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能源安全的一体两面——供给和消费

包邮区域能源安全的一体两面——供给和消费

¥71.3 (7.2折) ?
1星价 ¥71.3
2星价¥71.3 定价¥9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69900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B5
  • 页数:184
  • 出版时间:2021-10-01
  • 条形码:9787030699008 ; 978-7-03-069900-8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地理学、资源与环境科学、资源经济学与管理学界的广大科技人员与管理工作者本书立足供给和消费的能源安全的一体两面,提出如何优化供给,提高利用效率的政策建议。在区域能源消费分配公平性及其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区域典型单元的能源供给和消费进行评价和深入分析。

内容简介

本书定量刻画了区域能源供给安全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变特征,建立了中国各省区能源供给能力系数,辨析了区域能源供给安全的影响因素,测度了能源输出和输入大省的能源消费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及节能潜力,对区域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水平协调发展过程中的时空差异、演变特征及协调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筛选出了目前区域能源供给安全实践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论文以陕西省和广东省为典型区域案例,对能源生产大省和能源消费大省之间的能源供给安全差异进行了深入比较研究,提出了区域能源供给安全优化目标、评价标准、优化战略、优化路径及相应的保障措施。

目录

目录
自序
绪论 1
上篇 区域能源供给安全
第1章 概念辨析与相关学科理论 11
1.1 概念辨析 11
1.1.1 能源安全 11
1.1.2 能源供给安全 12
1.1.3 区域能源供给安全 13
1.2 相关学科理论 13
1.2.1 资源稀缺理论 13
1.2.2 资源依赖理论 14
1.2.3 有效供给理论 15
1.2.4 供给管理理论 16
第2章 中国能源供给区域划分 18
2.1 中国能源资源分区 18
2.1.1 化石能源 18
2.1.2 可再生能源 28
2.2 中国能源资源空间匹配状况的基尼分析和结构合理性评价 34
2.2.1 中国能源资源空间匹配状况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5
2.2.2 中国能源资源储量均衡性和空间结构合理性分析 36
2.3 中国能源供给能力分区评述 39
2.4 小结 42
第3章 区域能源供给安全的时空格局分析 43
3.1 能源供给安全影响因素识别 43
3.1.1 资源因素 43
3.1.2 区位因素 43
3.1.3 支撑条件 44
3.1.4 保障条件 44
3.1.5 市场因素 45
3.1.6 支付能力因素 45
3.1.7 技术因素 45
3.1.8 政策因素 46
3.1.9 地缘政治和国际形势因素 46
3.2 国家层面能源供给安全评价及分析 51
3.2.1 中国能源供给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51
3.2.2 能源供给安全评价方法 52
3.2.3 中国能源供给安全演进趋势分析 55
3.2.4 中国能源供给安全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59
3.3 区域层面能源供给安全评价及分析 60
3.3.1 区域能源供给安全评价指标构建及说明 60
3.3.2 区域能源供给安全评价标准 61
3.3.3 区域能源供给安全综合分析 62
3.3.4 区域能源供给安全的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65
3.3.5 区域能源供给安全对策建议 67
3.4 小结 67
第4章 区域能源供给安全的主要问题及其差异 69
4.1 区域能源供给安全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9
4.1.1 能源“四荒”与“卖煤难—煤荒—卖煤难”怪圈 69
4.1.2 有效能源供给管理不足 70
4.1.3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70
4.1.4 能源供给依赖加深 71
4.2 能源生产大省和能源消费大省的能源供给安全差异 71
4.2.1 能源供给发展历史 72
