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党史(第9辑) 大决战
读者评分
5分

读·党史(第9辑) 大决战

1星价 ¥4.2 (3.5折)
2星价¥4.1 定价¥12.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5条)
xu.***(三星用户)

党史读物,薄薄的小册子。

2022-10-09 19:20:46
0 0
138***(二星用户)

小册子,大历史!

2022-07-10 21:15:19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9816066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54
  • 出版时间:2015-10-01
  • 条形码:9787509816066 ; 978-7-5098-1606-6

本书特色

  大决战,就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巩固基础。
  《大决战/读·党史》史料择选精当,内容编排活泼,读来生动有趣。我们了解战争情状的同时,也会明白,人心向背和民意遵违,才是战争制胜的根本因素。

内容简介

  战争,是兵力的抗衡,更是智慧的较量。它是主导战争之人用智慧创造诸多奇迹的舞台。  我们将历史的长卷翻到20世纪40年代末,中国广阔的大地上,激情上演着一部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充满智慧的战争大片。以为首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同蒋介石政府及其武装进行着一场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大决战。决战的双方所投入的兵力,动用的战争资源,交战的激烈程度,战区的广阔度,战争的结果以及由此产生的重大意义,是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战略大决战,是一支令人心潮澎湃的战争交响曲,是由为首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以深厚的军事理论素养、丰富的军事实践经验、无与伦比的驾驭战争和洞悉全局能力、令人叹服的智慧和胆识谱写的。

前言

 制胜还在人心民意/汪晓军
  大决战,就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这一系列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可以追溯到1945年8月。
  全民族抗日战争胜利之际,8月28日,毛泽东应蒋介石之邀,赴重庆同国民党当局进行和平谈判。从8月29日至10月10日,谈判43天,国民党当局承认了和平建国方针,国共双方达成《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双十协定”墨迹未干,蒋介石就命令国民党军向解放区进攻,遭到解放区军民迎头痛击。而国民党统治区也爆发了反内战、争民主运动,蒋介石被迫依“双十协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1月10日,双方下达停战令,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会议通过政府组织案、国民大会案、和平建国纲领、军事问题案、宪法草案等五项协议,历时22天,1月31日闭幕。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协议,悍然向中原解放区发起进攻,全面内战爆发。当时,国民党军总兵力为430万,共产党军队总兵力约127万,力量之比是3.39:1;如果再比较双方武器装备,差距更大。
  然而,八个月后,国民党军竟然被人民解放军歼灭71万人!蒋介石集团这才将重点进攻转向西北解放区,冀望首先解决西北问题,将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赶出西北,彻底消灭。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在西北地区集结34个旅25万人,意欲攻占延安。
  根据战场态势,党中央决定先诱敌深入,适时放弃延安,转战陕北,逐步消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1947年3月中旬,党中央撤出延安。3月29日至30日,七届中央政治局在陕西清涧县枣林沟召开会议,部署如下: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留在陕北,主持中央工作,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晋西北或其他适当地区,执行中央委托的工作任务。
  在此前后的3月、4月、5月,彭德怀指挥西北野战军对胡宗南部展开青化砭战役、羊马河战役、蟠龙战役,三战三捷,歼国民党军1.4万人,稳定了西北战局。
  6月5日,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电令刘邓大军突破黄河、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奠定我党我军战略进攻基础。
  1947年7月17日至9月5日,中央工作委员会在河北建屏县(今平山县)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草案)》,推进解放区土改,对战略进攻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1947年11月,晋冀鲁豫野战军杨得志、罗瑞卿兵团对石家庄国民党守军发起攻城大战,歼敌2.4万人,为战略决战扫清障碍。
  1948年7月8日至13日,七届中央政治局在河北西柏坡召开扩大会议,中心议题是“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打倒蒋介石集团,夺取全国胜利,为战略决战在军事上、政治上、组织上做好充分准备。
  此时,国民党军565万人,人民解放军280万人,力量之比已经是1.5:1了。
  1948年9月16日至24日,华东野战军对国民党军重兵守备的济南进行大规模攻坚战,全歼守敌10.4万余人(包括起义一个军二万人),揭开战略决战的序幕。
  大决战依次展现:辽沈战役,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淮海战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历时66天;平津战役,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51日,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154万人,全国解放指日可待。
  本书史料择选精当,内容编排活泼,读来生动有趣。我们了解战争情状的同时,也会明白,人心向背和民意遵违,才是战争制胜的根本因素。克劳塞维茨《战争论》里说:“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有些道理!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改变战争的智慧

