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03069892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32
- 出版时间:2021-10-01
- 条形码:9787030698926 ; 978-7-03-069892-6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推拿基础知识,手法、疾病治疗,配合国家规划教材,填补我学科进修实习学员的辅助学习工具,同时融合龙江推拿特色和思想,体现黑龙江省推拿特点,为进一步出版龙江推拿系列丛书做铺垫。本书适用于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专业本科生教学使用,同时也可以作为推拿专科医师的参考书。
目录
基础篇
**章 推拿治疗学发展简史 2
**节 先秦、秦汉时期 2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3
第三节 宋金元时期 3
第四节 明清时期 4
第五节 民国时期 7
第六节 新中国成立后推拿的全面发展 7
第二章 推拿治疗的作用原理 9
**节 经络 9
第二节 腧穴 11
第三节 气血理论 81
第四节 筋骨并重理论 82
第五节 现代医学原理 82
第三章 推拿治疗的原则和基本治法 .91
**节 推拿治疗的原则 91
第二节 推拿治疗的基本治法 94
第四章 推拿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01
**节 推拿治疗的适应证 101
第二节 推拿治疗的禁忌证 104
第五章 推拿异常情况的预防与处理 106
第六章 推拿常用专科检查方法 112
治疗篇
第七章 伤科病症 134
**节 颈项部疾病 134
第二节 肩部疾病 152
第三节 肘部疾病 164
第四节 腕部疾病 168
第五节 腰骶部疾病 172
第六节 胯部疾病 201
第七节 膝部疾病 211
第八节 踝部疾病 218
第八章 内科病症 224
**节 头痛 224
第二节 眩晕 227
第三节 失眠 230
第四节 中风 233
第五节 面瘫 237
第六节 胃痛 241
第七节 便秘 243
第八节 虚劳 246
第九章 儿科病症 249
**节 发热 249
第二节 儿童单纯性肥胖 250
第三节 感冒 253
第四节 咳嗽 255
第五节 厌食 257
第六节 疳证 259
第七节 便秘 261
第八节 腹泻 262
第九节 夜啼 264
第十节 汗证 266
第十一节 遗尿 267
第十二节 小儿肌性斜颈 269
第十三节 小儿脑性瘫痪 271
第十章 妇科病症 275
**节 月经不调 275
第二节 痛经 278
第三节 闭经 281
第四节 绝经前后诸证 284
第五节 带下病 288
第六节 妇人腹痛 289
第七节 产后身痛 292
第八节 产后缺乳 294
第九节 乳痈 296
第十节 乳癖 298
第十一章 五官科病症 301
**节 近视 301
第二节 斜视 303
第三节 上睑下垂 305
第四节 溢泪症 306
第五节 颞颌关节紊乱症 307
第六节 咽喉炎 309
第七节 牙痛 310
第十二章 皮肤科病症 313
牛皮癣 313
保健篇
第十三章 保健推拿 316
**节 全身保健推拿 316
第二节 美容保健推拿 319
第三节 儿科保健推拿 320
第四节 足底保健推拿 322
参考文献 324
节选
基础篇 **章 推拿治疗学发展简史 推拿,古代称为按摩、按跷,是中国起源很早的一种治病防病的养生术。在还没有中药汤剂给人治病的时候,就已有人用推拿的方法给人治病。推拿发展到今天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通过对推拿发展简史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推拿及推拿治疗学的形成过程,坚定学术思想,增强学术自豪感,为更好地学习这门古老的医疗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节 先秦、秦汉时期 推拿作为一种古老的治疗手段,作为传统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源远流长。推拿手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历史之初。远古时代,原始人在生存活动中,用原始工具进行生产劳动,与自然界抗争,与野兽搏斗,或进行人类间的相互争斗,都不可避免地导致损伤病痛的发生。