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房玄龄:贞观谋臣名相

房玄龄:贞观谋臣名相

1星价 ¥19.5 (4.9折)
2星价¥19.5 定价¥39.8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5101220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32
  • 出版时间:2021-05-01
  • 条形码:9787205101220 ; 978-7-205-10122-0

本书特色

这是一部有关房玄龄的历史人物传记,作者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和历史底蕴。本书是依据真实的历史创作的,有史可循,深入浅出,通俗易读,将与房玄龄有关的历史讲述的妙趣横生。读罢此书,相信你会对唐朝建立的经过以及李世民开创大唐盛世及贞观之治有全新的了解。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历史人物传记,主人公是唐朝名相房玄龄。房玄龄是唐朝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大谋臣,一代名相,因为有他在,相助秦王李世民成为了唐太宗,尽管同时还有杜如晦,但毫无疑问,房玄龄的水平在杜如晦之右,故而他完全称得上是贞观时期的名相。本书用通俗平实的语言,从房玄龄的家庭出身、夫妻生活、政治发迹过程,军事功绩、亲政实干、人际关系网、高风亮节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房玄龄的一生,通过分享一个个小故事,剖析了房玄龄的思想和性格,本书试图进行客观公允的评判,尽力还原一个真实的房玄龄。

目录

序言



**章 生逢乱世

一、士族门第……002

二、后生可畏……003

三、杨广夺宫……009

四、婚配隰城……013

五、剜目示忠贞……019

六、邂逅杜如晦……022

七、烽烟四起……029

八、杨玄感造反……031

九、李渊起兵……037

十、渭北投军……041

十一、灭隋兴唐……044

十二、大唐一统……051





第二章 玄武门风云

一、英才招妒……055

二、兄弟争权……064

三、智退突厥……068

四、兄弟翻脸……072

五、谋定夺权……075

六、玄武兵变……079





第三章 开国功臣

一、李世民继位……085

二、安抚百姓……094

三、以仁取信……103

四、发展经济……112

五、举贤任能……121















第四章 实干宰相

一、直言敢谏……131

二、整肃吏治……136

三、房谋杜断……153

四、修订《贞观律》……158

五、制礼作乐……164

六、盛世修史……169

七、位高勋重……175



第五章 高风亮节

一、严于律己……185

二、谦恭待人……190

三、太子风波……196

四、废立太子……206

五、督导子女……211

六、身后悲剧……215



附录


展开全部

节选

一、士族门第 北周大象元年(579)的秋天,北周的齐州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城里,有一户世代为官的房姓人家增添了一个男婴。
喜得贵子者名叫房彦谦,是房家七子中*末一个。房彦谦已是三十四岁的中年人,半生为吏,迁来徙往,五年前成的亲,直到今天才有了**个孩子,一家人格外欢喜。
