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03068937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500
- 出版时间:2021-10-01
- 条形码:9787030689375 ; 978-7-03-068937-5
内容简介
北魏酈道元撰寫的水經注,是我國古代以水道爲綱記載區域地理信息很爲有名的典籍。以往對水經注的研究,主要集中於版本校勘和酈學史梳理兩個方面,而對其中所涉及的地理方面的問題基本没有解决,所繪製的水經注圖也難稱精準,無法適應現代學術的發展需要。有鑒於此,本書在重寫水經注疏與重繪水經注圖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以水經注洛水流域諸篇(包括卷十五的洛水篇、伊水篇、瀍水篇、澗水篇,卷十六的穀水篇、甘水篇)作爲研究對象,在前人既有考訂的基礎之上,充分運用相關的傳世文獻和出土資料,以歷史學、地理學、文獻學的方法進行了深入而細緻的探究,對水經注所載洛水流域的文本重做系統的校勘,還原出一個全新的版本。同時指出酈道元所引文字的出典,對酈氏文本進行了解構。并以此爲基礎,采用注釋的形式,對其中所涉及的洛水流域大小水道的分布與改道情况,逐一與今日河流做了比照;對所提及的城邑地望,也一一做了與今地的比定。研究難度甚高,工作量頗巨,堪稱迄今爲止很爲全面、系統、準確的水經注洛水流域的復原研究工作,將水經注的本體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此外,以現代學術要求編繪的大比例尺水經注洛水流域圖組,科學精準,不僅可以形象直觀地展示本書的研究成果,而且還爲相關學者今後深入研讀水經注及探究中古時期的歷史與地理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目录
前言 一
凡例 一
校釋 一
洛水 三
丹水〔三〕 尸水〔五〕 乳水〔五〕 龍餘之水〔六〕 玄扈之水〔七〕 武里水〔九〕 門水〔一○〕 要水〔一一〕 獲水〔一一〕 隝渠水〔一三〕 盧氏川水〔一五〕 (三川)〔一六〕 葛蔓谷水〔一六〕 高門水〔一八〕 洛水枝津〔一八〕 松陽溪水〔一九〕 黄亭溪水〔二○〕 荀公溪〔二一〕 庫谷水〔二四〕 鵜鶘水〔二五〕 北水〔二五〕 侯谷水〔二六〕 宜陽北山水〔二七〕 廣由澗水〔二七〕 直谷水〔二八〕 塢水〔二九〕 金門溪水〔二九〕 款水〔三○〕 黍良谷水〔三一〕 北溪〔三二〕 太陰谷水〔三三〕 白馬溪水〔三四〕 昌澗水〔三四〕 杜陽澗水〔三七〕 渠谷水〔三七〕 西度水〔四○〕 厭染之水〔四三〕 黄中澗水〔四四〕 禄泉水〔四四〕 共水〔四五〕 黑澗水〔四六〕 臨亭川水〔四七〕 豪水〔四九〕 洛水枝瀆〔五○〕 惠水〔五三〕 虢水〔五六〕 甘水〔五六〕 合水〔六四〕 休水〔六八〕 陽渠水〔七三〕 鄩水〔七四〕 羅水〔七六〕 明樂泉水〔八一〕 濁水〔八三〕 洞水〔八四〕
伊水 九一
葌水〔九二〕 陽水〔九五〕 鮮水〔九五〕 蠻水〔九六〕 滽滽之水〔九七〕 七谷水〔九八〕 蚤谷水〔一○○〕 温泉水〔一○一〕 焦澗水〔一○二〕 涓水〔一○三〕 馬懷橋長水〔一○八〕 明水〔一○八〕 大戟水〔一一○〕 吴澗水〔一一二〕 大狂水〔一一三〕 土溝水〔一一七〕 板橋水〔一一八〕 厭澗水〔一一八〕 來儒之水〔一一九〕 伊水枝津〔一二五〕 伊水枝渠〔一二七〕
瀍水 一三〇
澗水 一三四
穀水 一四一
北溪〔一四六〕 北川水〔一四九〕 廣陽川水〔一五○〕 石默溪水〔一五二〕 宋水〔一五三〕 皁澗水〔一五五〕 爽水〔一五六〕 澗水〔一五七〕 波水〔一五八〕 少水〔一五九〕 俞隨之水〔一六○〕 金谷水〔一七八〕 七里澗〔二四四〕
甘水 二五一
釋圖 二五五
洛河流域衛星圖 二五七
水經洛水流域圖 二六○
洛水流域全圖 折頁
洛水流域分圖一 二六四
