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乐清细纹刻纸:林邦栋卷

包邮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乐清细纹刻纸:林邦栋卷

1星价 ¥44.9 (6.6折)
2星价¥44.9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1432009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6cm
  • 页数:119页
  • 出版时间:2021-07-01
  • 条形码:9787551432009 ; 978-7-5514-3200-9

本书特色

林邦栋,男,汉族,1926年7月出生,浙江省乐清市人。**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乐清细纹刻纸)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乐清的细纹剪纸*早是与南宋的“龙船灯”相辅而生。细纹剪纸是“龙船灯”上的“饰花”,人们习惯叫它“龙船花”。刚开始的“龙船花”相对比较粗犷、古朴、简单,而现在的细纹刻纸则包含了花卉、鸟兽、山水、人物等,其精细程度,能在一方寸的纸面内刻出2000多个小洞孔。林邦栋的刻纸作品用图案纹样来调整画面黑白关系,纤细娟秀,散发着江南特有的灵气,不仅构图生动活泼,细腻的线条更是丝丝相扣。此外,他很注重搜集民俗民风、民间传说故事,并将它运用到细纹刻纸中,不仅使细纹刻纸的题材更为广泛并富有民间特色,也使细纹刻纸的语言更加丰富灿烂。

内容简介

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相关情况是一项良心工程,也是抢救性工程,记录者要对历史负责,充分采集传承人的相关信息,确保真实性,体现完整性,达到传承性。为了梳理“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的资源,进行部分成果转化,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撰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以传承人为分卷,一人一书,形成系列。丛书以传承人、传承人弟子及相关人员的访谈口述、项目实践、传承教学为主,项目概述、文献记录、新闻报道等为辅,图文结合。 本书为其中一册,介绍了乐清细纹刻纸代表性传承人林邦栋的生平事迹和个人成就。