4.2.2 能源供给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76
4.2.3 能源供给安全评价及预测 77
4.2.4 能源供给安全差异比较 80
4.2.5 能源供给安全优化对策 80
4.3 小结 89
第5章 区域能源供给安全优化设计 90
5.1 区域能源供给安全优化目标与评价标准 90
5.1.1 区域能源供给安全优化目标 90
5.1.2 区域能源供给安全优化评价标准 90
5.2 区域能源供给安全优化战略 92
5.2.1 供给功能分区战略 92
5.2.2 以供定需战略 95
5.3 区域能源供给安全路径选择 99
5.3.1 分区总量调控 99
5.3.2 分区多元发展 103
5.3.3 分区能源替代 104
5.3.4 分区能源储备 105
5.3.5 分区对外能源交往和“走出去” 108
5.4 区域能源供给安全保障措施 109
5.4.1 加强国家和区域能源法律规制 109
5.4.2 实行差别化的区域能源激励政策 110
5.4.3 实行国家和区域能源供给侧的目标管理 110
5.4.4 制定能源价格调节目标 111
5.4.5 鼓励国家和区域能源科技创新 112
5.4.6 加强区域之间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112
5.5 小结 113
下篇 区域能源消费评价
第6章 区域能源消费分配公平性 117
6.1 区域能源消费分配公平性研究方法与数据 118
6.2 中国各行业能源消费情况 118
6.3 区域能源消费基尼系数变化趋势分析 119
6.3.1 基于人口的区域能源消费基尼系数变化趋势分析 119
6.3.2 基于GDP的区域能源消费基尼系数变化趋势分析 120
6.4 区域能源消费不公平性成因分析 121
6.4.1 基于人口的区域能源消费不公平性成因分析 121
6.4.2 基于GDP的区域能源消费不公平性成因分析 123
6.5 小结 124
第7章 区域能源消费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 126
7.1 能源输出和输入大省界定 127
7.2 区域能源消费绩效评价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128
7.3 区域能源消费绩效测量方法 129
7.3.1 DEA方法 129
7.3.2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129
7.4 区域能源消费绩效分析 129
7.4.1 能源消费绩效 129
7.4.2 能源消费绩效变化趋势及节能潜力 133
7.5 小结 136
第8章 区域节能减排评价 138
8.1 中国能源碳减排评价 138
8.1.1 中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情况 138
8.1.2 因子分析法 140
8.1.3 中国能源碳减排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41
8.1.4 中国能源碳减排指数分析 142
8.1.5 中国能源碳减排对策建议 145
8.2 区域节能减排评价 147
8.2.1 区域节能减排评价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147
8.2.2 区域节能减排效率分析 148
8.3 小结 154
第9章 区域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水平协调发展评价 156
9.1 区域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156
9.2 区域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157
9.3 区域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157
9.4 区域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159
9.4.1 区域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时间演变特征 160
9.4.2 区域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空间分布特征 161
9.5 区域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分析 162
9.5.1 区域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协调度时间演进 162
9.5.2 区域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空间演变 166
9.5.3 各省份能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空间演变 167
9.6 小结 167
参考文献 168
后记 176
展开全部

