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55920416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00
- 出版时间:2020-12-01
- 条形码:9787559204165 ; 978-7-5592-0416-5
本书特色
◎非遗专家倾力撰写、重磅推荐。 ◎振兴传统工艺,弘扬工匠精神。 ◎为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改革、创新和发展提供弥足珍贵的第1手资料。 ◎具有非常高的文化传承和收藏价值。 翻阅中国历史,出彩的不仅仅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民间的五行八作、传统艺术,也大有精彩华章。作为中国当代弓箭制作大师,杨福喜走过的道路,就值得大书一笔;历史上的弓箭故事和弓箭人生,对广大读者来讲,亦不无启示,不无益处。
内容简介
数千年来,弓箭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尤其是在中国文化和哲学思想上。北京聚元号弓箭铺曾是皇家御用兵工厂。聚元号弓箭完整地保存了传统弓箭制作复杂的生产工艺流程。细腻的工序和精湛的技术,浓缩了中国传统弓箭发展轨迹和弓箭文化。这些技艺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是中国传统手工工艺的杰出代表,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本书向读者详细介绍了聚元号的整个发展历程以及聚元号弓箭的制作技艺。
目录
序
前言
**章
聚元号弓箭的来历
**节 从造办处到东四弓箭大院
第二节 聚元号弓箭铺什么时候姓了杨
第三节 清朝弓箭制作的管理
第二章
聚元号弓箭的特色
**节 聚元号与民间弓箭的区别
第二节 聚元号弓箭铺的经营之道
第三章
弓箭制作与聚元号技艺
**节 历史文献中制造弓箭的记载
第二节 聚元号传统弓制作流程
第三节 聚元号箭的制作工艺
第四节 聚元号弓的制作工艺
第五节 “三年成弓”的由来
第四章
难忘的历程
**节 *艰难的岁月
第二节 *辉煌的往事
第五章
聚元号起死回生
**节 割舍不掉的家传老手艺
第二节 老玩意儿还有希望吗?
第六章
老行当重见天日
**节 父子又成师徒
第二节 功夫学到家了吗?
第三节 遇到两位“贵人”
第四节 什么是“有的放矢”?
第七章
让外界突然关注的小屋
**节 纷至沓来的声誉
第二节 与专家、学者共同研究
第三节 居民小区内的尴尬
第四节 潜移默化的演变
第八章
古代弓箭文化
**节 古代射艺
第二节 弓箭行业的祖师
第三节 射艺的传播
第四节 古代射礼与奥林匹克
第五节 弓箭文化影响深远
第九章
难题一道道解开
**节 无章可循的苦恼
第二节 漂泊当中的弓箭铺
第三节 怎么还没有带徒弟?
第四节 传统弓箭行当还能走多远?
第十章
图赏聚元号
附录
《聚元号》弓箭铺大事记
后记
作者简介
韩春鸣,本名韩春明,笔名春鸣、寒菊、春溟。男,汉族。出生于北京,籍贯河北省衡水县。中共党员。毕业于北京门头沟大峪中学。 曾任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峪街道劳动服务公司经理,大峪街道党委办公室副主任、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主任,党工委副书记、代书记,门头沟区旅游事业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门头沟区档案史志局局长、党组书记。197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91年加入北京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复活的感觉》《品位京西》,游记散文集《天涯芳草》,短篇小说《姚老大一家》《井下歌星》,中篇小说《激战灵山》,长篇报告文学《绣花女》,长篇纪实文学《长江王的回忆》《红蓝箍》,传记文学《诸葛亮成长之谜》《聚元号弓箭》,主编《门头沟百科全书》《北京琉璃文化》。
-
寻味中国
¥14.7¥38.0 -
我所不理解的生活-纪念珍藏版
¥10.5¥29.8 -
树荫的温柔-亘古人类激情之源
¥15.0¥39.0 -
门外文谈
¥13.2¥38.0 -
解密富春山居图-国宝背后的秘密
¥8.3¥22.0 -
茶经(黑白版)
¥11.1¥48.0 -
经典常谈
¥6.2¥14.8 -
柏杨作品-劣根:国民灵魂的桎梏
¥13.8¥26.0 -
溥仪偷运国宝
¥7.7¥26.0 -
吾国与吾民-精装典藏新善本
¥14.4¥28.0 -
瓢箪鲶闲话
¥10.7¥36.0 -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8.5¥25.0 -
士当何为:徐复观先生谈思录
¥24.8¥68.0 -
古代家训精华:文白对照
¥8.5¥18.0 -
中国古代技术文化
¥25.2¥42.0 -
中国古代官制
¥14.5¥25.0 -
漫谈中国文化(金融·企业·国学)
¥8.8¥26.0 -
经典常谈
¥16.7¥39.8 -
黄河上的古都
¥14.8¥46.0 -
氍毹留痕-典藏本
¥29.7¥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