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越崎传(第三版)

孙越崎传(第三版)

¥48.6 (5.4折) ?
00:00:00
1星价 ¥54.0
2星价¥54.0 定价¥90.0
全场折上9折期间 满39元包邮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834871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29
  • 出版时间:2021-10-01
  • 条形码:9787518348718 ; 978-7-5183-4871-8

本书特色

孙越崎同志是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是我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奠基人之一。他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全国解放后,孙越崎同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勤奋工作,尽责尽力。在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计划局任副局长时,适时制订了一套基本建设程序,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规模的基本建设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书可供从事能源行业的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大众阅读,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描写了“工矿泰斗”孙越崎从一个山村少年成长成为著名实业家,*后担任国民政府政务委员、经济部部长兼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经历。突出了他对煤炭、石油方面的贡献,详细介绍了他怎样抓管理,办事业。之中穿插了他和中国现代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国共两党要人的来往。史料翔实,人物生动,文字流畅。

目录

**章 山村少年
1 故乡——会稽山中的同康村
2 耕读世家
3 父亲“闯关东”
4 看山读书两不误
5 走出山村
第二章 学生时代
1 不甘落后
2 初为人师和初为人夫
3 入复旦公学结识邵力子
4 复旦的学生生活
5 改名以铭志
6 入北洋大学与转学理科
7 发动组织天津的“五四”运动
8 勇斗直隶省长曹锐
第三章 穆棱初创业
1 等不及过了阴历年
2 土匪窝子作营寨
3 什么都想学
4 中俄竞赛
5 为工作唯一的一次流泪
6 “盗亦有道”
7 新婚的王仪孟天天流泪
8 规模粗具次第就绪
9 初识翁文灏
第四章 不要学位的留学生
1 奔向异邦
2 加州巧遇韩大夫
3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人
4 旧金山的关帝庙
5 心系神州
6 美国的采金术、石油井、煤矿
7 遍历英法德
8 经苏联回国
第五章 陕北的石油之光
1 入国防设计委员会
2 初次踏上陕北高原
3 艰难的运输
4 中国人**次打出了石油
5 奔赴新的事业
第六章 整理焦作中福煤矿
1 中福煤矿的困境
2 翁文灏受命整理中福
3 委以重任
4 “四个一百万”
5 数管齐下
6 复杂的路矿关系
7 抢救李河东矿
8 蒸蒸日上的中福
9 顾矿不顾家
第七章 抗战内迁
1 军训职工
2 力排众议
3 万吨设备万里行
4 孙卢相会
5 披荆斩棘改造“天府”
6 一矿变四矿
第八章 迎难而上的玉门油矿总经理
1 500万美元经费
2 初期的开发
3 迎难而上
4 运输线就是生命线
5 “为了180万加仑”
6 蒋介石视察玉门
7 “利用”委员长
第九章 戈壁滩上的石油城
1 人是**位的
2 让员工安居乐业
3 总经理作“月下老人”
4 戈壁滩上热闹的小城
5 崇高的荣誉
第十章 “工业梦”的破灭
1 接收大员的“工业梦”
2 难当的处理局局长
3 宋子文的办法
4 “擒贼先檎王”
5 与苏联人谈判
6 为了东北工业的恢复
7 张莘夫之死
8 “工业梦”的破灭
第十一章 投奔光明
1 10月南京会议
2 明辨是非
3 拒迁五厂
4 帮“钱”说“吴”
5 支持和谈
第十二章 与企业共存
1 拒迁广州
2 巧计抗“疏运”
3 香港护产
4 保护工矿产业
5 力劝翁文灏归来
第十三章 风雨不移强国志
1 中财委计划局副局长
2 卢作孚之死
3 开滦煤矿的第三副主任
4 常感痛心事
5 坦然处之
6 “文化大革命”遭遇
7 唐山大地震中大难不死
第十四章 暮年壮举
1 “出土文物”回北京
2 壮心不已
3 关心改革
4 心系三峡
5 对历史负责
6 为了统一大业
第十五章 功在千秋
1 驾鹤西去魂归故乡
2 风范长存
孙越崎年表
一部可读的传记佳作
第二版后记
