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书--中国人的规矩 (精装)
读者评分
5分

新书--中国人的规矩 (精装)

1星价 ¥21.8 (3.2折)
2星价¥21.1 定价¥6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723510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52
  • 出版时间:2021-10-01
  • 条形码:9787520723510 ; 978-7-5207-2351-0

本书特色

非遗传承人刘一达,带您解读中华民族五千年各种规矩法则、人情世故是段子、是科普、更是寻常百姓过日子的方法论。起居,会客,称呼,出行,门风,家教,礼仪,修养。方方面面解读国人生活细节,点点滴滴折射民族精神本源。著名画家马海方手绘插画。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讲述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庞大人群中形成的各种风俗、规矩、交往方式和为人处世方法论的纪实性散文集。众所周知,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国人从古至今,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沉淀深厚的各种礼节。 这些礼节不是宫廷中的繁文缛节,更不是场面上的逢场作戏,全部来自于民间,是老百姓当年自觉自愿遵守的规则和靠实践得来的民俗,是经过千百年的演变保留下来的精华和宝贵遗产。这一次,非遗传承人刘一达先生从生活起居、出行、会客、交际、称呼等各个角度讲述了中国人寻常过日子的方方面面,其文字精炼、风格诙谐、充满了思辨色彩,更将中华民族固有的文明修养融入其中,不愧是增进知识和陶冶情操的优秀读物。