节选

绪论 1. 区域能源安全的研究背景 1)能源供给安全是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都离不开能源,能源犹如血液渗透到各国、各地区、各行各业,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能源安全供给是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动力之一。要加强煤电油运供需衔接,满足居民生活和重点领域、重点单位需求 ①。当前,中国各地区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能源需求量大并呈快速增长的势头,保障能源供给、促进能源平稳健康发展的任务繁重。1978年以来,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增长了 5倍多,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2014年,中国煤炭、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 6.97%、32.2%;2015年,石油消费持续中低速增长,对外依存度首破 60%。根据 BP公布的《 BP 2035世界能源展望》(2015年版)和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预测,到 2035年,中国的能源消费量将比 2015年增加 60%,中国在全球能源需求中的比重将从 22%升至 26%,石油和天然气进口依存度将分别达到 75%和超过 40%。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昀大的石油消费国,天然气市场也大过欧盟 ②③。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能源委员会主任李克强在主持召开的新一届国家能源委员会首次会议上指出,能源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能源供应和安全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 ④。要立足国内,着力增强能源供应能力,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优质能源保障水平,在开放格局中维护能源安全,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大力实施节约优先战略,从生产和消费两方面着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较少的能源消耗促进经济社会较快发展。 能源需求持续过快增长给能源供给带来很大压力,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能源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运力不足、能源资源勘探和开发水平相对较低及能源技 术落后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能源生产和供给能力,由此导致的能源相对短缺制约了能源工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世界能源地缘政治环境复杂和石油市场不稳增加了能源安全供给的变数;化石能源供给不可持续,可再生能源技术青黄不接,中国及各地区的能源供给安全保障压力越来越大。日趋严峻的能源供需形势对中国学界提出了要求,要求加强“自下而上”的中国区域能源供给安全系统研究,为保障中国和区域能源供给安全,支撑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重要决策支持。 2)区域能源供给安全又是国家能源安全问题的核心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一切用于生产和生活的能源,都在一个特指的区域内得到科学的、合理的、综合的、集成的应用,完成能源生产、供应、输配、使用和排放全过程,称之为区域能源 ①,保障区域能源供给安全是解决能源供给安全问题的核心。中国幅员辽阔,以地理、资源特征等指标为基础,可以划分为多种不同地域类型,区域资源基础、占优资源、发展历史、现状、未来潜力存在较大差异,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尽昀大努力优化区域内能源供给,同时与外界建立稳定的资源供应联系对于保障区域能源供给安全极为重要。中国能源资源空间分布极不均衡,部分区域能源供给主要依赖区外调入和从国外进口,自给率极低,区域能源需求量越大、对外依存度越高,则能源安全供给风险越大,增强区域对能源安全供给风险的应对能力可以降低其脆弱性程度(苏飞和张平宇, 2008)。近年来,国内以能源“四荒”(煤荒、油荒、电荒、气荒)为代表的区域能源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刘立涛, 2011),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能源供应体系还无法满足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凸显了能源供应保障区域能源安全的不足与压力(蔡国田和张雷,2006)。 3)区域社会经济转型和环境压力对能源供给安全提出更高要求 目前,中国各地区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阶段,对能源健康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效、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是能源供给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气候变化对中国各地区现有能源供应体系的适应性提出了新的挑战,在 2009年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正式承诺到 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CO2排放比 2005年下降 40%~45%,考虑到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各地区现有能源供应能力将受到重大影响。首先,化石能源的使用量(特别是煤炭)必须下降;其次,非化石能源,特别是核电和水电提升的空间不大;而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仍面临许多尚未解决的难题。因此,在温室气体排放约束下的能源供应能力,特别是必须考虑总量减排之后,将大打折扣(中国社会科学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课题组,2011),区域能源供给面临越来越大的资源环境约束。 随着化石能源资源的日渐枯竭及其消费所带来的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高效清洁供应、智能电网等成为破解当今世界能源困局和经济衰退难题的突破口。 2009年美国的经济恢复与再投资计划为能源部门提供资金 380多亿美元,2010年用于支持新能源计划的预算高达 264亿美元①。2011年 7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 2012年 70亿欧元的科研资助计划,其中能源领域为 3.14亿欧元,主要包括三个主题:可再生能源、碳捕集与封存 /洁净煤技术、智能电网及智能城市/社区②。2011年 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后,日本当局立刻着手制定了新的能源环境发展战略。新战略指出将降低对核能的依赖程度,大力发展节能产品和节能技术,高效利用化石能源,发展智能电网,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强大的能源环境产业,并将重点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商业化发展 ③。世界范围内的新能源革命方兴未艾,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核心的绿色低碳经济已然成为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方向。 