逻辑必须转向地租。尽管地租构成资本主义关系的历史基础,但从逻辑上讲,地租紧随资本之后,因为它是转移到地主那里的生产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资本创造出现代地产,通过改变从前的存在关系,促成一个雇佣劳动关系普遍化的无产阶级化过程。雇佣劳动就其古典形式而言,*初是由现代地产创造出来的。这就是地产制会回归到雇佣劳动的原因(G:276-277),也是第三部著作的目标。尽管**部著作把劳动能力价值论设定为既定的,但第三部著作必须探讨工人的具体需求、劳动能力的价格,以及各种形式的工资(一月的、一周的、数天的、每日的、每小时的工资等)(CW30:44-46)。值得强调的是,在探讨乡村社会关系转型的时候,马克思论证指出,英国是“其他欧洲大陆国家的模范”(G:277),由此将他自己关于向资本主义转型分析的有效性局限在西欧,这已经体现在《大纲》中,而非如通常认为的那样出现在《资本论》**卷1872-1875年法文版中(例如参见Anderson,1983:77;1998:134)。  再者,正如马克思在1858-1859年计划中表明的那样,*后三部著作显然具有简洁的框架,关注重要问题。第四部著作主要是资产阶级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包括国家的对内行动(税收、公共债务,人口等),以及对外行动,也就是说,它对于“国际层面的生产关系”的支持(殖民地、外部市场、汇率、作为国际流通的货币)。第五部著作随后转向国外市场;它还必须阐明一些抽象范畴的修正,如商品、价值,货币、劳动报酬、竞争等,以及贵金属流通规律、外部贸易对利润率影响的规律等。第六部著作被设定来分析作为具体现实的世界市场:资产阶级社会对国家的侵犯(Ubergreifen),例如它的规律强加在国家行政之上,正如危机时代这一点表现得非常明显一样,它同时体现出突破该体制的必然性。因此,在*后一部著作中,马克思计划解决资本普遍化及其历史替代物——共产主义的实际发展动力问题(G:227-228)。  根据这一计划,马克思在1857年10月写下了论述交换价值、货币和价格等方面的笔记,而且在11月中旬,写下了关于资本的笔记。如果初次交换是“居于交换价值世界之外的总生产的可获得过剩”(G:227),那么从时间和空间的视点来看,货币则是世界性商品,“作为一般形式的财富,整个真实财富世界是与它对立的另一极”(G:233,231)。资本源自第三种形式的价值——世界货币,它从否定意义上指向流通(G:449),而且被用于交换生计劳动。马克思在这里首次提出了他关于剥削和剩余价值的科学理解,它存在于生产出的价值与被工人以工资形式消耗的价值之间的“鸿沟地带”,而后者(想象中)与工人劳动能力的价值相符。他还首次提出.资本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而且区分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从历史来看,工业资本的积累主要源自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它通过贸易扩张和投资扩张将城乡分离扩大到国际层面。技术性的劳动分工导致国际层面的劳动分工的扩张,直到“一切工业的总基础变成总交换本身,变成世界市场,由此变成囊括活动、交换、需求等的总体”(G:528)。  ……

作者简介

  露西娅·普拉德拉(Lucia Pradella),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和意大利威尼斯大学研究员,长期担任期刊“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编委会成员。研究兴趣广泛,包括《资本论》、欧盟一体化与全球化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