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689627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50
  • 出版时间:2022-01-01
  • 条形码:9787030689627 ; 978-7-03-068962-7

内容简介

《口腔科学》(案例版,第2版)是根据教育部提出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以培养21世纪创新型医学人才为目的来进行编写的。
    本次编写按照“坚持创新、注重实践、提高素质、整体优化、面向未来”的培养目标,本着强调“三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体现“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优选性、实用性)的原则进行。本版教材在版教材的基础上,优化了案例和图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内容上增加了“口腔疾病与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关系”;对于“牙周疾病”“口腔黏膜常见疾病”“口腔卫生保健”“颞下颌关节常见疾病”“唾液腺疾病”的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和更新;对于近年来新的口腔治疗技术,如“种植修复技术”亦有所论述。

目录

目录

前言

**章 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 1

**节 颌面部解剖生理 1

第二节 口腔局部解剖及其生理功能 13

第三节 牙体解剖生理 15

第二章 龋病 24

**节 病因 24

第二节 临床表现及分类 26

第三节 诊断 28

第四节 治疗 31

第五节 儿童龋病 37

第三章 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 42

**节 着色牙 42

第二节 牙釉质发育不全 46

第三节 牙体慢性损伤 46

第四节 牙外伤 48

第五节 牙本质过敏症 53

第四章 牙髓及根尖周病 55

**节 病因 55

第二节 分类 56

第三节 临床表现及诊断 57

第四节 治疗 66

第五章 牙周疾病 76

**节 病因 76

第二节 分类 77

第三节 牙龈病 78

第四节 牙周炎 84

第六章 口腔黏膜常见疾病 93

**节 单纯疱疹 93

第二节 口腔念珠菌病 96

第三节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 98

第四节 白塞病 101

第五节 口腔扁平苔藓 102

第六节 口腔白斑病 104

第七节 寻常型天疱疮 105

第八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106

第七章 口腔卫生保健 108

**节 口腔卫生保健技术和方法 108

第二节 不同人群的口腔保健 113

第八章 口腔颌面外科局部麻醉及牙拔除术 117

**节 局部麻醉及常用局部麻醉药物 117

第二节 口腔局部麻醉方法 118

第三节 局部麻醉的并发症和防治 121

第四节 拔牙术的基本知识 123

第五节 牙拔除术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126

第六节 拔牙并发症及其防治 127

第九章 口腔颌面部感染与损伤 129

**节 口腔颌面部感染概述 129

第二节 智齿冠周炎 131

第三节 口腔颌面部常见间隙感染 132

第四节 颌骨骨髓炎 135

第五节 面部疖痈 138

第六节 口腔颌面部损伤特点 139

第七节 口腔颌面部损伤的急救 139

第八节 口腔颌面部软组织损伤 142

第九节 颌骨骨折 147

第十节 颧骨和颧弓骨折 151