孩子满月之日,房彦谦怀抱儿子端坐在上房高桌前,诸位兄嫂甥侄都过来问贺。叔父房豹便说:“我们房家一向以诗礼薪传,今天孩子满月了,给他命个什么字为好?”
房彦谦便笑着将怀中孩儿交与夫人,去书案上取过一张纸来。众人见那纸上写了五个字,其中“清渠”与“荫如”已被勾掉,剩下巴掌大的一个“乔”字。原来房彦谦已经想好了,便说:“《说文》上说,乔木‘高而曲也’。《诗经·小雅》有云:‘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就叫乔吧。”
房豹不由得点头应允,众人也都说这个“乔”字命得好。
房家是一个世代官宦之家。房玄龄的曾祖父和祖父在北魏、北齐为官,父亲房彦谦是一位饱学之士,所交往的知交王邵、李纲、柳彧等人,“皆一时知名雅澹之士”。隋代著名文学家薛道衡,也十分敬重房彦谦的为人,经常与他书信往来,每当薛道衡出差外地,只要途经房彦谦处,必然流连数日,洒泪而别。
房彦谦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他虽曾连任北齐和隋朝的地方官吏,但对魏、齐、周、隋之间的长期政治动乱,十分厌倦。所以在隋文帝代周以后,曾想“优游乡曲”,再也不出仕做官。即使被迫接受了隋王朝的任命,也决不阿谀权贵,曾经尖锐地向当时权重一时的宰相高颎和负责宫廷建筑的张衡提出,对吏治要严于管理,对“穷极侈丽”的建筑,要立刻停止,间接地也对隋炀帝的好大喜功,浪费民力提出谏劝。在他出仕的几任地方官期间,对老百姓厚加慰抚,施行善政,以至被当地人民“号为慈父”。房彦谦对隋炀帝的必将覆亡,早有预感,曾对他的朋友说:“主上(指炀帝)性多忌刻,不听意见,唯行苛酷之政。别看现在天下尚安,必有危乱。”
房玄龄出生在这样的家庭,耳濡目染,颇传其父遗风。他自小爱好文学,广闻博览,又跟父亲学得一手好书法,善诗能文,精通儒家经书,可以称得上是当时的一位全才。房玄龄无论在政治思想方面还是道德品质方面,都是封建时代的楷模。他政治上酷肖其父。隋炀帝大业年间,隋王朝还正在兴旺时期,表面上“天下宁晏”,大家都以为“国祚方永”(国运长久),而青年的房玄龄却早看出不可克服的弊端和国家覆亡的征兆。
一天,他对父亲说:隋朝本无功德,只不过欺骗百姓,现在又在皇位方面互相倾夺(指隋炀帝与其兄杨勇、弟杨谅之间的皇位之争),贵族们“竞相淫侈”。这样的王朝终归要矛盾百出,其灭亡是跷足可待的。
房彦谦见小小年纪的儿子竟然有这样一番超人的见识,不禁大为惊奇。 二、后生可畏 在房玄龄十岁这年,父亲房彦谦成为中央官员,到长安任职。朝廷让他携家眷到长安大兴城里居住,房彦谦欣然从命。这样既可以给家人以必要的照应,又便于房玄龄拜师求学。
房彦谦为儿子找了一位名师,他就是当朝名士卢恺。
卢恺是涿郡范阳人,门第显赫。范阳卢氏在魏晋隋唐时期可是大姓,与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齐名。卢柔在北魏做过中书监,卢恺在隋朝做过吏部侍郎、礼部尚书。他气宇不凡,擅长诗文,与薛道衡、陆彦师等名流经常有诗歌往还。
受房彦谦之托,卢恺对房玄龄加以培养。房玄龄本就聪颖过人,除习学“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之外,还兼学治国之道。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之下,他耳濡目染,在学业上是突飞猛进。虽说房玄龄小小年纪,却已显露出早熟的智慧和见识。
开皇十二年(592),卢恺受朝中反对派弹劾,被隋文帝免官。这件事让房氏父子喟叹不已,实感时局败坏,命运莫测。
房玄龄满十八岁时,预备参加进士科拔贡考试。
