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诗心与佛心 : 周啸天诗学话语

诗心与佛心 : 周啸天诗学话语

1星价 ¥41.5 (6.1折)
2星价¥41.5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20124730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57
  • 出版时间:2021-11-01
  • 条形码:9787220124730 ; 978-7-220-12473-0

本书特色

1.周啸天精心挑选其多年积累的诗词研究理论,对诗词的创作及鉴赏进行详解。 2.本书包罗新诗旧诗,通俗通透讲解个中关窍,让读者轻轻松松读懂诗词精髓;3.兼重实用,有所依傍,有所突破,让人开卷有益。 4.能给读者以美的感受和新的启发。

内容简介

本书为鲁迅文学奖得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唐诗鉴赏辞典主撰稿人周啸天先生谈论诗词创作之作。“诗始于喜悦,止于智慧。”周啸天在书中广采中西方文艺理论,兼谈古诗与当代新诗,以诗心和佛心来联结诗歌的审美,视域宽广,对各篇诗作品评精当独*,其间既有理论,如谈论诗词创作的题材、意象、比兴、联想、结构、章法、角度、风调等,又有作者本身及其他诗人的亲身创作体验和经验,还不乏审美熏陶和教育。因而读来颇感诗词创作有法可循,有径可走,*具意义。

目录

001·诗心与佛心·

013·敬畏新诗·

029·论诗词·

039·论《沁园春·雪》·

054·朱德与诗·

058·赵朴初的诗词曲·

071·论田汉抗战期间的诗词·

079·我怎样作诗·

094·以新闻为诗·

110·作诗与造句·

115·论诗教·

119·论鉴衡·

122·论标新·

125·论超越·

128·论兴会·

131·论题材·

136·再论题材·

144·论意象·

147·论比兴·

157·论联想·

161·论语言·

164·论觅句·

167·再论觅句·

170·论佳句·

173·论张力·

176·论夺换·

185·论韵律·

187·论入声·

193·论结构·

197·论章法·

200·论唱叹·

207·论通感·

211·论空间感·

215·论角度·

217·论诗趣·

219·论绝句·

222·论风调·

227·论填词·

232·论咏物·

235·论本事·

238·论改诗·

241·论自注·

246·论变形·

256·论想不到的好·

267·诗与吐槽·

271·《诗经一百首》序·

276·《古诗一百首》序·

281·《唐诗一百首》序·

286·《宋诗一百首》序·

291·《唐宋词一百首》序·

295·《元曲一百首》序·

299·《明清诗一百首》序·

304·《今诗一百首》序·

309·《新诗一百首》序·

314·《诗词分类鉴赏》卷首语·

325·诗话一五六则·

354·跋·


展开全部

节选

诗心与佛心 《普陀山文化》主笔方牧兄来电话说:“到普陀山来做一次讲座吧,题目都给你想好了——‘诗心与佛心’。”我就想起美国诗人佛洛斯特一句话:“诗始于喜悦,止于智慧。”觉得这句话便是对“诗心与佛心”这个题目的高度概括,精要诠释。 在通常情况下,诗心归诗心,佛心归佛心,无须混为一谈。诗的立场是执着人生的,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而佛的态度是通向彼岸的,满足人们的灵魂需要——风马牛不相及。不过,唐诗高处往往通禅。或者说,诗心深处,往往契合佛心。这又是为什么呢? 白居易论诗之为用,一曰“补察时政”,二曰“泄导人情”(《与元九书》)。“补察时政”,固无涉于佛心,“泄导人情”则不同。诗者,释也。人秉七情,应物斯感,或为之苦恼,或为之困惑,或为之激动,或为之神往,“心有千千结”。须释而放之,才能复归宁静,复归圆融。通过戒定来释放,得到的结果是悟,是慧;通过语言来释放,得到的结果则是诗。释放即放下,放下即般若。以此观之,诗心之深契佛心,非偶然矣。 诗心所以深契佛心,关键词曰“喜悦”,佛语谓之欢喜。《金刚经》云:“皆大欢喜,信守奉行。”皆大欢喜即人人喜悦。佛经中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叫“拈花一笑”。“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卷一)作为禅宗以心传心的宗典故之“拈花一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指彼此默契、心领神会、心心相印。