第十章 颞下颌关节常见疾病及颌面部神经疾患 153

**节 颞下颌关节解剖与临床检查 153

第二节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156

第三节 颞下颌关节脱位 163

第四节 颞下颌关节强直 165

第五节 三叉神经痛 167

第六节 面神经麻痹 169

第十一章 唾液腺疾病 171

**节 唾液腺炎症 171

第二节 舍格伦综合征 173

第三节 唾液腺肿瘤 174

第十二章 口腔颌面部肿瘤 181

**节 概述 181

第二节 口腔颌面部囊肿 186

第三节 瘤样病变及良性肿瘤 192

第四节 恶性肿瘤 200

第十三章 牙颌面缺损缺失的修复 206

**节 牙体缺损的修复治疗 206

第二节 牙列缺损的修复治疗 214

第三节 牙列缺失的修复治疗 222

第十四章 错畸形及矫治 225

**节 概述 225

第二节 牙列拥挤和双颌前突的矫治 227

第三节 宽度不调的矫治 231

第四节 安氏Ⅱ类错畸形的矫治 233

第五节 前牙反的矫治 237

第六节 开和深覆的矫治 239

第十五章 口腔疾病与全身系统性疾病的关系 243

**节 全身系统性疾病在口腔的表现 243

第二节 口腔疾病对全身健康的影响 249

参考文献 250
展开全部

节选

**章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 【目的要求】 掌握:①面部表面解剖标志。②口腔局部解剖特点及生理功能。③牙体解剖常用名词及应用术语。 熟悉:①面部表情肌及咀嚼肌的位置和功能。②面颈部神经及血管的分布及应用解剖。③头颈淋巴结配布规律及应用解剖。④牙的解剖特点、神经支配及应用解剖。 了解:①上、下颌骨的结构特点及应用解剖。②颞下颌关节的构成及功能。③唾液腺应用解剖及唾液的分泌。④牙的萌出和乳恒牙更替规律。 **节 颌面部解剖生理 颌面部(maxillofacial region)由颜面部的中 1/3和下 1/3两部分组成。颜面部也称面部,指上起发际,下达下颌骨下缘,两侧至下颌支后缘之间的部位。通常以经过眉间点及鼻下点的两条水平线将颜面部分为上 1/3、中 1/3和下 1/3三等份(图 1-1)。随着现代口腔医学的迅速发展,口腔临床范围已由面下 1/3和面中 1/3向面上 1/3及颅部拓宽、加深。 颌面部是人体经常外露的部位,是外形美的重要代表区之一和敏感部位,具有眼、鼻、唇、咽和口腔等重要器官,手术时既要注意保护视觉、嗅觉、味觉、呼吸、摄食、吞咽、咀嚼、语言和面部表情等功能,又不能影响颜面美。 颌面部易受到损伤,由于血供丰富、组织疏松,所以损伤后出血多、局部组织肿胀明显;颌面部窦、腔多,受损后应尽早关闭与这些窦、腔相通的创口,减少感染机会;颌面部有三叉神经、面神经、腮腺及其导管等结构,损伤后会导致麻木、面瘫及涎瘘等并发症;颌面部损伤可同时并发颅脑损伤,在抢救时应注意及时治疗,以免产生严重后果。但颌面部血运丰富,组织再生修复与抗感染能力强,外伤或手术后,伤口愈合快;且罹患疾病后,容易早期发现、及时治疗。 一、面部分区及表面解剖标志 (一)面部分区 根据面部形态及解剖特点,可将其分为以下各区:眶区、鼻区、唇区、颏区、眶下区、颧区、颊区、腮腺咬肌区、面侧深区、额面区和颞面区(图 1-2)。 1. 眶区( orbital region) 四周以眶缘为界,为视器所在。 2. 鼻区( nasal region) 上界为鼻根点,下界为鼻底,两侧界为内毗与鼻翼点的连线。 3. 唇区( lip region) 上界为鼻底,两侧界为唇面沟,下以颏唇沟与颏区分界。 4. 颊区( buccal region) 前界为唇区和颏区,后界为咬肌前缘,上邻眶下区和颧区,下界为下颌下缘。 5. 眶下区( infraorbital region) 上界为眶下缘,内邻鼻区;外侧界为上颌骨颧突根部的垂线;下界为唇面沟中点至上颌骨颧突根下缘的连线。 6. 颧区( zygomatic region) 上界为颧弓上缘,下界为颧骨下缘,前界为上颌骨颧突根部,后界是颧弓后端。 图 1-1 面上、中、下部 图 1-2 面部的解剖分区 7. 颏区(mental region) 上界为颏唇沟,两侧界为口角的垂线,下以下颌下缘为界。 