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172773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200页
- 出版时间:2021-09-01
- 条形码:9787551727730 ; 978-7-5517-2773-0
内容简介
本书以技术过程论和三螺旋理论文为理论支撑, 结合实际案例, 得出了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三螺旋动态建构机理, 以及培育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三螺旋混成组织的机制。
目录
**章 绪论
**节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产业共性技术研究综述
二、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综述
三、文献述评
第三节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
第二章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及其相关理论
**节 产业共性技术的基本概念
一、过程论视野中的技术
二、产业技术的含义
三、产业共性技术的本质:新巴斯德象限的特殊知识
第二节 三螺旋理论阐释
一、三螺旋理论的内涵
二、三螺旋理论与其他创新理论的比较
三、中国式创新“三螺旋”的建构性
第三节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动态过程性及其三螺旋特征
一、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动态过程性
二、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三螺旋特征
第三章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知识表象和内在冲突
**节 产业共性技术识别的“双重未知”
一、竞争前性造成“双重未知”
二、主体缺位造成“双重未知”
三、信息流通不畅造成“双重未知”
第二节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竞合矛盾”
一、知识多价性暗含“竞合矛盾”
二、动态竞争导致“竞合矛盾”
三、主体异质性导致“竞合矛盾”
四、制度安排的不完善导致“竞合矛盾”
第三节 产业共性技术应用的“知识产权冲突”
一、准公共物品性暗含“知识产权冲突”
二、公、私利益矛盾导致“知识产权冲突”
三、异质主体间的产权矛盾导致“知识产权冲突”
四、法律和制度缺陷导致“知识产权冲突”
第四章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三螺旋动态建构和知识演变
**节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
一、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主体功能定位的逻辑
二、政府是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战略布局者
三、企业是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市场实践者
四、学研机构是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知识贡献者
第二节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动态变化的动力及基本趋势
一、知识可交融性构成共性技术知识生产动力
二、创新主体地位动态变化的基本趋势
第三节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三螺旋动态生成过程
一、以政府为主导识别跨界组织
二、学研机构和企业联动的研发共同体
三、以企业为主导的应用市场导向体系
第五章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主体的演化:混成组织的建构
**节 以混成组织为核心的创新三螺旋动态循环
一、三螺旋结构中动态循环的理论不足
二、新的三螺旋动态循环空间格局
第二节 信息聚合:破解双重未知的知识与共识空间
一、异质信息聚合创建创新主体间知识空间
二、异质主体协商创建创新主体间共识空间
第三节 资源整合:平衡竞合矛盾的协同创新空间
一、协同创新空间内的目标协同机制
二、协同创新空间内的资源整合机制
三、混成组织实现了异质资源的交互
第四节 利益协同:化解知识产权冲突的利益共享空间
一、需求共振与利益镶嵌:融合公私利益矛盾
二、利益交互与知识互补:化解异质主体价值矛盾
三、市场培育与制度建设:消除利益之争隐患
第六章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三螺旋混成组织的培育与对策
**节 东大协同中心:三螺旋混成组织培育实践
一、中心成立:混成组织培育的制度设计
二、中心建设协同创新平台的四维构架
三、中心创新成果市场应用的对接机制
第二节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三螺旋混成组织的培育机制
一、项层设计引领三螺旋混成组织萌发
二、协同创新平台哺育三螺旋混成组织成长
三、市场应用促使三螺旋混成组织成熟
第三节 促进三螺旋混成组织形成和发展的对策
一、强化顶层设计的战略规划
二、建立多平台共生的协同创新生态系统
三、落实市场应用对接链条循环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第七章 结论
一、作为知识生产过程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
二、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主体的动态建构观
三、促进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三螺旋混成组织发展的实践方式
参考文献
后记
**节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产业共性技术研究综述
二、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综述
三、文献述评
第三节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