一旦损伤病痛出现,原始人则只能在本能的支配下用手去按压抚摸。经过漫长的岁月,一些偶然能使伤痛缓解的本能动作,便成为人类的一种体验而随历史沉淀下来。经过漫长的积累总结,一些具有良好治疗作用的特殊动作(如抚摸、按压等)为人们认知和使用,此可视为推拿治疗的起源。因此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便有了推拿手法的运用。于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认识的无数次提高,这些经验动作便逐渐成为一种与疾病抗争的手段,并为人类早期医学模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素问 异法方宜论》记载:“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者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吕氏春秋 仲夏纪》记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 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秦汉及秦汉以前这一历史时期中医理论逐步完善。伴随着中医理论与实践的逐步丰富和发展,推拿理论萌芽也已初步形成。中国历史上**部推拿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与《黄帝内经》同时问世,标志着推拿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黄帝内经》中*早出现了“按摩”一词,由此“按摩”成为手法医学的正式学科名。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早提出了“膏摩”的方法,这是对中医推拿手法的一次创新,并将其与针灸、导引等法并列,且明确记载了用手法抢救自缢死的方法。春秋战国及以前推拿就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在抢救虢太子“尸厥”暴疾时,曾成功地运用了推拿等治疗方法(《周礼注疏》),这是有关本疗法医治实例的*早文献记载。《韩非子》中记载用“弹法”治疗皮肤痤疮。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两晋南北朝时期,自我保健按摩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膏摩方,推拿还被用于卒心痛、卒腹痛等急症的治疗。晋代葛洪的著作《肘后救卒方》(又名《肘后备急方》)中捏脊法和腹部抄举法等已经出现。《肘后备急方》云:“闭气忍之数十度,并以手大指按心下宛宛中取愈。”《肘后备急方》为指针、捏脊之始。葛洪还非常重视膏摩的应用,《肘后救卒方》首次对我国汉代以前已经出现的膏摩法做了系统总结。历代广为流传的“苍梧道士陈元膏”即出于此。陶弘景总结编撰的《养性延命录》《真诰》中有许多自我按摩保健与治疗的内容。《养性延命录》曰:“《导引经》云:清旦未起,啄齿二七 。便起,狼踞鸱顾,左右自摇曳,不息,自极复三,便起下床,握固不息,顿踵三还,上一手,下一手,亦不息,自极三。又叉手项上,左右自了戾,不息,复三。又伸两足及叉手前却,自极复三 平旦以两掌相摩令热,熨眼三过;次又以指按目四(眦),令人目明。”《真诰》则记载了以“北帝曲折法”治疗“风痹不授”(中风肢体瘫痪)。 魏晋隋唐时期,设有按摩科,又相应建立了按摩医政。《隋书.五官志》中有按摩博士2人的记载,这说明隋代已设有按摩博士的官职。《旧唐书 职官志》载有按摩博士1人,保健按摩师4人,按摩工16人,按摩生15人。按摩博士在保健按摩师和按摩工的协助下,指导按摩生学习按摩导引之法,开始了在官府重视下有组织地开展按摩教学活动。此时有按摩专著问世,如《按摩导引经十卷》。隋代的《诸病源候论》,每卷之末均有导引按摩之法;《备急千金要方》云“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 ”;唐代王冰认为“按,谓抑按皮肉;跷,谓捷举手足”,说明本疗法既有在体表的按摩搓揉手法,又有举足投手的肢体活动。《唐六典》曰:“按摩可除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逸’。”在这一时期,已经基本上形成了系统的按摩疗法。隋唐时期设立了按摩专科,有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等职别,并在太医署展开了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嗣后各朝代均将推拿列为临床专科,促进了推拿疗法的普及和发展。 