全景
伟大的战略决战

将帅
决策南下
塔山阻击战
关于淮海战役
鏖战双堆集
文章从西线做起
回忆天津战役

对手
困守孤城七个月
第十二兵团赴援徐州被歼纪要
我被俘于我的指挥所地下室

民众
辽沈战役中的后勤供应和人民支援
小车推出来的伟大胜利
平津战役支前纪实

潜伏者
辽沈战役中的无硝烟战斗
“潜伏将军”廖运周
傅冬谈傅作义起义

知情者
部队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
淮海战役期间国民党统帅部的
争吵与决策
在傅作义身边的那段日子

点滴
朱瑞同志的*后一封家信
蒋军大溃灭目击记——淮海战役前线
记者回忆片断
千方百计保证战场药材供应
马衡——故宫国宝的守护者
北平和平解放前地下党的高校统战工作

编辑手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大决战/读·党史》:
  伟大的战略决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1948年秋,全国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的时候,中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形式发生了更加有利于人民,而不利于国民党统治集团的重大变化。
  根据这一变化,中共中央于1948年9月8日至13日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九月会议。会议对当时的形势作了全面分析,对战争第三年的工作在军事、政治、经济、党的建设、干部建设等方面作了部署。这为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为*后打倒蒋介石,有计划、有步骤地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了重要准备。
  根据九月会议精神和中央军委的指示,人民解放军从1948年9月开始,先后在东北、华东、中原、华北和西北战场上,发起规模空前的秋季攻势。其中一个重要战役是夺取济南。之后,解放了除青岛之外的山东大部。从而使华北、华东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并为解放军南下歼灭徐州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创造了有利条件。济南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随着济南战役的胜利.中央军委因势利导,及时地将秋季攻势引向就地歼灭国民党军队大兵团的战略决战,先后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及其他几个重要战役。这些战役一环扣一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地向前发展.构成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幅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画卷。
  辽沈战役
  1948年秋,东北战场上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东北解放区已拥有该地区97%以上的土地和86%以上的人口,并控制95%的铁路线。东北野战军经过休整补充.到1948年8月止,拥有约70万人,另有地方部队33万人,并有一支颇具威力的炮兵部队。国民党军队虽仍有55万人,但被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孤立的地区内。由于北宁铁路若干地段和营口为解放军所控制,长春、沈阳的国民党军队通向关内的交通已被切断,补给全靠空运,物资供应不能满足需要.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在全国各战场中,东北战场的形势对人民解放军*为有利,已经具备进行战略决战的基本条件。
  但蒋介石仍决定固守东北.以利于巩固华北,并决定采用“集中兵力,重点守备.确保沈阳、锦州、长春,相机打通北宁路”的方针。其具体部署是:以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兵团司令官郑洞国率两个军六个师共10万人防守长春,牵制东北野战军部分主力;以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范汉杰率四个军14个师共15万人,防守义县至山海关一线,重点为锦州、锦西地区,以确保同关内的陆、海联系;以东北“剿总”总司令卫立煌率八个军24个师共30万人,防守沈阳及其附近地区,作为防御中枢,以确保沈阳,支援长春、锦州。
  中共中央军委根据东北国民党军队的部署,确定东北野战军南下后的攻击重点应指向北宁路上的重镇锦州,而置长春、沈阳两敌于不顾,并准备在打锦州时歼灭可能由长、沈援锦之敌,确立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