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6805871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352
- 出版时间:2021-07-01
- 条形码:9787568058711 ; 978-7-5680-5871-1
本书特色
《湖北诗征传略》文献价值较高,但自清末出版以来,流传不广,也一直没有被很好地整理研究,这是首次对此书进行点校整理。原著保存了大量孤本抄本中的诗歌资料,十分珍贵。书中摘引丰富的评语,也有不少今天已经散佚。这些资料对于研究明清诗歌及诗歌理论都很重要。这次整理以光绪辛巳(清光绪7年(1881))孝感丁氏泾北草堂刻本为底本,参考大量文史资料,尤其是本书中征引过的其他资料,力求使舛误之处得到纠正,弥补原著文本中的一些缺陷。原书在体例上有一些杂乱,这次整理在保持原貌的在基础上,努力加以纠正,扩充其总目录,适当调整明显错误的人物顺序等,使其更有利于今天读者使用。
内容简介
《湖北诗征传略》清末丁宿章编纂。丁宿章,字星海,湖北孝感人,光绪贡生,历经多年收集,汇集全鄂古今诗家,完成此书。《湖北诗征传略》是一部湖北地区诗选集,是研究明清时期诗歌创作及湖北地区文学的重要资料。全书共四十卷,七十余万字。此书文献价值较高,俞樾、杜贵墀、沈用增等为之作序。《湖北诗征传略》收集范围涉及自先秦至于明清所有湖北地区诗人,尤其包括大量早已湮没在历史中了的诗人及其作品,另外还有大量诗品诗话资料,内容丰富。该书以作者简介与诗选为主,加以多方摘引的评述。《湖北诗征传略》以地区分为四十卷,各地区以历史发展分段收录。这次整理,以前言说明作者、版本、点校体例,保留原序,扩充原来的总目录,便于搜检。由于原著多是摘录其他资料,难免割裂难通,标点时候,力求保持文义畅通。校勘部分努力结合文史资料加以辨析。
目录
序(俞樾)(1)
序(杜贵墀)(2)
序(沈用增)(5)
凡例(6)
湖北詩徵傳略卷一(9)
江夏(9)
晉(9)
李充子顒(9)
梁(10)
費昶(10)
唐(11)
李邕(11)
李沇(11)
李昇(12)
李宗孟(12)
宋(12)
馮京(12)
李昌國子康年(13)
明(13)
張誠(13)
吳徹(13)
曾泰(14)
辜臯(14)
張天祐(14)
曹閶(15)
王竑(15)
李萃然(15)
劉績(16)
吳偉(16)
馮世雍(16)
常居敬(17)
郭正域(17)
劉敷仁(19)
張文光(19)
任家相(19)
熊廷弼(20)
賀逢聖(22)
游士任(23)
劉南吕(23)
朱華圉(24)
明睿(25)
郭昭封(25)
釋如愚(25)
閨秀(26)
呼文如(26)
增訂(29)
晉(29)
李充從弟式(29)
唐(29)
李邕(29)
明(30)
吳偉(30)
郭正域(30)
劉旉仁(30)
朱盛澯(31)
釋蘊宏(31)
呼文如姊舉(31)
湖北詩徵傳略卷二(33)
江夏(33)
國朝(33)
程封(33)
楊兆傑(34)
潘永祚弟國祚、衍祚(34)
沈韻(35)
劉宗賢(36)
周之麟(36)
彭旋齡(36)
胡潤(36)
吳嶽(37)
胡作舟(37)
葉方蔥子存仁(37)
胡鳴臯(37)
王守正(38)
姚發祥(38)
任之奎(38)
崔應階(38)
張世謙(40)
陳嘉説(40)
白鼎胤(41)
黄與堅(41)
杜國柱(41)
祝希賢(41)
王一寧(41)
吳元俊(42)
劉崇文(42)
段燦(42)
危映奎(42)
陳正烈(43)
秦文樸(43)
傅以成(44)
明通(44)
明保(44)
王德新(45)
韓凖(45)
張本(45)
潘茂(46)
沈煥翔(46)
彭崧毓(46)
彭瑞毓(47)
汪以鋐(48)
趙南金(49)
戴毓瀛弟毓瑞(49)
程之楨(50)
張杲(55)
褚文亮(55)
闺秀(56)
張因(56)
葉俊傑(56)
增訂(58)
胡潤(58)
潘衍祚(58)
黄與堅(59)
沈韻(59)
王曰琪(60)
吳嶽(60)
韓準(60)
邵際然子希棠(61)
彭瑞毓(61)
任寅(61)
張葆森(62)
許紹沆(62)
高華(62)
葉俊傑(63)
周照(63)
張秀(64)
畹蘭(64)
湖北詩徵傳略卷三(65)
武昌(65)
梁(65)
顧摠(65)
唐(66)
孟雲卿(66)
閨秀(67)
武昌妓(67)
宋(67)
史辭(67)
梁棟(67)
釋無夢(68)
元(68)
丁鶴年(68)
衛均執(69)
嚴静山(69)
明(69)
唐音弟言,有章(69)