8. 腮腺咬肌区(parotideomasseteric region) 上界为颧弓及外耳道下缘,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胸锁乳突肌、乳突、二腹肌后腹的前缘,下以下颌下缘为界。 9. 面侧深区(deep region of lateral face) 位于颧弓和下颌支的深面,前界为上颌骨的后面,后界为腮腺深叶,内为翼外板,外以下颌支为界。 10. 额面区(frontaofacial region) 上界为发际,下界为眶上缘,两侧界为上颞线。 11. 颞面区(temporofacial region) 后界为发际,下界为颧弓上缘,前上界为上颞线。颌面部具有许多临床常用的表面解剖标志(图 1-3)。 1. 睑裂(palpebral .ssure) 为上睑和下睑之间的裂隙。正常睑裂的宽度和高度分别约为 3.5cm和 1.0~ 1.2cm。 2.睑内侧连合( medial palpebral commissure)和睑外侧连合(lateral palpebral commissure) 为上、下睑在内侧和外侧的结合处。 3. 内眦(medial angle of eye)和外眦(lateral angle of eye) 分别为睑内侧连合和睑外侧连合处所成的角点。面部垂直比例作垂线时经此点。外眦较内眦高约 3~ 4mm。 4. 鼻根(root of nose)、鼻尖(apex of nose)和鼻背(back of nose) 鼻根为外鼻上端连于额部处;鼻尖为外鼻前下端隆起处;鼻根与鼻尖之间称为鼻背(图 1-4)。 5. 鼻底(nasi base)和鼻孔(nare) 锥形外鼻之底为鼻底;鼻底上有左、右卵圆形孔,称为鼻孔,又称鼻前孔。 6. 鼻小柱(nasal columella)和鼻翼(wing of nose)两侧鼻孔之间的隆嵴称鼻小柱;鼻孔外侧的隆起称鼻翼。 7. 鼻面沟(nasofacial sulcus) 为鼻外侧之长形凹陷。沿鼻面沟做手术切口,愈合后瘢痕不明显。 8. 唇面沟(labiofacial sulcus) 为上唇与颊部之斜行凹陷。沿唇面沟做手术切口,愈合后瘢痕不明显。在矫治修复时,唇面沟常作为判断面容恢复情况的指征。 9. 鼻唇沟(nasolabial sulcus) 鼻面沟与唇面沟合称为鼻唇沟。 10. 口裂(oral .ssure) 为上、下唇之间的横形裂隙。 11. 口角(angle of mouth) 口裂两端为口角,其正常位置约相当于尖牙与**前磨牙之间。实施口角开大或缩小术时,应注意此关系。 12. 红唇(vermilion) 为上、下唇的游离缘,属皮肤与黏膜的移行区。 13. 红唇缘(vermilion border) 为红唇与皮肤之交接处。 14. 唇弓(labial arch) 上唇的红唇缘整体呈 M形,也称唇弓。 15. 唇峰和唇珠(vermilion tubercle) M形唇弓在人中点两侧的*高点称为唇峰;上唇正中红唇呈珠状向前下方突出称为唇珠。 16. 人中(philtrum)和人中点 上唇皮肤的表面正中,由鼻小柱根部中点向下至红唇缘的纵行浅沟称为人中;人中与红唇缘的交点,即 M形唇弓在中线的*低点称为人中点。 17. 人中嵴(philtrum ridge) 人中的两侧各有一条与其并行的皮肤嵴,系自鼻小柱根部两侧向下延伸至唇峰,称为人中嵴。 18. 颏唇沟(mentolabial sulcus) 为下唇与颏部之间的横形凹陷。 19. 耳屏(tragus) 为外耳道前方之结节状突起。临床常在其前方、颧弓根部以下,检查下颌骨髁突的活动情况。在耳屏前方约 1cm可触及颞浅动脉的搏动。颌面部常用测量点及体表投影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眉间点(glabella) 为左、右眉头间的正中点。 2. 鼻下点(subnasale) 鼻中隔向上唇转折之点。 图 1-3 颌面部表面解剖标志(正面观) 图 1-4 颌面部表面解剖标志(侧面观) 3. 颏前点(pogonion) 为颏部正中*前点。 4. 颏下点(gnathion) 为颏部正中*低点,常用作测量面部距离的标志。 5. 