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语情年报(2020)/中国语情档案丛书

包邮中国语情年报(2020)/中国语情档案丛书

1星价 ¥73.5 (7.5折)
2星价¥73.5 定价¥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68978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30
  • 出版时间:2021-06-01
  • 条形码:9787030689788 ; 978-7-03-068978-8

内容简介

为客观、真实地记录中国2020年的语情状况,本书精选当年与国家、社会和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语情信息,以新闻概要的方式,多方面、多角度地呈现中国语言生活状况和社会万象,以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为相关学术研究和国家有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本书适合从事语言学、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管理学、新闻传播学、民族学等领域学者和大学生、研究生阅读参考。

目录

目录
语言使用动态
引言 3
一、年度汉字、热词和流行语 4
二、汉字的使用和传播 14
三、语言污染和语言规范 23
四、汉语方言和民族语言的使用 39
五、地名使用动态 45
语言资源保护
引言 51
一、汉语方言保护 52
二、民族语言保护 57
三、语言文化传承 61
语言科技和语言服务
引言 67
一、语言科技进展 69
二、特殊语言及行业语言服务 85
三、“一带一路”语言服务 91
四、应急语言服务 95
五、语言扶贫 131
语 言 教 育
引言 145
一、语文教育 146
二、外语教育 160
语言文字规划
引言 165
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 166
二、国家语言能力提升 171
三、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发展 173
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
引言 179
一、孔子学院建设与发展 180
二、中国语言文化在海外 182
语言学术活动
引言 219
一、全国语言文字会议 220
二、其他语言学术活动 224
展开全部