丹水 尸水 乳水 龍餘之水 玄扈之水 武里水 門水 要水 獲水
洛水流域分圖二 二六八
隝渠水 盧氏川水 (三川) 葛蔓谷水 高門水 洛水枝津 松陽溪水 黄亭溪水
洛水流域分圖三 二七二
葛蔓谷水 松陽溪水 黄亭溪水 荀公溪庫谷水 鵜鶘水 北水 侯谷水 宜陽北山水 廣由澗水 直谷水 塢水 金門溪水 款水 黍良谷水 北溪太陰谷水 白馬溪水 昌澗水 西度水 厭染之水 穀水
洛水流域分圖四 二七六
塢水 金門溪水 款水 黍良谷水 北溪太陰谷水 白馬溪水 昌澗水 杜陽澗水 渠谷水 西度水 厭染之水 黄中澗水 禄泉水 共水 黑澗水 臨亭川水 豪水 洛水 枝瀆惠水 虢水 甘水 伊水 穀水
洛水流域分圖五 二八○
葛蔓谷水 松陽溪水 伊水
洛水流域分圖六 二八四
白馬溪水 昌澗水 杜陽澗水 渠谷水 黑澗水 甘水 伊水
洛水流域分圖七 二八八
昌澗水 西度水 厭染之水 黄中澗水 共水 臨亭川水 豪水 惠水 穀水
洛水流域分圖八 二九二
豪水 洛水 枝瀆惠水 虢水 甘水 伊水 合水 休水 穀水 鄩水 羅水 明樂泉水 濁水 洞水
附圖:洛陽城及其周邊 二九四
附録 二九七
附録一 古本水經注(洛水流域諸篇)文本復原與校勘 二九九
附録二 水經注(洛水流域諸篇)河流名稱古今對照表 三三〇
附録三 山海經中山經河洛地區山川考述三三四
附録四 水經穀水注中的錯簡、脱文與漢魏洛陽城及其周邊水系 三五八
參考文獻 三七一
後記 三九七
地名索引 1
人名索引 23
引書索引 31
音序檢字表 36
节选
校釋 水經注卷十五 後魏酈道元撰 洛水 洛一 洛水(一)出京兆(二)上洛縣(三)讙舉山(四), 【釋】 (一)洛水今洛河。 (二)京兆指京兆尹或京兆郡。漢置京兆尹,曹魏置郡。 (三)上洛縣秦置縣,至曹魏不改。上洛縣西漢屬弘農郡,東漢屬京兆尹,曹魏屬京兆郡。 (四)讙舉山今箭峪嶺一帶山地,洛河發源於此。按,讙舉山與酈注下文之丹水與竹山(洛一 一)、尸水與尸山(洛一 二)、乳水與良餘山(洛一 三)、龍餘之水與蠱尾之山(洛一 四)、陽虚山(洛一 五)、玄扈之水(洛一 五)、厭染之水與傅山大陂(洛五 三)、共水與長石之山(洛五 六)、豪水與密山(洛六 二)、惠水與白石之山(洛六 四)、瞻水與婁涿之山(洛六 四)、謝水與瞻諸之山(洛六 四)及交觸之水與廆山(洛六 四)等,亦見於山海經記載之中,但實與酈注所指不同,特在此一并説明。參附録三。洛一 一地理志曰:洛出冢嶺山〔一〕。[一]山海經曰:出上洛西山。[二]又曰:讙舉之山,洛水出焉。[三](一)東與丹水(二)合,水出西北竹山(三),東南流注于洛。[四] 【校】 〔一〕洛出冢嶺山「出」,朱藏明鈔本作「水」。 【箋】 [一]地理志曰洛出冢嶺山漢書卷二八地理志弘農郡上雒縣:「禹貢雒水出冢領山,東北至鞏入河,過郡二,行千七十里,豫州川。」 [二]山海經曰出上洛西山山海經卷一三海内東經:「洛水出洛西山,東北注河,入成皋之西。」 [三]又曰讙舉之山洛水出焉山海經卷五中山經中次四經:「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讙舉之山。雒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玄扈之水。」 [四]東與丹水合至東南流注于洛山海經卷二西山經:「又西五十二里,曰竹山。(中略)其陽多竹、箭,多蒼玉。丹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洛水。」 【釋】 (一)地理志曰至洛水出焉按,酈注此處僅引漢書地理志及山海經之記載叙洛水源頭,今據酈注下文所載洛水源頭及丹水之相對位置,以今楊河當酈注洛水源頭。 (二)丹水今北川河。 (三)竹山今草鏈嶺一帶山地,北川河發源於此。洛一 二洛水又東,尸水(一)注之〔一〕,水北發尸山〔二〕(二),南流入洛。[一] 【校】 〔一〕洛水又東尸水注之此句七校鈔本、注釋本、注疏本作注文,大典本、朱藏明鈔本、黄本、吴本、注箋本、譚本、項本、沈本、五校稿本作經文。