孟廷柯(70)
周時舉(70)
孟仿(70)
張鍾靈(70)
熊桴(70)
吕大夔(71)
孟登(71)
謝昊(72)
談必泰(72)
孟習孔(72)
孟紹甲子進(73)
鄔昶(73)
國朝(73)
夏琮(73)
張謙(74)
柳如權(74)
王渭鼎弟酆鼎,子涵(74)
周士皇(75)
孟壽湄(75)
孟乾德(75)
王游(75)
王起明(75)
周雲鳳(76)
夏克咸(76)
王植經(76)
饒探春(76)
余承柱(77)
釋二定(77)
釋性曇(77)
咸寕(78)
元(78)
李鵬翔(78)
明(78)
錢珊(78)
王煥(78)
孟養浩弟養蒙(79)
王命選(79)
陳瑞(80)
國朝(80)
鄭之諶(80)
張宗崑(80)
胡章(81)
胡文健(81)
黄開昭(81)
釋印川(81)
嘉魚(82)
宋(82)
李大同(82)
元(82)
程從龍弟元龍(82)
明(83)
程立中(83)
李滄(83)
孔儒(83)
李爲臣(84)
吳廷舉(84)
李承芳弟承箕(85)
李承勛(86)
方逢时(86)
李沂(87)
任弘震子喬年(87)
尹民興(88)
尹奇逢(88)
金聲(88)
熊開元(90)
李占解(91)
國朝(92)
李懋泗(92)
程珏(92)
周大鈞(92)
張瑮光(93)
朱曰眉(93)
陳敦詩(93)
涂文鈞(93)
蔡孔緒(94)
程蓮(94)
李林芳(95)
余宣(96)
增訂(98)
武昌(98)
余承柱(98)
柯茂枝(98)
咸寧(100)
明(100)
李玉(100)
胡章(100)
雷以諴(102)
嘉魚(103)
余宣(103)
楊高椿弟高梓(106)
鄭明循(106)
·········
节选
【校記】 〔1〕 弘,《詩徵》原文避清乾隆帝諱,“弘”或缺筆或作“宏”,今統一改之,後不再說明。 〔2〕 室,原作“寶”,形近而訛。據《晉書》卷九十二本傳改。 〔3〕 玄,《詩徵》原文避清康熙帝諱,“玄”或缺筆或作“元”,今統一改之,後不再說明。 〔4〕 藹,原作“黤”。唐徐堅《初學記》卷七“地部下”作“藹”,“藹”通“靄”,即雲氣。“黤”,《說文》:“青黑色也。”与前文“黯”字意義重复。故據《初学記》改。 〔5〕 邯鄲,原作“柳惲”,引自《南史》。《南史》卷七十二作“郎惲”,或爲“柳惲”之誤。然柳惲乃梁武帝時人,與曹魏时期的卞蘭年代不相符。《太平御覽》卷八百一十七“布帛部”四作“邯鄲”,乃曹魏邯鄲淳。《三國志》卷二十一裴注引《魏略》曰:“淳一名竺,字子叔,博學有才章。”據改。 〔6〕 寧,《詩徵》原文避清道光帝諱,“寧”或缺筆或作“甯”,今統一改之,後不再說明。 〔7〕 “李邕”及其後“李沇”、“李昇”、“李宗孟”諸條,原次序爲“李宗孟”、“李昇”、“李沇”、“李邕”。據《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六,李鄘,字建侯,江夏人,北海太守李邕之從孫。其子李磎昭宗時爲宰相,其孫李沇晚唐詩人。故而李沇應列於李邕之後,原文却置於李邕之前。原文此處四人時代順序恰好顛倒,故予更正。 〔8〕 原文脫“孫”字,據《全唐詩》卷一百一十五改。天寶四年,李邕、杜甫、李之芳相會於濟南。員外即李之芳,亭之建造者,李邕從孫,故云。 〔9〕 陰,原作“”,據《文苑英華》卷三百三十一(明刻本)改。 〔10〕 “李宗孟”條,原置唐代,但《全唐詩》未收此詩。宋王之象《輿地紀勝》卷六十七(清影宋鈔本)“緫鄂詩”收此詩,注云“李宗孟”。清陆心源《宋詩紀事補遺》卷十三(清光緒刻本):“李宗孟,武進人,皇祐進士,《費祎洞》云云(《江夏縣志》)。”均以爲宋代人。今爲不过度改變原著,仍列入唐代。 〔11〕 灊,原作“鬻”,據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明刻本)改。 〔12〕 制,原作“科”,據《宋史》卷三百一十七、明廖道南《楚紀》卷九“徵獻·内紀前篇”改。 〔13〕 隔,宋釋文瑩《湘山野録》卷中作“隔”,清張豫章《四朝詩》“宋詩”卷四十六作“翮”。皆可通。 〔14〕 丘,原作“邱”,《詩徵》原文避孔子諱,今統一改之,後不再說明。 〔15〕 接,原作“按”,據宋王明清《揮麈錄》後錄卷之一(四部叢刊景宋鈔本)改。 〔16〕 本書中不少内容摘引自《通志》,此乃雍正时期湖廣總督邁柱、湖北巡撫德齡、湖南巡撫趙弘恩所修之《湖廣通志》,《湖北詩徵傳略凡例(一)》(《湖北詩徵傳略》在以後校記中簡稱《詩徵》)有提及。 