节选

语言使用动态 引 言 2020年,年度汉字、热词、流行语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热议,不少机构和组织纷纷评选出*具代表性的字、词或短语。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评选出6个关键词总结中国战“疫”、汉语盘点年度字词、2020春夏季中国报纸流行语发布、《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2020十大流行语”等。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大事要事多,新鲜事物多,先进人物多,感人事迹多。“新冠肺炎”“复工复产”“六稳六保”“民法典”等流行语勾勒出2020年人们生活的大事小情,也勾勒出国家发展的轨迹,同时也传达了人们生活的喜怒哀乐。与此同时,许多网络词语也层出不穷。“打工人”“尾款人”等网络热词走进人们的生活,如“打工人”背后反映了快节奏生活时代下人们对薪酬、工作强度和晋升机会的抱怨,也平添了一层风雨飘摇的不稳定感。语言如同一条大河,浓缩不平凡的这一年的社会变迁和百姓喜乐。热词中,我们能看到的是全球人民积极应对疫情的模样。 汉字的使用和传播亦有进展。汉字创意设计正流行,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设置“汉字纪念日”和中国语言文字博物馆,社会各界凝聚起汉字传播传承和保护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自觉意识并化为行动,汉字始终助力于我国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 在语言污染及语言规范方面,《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出台,旨在拔除网络生态“杂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确定为“新冠肺炎”,准确、合理、简明也可接受;社会各界呼吁抗疫标语多些温情,不要将社会治理简单粗暴化;“祖安文化”侵蚀校园,家校社会当齐心创造清朗的网络环境;语言治理正当时,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力。 方言和民族语言使用活跃。苏州社区居民自发录制有声“阅读”物,内蒙古首次对科普特效影片进行少数民族语言译制,广东吴川将“吉兆海话”列入研究范围,藏译通软件用户突破百万,青海法院大力推进双语诉讼,吉林推动满语进校园,传统民族文化得到传承。 地名使用动态备受关注,海南开展地名文化资源调查,采集近6万条地名条目;嘉兴全面开展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地名寄托着文化,依旧是话题之王。 一、年度汉字、热词和流行语 2019五大关键词火遍中国互联网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1月1日,作者:李雪钦) 2019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中国互联网领域出现几个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不仅进一步打开了行业发展的新空间,也进一步延展了互联网赋能的边界。“5G”堪称2019年*热门的技术,具有大带宽、低功耗、高速度、低时延、广覆盖等特点,是能够带来行业变革的技术。第二热词是“区块链”。未来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此外,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智能+”,要把人工智能打造成和互联网一样的基础设施,以实现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发展。“下沉市场”也称为“大众市场”,是指三线以下城市、县镇与农村地区的市场,涵盖近300个地级市、3000多个县城、4万多个乡镇及66万个村庄,人口约有10亿。这一群体的互联网需求有待进一步开发。“电商直播”提高了消费者的购物热情,成为日常消费新风尚。 年度字词映照你我的前行 (摘自:南方日报,1月3日,作者:李咏瑾)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人民网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19”日前公布结果,“稳”字如其意,稳稳地占据了年度汉语的首位。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稳”充满朴素唯物主义乐观。而在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年度汉字评选活动也在火热地进行中。2019年日本年度汉字为“令”,其初见于商代甲骨文,有“美、善”之意,于2019年4月3日出现在日本新公布的年号“令和”之中。汉字年度评选活动的这一“出圈”现象,广泛地体现了汉文化圈的民众对汉字文化的日益认同和重视,在扩大汉字文化影响力的同时,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利用网络流行语更好凝聚社会共识 (摘自:人民日报,2月18日,作者:张艳红)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提高网络治理能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需要重视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是指在网络中产生、在网民中流传、反映网民态度的语言。不少网络流行语诙谐有趣、简洁独特,既反映社情民意,又为语言发展增添了新鲜元素。但也要看到,部分网络流行语含有消极、非理性因素。这就要求我们辩证认识网络流行语,重视网络流行语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努力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网络流行语是*直接、*鲜活的语料库,是收集研究舆情民意的重要信息库。净化网络空间需要加强对网络流行语的引导。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对网络空间的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加强对网络流行语的引导。鼓励使用那些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流行语,从而更好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教育部发布2019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垃圾分类等热词备受关注 (摘自:新华网,6月2日) 今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19年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状况和中国语言生活状况,并发布六大年度报告。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徐晓萍介绍,2019年,我国完成了924.64万人次的普通话水平测试、39.33万人次的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3.78万人次的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据统计,2019年,中西部12省份培训教师46.3万人次、青壮年农牧民195.8万人次、基层干部21.3万人次。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田立新介绍,2019年中国语言生活丰富多彩,展现蓬勃生机。国家语委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产品语言文字使用管理规定》的立法进程,加强“微语言”治理,引导社会语言应用。“汉语盘点2019”活动评选的“我和我的祖国、东风快递、学习强国、基层减负年、5G时代”等年度字词新词语、流行语、网络用语等映刻时代印迹,折射家国情怀。 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催生语言热点。2019年,垃圾分类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围绕垃圾分类,产生了指示牌、表情包等新的语言产品,成为语言生活新的景观。此次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也在热点篇对垃圾分类进行了重点描述。此外,该报告还关注了留守儿童语言生活、少数民族语言状况数据分析等语言生活热点问题。 年度字词镌刻时代印记 (摘自:光明日报,6月3日,作者:柴如瑾) 6月2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在京发布2019年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和语言生活总体状况,首次发布《中国语言服务发展报告》和《上海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稳”和“我和我的祖国”作为2019年度国内字和词,凝练而鲜活地给时代以记忆,给记忆以温度。“难”和“贸易摩擦”当选2019年度国际字和词,反映了波澜起伏的国际形势。 “夜经济”“5G元年”“基层减负年”等2019年度新词语,真实反映了中国一年中出现的新概念、新状况,反映了国家的发展变化。 “不忘初心”“道路千万条,安全**条”等入选2019“十大网络用语”,反映了中国一年来的社会生活图景,描绘出生动鲜活的草根百态。 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折射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2019年的这些记忆与过往,凝聚成一字一词,成为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印记。 从白皮书六个关键词看中国战“疫” (摘自:“中国新闻社”微信公众号,6月7日,作者:郭超凯) 中国政府7日公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从中梳理6个关键词,既可纵览中国的抗疫表现,亦可为日后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启迪。 “生命至上”。疫情之下,中国“在人民生命和经济利益之间果断抉择生命至上”,慎终如始、全力以赴救治每一位患者。 “以国之名”。白皮书提及,“中国以国家之名和*高仪式祭奠逝者,是国家对人民个体尊严与生命的尊重与敬畏,是14亿中国人民集体情感背后的团结和力量”。 “人民战争”。针对春节期间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的特点,中国迅速开展社会动员、发动全民参与,“打响抗击疫情人民战争,通过非药物手段有效阻断了病毒传播链条”。 “举国之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举全国之力抗击疫情”,“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大的医疗支援行动”。 “公开透明”。疫情发布机制、分级分层新闻发布机制、订正病例数据 中国建立*严格且专业高效的信息发布制度,“依法及时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 “国际合作”。在中国疫情防控形势*艰难的时候,国际社会给予了中国和中国人民宝贵的支持和帮助。中国也“力所能及为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提供援助,为全球抗疫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作者简介

赫琳,1974年生,湖北枣阳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语委科研基地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北省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语情月报》主编,教育部“新世纪很好人才”,武汉大学“351人才”“珞珈青年学者”及首批“70后”学者学术创新团队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语法学和应用语言学。出版《现代汉语副词语义指向及其计算机识别研究》《动词句同义句式研究》等专著4部,发表《先秦“被·动”式、“见·动”式再认识》《“从小”语义指向的计算机识别》等论文60余篇。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很好成果奖和武汉大学科研成果一等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