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928938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90
- 出版时间:2022-02-01
- 条形码:9787569289381 ; 978-7-5692-8938-1
内容简介
“无”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历来受到哲学家们的青睐。本书从甲骨文“無”的内涵入手,以老子、庄子、黄老学派和王弼的哲学思想创新为研究对象,考察了道家先哲何以言“无”、又如何言“无”。全书从生成论、认识论、治国论、本体论等维度,探索了“无”的丰富内涵意蕴。通过对“无”的哲学考察,可以看到,经过老子、庄子、黄老学派和王弼的深刻演绎,“无”的智慧图卷徐徐展开:“有生于无”的生成论、“不知之知”的认识论、“无为而治”治国论、“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无”并不是虚无,而是蕴藏着新的更大的可能性,千百年来给人们以无限的智慧启迪,彰显了中国古代哲学之“无”的无穷魅力。
目录
绪论
一、哲学之“无”及其相关问题
二、关于“亡”“無”“无”的说明
三、道家哲学与本文材料的选择
四、本文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章 “有生于无”的生成论之“无”
**节 巫术、宗教与“無”
一、“事神”与“事無”
二、对鬼神的怀疑与“無”的“脱巫”
第二节 “有生于无”的宇宙生成猜测
一、对万物本原的猜测及“有生于无”的提出
二、“有生于无”的直觉、猜测等特征
第三节 “是其所是”与“有生于无”——兼论中西两种不同的形上之思的起点
一、“是其所是”与“‘是’是什么”
二、“有生于无”与“‘无’不可说”
第二章 “不知之知”的认识论之“无”
**节 “知”之内容、方式与“去知”
一、“知”之内容与“去知”
二、“知”之方式与“去知”
第二节 “不知之知”与认知的*高境界
一、认知的三个层次
二、“不知之知”(“真知”)与“无”(“道”)
三、对“不知之知”的把握
第三节 “不言之言”的言说智慧
一、“不言”又在“言说”的悖论
二、“言、无同一”与“无言”之境
第四节 逻辑语言与意向语言——中西传统形上学不同语言对形上本体的把握
一、从“逻辑的说”到“道说”
二、意象语言及其对大道的把握
第三章 “无为而治”的治国论之“无”
**节 “有为”(名教)的治国之策
一、名教何谓
二、名教的渊源
三、名教是强调“有为”的治国之策
第二节 “无为”(自然)的兴起与发展
一、“无为”的思想渊源
二、“无为”的形成
三、“无为”的发展
第三节 “有”“无”之策的抗衡
一、无为的昙花一现与有为的潜在成长
二、名教(有为)的确立与蛰伏中的无为的抗衡
第四节 对“有”“无”的讨论及沟通
一、对“有”“无”沟通的初步尝试
二、对“有”“无”沟通的重要发展
三、名教(有为)以“无”为本
第四章 “以无为本”的本体论之“无”
**节 “道”本论的理论矛盾及其演化
一、“道”在生成义上的继承及其具象化
二、“道”在根据义上的继承与“道”之“无”化
第二节 否定方法、形名方法与“以无为本”的提出
一、否定方法与“以无为本”的提出
二、形名方法与“以无为本”的理性论证
第三节 释王弼之“无”
一、“无”是万物的始源,“无”生“有”
二、万物统一于“无”,“无”为“有”之根据
三、以“无”论“道”及其对“道”的继承
第四节 王弼之“无”与近代西方哲学之“无”
一、王弼之“无”与黑格尔之“无”
二、王弼之“无”与海德格尔之“无”
余论 境界之“无”的开启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1.“無”的探源
2.前老子时期的“无”及哲学准备
3.论道家哲学的“无”——从老子到王弼的哲学史考察
一、哲学之“无”及其相关问题
二、关于“亡”“無”“无”的说明
三、道家哲学与本文材料的选择
四、本文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章 “有生于无”的生成论之“无”
**节 巫术、宗教与“無”
一、“事神”与“事無”
二、对鬼神的怀疑与“無”的“脱巫”
第二节 “有生于无”的宇宙生成猜测
一、对万物本原的猜测及“有生于无”的提出
二、“有生于无”的直觉、猜测等特征