当时,皇上诏令,五品以上的京官及各州总管刺史,均可以按“志行修谨”“清平干济”这两科来举荐贤能之士。地方官察举本地人才,这是汉代的遗风,但通过考试来鉴定人才却是科举制度的先声。
“志行修谨”便是品德,“清平干济”便是才能。朝廷需要德才兼备的士人来治理天下。身为司隶刺史的房彦谦也兼管这方面事务,所以父子俩都很高兴。待房玄龄行过成人之礼,便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卢恺罢官别居郊外以后,授业之事房彦谦便另托了吏部侍郎高孝基。高孝基也是原北齐皇室的亲王,房玄龄母亲高芸若的堂叔,此时负责考核选拔官员,以善于识别人才闻名。每年殿试都在仲冬时节进行,高侍郎作为举荐人,夏至时节便写好了书面材料,将房玄龄在“志行修谨”方面的诸多表现列出若干条来,无非是说他知孝有节,忠直勤恳,待人友善,举止合法度,无任何恶习等等。还要特别注上他的家族门第出身,便从房谌起始,历经房法寿、房翼等,直到司隶刺史房彦谦历数先人。
至于“清平干济”方面,则主要是通过考试来检验。当时考试已有明确的程式规定:凡是关于经史知识方面的,有帖文、口义、墨义三种。帖文亦称帖经,取应试人所习的专经文句,遮掩其上下文,从几个字中测验其能否记忆;墨义是提问书中的事实,让应试者录于卷纸上,“直书其义,不假文言”;口义即口试经文大意。关于时务方面,采取“策试”之法,也就是汉代的策问;关于文艺方面,有诗赋、杂文两种文体。杂文是指箴论表赞这几种文体,诗赋则是检验应试人的文学修养。总体上说,有笔试和答辩两种方式,试卷主要是看学识水平和诗词文章,答辩则是博涉经史,兼有经邦治国方略等等。原则上说,这些都是不能含糊的。
房彦谦与房玄龄说:“如今辟立举士新法,意在不许门阀大族再行把持选举,从而使天下才学之人多了些进仕的机会。这是任人唯贤的善举,同时你也多了一批竞争对手。今番是高孝基大人为你提的名,虽说举贤不避亲,但我不能利用自己的职权谋私,你还应凭借自己的学识修养来求得进身,你不会让高大人失望吧?”
房玄龄自信地说:“父亲放心,孩儿虽不才,却时刻谨记父亲教诲,或许志大而才疏,但决不敢做志微之人。修身齐家方面,父亲是看着孩儿长大的,失礼无矩之处,尝为父亲匡正。才学方面,经史典籍读过不下两三遍,其中著名篇章自认得其精要。孩儿常拿父亲与汉相萧何为榜样,不管天下如何动荡,孩儿定做柱国之石!”
房彦谦闻听很高兴,口里却说:“戒骄戒躁,古之训也。况且你弱冠之年,懂得什么干济之道?进了考场,切不可狂言欺人。为人应当进退有度,惟慎盈满,谦则受益,满则招损,这可是经验之谈啊!”
当时参加科举考试一般是两种渠道,一种是由学馆报名参加考试的,叫作“生徒”;另一种是由州、县推举报名的,叫作“乡贡”。房玄龄没有在正式学馆里就学,因而只能在雍州报名。雍州是京城所在地的州治,行过饮酒礼,由州府官员先行选拔,称为“贡选”;贡选合格者送交朝廷户部集阅,再由考功郎进行课试。
州里贡选很顺利,户部集阅也没有问题。考试整整进行了五天。上千名考生,房玄龄竟是*后一个走出考场的,考官们以为这后生必是什么地方卡住了,直担心他卷子的质量。及至答辩完毕,两项评分累计后分出上中下三等,房玄龄名列上等**名!
房玄龄初试得第登科,又经过吏部再试宏词拔萃,以身、言、书、判四事相考。这叫作“铨官”,又叫“释褐试”。身是看身体是否健康丰伟,言是看言词辩正,书是看字写得如何,判是取其文理优长。四事合格者,才能授以流内*低品级的从九品官。
高孝基对身边的考官说道:“我观察的人多了,没有能超过房玄龄的。这是个治国的人才,只可惜啊,我看不到他出人头地了!”高侍郎确已老迈年高,不久便过世了。但房玄龄一举进士,却是他加盖的印鉴。他给房玄龄写的评语是:“怀兼谋勇,襟容柔刚,为人恭让,志在四方。”