释迦牟尼为什么要以摩诃迦叶为传人呢,因为当众皆默然时,迦叶已破颜微笑,说明他已心领神会,所以欢喜。 佛祖认为,人生的烦恼来自贪、嗔、痴及对死亡的恐惧,所谓苦海无边。佛教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众生脱离苦海。脱离苦海之结果,就是得到欢喜。而诗的态度是审美态度,诗的方式是审美方式,所以它注定是超越利害、超越自我,以欣赏态度审视世界,以审美方式把握世界,其结果是使人得到审美愉悦,与佛教的追求并无二致。我们不妨把这种态度称为庄严,就像我们把佛的法相称为庄严一样,其实任何庄严的法相,都有一丝看不见的笑容。 所谓喜悦,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又称兴会、灵感、兴趣、创造性情绪,这是创作的原动力。陈衍《石遗室诗话》云:“东坡兴趣佳,不论何题,必有一二佳句。”便是说东坡常怀喜悦,故每作一诗必有佳句。那么,东坡又何以能够常怀喜悦?答案是,东坡慧根很深,能看破,能放下。所以,他即使是流放岭南、海南,亦能兴趣不减,故能写出“为报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纵笔》)、“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支》)、“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之类佳句。 贪生怕死是人之常情。诗能实现对死亡的超越。陶渊明的《挽歌诗》和《自祭文》将诗人面对生死的情怀说得自自在在,其深契佛心,甚至超过一般禅偈:“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拟挽歌辞三首》)“茫茫大块,悠悠高旻。是生万物,余得为人。……冬曝其日,夏濯其泉。勤靡余劳,心有常闲。乐天委分,以至百年。……余今斯化,可以无恨。”(《自祭文》)诗人也悲凉,但不止于悲凉。他的人生命题是“欣慨交心”(《时运》)。弘一法师写作“悲欣交集”。我看“悲欣”也好,“欣慨”也好,“欣”都是主导的方面。 有一种观点认为,欣、喜悦,会影响诗的深度。王蒙说:“我二十二岁以前也是这样想的。而我后来的经验与修养是‘泪尽则喜’。喜是深刻,是过来人,是盔甲也是盾牌……请问,是‘为赋新诗强说愁’深刻,还是‘却道天凉好个秋’深刻呢?是泪眼婆娑深刻呢,还是淡淡一笑深刻呢?”(《王蒙自传第二部·大块文章》)又说:“年轻时我其实喜欢哀愁,作为审美范畴的哀愁。后来就喜欢坚强远见和无法摧毁的乐观了。”(同上) 泰戈尔对死亡有一些思考。姚茫父译《五言飞鸟集》,其一云:“独觉黑夜美,其美无人知。恰如所欢来,正当灯灭时。”这是一首绝妙的五绝,唐音宋调所无。诗中对“黑夜”即死亡持审美的态度。《吉檀迦利》则写道:“当死神来叩你门的时候,你将以什么贡献他呢?呵,我要在我客人面前,摆上我的满斟的生命之杯——我决不让他空手回去。”面对死亡,诗人持平常心、满足感,甚至是感恩之心。 同一诗集的另一首诗写道:“让我所有的诗歌,聚集起不同的调子,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成为一股洪流,倾注入静寂的大海。像一群思乡的鹤鸟,日夜飞向他们的山巢,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让我全部的生命,启程回到它永久的家乡。”更持一种礼赞的态度。 这是人生大境界,自然之极,自在之极。是诗心,也是佛心。能写之复能行之,陶渊明是,泰戈尔也是。 在巴比伦花园的墙头,曾经出现过这样一首诗:“我已不知道我是谁/不知道我是天使还是魔鬼/是强大还是弱小/是英雄还是无赖……/如果你以人类的名义把我毁灭/我只会无奈地叩谢命运的眷顾。” 诗就可以这样地超越生死,这样地震撼人的心灵,这样地深契佛心。

作者简介

周啸天,号欣托,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中心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顾问,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所获其他奖项有《诗刊》首届诗词奖名、第五届华夏诗词奖名、2015诗词中国杰出贡献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