第三版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山村少年 孙越崎:“后来我一直不明白,那时为什么就一定要到外面去读书。” 1 故乡——会稽山中的同康村 在我国东南沿海,有一座会稽山,古称涂山。相传大禹治水,开沟疏流,致天下太平,定九州之地,会天下诸侯于此,记功封爵,取其中会稽之义,便有了会稽山。跟着又有了会稽郡,也就是绍兴。 1893年10月16日,孙越崎出生在会稽山中一个叫同康村的小山村里。从行政区划上准确地说,同康村当时隶属绍兴府会稽县稽东镇(后改平水乡)。同康村分上坳、中坳和下坳。村里人吃水用水全靠山泉。山路很窄,走不了大车,所以村里没有大牲畜,运输靠人力。有钱人进进出出坐轿子。村民造房子劈山填土,像修梯田一样修出一块平地来。当地造的房子叫四合房,有些像北京的四合院。房子都是两层,人住在楼上,日常活动则在楼下,污水和垃圾都倒在院边的崖下。村子远离城市,一些农民终生未去过绍兴。 孙越崎祖籍浙江嵊县(今嵊州市),在他出生时,孙家已经迁到同康村好多代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孙家在这片土地上创下了一份颇丰的产业,在村里排第二,有80亩水田和几百亩山林。 会稽山的顶上有个平岗,翻过去就是山阴县。少年时代的孙越崎,在那里留下了很多踪迹。回想起来,百岁的孙越崎还清楚地记得,家里的窗子一开,就可以看到对面的那座大山。山上有一座庙,庙前有一块大石头,大石头上有一块小石头,极像一只鸟。他就是看着对面的那山,那庙,那石鸟一天一天长大的。童年少年时代住过的那座四合房早在一场大火中成了灰,可那石鸟该还在老地方吧? 2 耕读世家 孙家的高祖有四兄弟。高祖只生一子,名朝瑁,80岁时去世。孙越崎还记得见过这位为人和善的曾祖父。曾祖父又只生一子,名纯和。祖父生有二子,那就是孙越崎的父亲和叔叔。 对于祖父,孙越崎记得很清楚。 祖父生性十分严肃,少言寡笑。平时做人做事规矩很多,就连家里每个人坐的位置都固定不变,大人小孩均不得随便。也许是这种家教的影响,孙越崎一直到年过百岁,依然是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从没见过他歪着或靠着的,就连有时坐着睡着了,那姿势也是端端正正。不过当时的孙越崎却是十分惧怕祖父,能躲就躲,想法和祖父少碰面。祖母的性格则大不相同,十分开朗随和,又很能干。这些秉性都传给了长子孙燕堂。 孙家的家境虽然富裕,却生活得十分俭朴。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吃饭,有时鸡都会跳到桌子上来。吃饭时见到米饭里有稻粒,绝不可以挑出来扔掉,而是必须把稻壳剥去再把米粒吃了。一家好几口人吃饭,菜常常是只蒸一碗鸡蛋羹,谁都不许用匙子,只能用筷子挑着吃。这种情景,给孙越崎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孙越崎的祖父像他的前辈们一样没有读过书,只识得很少的字,不会写信,只会记账。在孙越崎的记忆中,祖父似乎每天晚上都在油灯下记账。 孙越崎的父亲名延昌,又名绳武,字燕堂,叔叔名延渭,字翼庭。 祖父因为没有文化,在一场林地纠纷的官司中输了,家产受了损失,便下决心培养自己的儿子读书,就请了私塾先生住在自己家里教书。每天三餐,祖父都提着竹篮子亲自给先生送饭,四菜一汤,毕恭毕敬。自家人生活虽然俭朴,对教书先生的待遇却十分优厚。 孙燕堂读书很上进,人又聪明,学问见识与日俱长。1894年,在他21岁就已经当了父亲的时候,参加乡试,考中了秀才,成了同康村唯一的知识分子。几年后清政府被迫变法,废除了科举制度。 孙越崎是在父亲20岁那年出生的。当孙越崎以长房长孙的身份来到这个家庭时,可想而知,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极大的欢乐和希望。说到名字,孙越崎是在差不多一百岁的时候才见到自己这一族的名谱的。那是1993年春季里的一天,一位同康村的本家到北京来看望同乡。他在家乡办了个鞋厂,是位乡镇企业家,这位厂长带来了同康村的照片——孙家祠堂还安在。叙谈之中,这位厂长背出了孙家的子孙名谱:“魁、怀、增、祥、瑞、永、大、安、康、宁、德、纯、延、世、祉、诗、礼、振、家、声,共计20代。”孙越崎初到人世时,家人都叫他“阿棻”,读私塾时正式起名为“世棻”。那位农民厂长的名字中有个祉字,虽然仅四十多岁,照名谱的顺序算,只比百岁老人低一辈。按照那时的规矩,不取谱名,就不能上家谱,也不能人宗祠。“棻”是一种常年有香味树木,看来孙家祖辈以这个很好听的名字,对这位长孙寄寓了十分美好的期望。 过了两年孙越崎有了妹妹,但没过多久就夭折了。在他4岁那年,母亲又生了个男孩。刚满月,母亲就不幸得病去世了。从那以后,孙越崎就由祖母抚养,出生刚一个月的弟弟则由外婆领去。外婆家有位邻居的媳妇是个哑巴,刚生了一个孩子死了,孙越崎的弟弟就是吃那个哑巴的奶长大的。这个相差4岁的弟弟名英坡。也许是生长环境不同的缘故,英坡和哥哥性情不同,从小就不大喜爱读书,是几个兄弟中唯一没有念过大学的。不过他有本事办厂,后来在北京广安门内里开了家“福兴面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