目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10

起居篇

家,无论贫富都有门风 14

家教影响人的一生 17

家训是家的精神财富 21

一个家要有家规 23

『老家儿』的教化作用 26

长子如父顶门户 29

请安和道万福得当面 30

接安也是一种礼节 33

早晨起来先『问起儿』 34

倒『夜壶』是尽孝心 35

『早起一杯茶』由谁泡 36

不能跟『老家儿』顶嘴 39

一个家要有大有小 41

长者发话才能坐 42

站着别倚门儿 43

千万不能踩门槛儿 44

出门前要言语一声 47

回家别忘打照面儿 48

听见喊您得答应 50

不能在长辈面前耷拉脸 51

别跟晚辈拍老腔儿 52

别当着外人数落孩子 53

饭前不训子,睡前不训妻 55

疼『老疙瘩』要适度 56

夜里出声要留神 58

家丑不可外扬 60

外人面前要拘面儿 61

不孝之人不能交 65

兄弟姐妹要讲『让』字 67

要常回家看看 70

街门贴字要懂规矩 73

迎门不能放镜子 75

会客篇

聚餐要弄清东道主 80

吃饭之前先『安位』 82

什么时候才能『上桌』 85

点菜要对客人的口儿 87

饭局要有『开场白』 89

宴席上谁先动筷子 92

会餐必须用公筷 94

筷子用得不对会要命 96

不能用筷子敲桌子 99

别用筷子『跳马』 100

夹了的菜别再往回放 101

别用筷子抬轿子 102

不能用筷子当刀叉 103

不能让筷子掉『眼泪』 104

用筷子当牙签是大忌 105

别在饭桌上叼筷子 106

吃饭不能吧唧嘴 107

吃饭忌留碗底子 108

要留神自己的吃相儿 109

饭桌上忌讳说『晦气』话 111

吃饭时别一只手放桌下 112

饭桌上逗乐儿要有分寸 113

吃自助餐不能嘴急 114

宴席上布菜要分长幼 116

添饭忌说『要饭』 117

不能反手给人倒茶斟酒 118

斟酒一定要满杯 118

敬酒碰杯要有高低 119

敬酒先干为敬 120

聚会晚到要罚酒三杯 123

劝酒不能死乞白赖 125

吃鱼谁先动筷子 128

涮火锅要『肉不滴汤』 130

席面儿上要一坐到底 131

席面儿上别喧宾夺主 133

别提前离席 134

饭桌上不能玩手机 136

吃饭不能舔盘子碗 137

剔牙的『四忌』 139

餐后打包先让客人 140

聚餐怎么结账 141

散席要由主人发话 143

离席要让客人先走 144

交际篇

三天为邀,两天为请 148

贵宾的请帖要亲自送 149

人与人之间的客情 151

出份子和随份子的区别 152

敲门之前要使声 154

敲门的手不能太重 156

屋里没人不进门 158

衣帽不能随便放 159

坐要有坐相儿 162

说正事儿要坐下 163

主人和客人怎么坐 164

客套虽俗也要讲 165

客人来了孩子怎么站 166

给客人怎么敬茶 167

壶嘴不能对着人 170

做客抽烟要征求主人意见 172

轻易不要问客人年龄 174

为什么要看人下菜碟 176

话到礼到是怎么回事儿 179

会见异性要敞门儿 180

男人不夸女眷 181

小孩儿不近座儿 183

别当着外人『咬耳朵』 185

打喷嚏要背过脸儿 187

吐痰要用纸巾 188

跟人说话要脸对脸 192

听人说话不能打岔 193

客人面前别乱笑 194

别跟客人聊『坎儿年』 196

坐着不跷『二郎腿』 197

站要讲站相儿 200

走道儿不能东张西望 202

别跟人勾肩搭背 205

躺着别靠被摞儿 206

做客不能坐人家床 209

听话要听音儿 211

饭口儿怎么『躲饭』 213

饭口儿留客有讲究 214

串门儿不能屁股沉 216

病身子不能串门儿 218

串门儿不能空着手 219

拿什么见面礼合适 221

有钱是钱场,没钱是人场 222

如何在家门口写告示 223

会客与待客的『八忌』 225

礼节篇

做人做事要有外面儿 230

生活离不开人情份往 231

为什么要给人打圆场 233

别忘了要过『三节两寿』 234

五十岁之前不祝寿 237

怎么给人道喜 238

完事儿别忘要『道乏』 239

怎么随『随份子』 241

贵宾要门迎门送 243

『进趋退迟』是什么意思 243

长者坐晚辈才能坐 245

什么事都要讲先来后到 245

送礼的各种忌讳 248

留给后人的礼单 250

怎么探望病人 252

参加丧礼有哪些忌讳 253

人前背后不能传闲话 255

别忘了回好儿 256

不能还给人家空碗 258

朋友送一还礼是二 259

不能『胳膊肘』交朋友 260

不能跟邻居借刀剪 262

借人家东西赶紧还 265

借什么东西可以不还 266

劝和儿不能拉偏手 268

两口子打架不用劝 269

『冲喜儿』也是人情 270

丑话说到头里 271

不能什么都说自己行 272

小人不能得罪 275

有了钱也不能『烧包儿』 276

打扮篇

穿衣打扮要得体 280

外场别撸袖子绾裤腿儿 282

出席婚礼要穿正装 283

参加葬礼别穿艳服 285

打招呼要先叫尊称 286

见面要行礼 289

握手的正确姿势 291

应该怎么作揖 293

揖让是怎么回事儿 296

递名片要用双手 297

宾主要讲秩序 298

要让长者先行 299

晚辈要给长辈挑帘儿 300

要给贵宾手搭天棚 303

随身要带手绢或纸巾 304

别随便给人扇扇子 306

道别忌讳说『走』字 310

做事要有里有面儿 312

道声『劳驾』又何妨 314

一笑能解许多纠纷 315

打听道儿要下车 316

不能乱跟人打招呼 319

别随便拍人肩膀 320

大庭广众不能乱指人 321

外场说话不能大嗓门 323

任何场合都别一惊一乍 326

别在人前当『影壁』 327

有些东西能看不能摸 329