〔17〕 原文此處稍顯雜亂,據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卷六:“曹閶字冀成,江夏人,一云黄巖人,永樂丙戌進士,官監察御史。侍御楚産,《登科録》可考,而謝方石採其詩入《赤城集》中。”謝鐸,号方石,祖籍黄巖(今属温岭)。英宗天順甲申進士,著有《赤城(今属台州)新志》。《詩徵》採錄資料時,由於篇幅限制和校閱倉促,偶有過度壓縮以至内容不清,或者割裂文義、語句雜亂現象。 〔18〕 原文脫“汝”字,據明徐永麟《北窗瑣語》補充。 〔19〕 清許琰《普陀山志》卷十七作:“補陀僧真語,應詔入京,受賜還山,謁予鄂渚,兼致緯真儀部書,賦此爲贈。”屠隆字緯真。仪部,礼部主事、郎中之别稱。清高士熙輯《湖北詩錄》“武昌”録此詩,題同《詩徵》。 〔20〕 華,原作“革”,據《明史》卷二十四改。 〔21〕 續憂危竑議,原作“憂危竑議”,錯誤。據《明史》卷二百二十六《郭正域傅》載,郭正域卷入的是第二次妖書案。該書是《國本攸關》,一般稱爲《續憂危竑議》。據改。 〔22〕 武昌江夏府縣志,據清萬斯同《明史》卷一百三十四志一百八(清鈔本)“郭正域丁應泰《武昌府志》六卷”。據《江夏縣志》,明萬暦以前縣志無可考,萬暦十九年知縣顏文選延邑人郭正域始修,其志不傳。故郭正域曾參與編修《武昌府志》、《江夏縣志》。 〔23〕 《嚴齋筆記》,《詩徵》卷七“王本邰”條,資料出自《嚴齋筆談》。王本邰也是乾隆時期人,或是同一本書。《詩徵》卷九“程廷材”條提及“蕭崐田”者,據清黄叔璥《國朝御史題名》(清光緒刻本)“乾隆五十七年”:“蕭芝,字昆田,號嚴齋,湖北漢陽人,乾隆庚辰進士,由翰林院檢討考選山東道御史,官至吏科給事中。”據光绪《武昌县志》“卷末”,蕭芝撰有《嚴齋筆談》二卷。應即是此書。又,《詩徵》卷二十九“曾元邁”條云:“字循逸,號嚴齋,嘉慶進士。”但未聞曾元邁有此類著述,應不是此書作者。另,熊廷弼惱恨周延儒事,又見載於清羅汝懷《綠漪草堂》“文集”卷十八《熊襄慜公廷弼東園十詠書後》(清光緒九年羅式常刻本)。 〔24〕 原文此句首有“詎”字,或是衍文。清陳田《明詩紀事》“庚籤”卷十九“熊廷弼”條,引用《詩徵》,即刪去“詎”字。“吳伯陽”,《明詩紀事》作“吳柏陽”。明戴君恩《剩言》卷九(明刻本)作“吳伯陽”。
作者简介
陈于全,1970年生,文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教师,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国学研究院文献学研究中心成员。2011年度,曾任教于韩国安东大学中文系。主要开设中国古代文学史、诗骚研究、陶渊明研究等课程;在《文学遗产》、《文献》、《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先后承担学校科研课题三项,参与撰写教材一部,出版专著一部。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6.3¥15.0 -
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
¥16.9¥49.8 -
树会记住很多事
¥9.9¥29.8 -
见字如面
¥15.9¥49.8 -
一个人生活
¥14.5¥45.0 -
梅子熟时栀子香
¥16.9¥49.8 -
我与地坛-纪念版
¥20.7¥29.0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9.0¥25.0 -
南方周末记者文集-大地孤独闪光
¥13.4¥28.8 -
长篇小说:红与黑
¥21.7¥69.0 -
茶,汤和好天气
¥10.1¥28.0 -
随园食单
¥9.1¥30.0 -
林徽因讲建筑
¥11.9¥29.0 -
当你老了
¥9.1¥30.0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4.8¥32.0 -
我在史铁生
¥12.5¥32.0 -
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38.4¥68.0 -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经典·东坡·词
¥21.4¥68.0 -
到山中去
¥10.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