《理伤续断方》是我国现存*早的骨伤科专著,是唐代中期蔺道人著《理伤续断秘方》残本,提出了治疗闭合性骨折的四大手法,即“揣摸”“拔伸”“撙捺”“捺正”。这对后世正骨推拿流派的形成和手法治疗奠定了基础。 第三节 宋金元时期 北宋末年,另一部大型官修方书《圣济总录》对推拿做了理论和应用上的发挥,是对《黄帝内经》推拿理论的一次全面总结整理,对推拿理论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圣济总录》有按摩疗法的专论:“可按可摩,时兼而用,通谓之按摩。按之弗摩,摩之弗按。按止以手,摩或兼以药。曰按曰摩,适所用也”“《通评虚实论》曰: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已”“此按不兼于摩也 此摩不兼于按,必资之药也。世之论按摩,不知析而治之,乃合导引而解之。夫不知析而治之,固已疏矣;又合以导引,益见其不思也。大抵按摩法,每以开达、抑遏为义 惟按之则气足以温之,快然而不痛。前所谓按之痛止、按之无益、按之痛甚、按之快然,有如此者。夫可按不可按若是,则摩之所施,亦可以理推矣。”这是关于推拿按摩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宋以前尤其是对《黄帝内经》中关于按摩的文献进行了总结。作者认为按摩导引不应该混为一谈,同时还将“按”与“摩”进行了区分。“按”作为单纯的手法,而“摩”则可以配合药物进行,有助于药物发挥作用。 《圣济总录》在肯定了推拿的“开达抑遏”作用以外,更结合外用药物,对推拿的补虚作用做了充分肯定。“大补益摩膏”摩腰补肾,则是推拿补虚理论的大胆实践。《圣济总录》用大补益摩膏治疗五劳七伤,腰膝疼痛,头发早白,疝气,耳聋眼暗,痔疮,不孕,产后诸疾和赤白带下。《圣济总录》曰:“治五劳七伤,腰膝疼痛,鬓发早白,面色萎黄,水脏久冷,疝气下坠,耳聋眼暗,痔漏肠风。凡百疾病,悉能疗除。兼治女人子脏久冷,头鬓疏薄,面生,风劳血气,产后诸疾,赤白带下。大补益摩膏方:木香、丁香、零陵香、附子(炮裂)、沉香、吴茱萸、干姜(炮)、舶上硫黄(研)、桂(去粗皮)、白矾(烧灰研),各一两,麝香(研)、腻粉(研),各一分。上一十二味,捣罗八味为末,与四味研者和匀,炼蜜,丸如鸡头实大。每先取生姜自然汁一合,煎沸,投水一盏,药一丸同煎。良久化破,以指研之,就温室中蘸药摩腰上,药尽为度。仍加绵裹肚系之,有顷,腰上如火。久用之,血脉舒畅,容颜悦泽。”该书首次有“生铁熨斗子”作为摩顶工具的记载。 北宋王怀隐编撰的医学巨著《太平圣惠方》,成书于992年。该书收集了大量的膏摩、药摩方,是对宋以前膏摩疗法的总结。摩膏的制备较唐代有了改进,膏摩应用向专病发展,对膏摩的部位也有了新的认识。《太平圣惠方》还首次载有摩腰方,后世摩腰膏、摩腰丹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摩顶膏治疗眼疾的具体膏摩法也首次提及,出现了铁匙等膏摩工具。 第四节明清时期 明代初期,太医院重启唐制,按摩再次成为医学十三科之一,为按摩学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推拿学术的主要特点是推拿与导引相结合,形成了以保健推拿为主的养生学体系。如《活人心法》《遵生八笺》《新刻养生导引法》等著作皆有此特点。而徐春甫的《古今医统》除载有对多种病症的导引按摩疗法外,并与中医宣通壅滞的医理联系起来,从而使推拿应用更加广泛。 明隆庆五年(1571年),按摩科与祝由科同时被取消,官方的医疗机构缩减为11科。由于受到当时政治的影响及封建礼教等对推拿的限制,加之推拿本身受历史条件及本身发展水平的制约,手法意外等负面影响,导致明中后期的推拿向小儿推拿、民间养生保健及正骨方向发展。 “按摩”一词在明后期被“推拿”代替,成为专有的学术用语。“推拿”一词*早记录于1574年张四维的《医门秘旨》。 明代后期,小儿推拿逐渐发展并流向于南方。*早的小儿推拿专题文献是庄应祺于1574年补辑的《补要袖珍小儿方论》第十卷中的“秘传看惊掐筋口授手法论”。首次论述了三关、六腑等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的定位、操作和主治。书中记载的大手法有“龙入虎口”和“苍龙摆尾”两种,还有手足推拿穴位图谱,手法以推、擦为主而称为掐筋,主要的适应证是小儿惊风。其内容反映了元以前小儿推拿的发展成就。 小儿推拿体系建立的标志是《小儿按摩经》的问世和一批小儿推拿专著的诞生。《小儿按摩经》收录于明代杨继洲1601年刊行的《针灸大成》,作为其独立的第十卷。该书首次对小儿推拿的穴位、手法、治疗等进行了全面阐述。