第二章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及其相关理论
**节 产业共性技术的基本概念
一、过程论视野中的技术
二、产业技术的含义
三、产业共性技术的本质:新巴斯德象限的特殊知识
第二节 三螺旋理论阐释
一、三螺旋理论的内涵
二、三螺旋理论与其他创新理论的比较
三、中国式创新“三螺旋”的建构性
第三节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动态过程性及其三螺旋特征
一、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动态过程性
二、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三螺旋特征
第三章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知识表象和内在冲突
**节 产业共性技术识别的“双重未知”
一、竞争前性造成“双重未知”
二、主体缺位造成“双重未知”
三、信息流通不畅造成“双重未知”
第二节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竞合矛盾”
一、知识多价性暗含“竞合矛盾”
二、动态竞争导致“竞合矛盾”
三、主体异质性导致“竞合矛盾”
四、制度安排的不完善导致“竞合矛盾”
第三节 产业共性技术应用的“知识产权冲突”
一、准公共物品性暗含“知识产权冲突”
二、公、私利益矛盾导致“知识产权冲突”
三、异质主体间的产权矛盾导致“知识产权冲突”
四、法律和制度缺陷导致“知识产权冲突”
第四章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三螺旋动态建构和知识演变
**节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
一、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主体功能定位的逻辑
二、政府是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战略布局者
三、企业是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市场实践者
四、学研机构是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的知识贡献者
第二节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动态变化的动力及基本趋势
一、知识可交融性构成共性技术知识生产动力
二、创新主体地位动态变化的基本趋势
第三节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三螺旋动态生成过程
一、以政府为主导识别跨界组织
二、学研机构和企业联动的研发共同体
三、以企业为主导的应用市场导向体系
第五章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主体的演化:混成组织的建构
**节 以混成组织为核心的创新三螺旋动态循环
一、三螺旋结构中动态循环的理论不足
二、新的三螺旋动态循环空间格局
第二节 信息聚合:破解双重未知的知识与共识空间
一、异质信息聚合创建创新主体间知识空间
二、异质主体协商创建创新主体间共识空间
第三节 资源整合:平衡竞合矛盾的协同创新空间
一、协同创新空间内的目标协同机制
二、协同创新空间内的资源整合机制
三、混成组织实现了异质资源的交互
第四节 利益协同:化解知识产权冲突的利益共享空间
一、需求共振与利益镶嵌:融合公私利益矛盾
二、利益交互与知识互补:化解异质主体价值矛盾
三、市场培育与制度建设:消除利益之争隐患
第六章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三螺旋混成组织的培育与对策
**节 东大协同中心:三螺旋混成组织培育实践
一、中心成立:混成组织培育的制度设计
二、中心建设协同创新平台的四维构架
三、中心创新成果市场应用的对接机制
第二节 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三螺旋混成组织的培育机制
一、项层设计引领三螺旋混成组织萌发
二、协同创新平台哺育三螺旋混成组织成长
三、市场应用促使三螺旋混成组织成熟
第三节 促进三螺旋混成组织形成和发展的对策
一、强化顶层设计的战略规划
二、建立多平台共生的协同创新生态系统
三、落实市场应用对接链条循环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第七章 结论
一、作为知识生产过程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
二、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主体的动态建构观
三、促进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三螺旋混成组织发展的实践方式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魏春艳(1983一),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
本类五星书
浏览历史
本类畅销
-
曾国藩的经济课
¥38.4¥68.0 -
世界贸易战简史
¥17.9¥52.8 -
博弈论
¥10.9¥38.0 -
国富论
¥9.7¥35.0 -
经济学通识-第二版
¥33.1¥58.0 -
资本论
¥30.3¥59.8 -
思考.快与慢
¥51.4¥69.0 -
图解资本论
¥13.0¥46.0 -
文化经济学
¥21.4¥60.0 -
金钱心理学:财富、人性和幸福的永恒真相
¥34.6¥56.0 -
1949-2009-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
¥36.8¥55.0 -
不公正的胜利
¥26.8¥68.0 -
账本里的中国
¥15.4¥48.0 -
资本论
¥18.6¥49.0 -
美国经济新观察丛书失去的年代:美国债务危机的起因与漫长复苏
¥18.3¥48.0 -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48.2¥75.0 -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修订版)2023新版
¥45.2¥69.0 -
反脆弱
¥44.4¥79.0 -
郎咸平说萧条下的希望
¥12.7¥39.0 -
理性的非理性:生活中的怪诞行为学/郑毓煌苏丹
¥19.6¥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