第二年春天,房玄龄授职于太子东宫,司任羽骑尉,籍属禁军备身府,为从九品。
其时,朝中像他这等校尉也不知有几百上千人,同品级的官属就更多了。如同其父房彦谦一样,房玄龄每日司职勤勉,凡事用心,半年下来,渐渐便将东宫内外事务详识在胸。他为人谨慎,待人和善,从不多说一句话,经常替同僚值班或办些杂事,所以与众人相处甚是融洽。
在东宫任职期间,房玄龄发现晋王杨广野心勃勃地图谋太子之位,杨勇已逐渐失宠。他预感宫中将有一场风雨。
一天,房玄龄求见吏部薛大人,说自己生性不宜行伍,还是做文职更合适些。薛道衡见他外表确实显得有些柔弱,瘦长身材,面庞白净,未脱书生模样。便翻检了半天花名册,看见秘书省正有一个校书郎的空缺,一拍脑门说道:“哦,有个姓曹的校雠,双亲不久前死于伤寒,回乡守孝去了。不如你去补了,日后若有新缺,再迁你吧!”即让他去了秘书省,补了个正九品校雠。
秘书省并非朝中显要部门,只掌管些文书典籍,官员数额也较尚书、门下二省少许多。秘书省长官为监令,以下领著作、太史二曹,属下有丞、郎、校雠、正字、录字等职。除去随时记录皇上及宫中一应流水事务之外,修史撰文便是秘书省的主要工作。校雠相当于今天的编辑,倒也使房玄龄从前所学的文史知识派上了用场。案头刀笔,不招风也不淋雨,每天日出入署衙视事,至正午时下班回家,半个月轮流值日一回,逢旬和节日有休假。房玄龄自觉得其所哉。
开皇二十年(600)正月,高丽和契丹遣使臣来朝奉献礼品。二月,熙州人李英林率众起事,朝廷派兵镇压。四月,隋文帝下令兵分三路攻打西突厥,大胜……房玄龄正埋头修撰这些文稿,忽有卢恺家人来报:卢大人病危,急见房家父子。房玄龄不敢怠慢,赶忙跟曹官告假回家,与父亲一起疾往城郊赶去。
卢恺自从削职为民以后,心情一直郁闷难遣,身体每况愈下,此时已然难撑了。卢家的资产尽被没收,用人悉数遣走,郊外的茅屋透风漏雨。
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知遇与授业之恩重如泰山。房玄龄俯身病榻前,望着形销骨立的卢大人,不禁失声痛哭。卢恺已临弥留之际,遂执手嘱咐房家父子道:“我膝下有一养女,乳名唤作绛儿,正与玄龄同庚稍长,常跟他一起读书习字。每见他们两人青梅竹马,情同姐弟,常有连理之心。绛儿三岁即为老夫收养,其父曾为边关守将,门第不微。小女虽然不善工织,性情刚烈或同男儿,却难得她知书达理心怀大义,日后必为玄龄贤内助。老夫这一生,显也显过了,贱也贱过了,年过花甲,不算短寿。遍观尘世,今日是猫狗,明天或为虎狼,夫复何求!我儿已年长,不愁过活,只是这个小女,模样也还标致,我怕她落入虎狼之手,欲将她许与玄龄为妻,不知肯否给老夫个薄面?”言罢目视天棚,一口气含在嘴里,难吸难吐的样子。
此时的房玄龄已是二十一岁的青年,虽曾立志“业不立不成家”,却也难辞卢大人的一片诚意。当下便由卢大人的儿子卢义恭取来纸笔,房彦谦签具了婚契文书。那卢恺已写不得字了,只在纸上按了手押,遂瞑目而去。 三、杨广夺宫 隋炀帝杨广是隋文帝的第二个儿子,本不应该他来继承皇位。
原本,隋文帝是一心想让杨广的哥哥——太子杨勇来继承皇位。为了让太子杨勇成才,隋文帝在杨勇身边安插了诸多名臣谋士。如太子太师观国公田仁恭、太子太保武德郡公柳敏、太子少傅济南郡公孙恕、太子少保开府苏威。这些人在辅助太子过程中都起了一定的作用。后来,隋文帝又把朝廷重臣李纲推荐给杨勇。隋文帝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杨勇以后能不负自己所望,撑起大隋江山基业。