当着矬人不说短话 331

捧人不能过分 332

『借急不借穷』之说 333

不要轻易许愿 335

不在背后揭人短儿336

要知道眉眼高低 338


展开全部

节选

1 家,无论贫富都有门风 门风,就是人们常说的家风,即一个家庭的风气。 家的格局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老事年间,中国人的家庭讲究一个“大”字,父母跟子女是住在一起的,有的祖孙三代同堂,还有的四世同堂。 祖孙三代十几口子住在一起,热热闹闹,其乐融融,自然一个家的门风如何,人们还是很容易看出来的。 现代家庭,追求自由空间,讲究有自己的“小天地”,家的结构越来越小。一般人结了婚便单过,组建自己的小家。 父母,还有爷爷奶奶呢,也乐得清静,老两口儿过自己的“二人世界”。本来三世同堂的大家,现在分割成两个、三个甚至更多个小“家”。 于是有人认为,小“家”,两口子带一个孩子,还讲什么家风呀?讲门风更是味儿事(无厘头)。 其实,这是对家风的一种误解。 事实上,有家就会有家风,甭管这个家是大是小,不管这个家的人口是多是少,哪怕是只有一个人呢,只要您认为自己住的地方是家,就有家风。 我们说的家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家风什么样,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您只能从人的做派、气质以及他的一举一动中感受出来。 在现实生活中,别说一个大人了,就是一个孩子,您从他的一言一行、仪表仪容乃至“三观”中都能大概其地看出他的“老家儿”是干什么的,他是在一个什么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当然,您就可以知道他的家庭是什么样的家风。 所以,中国人往往从孩子的言谈举止看他父母的教养,看他家里有没有规矩。 当看到一个孩子的言谈举止有什么不顺眼的地方时,中国人会说:“他的父母是怎么教育他的?”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非常重视家风,把它作为教育子女成长和传承后世的**要旨。 “家风”一词,*早出自西晋的文学家潘岳的文章《家风诗》。其中有“绾发绾发,发亦鬓止。日祗日祗,敬亦慎止”,有“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岂敢荒宁,一日三省”,老祖宗的功德和训诫,要一天领会三遍,说得多深切呀! 北周诗人庾信在《哀江南赋》序里专门提到了潘岳的《家风诗》:“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 庾信认为,一个作家写的东西再多再好,什么*有价值?那就是“家风”和“世德”。 家风是社会教化的重要资源。您如果看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他的性格和品格的形成,主要在于家风一点一滴地浸染。家风对一个人的教化作用,往往是无声的,这是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孟母三迁”的故事妇孺皆知。孟子的母亲为什么要来回搬家?就怕孟子学坏。古代中国人在教育子女时,非常注重自己的孩子跟什么人一起玩儿,看他的家风怎么样。 一个孩子的家风好,父母有文化,知书达理,懂规矩,当长辈的才能放心大胆地让自己的子女跟他交往。否则,断然不敢。谁都怕不好的家风,伤害孩子的心灵。 好的门风,来自“老家儿”的言传身教,当然许多家庭,特别是老式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以及长辈给后代立的一些规矩和训诫。 这些老规矩,即行为规范,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也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和气质的培养。 过去,中国人家的大门上,都要撰写并且雕刻楹联。这类楹联也叫“门心对儿”。 有些“门心对儿”就是治家格言。我们常见的有: “诗书寄素业,水石澹幽居。”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积善人家,必有余庆。” “琴言清若水,诗梦暖于春。” “忠厚承天德,诗书启后昆。” “持家尊古训,教子有义方。” “五云蟠吉地,三瑞映华门。” “文章华国,诗礼传家。” “总集福萌,备致嘉祥。” “门庭清且吉,家道泰而昌。” “福海朗照千秋月,寿域光涵万里天。” 您看,这些楹联写得多么妙呀!我们看到的院门,实际上就是所谓的“家门”,它如同一个家庭的窗口。您从这些楹联,就能咂摸出一个家庭的门风如何。 中国有句老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话说得有点俗,但还是有些道理的,他实际上说的就是家风的影响力。 家业有兴衰,门风无曲直。一个家族的门风是经过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树立起来的。好的门风,往往也会影响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 中国人对门风的重视,远远胜过金钱。金钱,有花完的时候,而门风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 家教影响人的一生 这里所说的家教,跟现在人们通常说的“家教”是两码事儿。 现在,人们所说的家教,就是年轻的父母希望孩子能成为有什么样特长的人才,于是聘请有这些专长的人当老师,到家里来教自己的孩子,比如外语、书画、钢琴等。 这种“家教”,在中国古人眼里,叫“专管”,即专管教一个人。