书中载有“手法歌”“阳掌图各穴手法仙诀”“阴掌图各穴手法仙诀”“治小儿诸惊推揉等法”。至明末,小儿推拿理论体系形成。从此涌现出大量的儿科推拿文献,刊印了一批推拿专著。如龚廷贤的《小儿推拿活婴全书》、龚居中的《幼科百效全书》、周于蕃的《小儿推拿仙术秘诀》等。 推拿在清代发展缓慢,推拿手法主要在民间发展,太医署医学分科中,太医院将医学分为九科,无按摩科。推拿手法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两个方面:以《医宗金鉴》“正骨八法”为代表的伤科推拿手法于正骨科中确立地位;小儿推拿由南方向全国发展,治疗病种及手法增加。 清代的太医院教科书《医宗金鉴》对正骨手法做了全面总结。其“正骨之首务”的论述,确立了手法在正骨科中的地位。《医宗金鉴》曰:“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但伤有重轻,而手法各有所宜。其痊可之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观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或失其宜,或未尽其法也。盖一身之骨体,既非一致,而十二经筋之罗列序属,又各不同,故必素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或拽之离而复合,或推之就而复位,或正其斜,或完其阙,则骨之截断、碎断、斜断,筋之弛、纵、卷、挛、翻、转、离、合,虽在肉里,以手扪之,自悉其情。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况所伤之处,多有关于性命者。如七窍上通脑髓,膈近心君,四末受伤,痛苦入心者。即或其人元气素壮,败血易于流散,可以克期而愈,手法亦不可乱施。若元气素弱,一旦被伤,势已难支,设手法再误,则万难挽回矣。此所以尤当审慎者也。盖正骨者,须心明手巧,既知其病情,复善用夫手法,然后治自多效。诚以手本血肉之体,其宛转运用之妙,可以一己之卷舒,高下疾徐,轻重开合。能达病者之血气凝滞,皮肉肿痛,筋骨挛折,与情志之苦欲也。较之以器具从事于拘制者,相去甚远矣。是则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 《医宗金鉴》详细论述了“摸、接、端、提、推、拿、按、摩”之正骨八法,这是对正骨手法的首次科学总结。《医宗金鉴》载“摸法:摸者,用手细细摸其所伤之处,或骨断、骨碎、骨歪、骨整、骨软、骨硬、筋强、筋柔、筋断、筋走、筋粗、筋翻、筋寒、筋热,以及表里虚实,并所患之新旧也。先摸其或为跌仆,或为错闪,或为打撞,然后依法治之”“接法:接者,谓使已断之骨,合拢一处,复归了旧也。凡骨折跌伤错落,或断而两分,或折而陷下,或碎而散乱,或歧而旁突,相其形势,徐徐按之,使断者复续,陷者复起,碎者复完,突者复平”“端法:端者,两手或一手擒定应端之处,酌其重轻,或从下往上端,或从外向内托,或直端、斜端也”“提法:提者,谓陷下之骨,提出如旧也。其法非一,有用两手提者,有用绳帛系高处提者,有提后用器具辅之不致仍陷者,必量所伤之轻重浅深,然后施治”“按摩法:按者,谓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者,谓徐徐揉摩之也。此法盖为皮肤筋肉受伤,但肿硬麻木,而骨未断折者设也”“推拿法:推者,谓以下推之,使还旧处也。拿者,或两手一手捏定患处,酌其宜轻宜重,缓缓焉以复其位也。若肿痛已除,伤痕已愈,其中或有筋急而转摇不甚便利,或有筋纵而运动不甚
-
急诊科里的一千零一夜
¥18.6¥58.0 -
舌诊图谱:观舌知健康
¥13.9¥39.8 -
中医基础理论
¥10.3¥19.0 -
中华医药学史
¥12.3¥35.0 -
小儿推拿秘旨
¥3.3¥9.0 -
内外伤辨惑论-局方发挥
¥1.9¥5.0 -
本草纲目
¥22.8¥76.0 -
中医诊断全书
¥17.7¥59.0 -
博济医院百年1835-1935
¥30.1¥70.0 -
中医手诊图释
¥9.8¥28.0 -
外科急救常识图解
¥1.7¥4.0 -
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丹溪心法
¥2.5¥12.0 -
金匮要略
¥15.4¥48.0 -
黄帝内经鉴赏辞典(文通版)
¥9.2¥28.0 -
中医入门必背歌诀
¥13.3¥38.0 -
针灸大成
¥24.1¥65.0 -
救护指南
¥3.5¥10.0 -
常见急救常识图解
¥1.7¥4.0 -
活幼心书
¥5.6¥15.0 -
全科医生鉴别诊断
¥68.4¥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