隋文帝还让杨勇参与军国政事。这个时候的太子杨勇,是颇得隋文帝信赖的,杨勇常在诸多事情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可是,对于很多事情,杨勇只有“参”的权力,却没有“决”的权力。“决”的权力都掌握在隋文帝手里。并不是杨勇没有能力,而是因为太有能力,让隋文帝不放权力,他始终将大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事必躬亲,上自吏治得失,下至民间疾苦,隋文帝无不留意。他既想让儿子管家理事,却又大权不放,作为太子的杨勇怎能不感到痛苦?
开皇十四年(594),齐州发生灾荒,刺史卢贲借机抬高米价,大发横财。隋文帝大怒,将其除名为民。杨勇跟父亲说,卢贲一直跟随您,此人有佐命之功,倘若这样废为平民,其他功臣该如何想?
隋文帝大怒,训斥杨勇,说卢贲狡诈至极,不可不废,你替他求情,难道他曾经跟你很熟吗?
卢贲事件让隋文帝觉得,杨勇的太子之位稳如泰山,他迟早要做皇帝,何必要现在急着“干预”政事呢?而杨勇虽身为太子,又被隋文帝美其名曰“参决政事”,但在隋文帝皇权的巨大阴影下,其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放下隋文帝和太子杨勇之间的矛盾,再来看看杨勇之母独孤皇后和隋文帝的关系。她的建议常对隋文帝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她的嫉妒心也旷古绝今,她不但对自己的丈夫隋文帝宠幸其他女子大加干涉,而且在隋文帝面前恶毒攻击朝中纳妾的大臣。在皇后看来,太子杨勇贪恋女色已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率性的杨勇曾指着母亲的侍女说,这些都是他的。独孤皇后非常生气,当时,恰好杨勇正妃元氏暴死,独孤皇后借机说:“这肯定是杨勇毒死的。”在这位母亲看来,太子的品行和品德不能一统天下。
隋文帝当时还没有废黜太子的意思,但独孤氏总是吹枕头风,而且是直指太子品德劣行,隋文帝就不得不重新考虑太子杨勇的未来。
就在杨勇太子之位出现危机的时候,隋文帝的次子杨广跳了出来。
杨广有沙场临战的功业和威德,也有缜密运筹的心机,更有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阴险。在皇位的巨大诱惑前,杨广是决不心慈手软的。他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知道若想日后登基,就得夺得太子的位置。而要坐上太子之位,则需要父皇母后的信赖以及亲信党羽的辅佐。杨广在自行制定了争夺皇位的策略后,便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
杨广的**步是想尽办法博得父皇母后的欢心。隋文帝和独孤皇后一向倡导勤俭持家,不喜欢奢华。尤其是独孤皇后*恨的是用情不专的男人,她常常斥责那些宠爱姬妾之徒。杨广对此了如指掌。他非常注意检点自己的行为。他先是褪去华丽衣服,身着粗衣,接着把琴弦弄断,造出一副远离娱乐的假象。
骨子里,杨广是一个纵情、喜好女色的纨绔子弟,在他的私宅中豢养了无数绝色美女,但为了讨好母后,他明里与妻子同出同入,暗地里把他与其他女子所生的孩子全部掐死,不留一个活口。他的屋子里没有一件珍奇的摆设,堂前的孩子都是正妻所生,侍奉的几个下人也都是布衣装束,面目憨厚。厨房里也无山珍海味。隋文帝见到以后,心里非常高兴。连连称赞杨广温良恭俭,独孤皇后也夸奖儿子不近女色,可堪大任。
杨广在父皇母后面前树立正人君子的高大形象的同时,一直在巩固自己的势力,他结交了宇文述、郭衍、杨约、杨素等大臣。
有一回,杨广代替隋文帝视察兵营,恰逢天降暴雨,兵卒们在雨中操练,有个人举起了一把油布伞为杨广遮雨。杨广一把推开说:“士卒们都在雨中淋着,我怎么能自己躲在伞下呢?”
