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7321563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52
  • 出版时间:2021-10-01
  • 条形码:9787117321563 ; 978-7-117-32156-3

本书特色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指导我们辨证施治的总纲,对于病犯何逆,知道后应做总结、归类。类的概念是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把证候各按其类便于抓住重点,带动全面,随证治之。证是*后归类的证候,经过反复观察分析得出,具有施治分明、纲举目张的特点。 “证”的得出,是将众多的证候先按部位划分出表部、里部、半表半里部三部系统的部证,再按每个部证区分出阴阳二性,分别出六种病证。再根据每个病证中的个性,找出和其针锋相对的汤证,构成一个辨证的体系,将所有证候概括进去。部证、病证、汤证一顺而下,据其证,定其方,然后按“三定”的指导原则给予施治,便可一目了然。

内容简介

刘绍武先生(1907-2004)是我国首批五百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要学术成就为创建“三部六病学说”,本书是刘老的代表性著作。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刘绍武先生生前的学术讲稿和部分师带徒弟子的回忆与纪念文章,其中生前的主要学术讲稿内容为抢先发售整理,也是本书的主要特色。本书是介绍刘绍武先生三部六病医学的著作,内容丰富,学术严谨。书稿内容丰富实用,无科学性、学术性、政治性错误,内容专业规范,体例层次清晰,文字质量尚可。