第三节 “是其所是”与“有生于无”——兼论中西两种不同的形上之思的起点
一、“是其所是”与“‘是’是什么”
二、“有生于无”与“‘无’不可说”
第二章 “不知之知”的认识论之“无”
**节 “知”之内容、方式与“去知”
一、“知”之内容与“去知”
二、“知”之方式与“去知”
第二节 “不知之知”与认知的*高境界
一、认知的三个层次
二、“不知之知”(“真知”)与“无”(“道”)
三、对“不知之知”的把握
第三节 “不言之言”的言说智慧
一、“不言”又在“言说”的悖论
二、“言、无同一”与“无言”之境
第四节 逻辑语言与意向语言——中西传统形上学不同语言对形上本体的把握
一、从“逻辑的说”到“道说”
二、意象语言及其对大道的把握
第三章 “无为而治”的治国论之“无”
**节 “有为”(名教)的治国之策
一、名教何谓
二、名教的渊源
三、名教是强调“有为”的治国之策
第二节 “无为”(自然)的兴起与发展
一、“无为”的思想渊源
二、“无为”的形成
三、“无为”的发展
第三节 “有”“无”之策的抗衡
一、无为的昙花一现与有为的潜在成长
二、名教(有为)的确立与蛰伏中的无为的抗衡
第四节 对“有”“无”的讨论及沟通
一、对“有”“无”沟通的初步尝试
二、对“有”“无”沟通的重要发展
三、名教(有为)以“无”为本
第四章 “以无为本”的本体论之“无”
**节 “道”本论的理论矛盾及其演化
一、“道”在生成义上的继承及其具象化
二、“道”在根据义上的继承与“道”之“无”化
第二节 否定方法、形名方法与“以无为本”的提出
一、否定方法与“以无为本”的提出
二、形名方法与“以无为本”的理性论证
第三节 释王弼之“无”
一、“无”是万物的始源,“无”生“有”
二、万物统一于“无”,“无”为“有”之根据
三、以“无”论“道”及其对“道”的继承
第四节 王弼之“无”与近代西方哲学之“无”
一、王弼之“无”与黑格尔之“无”
二、王弼之“无”与海德格尔之“无”
余论 境界之“无”的开启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1.“無”的探源
2.前老子时期的“无”及哲学准备
3.论道家哲学的“无”——从老子到王弼的哲学史考察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周春兰,哲学博士,现任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副教授。江苏“紫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文化优青培养对象(社科优青),江苏高校优秀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领航·扬帆”计划培养对象(首批)。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学术界》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副主编著作与教材5部。
本类五星书
本类畅销
-
我的哲学之师叔本华
¥13.5¥39.0 -
了凡四训
¥16.7¥49.0 -
中国哲学十讲
¥15.9¥49.8 -
哲学家的狗:一本让人捧腹大笑的超萌醒脑哲学书
¥17.4¥49.8 -
伦理学与经济学
¥8.2¥20.0 -
庄子的处世哲学-玄妙人生三昧
¥5.9¥14.0 -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升级图解版
¥13.0¥46.0 -
周易相学精粹
¥14.7¥42.9 -
传习录
¥12.6¥55.0 -
沉思录
¥8.7¥18.0 -
简单的逻辑学:逻辑学入门很简单
¥10.6¥36.0 -
存在与虚无-修订译本(九品)
¥30.2¥68.0 -
好的孤独
¥12.5¥36.0 -
王阳明心学的智慧
¥10.0¥36.0 -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美学十五讲(第二版)
¥15.3¥45.0 -
相濡以沫:希腊、罗马与拜占庭的精神世界
¥10.7¥33.5 -
现象学与家园学-塞普现象学研究文选
¥16.1¥42.0 -
通往世界的禅
¥17.8¥48.0 -
创造进化论
¥14.5¥45.0 -
钱穆作品集:阳明学述要
¥24.5¥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