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圆明园防渗之争

圆明园防渗之争

1星价 ¥47.9 (6.0折)
2星价¥47.9 定价¥79.8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720342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60
  • 出版时间:2021-11-01
  • 条形码:9787520720342 ; 978-7-5207-2034-2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对环保和圆明园等文化遗址感兴趣的人多灾多难、见证了中华民族300多年兴衰荣辱的圆明园,你的明天会怎样?是恢复昔日辉煌,还是维持遗址原貌? **个报道圆明园防渗的记者赵永新,全程跟进,十余次进出圆明园、采访各方人士,真实再现这一标本事件的是非利弊。 曲格平、李泓冰作序推荐。 敬一丹、王金南、俞孔坚、吕舟、杨东平联合推荐。

内容简介

2005年春,圆明园防渗事件被媒体曝光。这件事前后历时大半年,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反响,极大地推动了《环保法》,特别是《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贯彻实施,堪称我国环保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圆明园湖底铺防渗膜,到底是环保,还是破坏环境?圆明园到底是要建成遗址公园,还是建成一个现代公园?本书全面、生动再现了圆明园防渗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 人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时隔十六年之后,当我们回望圆明园防渗这面镜子时,又能从中看到什么,得到怎样的启示?

目录

序言一 以史为鉴,建设美丽中国

序言二 一部教科书级别的采访笔记

一 前缘今世

引言

一封普通的电子邮件

不欢而散的对话会

要不要采访

二 一进圆明园

初见张正春

自掘坟墓

狐狸尾巴

夕阳残照远瀛观

三 定心丸

内耻外愚

善待圆明园遗址

情况比我想象的还严重

四 采访当事人

内参恐怕不赶趟

大鼻子先生

初见李景奇

防渗是无奈之举

荷花开了会更漂亮

五 一石激起千层浪

争取发独家

反响

六 拆还是不拆

拆除防渗膜不现实?

网友的眼睛

似乎谁也没有把圆明园当作文物

六字方针

耳朵机灵着点儿

环保总局叫停

三进圆明园

海淀区叫停

七 听证会前夕

不能就事论事

反思为时过早?

听证会揭开面纱

平静中的不平静

八 史无前例的听证会

会未开场已热

是非利弊之辩

如何处置防渗膜

“过激”的代表

被劝下场的代表

圆明园之外

*后的陈述

两个花絮

听证会只是听证会

九 西区发生了什么

东、西区之分

初识西区真面目

如此“三光”

阳奉阴违

给市领导的信

西区的野餐

一意孤行

孰丑孰美

没有结果的调查

严防死守

十 专家力挺

半路杀出七个专家

一位网友的评论

要义无反顾

十一 再进西区

一直和专家对着干

西区受阻

柏木钉

圆明园遗址是指哪一部分

泽兰堂

沉默

同人的呐喊

再进西区

宁要“资本主义的草”

旧貌换新颜

归途遇蛇

十二 三老说园

圆明园不是摇钱树

圆明园学会

“爱国主义”不能只讲国耻

北海团城的启示

十三 烫手山芋

*后通牒

先接后辞

清华出山

十四 波澜再起

湖心岛出租

长春园建别墅

北大专家的呼吁

十五 虚惊一场

紧急磋商

准备灌水

八进圆明园

十六 报告出炉

掀起你的盖头来

环评报告公布

报告的主要结论

专家打分

十七 *后裁决

全面整改

“维旧”与“维新”

十八 诡秘整改

复工无望?

众说纷纭

放心不下

密封中的整改

十九 整改之后

现场见闻

开始注水

十进圆明园

二十 圆明园,你向何处去

不易回答的历史大课题

三位专家的建议

雪中回访

附录:《说园》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序言一 以史为鉴,建设美丽中国 前不久,赵永新同志带着他刚修改完的《圆明园防渗之争》书稿来看我,希望我能写个序。尽管我的精力已今非昔比,但还是欣然从命。 我和赵永新可以说是忘年交。我认识他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当时我已由国家环保局局长调任全国人大,担任环境与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在全国人大工作期间,除了完善环保法律体系、开展执法检查,另一项卓有成效的工作,就是中华环保世纪行。这项活动是全国人大环资委的一个创举。大家知道,由于我国的环境保护起步比较晚,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很薄弱。我在国家环保局工作期间,就一直努力通过新闻媒体向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浪费资源的行为宣战。1993年我到全国人大工作后,就启动了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 这项活动由全国人大环资委牵头、中宣部等14个部委参与,每年确定一个主题、组织十几家中央媒体记者到各地采访,曝光环保问题,开展舆论监督。中华环保世纪行在社会上产生了热烈反响,在国际上为中国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形象。 赵永新作为《人民日报》的年轻记者,几乎每年的采访都参加,写了许多不错的稿件。此外,他还经常参加全国人大的环境执法检查,我们多次面对面深入交流。赵永新非常虚心、敬业,写东西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包括内参在内的许多报道都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表扬。 2005年春被媒体曝光的圆明园防渗事件前后历时大半年,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反响,极大地推动了环保法特别是《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贯彻实施,堪称我国环保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前面提到,我在全国人大工作期间大力推动中国环保法律体系的完善,其中一个重大成果,就是2002年10月审议、通过的《环境影响评价法》。这部法律不仅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法的形式固定下来,而且把环评的对象从单个的建设项目扩大到区域规划,对于从源头上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有了法律只是**步,更为重要的是怎么落到实处。圆明园防渗事件,就是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的一个典型案例。在这一事件中,环保总局举办了我国环保史上**次环境影响评价听证会,并依据环评报告下了整改令。通过这一事件,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更加深入人心,为《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贯彻实施作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圆明园防渗事件是一次成功的舆论监督。该事件从春延续到秋,其间可谓波澜起伏,各方争论比较激烈。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对事件的全过程进行了充分报道,既提升了公众的环保意识、普及了科学的环保理念,也为公众参与提供了机会和平台。 此外,圆明园防渗事件还是一堂生动的文物保护法律宣传课和古典园林知识普及课,让公众对相关法律法规和古典园林艺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圆明园防渗事件已经过去了15年。我们高兴地看到,2005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中国的环保事业得到空前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当前中国的环境态势依然很严峻,生态文明建设还任重道远。我特别赞同习总书记的这个判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需要全社会迎难而上、不懈奋斗,尽量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只有不忘历史,才能吃一堑长一智;只有真实的历史,才能照亮未来的天空。赵永新的这本书真实、生动再现了圆明园防渗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相信读者朋友看后会有所收获。 曲格平 2019年12月30日

作者简介

赵永新:笔名柏木钉、李晗冰等,《人民日报》高级记者。1970年生于山东,1992年曲阜师大中文系本科,1995南开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人民日报》工作至今。2007年之前主要从事环境报道,曾获评2005年“首届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称号;之后转为科技报道。著有《三代科学人》《科技创新热点辨析》。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