又,「尸水」,大典本、朱藏明鈔本、五校稿本、七校鈔本、注釋本、注疏本同,黄本、吴本、注箋本、譚本、項本、沈本作「户水」。朱箋:「謝(兆申)云:『户』,一作『尸』。」 〔二〕水北發尸山此句七校鈔本同。大典本、朱藏明鈔本、五校稿本作「水北出發尸山」,黄本、吴本、注箋本、譚本、項本作「水北出發户山」,沈本作「水北出户山」,注釋本、注疏本作「水北出尸山」。 【箋】 [一]洛水又東至南流入洛山海經卷五中山經中次五經:「又東十里,曰尸山。(中略)尸水出焉,南流注于洛水。」 【釋】 (一)尸水今五龍河。 (二)尸山今蕎麥山一帶山地,五龍河發源於此。洛一 三洛水又東得乳水(一),〔一〕水北出良餘山(二),南流注于洛〔二〕。[一] 【校】 〔一〕洛水又東得乳水此句七校鈔本、注釋本、注疏本作注文,大典本、朱藏明鈔本、黄本、吴本、注箋本、譚本、項本、沈本、五校稿本作經文。 〔二〕南流注于洛「南流」,七校鈔本、注釋本、注疏本同,大典本、朱藏明鈔本、黄本、吴本、注箋本、譚本、項本、沈本、五校稿本作「南南」。 【箋】 [一]洛水又東得乳水至南流注于洛山海經卷五中山經中次五經:「又東十里,曰良餘之山。(中略)乳水出于其陽,而東南流注于洛。」 【釋】 (一)乳水今蒿坪河。 (二)良餘山今小敷峪腦一帶山地,蒿坪河發源於此。按,良餘山亦見於渭水篇,所指山地與此處連麓而稍偏東北。洛一 四洛水又東會于龍餘之水(一),〔一〕水出蠱尾之山(二),〔二〕東流入洛〔三〕。[一] 【校】 〔一〕洛水又東會于龍餘之水此句七校鈔本、注釋本、注疏本作注文,大典本、朱藏明鈔本、黄本、吴本、注箋本、譚本、項本、沈本、五校稿本作經文。又,「洛水」,吴本、注箋本、譚本、項本、沈本、五校稿本、七校鈔本、注釋本、注疏本同,大典本、朱藏明鈔本、黄本作「水」。又,「龍餘之水」,朱藏明鈔本作「龍餘之」。 〔二〕水出蠱尾之山「蠱」,五校稿本、七校鈔本、注釋本、注疏本同,大典本、朱藏明鈔本、黄本、吴本、注箋本、譚本、項本、沈本作「蟲」。朱箋:「此『蟲』字似譌。」沈訂:「『蟲』當作『蠱』。」
作者简介
李晓杰,一九六五年十二月生於河北省唐山市。一九八八年毕业於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一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保管部工作,任助理馆员。一九九六年毕业於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二〇〇一年至二〇〇二年度为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二〇〇三年至二〇〇四年度任日本大阪大学文学部COE研究员。二〇一七年上半学年任日本东北学院大学文学部客员教授。现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政治地理、水经注、中国古代史及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 代表着作有东汉政区地理(一九九九年)、体国经野历代行政区划(二〇〇四年)、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先秦卷(二〇〇九年)、疆域与政区(二〇一一年)、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五代十国卷(二〇一四年)、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秦汉卷(合着, 二〇一六年)、水经注校笺图释渭水流域诸篇(主编,二〇一七年)等。发表学术论文数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