我们这里所说的家教,可不是指这个,而是一般意义上的家庭教育。 现在的教育讲究“全面发展”,这是一个新概念,含有教育上多点开花之意,但一般人往往都会把对子女的教育寄托于学校。总以为一个孩子学好学坏,成才不成才,跟上什么样的学校有重大的关系。 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谁也都明白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怎样的作用。于是,如今的人们都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大家争着抢着让自己的孩子上重点学校,包括幼儿园和小学。一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为了能让孩子上重点学校真是不惜血本。 其实,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三个环境:家庭、学校、社会。而他所受到的教育,也离不开这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家教是*重要的。 因为,家教是一个人*早受到的教育,同时也是影响自己终生的教育。但家教又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因而也恰恰是被现代人所忽视的教育。 前几年,一位在国内享有盛誉的歌唱家的儿子,因为强奸罪被判刑,在社会上中引起很大反响。 这个歌唱家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都是重点学校,论教育环境肯定要优于一般学校,但他为什么从小就学坏,*后走上了犯罪之路呢? 其实,这跟他的家教有直接关系。因为这位歌唱家是老年得子,孩子的母亲又年轻,自然对孩子分外宠爱,溺爱的结果必然是没有规矩的放纵。 您不能不承认,家教的缺失,是个导致孩子堕落的重要原因。 《颜氏家训》中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这句话涉及家教的具体方法问题。 父母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要有一定的威严,孩子才会听你的。当然光有威严,一天到晚总绷着脸也不行,对孩子还要有慈爱之心。让孩子对您有一种敬畏,而且谨慎小心,才会让他对您产生孝心。 中国人是非常重视家教的。老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当“老家儿”的要谨记以身作则的重要,凡是教育孩子不做的,首先要自己不做。假如当家长的吃喝嫖赌抽“五毒”俱全,却要求自己的子女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可能吗? 一个孩子在外面行为不端,中国人往往不说这个孩子怎么样,而是说:“这孩子,什么家教呀?父母怎么教育的?” 当然,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也常常会说:“你在外头可得规规矩矩的,惹点什么事儿,捅点儿什么娄子,你爹你妈可替你丢不起这个人!” 由此可见:孩子的行为,就是家长的脸面。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能反映出家教如何。 中国人的家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立家规,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准则,哪些该说该做,哪些不能说不能做。 二是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比如教育孩子不要吃喝嫖赌,您首先得做到洁身自好。 三是多种形式的教化,带孩子看戏、听书、听曲艺,接触有文化修养的人等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3 家训是家的精神财富 如果问现在年轻的父母:“你们家有家训吗?”估计一多半的人会摇脑袋。 是呀,都什么年代了还有家训?当然,有些年轻人可能连什么是家训都不知道。 其实,家训是一个家的治家格言,换句话说,家训是一个家族或一个大家庭的精神财富。 中国是礼仪之邦,非常重视家族文化的传承,长辈为了使家族的事业在后人那里不断发扬光大,并且希望家族的优良传统能代代相传,便把一些应该做的和不应该做的事写下来,告诫或警诫后代,这就是所谓的家训。 当然,有些家训是老辈人留下来的,但到咱们这一辈,就更应该肩负起承上启下的责任。 现在的中国人,有了钱之后讲究置产置业,死了之后,给儿女留房留车留钱,却很少有人给儿女留家训的。这实在是一个莫大的缺失。 老话说,富不过三代。意思是说您:家里再有钱,传到第三代也就散尽了。有人说这是一种规律,其实也不尽然。有没有富过三代的?当然有,还有富过八代九代,甚至二三十代的例子呢。 人家靠什么富了这么多代呢?前文提到的那个著名的“门心对”回答了这个问题:“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要想家族的香火兴旺,您烧香拜佛没用,只有让自己的孩子多读书,让他们忠诚厚道,成为有文化有品位的人,这样才能传家久和继世长。这些也是大多数家训的内容。 诸葛亮的《诫子书》就是有名的家训。他在家训里提出的“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已经是众所周知的名言。诸葛亮在书中教育自己的后代,要勤学励志,修身养性,忌心浮气躁,懒惰怠慢,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有名的家训还有颜之推的《治家格言》、包拯的《包拯家训》、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梁启超的《家书》《家训》、傅雷的《傅雷家书》等。 