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斐德上海三部曲:1927-1937

魏斐德上海三部曲:1927-1937

1星价 ¥52.8 (6.0折)
2星价¥52.8 定价¥8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381510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56
  • 出版时间:2021-10-01
  • 条形码:9787553815107 ; 978-7-5538-1510-7

本书特色

◇美国历史学家魏斐德遗作! ◇从20世纪上半叶上海滩激荡风云,一窥近代中国政治跌宕和社会变迁! ◇参考了大量民国时期上海市政、警政档案,以及上海市档案馆、图书馆馆藏档案。 ◇上海是“远东**大都市”,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和中国近代各种矛盾集聚之地。从上海地方史来反映中国现代史,角度新颖。 ◇本书是《魏斐德上海三部曲》的**部,系统描述了1927—1937年国民党政府依靠警务力量对上海实现初步统治的经过。 ◇澄清众多历史问题:中央体制与地方势力间的关系,秘密组织和犯罪集团在腐蚀国家机构中的作用,在日寇入侵和占领的压力下上海政治组织的演变等。 ◇以自由、民主、共和自我标榜,却以专制、独裁、暴力对付共产党等异己力量,注定了国民党政府国家现代化十年努力的失败。 ◇将上海市政、警政变迁与当时中国政治大背景有机结合,体现出一个史学大家的宏观视野。

内容简介

本书是《魏斐德上海三部曲》的部,系统描述了1927—1937年国民党政府依靠警务力量对上海实现初步统治的经过,澄清了这十年间的很多历史问题,如中央体制与地方势力间的关系,秘密组织和犯罪集团在腐蚀国家机构中的作用,在日寇入侵和占领的压力下上海政治组织的演变等。将上海市政、警政变迁与当时中国政治大背景有机结合,这体现出一个史学大家的宏观视野。

目录

鸣谢
序言

**篇 背景

**章 法律与秩序
**节 罪恶与内乱的解释
第二节 犯罪与娱乐
第三节 犯罪与治外法权
第二章 从巡捕到警察
**节 早期的改革
第二节 士绅控制问题
第三章 不良分子
**节 有组织犯罪
第二节 黄金荣罪犯头子和捕头
第三节 鸦片与犯罪
第四节 鸦片与统治

第二篇 新的警察理念

第四章 警察与维持新的城市秩序
**节 建立新的城市秩序
第二节 重组警察系统
第三节 改革的公共基金
第四节 警察专业化
第五节 创建“现代”合理的框架
第六节 加紧现代化,争取控制权
第五章 以警权维护主权
**节 公共租界巡捕房的警政
第二节 控制界外马路
第三节 重申路权与司法权
第四节 改革后的公安局试图管理每一个人

第三篇 有组织犯罪

第六章 犯罪和社会控制
**节 犯罪的概念
第二节 公安局与犯罪控制
第三节 新市民社会中的难民和流氓
第四节 警察的家长式作风和社会控制
第七章 罪恶
**节 作为娱乐和犯罪的赌博
第二节 中国人控制赌博的努力
第三节 中国的娱乐和赌博机构
第四节 上海的娼妓
第五节 中国妓女
第八章 毒品业
**节 花花公子、帮会和军阀
第二节 犯罪的重组
第三节 犯罪与政治
第四节 控制鸦片贸易
第九章 赤色分子
**节 用于政治控制的警察
第二节 新的合作——公安局和公共租界警务处
第三节 帝国主义与警察的反共
第四节 作为上海生活一部分的情报收集
第五节 牛兰事件
第六节 顾顺章事件和白色恐怖
第七节 顾顺章事件之后
第八节 联合执法

第四篇 政治选择之于警政的意义

第十章 作出抉择
**节 相互矛盾的压力
第二节 不同的政治威胁
第三节 用新的警务合作来控制异己
第四节 警务分歧的合法性司题
第五节 公安局工作重心的转移
第六节 日本人的到来
第七节 政府的混乱
第八节 对日立场的选择
第九节 抗日的情报工作
第十一章 日本入侵对上海警务的影响
**节 日本人控制上海
第二节 将杜月笙赶出法租界
第三节 伪警察的终结
第四节 中国警权的恢复
第十二章 第二次机会:昊铁城市长当政
**节 对于上海未来的种种幻想
第二节 精英的联合统治
第三节 反共合作
第四节 压制反目抗议

第五篇 新市政秩序的局限

第十三章 新生活运动与民族救亡运动
**节 警察改革的复兴
第二节 新生活运动
第三节 民族复兴与法西斯
第四节 安内攘外
第十四章 警察国家化和犯罪受尊敬
**节 地方统治与国家警察体系
第二节 对上海的影响
第三节 建立秘密警察
第四节 上海区的扩张
第五节 对罪犯的尊敬
第六节 犯罪行为与爱国主义混淆
第十五章 政治罪犯化
**节 蒋介石的毒品政策
第二节 蒋政府中的两面派
第三节 福建叛乱与吴市长的去留
第四节 利用毒品与新生活运动“六年计划”
第五节 毒品贸易中的日本人