目录

序言
**章 项目概况
一、历史沿革
二、表现形式与特征
三、社会成因
四、传承与发展
第二章 人物小传
第三章 口述访谈
一、龙船灯与龙船花
二、龙船花与细纹刻纸
三、细纹刻纸的制作
四、细纹刻纸的创作
五、细纹刻纸的传承
六、细纹刻纸代表作赏析
七、龙灯、首饰龙和细纹刻纸
第四章 周边访谈
一、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主任张树贤访谈
二、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会剪纸分会会长沈雷访谈
三、乐清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长叶定林访谈
四、乐清市剪纸研究会会长、林邦栋入室弟子周是一访谈
五、乐清市文化馆退休干部、同事南石开访谈
六、《乐清日报》记者徐琴微访谈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章项目概况 一、历史沿革 乐清细纹刻纸,以细著称,以刻代剪,形成南方剪纸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乐清位于浙江东南沿海,有185公里长的海岸线,此地先民大多从事海上作业,为祈求平安,每年都举行祭祀海神的各种民俗活动,其中以春节期间举行的大型龙灯巡游活动*具特色。乐清“县西”各村举行龙船灯巡游的习俗由来已久。由于乐清地处沿海,当地人民的生活与船息息相关,故当时所制大型龙灯形状如船,称“龙船灯”,装饰在龙船灯上的各式剪纸叫“龙船花”。龙船花有一定的规制,所用纸需既有韧性又透光性好,一般采用白连史纸,形状为长方形,规格为20cm×10cm。龙船花的图案由三部分组成:外圈较粗,刻柳条纹、十字纹或砖块纹等;中间部分名目繁多,所刻图案是在锁筒花、十字孔、年糕心、金田字、人字格、照眼心等60多种窗格图案和几何图形中择几种组合而成;中心一小块*见功力,通常为寓意吉祥平安或其他主题的图案,特别复杂细致。贴遍整座龙灯需要好几百甚至上千张龙船花,尤其在龙灯尾部,要布置*精致的几张作品,叫“龙尾花”。由于单凭剪刀不能适应这样精细的要求,因此,民间艺人专门制作了尖细的刻刀,雕刻细致复杂的画面,使剪纸变成了刻纸。在闹龙灯时,村与村、族与族常有攀比,其中龙船花的精致度成了竞争的重要标准。年复一年,艺人们在细的程度上愈发下了功夫,将细纹刻纸推向极致。*细的作品是在一寸见方的纸上刻出同方向的52根线条,根根细如发丝,堪称中国一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张上等的龙船花可换一担谷子,可见价值不菲。 细纹刻纸从龙船花起源,后经历代艺人不断创新、发展,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一批美术界人士投身该领域,他们将传统工艺和现代美术理念结合起来,创作了一批艺术珍品,其中的《八角双鱼》《九狮图》《松鹤延年》《鱼跃龙门》《连年有余》《北京奥运》《孔子》《一帆风顺》等成为乐清细纹刻纸的代表作。 乐清细纹刻纸的名称是20世纪50年代由时任乐清县文教局副局长张龙光和乐清文化馆馆长包珍存两位先生提出的,大家都认为比较贴切,故沿用至今。 二、表现形式与特征 细是乐清细纹刻纸的主要特点,要做到细,关键靠制作技艺。要刻出精致细密的纹样、挺拔有力的线条,要求刀法工整,要求作者一要静心,即所谓心若止水;二要手稳,一气呵成。另外,制作工具也是十分重要的,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细纹刻纸的主要工具一是刻刀,二是油盘。刻刀需用优质好钢打磨而成。过去,手艺人用钢锯条、时钟发条、剃须刀片等制作刻刀;现在,可用钨钢或锋钢制作。此外,磨刀这道工序很重要。刀具锋利与否在于刀尖,细纹刻纸的刀尖*好呈20几度角,靠身边一侧斜磨,另一侧平磨。磨刀时要掌握好火候,点到即止,切勿过头。一把锋利称手的刻刀是刻好作品的保证。另一件细纹刻纸的主要工具是油盘。上等的油盘是由牛油或羊油拌松花粉制成的,要求细腻、软硬适中,既不损刀,又容易下刀。有了称手的工具,要刻好作品,就看制作技艺了。制作细纹刻纸要两手配合,右手执刀,左手执花柱压纸。下刀时,保持执刀垂直,不偏不倚,刚好到位。好的作品需丝丝紧扣,同时还要利利索索,不涨眼,即刻掉的小纸屑能全部出来。此事说起来容易,可真正做好相当难,需要扎扎实实地下苦功实践。 三、社会成因 乐清民风淳朴,典型的海洋文化和瓯越文化元素随处可见,民间艺术极其繁荣,民俗活动多姿多彩。龙灯巡游活动的起因,普遍认同的说法是,过去,因天气无法预测,海上作业时,渔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极大的威胁,民间有“脚踏船板三分命”的说法。对海神的敬畏和对平安出海的祈求使得沿海人民不惜重金打造龙船灯,以大型活动来祭祀海神,报答上苍。另一种说法是明朝时,倭寇屡屡侵犯我沿海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明洪武十三年(1380),当地渔民自发奋起抵抗,驱逐了倭寇。为了庆贺胜利,同时悼念36位在战斗中牺牲的勇士,人们制作龙灯进行游行,并在灯内置36个牌位,以便老百姓祭拜。不管是哪一种起源,龙灯巡游在乐清已是代代相传的一项民俗活动。每年春节,各村都会自发组织巡游,队伍浩浩荡荡,前有铜锣开道,旌旗跟随,后有乐队、戏曲人物押阵,有贺龙船主持人念唱表演。有建新房、婚嫁、添丁之喜的家庭,均会事先在家中置备好祭祀用的香烛、供品和红包,龙灯队伍会在那些人家停留、道贺。整个活动有条不紊,活动中还会组织多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对当年各村的龙灯评比打分,优胜者选为“头龙”,该村人人都会感到很光荣。到元宵节时,各村会在当地庙宇广场举行隆重的仪式后将龙灯烧化,叫作交灯。第二年的龙灯又要重新制作。从事纸扎的艺人一开春就开始准备龙灯的骨架,制作各种造型的小人物,人秋时节开始各种装饰打扮。比较有名气的师傅一年可接到十几座龙灯的订单。同样,刻纸艺人也可在开春后准备新一年的龙船花。这无意中形成一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