家训主要体现了长辈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这些教诲不是泛泛地讲大道理,而是明确告诉后人应该怎么做人做事。 比如朱伯庐写的《朱子家训》。朱伯庐是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的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有“吴中三高士”之一的雅号。 他给自己的晚辈写的家训一共有五百个字,但字字如珠玑,大多是至理名言,而且有句可依,有章可循。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您看说得多么精辟? 常言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家训是长辈们积一生的经历而获取的人生感悟,留给后人作为警示,所以,家训又可称为长辈留给后世为人处世的宝典。 这正是家训的价值所在。了解这些,您是不是就会觉得,先辈留下的家训作为精神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说,比万贯家财更有意义。 您的家里有家训吗?如果没有,是不是考虑给后人留下呢? 4 一个家要有家规 家规,是一个家族或一个家庭立下的规矩。家规,也可以叫家戒或家教等。 家里立的这些规矩,并不是冠冕堂皇的说说而已,更不是装点门面的摆设,而是生活中非常具体的约束,实打实要照着去做的。 家规,有的是长辈把它写下来,挂在墙上,让晚辈每天都能看到。有的是长辈口头定下来的,然后由晚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有的家规条文比较多,有的就一句话。我认识一个姓吴的朋友,活了五十多岁,压根儿没动过烟酒。饭桌上,任谁怎么劝,就是不喝一口酒。 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是他爷爷立下的家规,后辈谁也不能把这个家规给破了。 原来他爷爷是个木匠,抽了一辈子烟,喝了一辈子酒,晚年得了肺癌,扩散后痛苦难耐,临终前,把几个孩子叫到身边,对他们说:从我这里开始,以后只要是陈氏家族的人都不能抽烟喝酒。 曾国藩带兵打仗,一生戎马生涯,在战场上不知杀了多少人。当年跟太平军打仗时,一场战役下来就死伤几十万,人送外号“曾剃头”。 到了晚年,曾国藩回顾自己的一生,开始忏悔杀生太多,时时感喟,愧疚自责。临终前对自己的后人说:从我之后,曾家人不要当官,更不能投身行伍。 这条家规一直到现在,还被曾国藩的后人信守。曾国藩的后人有七八代了,他们当中有科学家、外交家、医生、教师,就是没有当官的,也没有穿军装的。 家规*早见于《易传》。您肯定知道中国有一本古籍叫《易经》。其实这部典籍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本书,但《连山》《归藏》已经失传,所以我们现在说到《易经》时,主要说的是《周易》了。 尽管《周易》只是《易经》的一部分,但《易经》有许多占卜方面的爻卦,一般人很难懂,所以后来出了一部解释《周易》的书,名字叫《易传》。 《易传》讲的是自然主义的天道观。由天道推及到社会、家庭、人世。有句名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这句话的意思是让人们行善。凡是积极行善的家庭都会有好的回报。反之,不行善的家庭,会遭到不好的报应。总之是让人们行善,别做恶事。 家规,大多带有循循善诱的引导和启迪作用。比如《颜氏家训》中说:“积财千万,无过读书。”“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多为少善,不如执一。”“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读诵,三也。” 积累下成千上万的家财,也抵不上读书。您不可能把天下所有的书都看遍,所以对有些问题,就不要轻易地下结论。很多事情同时做,能做好的时候很少,还不如专心致志做一件事。写文章不能空洞无物,写出的文字要通俗易懂,能让人知道是什么意思,而且还要朗朗上口,便于诵读。 您瞧,这位长辈多么细心,甚至把怎么做文章都写到家规里了。 当然也有直截了当的规矩。比如《包拯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后代的子孙中,不管是谁做了官,如果贪赃枉法,犯了罪,都不许回老家安居,死了之后,也不许他埋在包家的祖坟,如果谁违背了我的志愿,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

作者简介

刘一达,笔名达城、如一,北京人,现任北京市文联理事、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老舍文学基金会副理事长,曾被评为北京读书形象大使。1980年开始从事写作,迄今已出版十多部长篇小说和四十多部纪实文学、散文、随笔等作品,共计一千多万字,获得各种文学奖、新闻奖五十余项,其创作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京味风格,深受读者喜爱。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传世猫碗》、《人chong儿》、《百年德性》、《画虫儿》、《故都子民》、《胡同根儿》(上下卷)、《北京爷》(上下卷)、《大酒缸》、《红案白案》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