结束语 决心

**节 市民武装
第二节 一个时代的结束

表格
附录
参考文献
中文部分
外文部分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1933年,很多作家被邀请来描述他们心目中未来的上海,其中有三人提到了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将会在上海优先采取的行动,铭三富有讽刺意味地引用了别人的说法,上海是一座建筑在“地狱”上面的 “天堂”,在未来,他设想:“上海的电影院,将会一律装冷气管、 热水汀??每场除开映‘香艳肉感’ 的电影外,并有国际歌舞团公开表演裸体舞蹈,各大公园一律增辟 kiss传习所,教授一般未成年男女各种交际术,游艺方面,除电影院外,另有京戏场、马戏场、回力球场、高尔夫球场、跑马场、跑狗场、跑猫场、斗牛场、斗鸡场等。” 法庭每天都将受理500起离婚案,“无疑地,将来的上海便是天堂上面的天堂”。 另一位作家刘梦飞在描绘上海的未来时,也许不像铭三那样富有挖苦意味的幽默,他严肃地写道;“上海是一座剥削阶级的压榨机,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火药库。” 在刘看来,表面上,上海的 “高等华人” 与受压迫的“马路瘪三”形成尖锐的对比,而真正的矛盾在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那些在工厂机器旁的 “黑虫” 之间,帝国主义者们的残暴统治将会变本加厉,军阀们将会继续把这个国度置于拍卖台上,但是这样的时代很快就会走到尽头,旧上海将会为一座崛起的新上海所替代,当黎明来临的时候,这些“黑虫” 们将会激动地大声呼喊:“新上海万岁!” 王修和对新中国的未来的设想并非启示录式的,而是更多关注于如何由中国人自己创建一个有序的市政环境,他看到了未来上海的两种可能性:全盘西化或民族自主,前一条道路,外国租界将会吞没整个上海,到那时界内的上海人都已变成了没灵魂的畸形者,而一味乞怜于外国人,第二条道路,中国政府的市政机构将会实现孙中山先生的计划,外国人自愿将租界交还中国,维持着正常的商业关系。 上海的将来究竟怎样?换言之,即走上哪一条路? 则全视现在的上海主人翁——市民们如何地努力以为断。 **节 罪恶与内乱的解释 面对这第三种前景,中国居民们可谓障碍重重,比如,上海的犯罪率在20世纪20年代初猛增,1922 年,据报道在公共租界内共发生47起武装抢劫。两年后,这一数字增加到四倍,达到204起,到 1926年这种重罪共发生了448起——在五年中这一数字增加到了9倍半。在这一时期,被捕的抢劫犯的数目却只增加到三倍,这与这一时期抢劫案的发生率大相径庭。到1927 年,官方报告称,在上海附近的太湖流域 “犯罪肆虐”,在那里“武装抢 劫犯” 抢劫、拐骗并杀害当地人。由于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更多地是由于抢劫和报复,租界内的暴力杀人案急剧上升。 在上海的华界——闸北,抢劫犯如此猖獗,使某些警区感到他们的警力已无法对付这一犯罪狂潮。 统计证实的内乱与犯罪 (两者经常被混淆,尤其是为中国执法机关所混淆) 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西方记者对此有一种强硬的傲慢,认为 “上海已经成了东方的犯罪中心”,并常常将此归咎于在中国盛行的军阀制度。 军队是训练罪犯的*好的学校,在中国,好男不当兵,当兵的是无业游民,或没有正当职业的人,在军队中,他学会了使用武器,并将这些知识为自己所用,他不愿杀敌报国,而是开了小差,用他在军队中所受的训练打家劫舍,凭着枪杆子从他的同胞手中掠夺财富。 另一方面,在上海重要的外国“大班” 却将这些犯罪过于简单地和1925年五卅运动前后爆发的激进罢工风潮相联系。当时中国民众试图收回列强在华特权,未能成功。这些欧美的新侨民相信,正是“布尔什维克的宣传” 鼓动起了“无产阶级的贪欲”破坏了一切对“财产和其他权利” 的尊重。公共租界警务处(俗称工部局巡捕房)对此亦抱同感。这样革命、 政治运动都被视为城市犯罪的一种形式。

作者简介

魏斐德(1937—2006),美国历史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曾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所长、美国历史学会会长、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主席。代表作有《洪业:清朝开国史》《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中华帝国的衰落》《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