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817519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89
  • 出版时间:2022-01-01
  • 条形码:9787208175198 ; 978-7-208-17519-8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一百多年来,随着西力东移与西学东渐,经学遭到国人蔑弃,仅仅成为新的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系的历史研究的对象。由此造成的蕞大的后果之一,则是中国文化自身的失语,中国文化失去了表达自身的能力。几年前,中国学术界重提有关“中国有无哲学”的话题,便是这一失语仍在延续的一个表征。 经学的失语首先影响了中国文化的自我意识。潜藏在晚清以来古今中西争论背景之后的,其实是建立在经学体系之上的传统学术无法在短期接纳西学,从而引起的文化上的心理紧张。这种紧张在国力不振之际表现为文化上的盲目自戕,在国力稍苏之时则表现为观念上的盲目自大。如何摆脱这两种盲目状态,有赖于从学理上改造经学的历史形态,使之在现代重现焕发生机。这是需要几代人为之不懈努力的事业,绝非如时下所谓儒学在大陆的复兴,更多地只是一种立场上的自我宣示。其尤下者,则把经学重新打造成一种宗教式的意识形态,只许信仰,不许质疑,这不利于时下中国文化的重建。 经学的缺位还影响了对中国文化的历史理解。新文化运动以来,科学主义逐渐在中国思想界甚嚣尘上。反映在人文领域,则是以科学派新史学为中心的整理国故运动以及种种以论代史、自命科学的历史研究。这些研究尽管不无所见,但总的来说用一套与原有知识系统相异的理论或方法对经学加以剪裁,扭曲了经学自身的表述逻辑,妨碍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理解。因此,即便只是正本清源,也同样需要加深对传统经学的研究。

内容简介

经学是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的基石,是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学术体系之大宗。近年来传统文化重新受到上上下下的关注,各种各样的声音不绝于耳,众声嘈杂之下,需要对经学进行正本清源的解读与阐释。本书由复旦大学历史系邓秉元教授主编,分学术遗札、古典新诠、经学历史几个部分,学术遗札收录了林宰平致锺泰的五通信札,颇具学术价值。古典新诠继续收录了关于《老子》古本的校读和《孟子》的讲疏,基于传统经典文献,于古今学术方法能够取精用弘,既说理透辟,复抉发新义。经学历史收录了关于朱熹“诗教”、明代学者陈建“回到孔孟”的思想构建、清代经学家吴廷华对于《礼仪》分章的贡献、近代有名史学家郑天挺对于儒家之学的接受等研究文章,各文依据文献,议论扎实,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准。

目录

學術遺札


林志鈞致鍾泰函(五通)/1


孫次舟《漢代經古文寫本研究三種》審查意見書胡小石/4



古典新詮


古本《老子》校讀釋·《道經》三


——五十九至六十五章劉志榮/5


《孟子·萬章下》講疏鄧秉元/31



經學歷史


“六經”系統的生成景海峰/65


“異端”的思想史考察勞悦强/101


朱熹《感興詩》之《詩》教論的意義陳耀輝/126


回到孔孟


——試論明代理學家陳建的思想體系董鐵柱/145


吴廷華《儀禮章句》在《儀禮》分章上的繼承與創新林秀富/164


《西南聯大日記》中的鄭天挺與儒學秦燕春/191



序跋


詩之治理術


——郝敬《毛詩原解》整理弁言向輝/211


傳統與現代之間:章太炎的文字學和文學


——《章太炎講文字與文學》導讀董婧宸/239


從“以史觀經”到“以經應世”:略説章太炎的經學觀


——《章太炎講經學》導讀趙四方/252


從“六經皆史”到“史即新經”:章太炎史學觀概説


——《章太炎講歷史》導讀張鈺翰/265




編後記/279


稿約/288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邓秉元,原名邓志峰,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经学、经学史、思想史,著有《王学与晚明的师道复兴运动》、《新文化运动百年祭》、《孟子章句讲疏》、《周易义疏》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