这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被传为佳话。不仅隋文帝欣喜不已,大臣们也都对杨广充满了钦佩与敬重。杨广则让他们时常在隋文帝和独孤皇后面前诋毁杨勇,颂扬自己。如此一来,隋文帝就时常拿杨勇和杨广对比,对杨勇更加失望和厌恶了。这时候,隋文帝便已经动了废黜太子的心思,但是前朝各代的历史证明,废长立幼,于国不利,废黜太子的决策必须要慎之又慎。
于是,杨广开始诋毁哥哥杨勇。说起来,太子杨勇还真不是杨广的对手。杨勇的性格直率粗莽,胸无城府,丝毫没意识到杨广的险恶用心。从这一点来说,他缺乏一个帝王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杨广对杨勇的性情、癖好也了解得很透彻。每次他外任回都,都要悄悄给太子送去锦衣、美女和珍宝。而太子杨勇傻乎乎地一概收下,毫不客气,毫不遮掩,哪里想到这是弟弟在勾引他犯罪。他每日身着华服出入,在府中纵声歌乐,与不同的女人生了十几个孩子。
杨广将这些事情都告诉给隋文帝。隋文帝和独孤皇后对杨勇越来越厌恶了。隋文帝常常对独孤皇后说:“太子品行顽劣,而广儿却仁孝恭俭。”
此时,杨广开始了进一步的行动。他派杨素去刺探太子杨勇方面的动静。杨素奉命来到东宫,在厅外休息,杨勇感到危机来临,本来心情就很坏,一见到杨素就破口大骂。于是杨素去见隋文帝,将太子杨勇的狂躁和不满情绪转述,而后对隋文帝说:“太子恐怕有变!”
独孤皇后这时候也派人去杨勇处打探。杨广又将独孤皇后的人都收买了,这些人回到独孤皇后那里,也大肆渲染说杨勇恐怕要造反。
独孤皇后当即向隋文帝通报。于是,隋文帝派人时刻监视东宫的动静。惶恐心焦的太子杨勇,此时竟让巫师来算命,巫师说隋文帝十八年有一个坎,期限就快到了。这事被人报告给隋文帝,隋文帝想,这是太子想要让自己快死或者快退位,否则他就要造反。
隋文帝认为儿子大逆不道,立即下令禁锢太子和东宫所有人,并让杨素严加审问与太子往来的部分大臣。几天后,杨素拿出来确凿的罪证,隋文帝下令搜索其他证据。杨勇宫中自然少不了他平时喜好之物,比如马匹,比如火燧。马匹当然是造反时士兵的坐骑,火燧是晚上造反时用来照明的。在造反的性质定论下,任何物件都可以成为罪证。
开皇二十年(600)十一月,隋文帝派使者去唤杨勇,要他前往武德殿。杨勇到了武德殿,隋文帝让薛道衡宣读了废太子诏。
这份诏书中所列废太子理由有二:**,杨勇的生活奢侈腐化;第二,昵近小人,委任奸佞。**条和别人没有关系,但第二条就和东宫的官员有关了。于是,隋文帝在将杨勇太子位废掉的同时,又将东宫太子左庶子唐令则、太子家令邹文腾处斩,与杨勇常往来的左卫率司马夏侯福、前吏部侍郎萧子宝、前主玺下士何竦、典膳监元淹和左卫大将军、五原郡公元旻均被赐死。随着这些人的被处斩,以杨勇为首的存在了二十年的东宫势力从此消失,晋王杨广被立为太子。
房玄龄入仕之初便耳闻目睹了这一幕废立悲剧。岂知数年之后,又有一场悲剧何其相似,那便是唐王朝的储君之争。如果说这一次他还是隔岸观火,那么下一次他则是参与其中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作者简介

赵宁,男,1983年生,本科毕业于辽宁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毕业于吉林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擅长通俗说史,潜心中国古代史通俗化13年。有过在出版社工作的经历,专门策划历史类图书选题,对中国历史有一定独到的见解。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