眶下孔(infraorbital foramen) 位于眶下缘中点下约 0.5cm,其体表投影为自鼻尖至睑外侧连合连线的中点。眶下孔是眶下神经阻滞麻醉的部位。 6. 颏孔(mental foramen) 位于下颌体外侧面,成人多位于第二前磨牙或**、二前磨牙之间的下方,下颌体上、下缘中点稍上方,距正中线 2~ 3cm。颏孔为颏神经阻滞麻醉的部位。 7. 腮腺管(parotid duct) 腮腺管体表投影为耳垂下缘至鼻翼下缘与口角间中点连线的中 1/3段。颊部手术时了解腮腺管的位置有助于避免损伤腮腺管。 二、颌骨 1. 解剖结构 上颌骨(maxilla)是面中部重要的支架骨,左右各一,两侧对称,与额骨、鼻骨、泪骨、颧骨、蝶骨、犁骨、腭骨等相邻接,通过骨缝连接为一体,参与构成整个上颌部、口腔顶的大部分、眼眶底部、鼻腔底部和侧壁、颞下窝、翼腭窝、翼上颌裂及眶下裂。上颌骨的解剖形态不规则,大致可分为一体(含一窦)和四突(图 1-5,图 1-6)。 图 1-5 上颌骨(前面观)图 1-6 上颌骨(内面观) (1)上颌体(body of maxilla):为上颌骨的主体部分,分为前、后、上、内四面以及位于其内的上颌窦。 1)前面(anterior surface):又称脸面,上界为眶下缘,内界为鼻切迹,下方移行于牙槽突,后界为颧突及颧牙槽嵴与后面分界。在眶下缘中点下方约 0.5cm处有椭圆形的眶下孔,孔内有眶下神经、血管通过。眶下孔向后、上、外方通入眶下管,眶下神经阻滞麻醉时,进针时应注意此方向。在眶下孔下方骨面上有一深窝,称尖牙窝,提口角肌在此起始。尖牙窝一般位于前磨牙根尖的上方,此处与上颌窦腔相隔的骨质菲薄,故上颌窦手术常由此开窗进入窦腔。 2)后面(posterior surface):又称颞下面,参与颞下窝及翼腭窝前壁的构成。该面与前外面之间的颧牙槽嵴在面部或口腔前庭均可触及,为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的重要标志。后面中部有数个小孔称牙槽孔,向下导入上颌窦后壁之牙槽管,有上牙槽后神经、血管通过。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时麻醉药即注入牙槽孔周围。后面之下部,有粗糙之圆形隆起,称上颌结节,为翼内肌浅头之起始处。 3)上面(superior surface):又称眶面,呈三角形,构成眶下壁的大部。中部有眶下沟向前、下、内通眶下管并开口于上颌体前面的眶下孔。眶下管的前段发出一牙槽管,经上颌窦之前侧骨壁穿行,内有上牙槽前神经、血管通过。眶下管之后段亦发出一牙槽管,经上颌窦之前外侧骨壁下行,有上牙槽中神经及血管通过。因此,眶下管麻醉可以同时麻醉上牙槽前、中神经及眶下神经。眶下管长约 1.5cm,眶下管麻醉时进针不可过深,以免损伤眼球。 4)内面(medial surface):又称鼻面,参与鼻腔外侧壁的构成。该面后上方有三角形的上颌窦裂孔通向鼻腔。上颌窦裂孔后方,有向前下方的翼腭沟与蝶骨翼突和腭骨垂直部相接,构成翼腭管(长约 3.1cm),管内有腭降动脉及腭神经通过,向下出腭大孔。临床上可通过翼腭管施行上颌神经阻滞麻醉。 5)上颌窦(maxillary sinus):位于上颌体中央,是鼻旁窦中*大的一对窦腔。上颌体构成上颌窦的壁,内覆盖有黏膜。上颌窦外形呈椎体状,尖向外伸入颧突,底向内与鼻腔相邻,通过半月裂孔开口于中鼻道,四个壁分别与眶底、牙槽突、上颌体前面及上颌体后面的翼腭窝、颞下窝邻接。上颌窦的下壁盖过上颌第二前磨牙到上颌第三磨牙的根尖,与上述牙根尖之间以较薄的骨板相隔,有时甚至无骨板而仅以上颌窦黏膜相隔。因此,上颌磨牙的感染可累及上颌窦,引起上颌窦炎症;同时在拔除上颌后牙时应避免将断根推入上颌窦内或穿通窦壁造成上颌窦瘘。 (2)四突:上颌骨外侧部的四个突起部分分别为额突、颧突、腭突及牙槽突。 1)额突(frontal process):在上颌体之内上方,其上、前、后缘分别与额骨、鼻骨和泪骨相接。额突参与构成泪沟、眶内缘、鼻背及鼻腔侧壁,上颌骨骨折累及鼻腔及眶底时,复位应注意保证鼻泪管通畅。 2)颧突(zygomatic process):粗短呈三角锥形,向外上与颧骨相接,向下至**磨牙处形成颧牙槽嵴。<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