目录

**篇 中华中医昆仑──刘绍武

一、 少年多苦,立志从医/ 2

二、 勤于临床实践,长于理论探索/ 3

三、 历经命运坎坷,钻研矢志不渝/ 5

四、 老树开新花,桃李满天下/ 7

第二篇 学术成就──三部六病医学体系

**章 《伤寒杂病论》的源流

**节 张仲景著述《伤寒杂病论》的时代背景/ 10

一、 建安年间的疫情情况/ 10

二、 建安年间的文学背景/11

三、 三国时代的社会特征/12

第二节 张仲景的医药学成就/13

一、 开创系统方剂学/13

二、 肇基辨证论治/15

第三节 《伤寒杂病论》的历史显晦/ 16

一、 关于张仲景的著述问题/ 16

二、 王叔和与《伤寒杂病论》/ 16

三、 从汉至宋《伤寒杂病论》版本的流传/18

第四节 《伤寒杂病论》评释简述/22

一、 对张仲景与《伤寒论》的评述/22

二、 对《伤寒论》的注释要略/23

三、 历代医家关于“经”的解释/ 24

第二章 三部六病的起源

**节 三部六病学说的提出/ 26

第二节 中医学的整体观/ 28

一、 整体的概念/ 30

二、 构成机体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31

三、 整体的范畴和统一性/33

第三节 中医辨证的探讨/34

一、 关于“证”的概念/34

二、 关于“证”的机理/37

三、 关于具体辨证/ 39

四、 《伤寒论》书中的辨证方法/ 44

第四节 系统论与三部六病辨证的关系/ 47

第三章 三部六病学说

**节 整体辨证论治/51

一、 整体与三部的功能/51

二、 整体的具体辨证论治/ 58

第二节 三部六病辨证论治/ 68

一、 六病产生的机理/ 68

二、 六病不同于六经/ 70

三、 六病的建立/75

四、 三部的部病/103

第三节 十二单证辨证论治/107

一、 表热证/ 108

二、 表实证/ 109

三、 表寒证/ 109

四、 表虚证/110

五、 里热证/110

六、 里实证/ 111

七、 里寒证/ 111

八、 里虚证/ 112

九、 半表半里热证/ 112

十、 半表半里实证/ 113

十一、 半表半里寒证/114

十二、 半表半里部虚证/114

第四节 合病的证治/ 115

一、 太阳、少阳、阳明合病/116

二、 太阳、少阳、太阴合病/117

三、 太阳、少阴、阳明合病/117

四、 太阳、少阴、太阴合病/117

五、 厥阴、少阳、阳明合病/117

六、 厥阴、少阳、太阴合病/118

七、 厥阴、少阴、阳明合病/118

八、 厥阴、少阴、太阴合病/118

九、 太阳、少阳合病/119

十、 太阳、阳明合病/119

十一、 太阳、少阴合病/119

十二、 太阳、太阴合病/119

十三、 厥阴、少阳合病/120

十四、 厥阴、阳明合病/120

十五、 厥阴、少阴合病/120

十六、 厥阴、太阴合病/120

十七、 少阳、阳明合病/ 121

十八、 少阳、太阴合病/ 121

十九、 少阴、阳明合病/ 121

二十、 少阴、太阴合病/ 121

第五节 兼证的证治/122

一、 太阳病兼表寒证/123

二、 太阳病兼表虚证/123

三、 太阳病兼半表半里热证/123

四、 太阳病兼半表半里实证/124

五、 太阳病兼半表半里寒证/124

六、 太阳病兼半表半里虚证/124

七、 太阳病兼里热证/124

八、 太阳病兼里实证/125

九、 太阳病兼里寒证/125

十、 太阳病兼里虚证/125

十一、 厥阴病兼表热证/125

十二、 厥阴病兼表实证/125

十三、 厥阴病兼半表半里热证/126

十四、 厥阴病兼半表半里寒证/126

十五、 厥阴病兼半表半里实证/126

十六、 厥阴病兼半表半里虚证/126

十七、 厥阴病兼里热证/127

十八、 厥阴病兼里实证/127

十九、 厥阴病兼里寒证/127

二十、 厥阴病兼里虚证/127

二十一、 少阳病兼表热证/128

二十二、 少阳病兼表实证/128

二十三、 少阳病兼表寒证/128

二十四、 少阳病兼表虚证/128

二十五、 少阳病兼半表半里寒证/128

二十六、 少阳病兼半表半里虚证/129

二十七、 少阳病兼里热证/129

二十八、 少阳病兼里实证/129

二十九、 少阳病兼里寒证/129

三十、 少阳病兼里虚证/130

三十一、 少阴病兼表热证/130

三十二、 少阴病兼表实证/130

三十三、 少阴病兼表虚证/130

三十四、 少阴病兼表寒证/130

三十五、 少阴病兼半表半里热证/ 131

三十六、 少阴病兼半表半里实证/ 131

三十七、 少阴病兼里热证/ 131

三十八、 少阴病兼里实证/ 131

三十九、 少阴病兼里寒证/ 131

四十、 少阴病兼里虚证/132

四十一、 阳明病兼表热证/132

四十二、 阳明病兼表实证/132

四十三、 阳明病兼表寒证/132

四十四、 阳明病兼表虚证/ 133

四十五、 阳明病兼半表半里热证/ 133

四十六、 阳明病兼半表半里实证/ 133

四十七、 阳明病兼半表半里寒证/ 133

四十八、 阳明病兼半表半里虚证/ 133