4)高能源消费及其导致的环境问题要求开展能源消费相关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除特殊年份,经济增长率长期居高不下,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 2003年中国经济发展迎来“缪尔达尔转折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不断拉大,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仍在这个重要转折点上徘徊而难以跨越(王红和杨国才, 2006)。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能源消耗量日益攀升,能源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以及资源短缺使能源消费受到广泛关注。自 2000年起,中国年均能源消费以高于 10%的速度快速增长, 201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比 2000年增长 1.23倍,达到 32.49亿 t标准煤。到 2035年时,中国的能源消费预计将比第二大能源消费国美国高出将近 70%④。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提高能效显得尤为重要。能源高消费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能源环境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自 2005年“十一五”规划出台以来,节能减排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和技术进步实现节约能源、降低能耗及减少环境有害物质排放备受关注。 2. 区域能源安全的研究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能源安全做了大量研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即能源安全现状及问题揭示、能源安全影响因素分析、能源安全合作、能源安全战略、能源安全定量评价。能源安全研究积累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触及的领域和范围越来越广,关于区域能源安全现状和不足也有涉猎。但总体来看,国家宏观尺度研究成果丰富,区域尺度研究相对缺乏,较少有学者从供给经济学和供给安全管理视角研究能源供给安全问题。由于区域之间的能源资源基础、经济、技术水平、能源消费需求差异较大,能源供给安全问题研究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目前来看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比较研究相对缺乏。从消费角度来看,区域间分行业能源消费公平性研究较少涉及,能源效率评价在指标选取方面还不够全面,从系统角度对经济发展与能源利用效率协调关系的研究也较为少见,节能减排效率评价缺乏连续的时间序列对比关系,将区域划分为能源生产大省和能源消费大省两类单元,并将效率评价扩展为经济绩效评价和环境绩效评价更是鲜有涉及。 供给侧是能源安全的重要因素,区域是细化的能源供给和需求主体,区域之间能源供给安全现状和潜力存在较大差异,长期保障区域能源供给安全需加强科学有效管理和系统创新。能源供给是能源消费的前提,也是能源安全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尽管国家高度重视能源安全问题,能源安全领域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推陈出新,但鲜有学者针对中国区域层面的能源供给安全展开系统研究。当前中国区域能源供给现状如何,存在怎样的问题,不同地区之间有何差异,均需要通过科学研究予以解答。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不断显现,如何优化区域能源供给以满足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需要,成为当前中国社会必须面对的现实。本书以中国不同区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国能源供给分区概况与能源供给安全影响因素,揭示中国及区域层面能源供给安全时空格局特征,深入探讨区域能源供给安全实践问题,并借助案例省份对能源生产大省和能源消费大省的能源供给安全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深化对不同能源类型省份关键能源供给安全问题的认识,对区域能源供给安全进行全面优化设计,可为区域能源供给相关政策制定、新时期保障区域能源供给安全提供科学参考,并且有助于逐步实现“自下而上”的能源供给安全战略谋划。另外,本书力图理清能源安全、能源供给安全、区域能源供给安全的概念,基于供给经济学的供给管理理论,提出能源供给安全管理理论,这对于构建能源供给安全理论,丰富和完善已有的能源安全理论具有重要价值。 供给和消费是能源安全的两个重要方面,只重供给忽视消费,或只重消费忽视供给,都很难实现能源安全,只有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才能达到保障国家和区域能源安全的目的,因此除了上述区域能源供给安全的研究外,还将基于较为完善的指标体系和连续时间序列对区域能源消费开展系统评价。评价基于行业的区域能源消费公平性,测算区域能源利用效率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评价区域能源消费过程中的节能减排效率及投入产出的松弛,分别对能源输出大省和能源输入大省的能源消费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进行评价。通过对评价结果进行系统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从消费角度对保障区域能源安全提供科学参考。 3. 区域能源安全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1)能源供给区域划分。全面分析中国能源资源和能源供给能力的分区概况,借鉴基尼(Gini)系数概念对能源资源空间匹配状况和区域能源结构合理性进行评价和分析。 (2)区域能源供给安全时空格局演变。在全面探讨和分析能源供给安全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能源供给安全进行等级评价,揭示其时间演化趋势,系统刻画中国及区域层面能源供给安全时空格局特征,揭示能源供给对国家和区域能源安全的保障作用,并借鉴障碍度的概念对能源供给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定量评价分析。 (3)区域能源供给安全实践差异研究。深入总结当前中国区域能源供给安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形成原因,以陕西省和广东省为典型案例省份,对能源生产大省和能源消费大省的能源供给安全差异进行研究,揭示其能源供给发展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其能源供给安全演变进行综合评价与预测,因地制宜地提出能源供给安全优化对策。 (4)区域能源供给安全优化机制全面分析。尝试从优化目标和评价标准、优化战略、优化路径、优化保障措施方面,探讨区域能源供给安全优化机制,对中国区域能源供给安全进行优化设计,为区域能源供给安全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5)基于行业的区域间能源消费分配公平性。将基尼系数方法引入能源消费公平性评价中,对区域间人均和单位 GDP行业能源消费量分配的公平性进行定量评价。通过计算中国各省份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生活的能源需求系数,对造成各省份之间行业能源消费分配不公平性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为制定区域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政策提供参考。 (6)能源输出和输入大省的能源消费经济绩效、环境绩效评价。对能源输出大省和能源输入大省进行界定,从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方面分别对能源输出大省和能源输入大省的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