四十九、 阳明病兼里寒证/134

五十、 阳明病兼里虚证/134

五十一、 太阴病兼表热证/134

五十二、 太阴病兼表实证/134

五十三、 太阴病兼表寒证/134

五十四、 太阴病兼表虚证/ 135

五十五、 太阴病兼半表半里热证/ 135

五十六、 太阴病兼半表半里实证/ 135

五十七、 太阴病兼半表半里寒证/ 135

五十八、 太阴病兼半表半里虚证/136

五十九、 太阴病兼里热证/136

六十、 太阴病兼里实证/136

第六节 合证的证治/137

一、 表热与表寒合证/137

二、 表热与表虚合证/137

三、 表热与半表半里热合证/138

四、 表热与半表半里实合证/138

五、 表热与半表半里寒合证/138

六、 表热与半表半里虚合证/138

七、 表热与里热合证/138

八、 表热与里实合证/139

九、 表热与里寒合证/139

十、 表热与里虚合证/139

十一、 表实与表寒合证/139

十二、 表实与表虚合证/140

十三、 表实与半表半里热合证/140

十四、 表实与半表半里实合证/140

十五、 表实与半表半里寒合证/140

十六、 表实与半表半里虚合证/140

十七、 表实与里热合证/141

十八、 表实与里实合证/141

十九、 表实与里寒合证/141

二十、 表实与里虚合证/141

二十一、 表寒与半表半里热合证/141

二十二、 表寒与半表半里实合证/142

二十三、 表寒与半表半里寒合证/142

二十四、 表寒与半表半里虚合证/142

二十五、 表寒与里热合证/142

二十六、 表寒与里实合证/143

二十七、 表寒与里寒合证/143

二十八、 表寒与里虚合证/143

二十九、 表虚与半表半里热合证/143

三十、 表虚与半表半里实合证/143

三十一、 表虚与半表半里寒合证/144

三十二、 表虚与半表半里虚合证/144

三十三、 表虚与里热合证/144

三十四、 表虚与里实合证/144

三十五、 表虚与里寒合证/144

三十六、 表虚与里虚合证/145

三十七、 半表半里热与半表半里寒合证/145

三十八、 半表半里热与半表半里虚合证/145

三十九、 半表半里热与里热合证/145

四十、 半表半里热与里实合证/146

四十一、 半表半里热与里寒合证/146

四十二、 半表半里热与里虚合证/146

四十三、 半表半里实与半表半里寒合证/146

四十四、 半表半里实与半表半里虚合证/146

四十五、 半表半里实与里热合证/147

四十六、 半表半里实与里实合证/147

四十七、 半表半里实与里寒合证/147

四十八、 半表半里实与里虚合证/147

四十九、 半表半里寒与里热合证/147

五十、 半表半里寒与里实合证/148

五十一、 半表半里寒与里寒合证/148

五十二、 半表半里寒与里虚合证/148

五十三、 半表半里虚与里热合证/148

五十四、 半表半里虚与里实合证/ 149

五十五、 半表半里虚与里寒合证/ 149

五十六、 半表半里虚与里虚合证/ 149

五十七、 里热与里寒合证/ 149

五十八、 里热与里虚合证/ 149

五十九、 里实与里寒合证/150

六十、 里实与里虚合证/150

第七节 六病的相互转化/150

一、 阳极似阴的转化/ 151

二、 阴极似阳的转化/ 151

三、 六病的单一转化/152

四、 六病的复合转化/152

第八节 局部病辨证治论/154

一、 局部病的证治分类/154

二、 脉象在局部辨证中的意义/156

三、 局部协调疗法/159

四、 局部调治疗法/ 189

五、 局部复健疗法/ 194

第四章 学术访谈录

一、 漫谈“八要素”与“三大疗法”/197

二、 关于三部六病及“思辨的框架”/ 207

第三篇 三部六病医学传承发展的过程与现状

一、 主要弟子学术传承和纪念文章/216

试论《伤寒论》“六经”当为“六病”/216

三部六病论析/221

刘绍武三部六病学说是时代的中医论/228

刘 绍武时代三部六病学说形成、发展的四个阶段/ 229

怀念刘绍武老师/233

中医大师刘绍武/235

一曲“大医息声”的时代礼赞/247

怀念恩师刘绍武先生/253

我与恩师刘绍武的结缘/254

师徒花絮/256

我心中的刘绍武先生/ 260

缘·纪/ 262

怀念父亲/ 264

二、 专业学术组织与学术社团/ 266

三、 科研机构和成果/ 267

四、 各时期弟子名录/ 269

第四篇三部六病医学相关著作与刘绍武先生手稿

一、 三部六病相关著作/274

二、 刘绍武先生手稿选录/274

附:刘绍武先生部分手稿照片/283

附篇

一、 关于三部六病学说中几个概念的厘定/ 308

二、 刘绍武先生年谱/ 308

附:刘绍武先生照片/ 311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流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经方分会副会长、名老中医传承分会副会长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