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各家学说(第2版)

包邮中医各家学说(第2版)

¥57.2 (7.6折) ?
1星价 ¥57.2
2星价¥57.2 定价¥7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0801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88
  • 出版时间:2022-02-01
  • 条形码:9787030708014 ; 978-7-03-070801-4

内容简介

本教材为第2版,是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之一,以医家-学说-学术流派为主线,重点介绍对中医学术发展起到主要推动作用和产生重要影响的医家、学说和学术流派。共分五部分:绪论部分介绍课程性质、地位、研究内容、特点。历代名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部分以历史发展为序,选取30位具有突出贡献和重要影响的医家,介绍其生平、学术成就及影响、主要学术思想、临证特色经验。中医主要学说部分对八种主要学说,介绍其形成背景、发展脉络、理论基础、学术特点及其对临床的指导价值或意义。中医主要学术流派部分介绍了五个大家认可的学派及其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实训项目部分以医案分析讨论为主要形式,训练学生中医思维及实践能力。教材编排先点后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针灸学、中药学内容的增列,更符合中医药、针并用与并进的发展历程;重视实训项目的增列,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训练。 本教材适用于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目录

目录
绪论1
**节概述1
第二节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划分3
第三节中医学说与学术流派的关系7
**章历代名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14
**节孙思邈14
第二节钱乙23
第三节陈自明28
第四节刘完素34
第五节张元素40
第六节张从正47
第七节李杲54
第八节朱震亨60
第九节薛己68
第十节万全72
第十一节龚廷贤78
第十二节孙一奎84
第十三节杨继洲88
第十四节缪希雍96
第十五节陈实功103
第十六节张介宾107
第十七节吴有性113
第十八节李中梓120
第十九节绮石126
第二十节喻昌132
第二十一节傅山139
第二十二节张璐145
第二十三节叶桂151
第二十四节徐大椿156
第二十五节杨璿162
第二十六节王清任165
第二十七节吴师机168
第二十八节王士雄175
第二十九节唐宗海181
第三十节张锡纯188
第二章中医主要学说193
**节体质学说193
第二节形神学说202
第三节升降学说208
第四节脾胃学说215
第五节肾命学说224
第六节痰饮学说233
第七节瘀血学说242
第八节郁证学说250
第三章中医主要学术流派257
**节伤寒学派257
第二节河间学派263
第三节易水学派266
第四节温病学派270
第五节汇通学派273
第四章实训项目276
**节张从正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实训276
第二节李杲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实训278
第三节王士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实训281
第四节张锡纯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实训284
实训操作评分标准288
展开全部

节选

绪 论 天下之事,循其故则其道立,浚其源则其流长。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历代各大医家及各个学派的学说不断汇集,不断薪传,从而推动了整个中医学的发展和壮大。因此,中医学也可看作是由历代各家及各派学术思想的综合、提炼、升华而成。学习和研究历代各家及各派学说,既是本门学科的任务,也是发展和提高中医学的重要措施之一。 **节 概 述 中医各家学说是阐明和研究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的中医学术流派,历代著名医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以及中医各种学说的一门学科。它充分反映了中医学这一伟大宝库的丰富多彩,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和临床经验不断总结、不断提高的反映。 一、中医各家学说课程性质 中医各家学说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既有较系统的医学理论,又涉及广泛的医疗经验,是一门不可缺少的具有理论深化和临床提高作用的课程。从纵的方面看,似具有中医学术发展史的内容,但它又不是中医学术发展史,而只是把历代部分重要医家及其主要学说的传承随着历史发展形成的主要医学流派,清理出几条“脉络”,使学习者能够一览中医各家学说的概貌;从横的方面来看,本课程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及临床各科的知识,面比较广,但它毕竟不是单纯的基础学科、经典或临床学科,它与基础类课程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与经典类课程是源和流的关系,与临床类课程是横向与纵向的关系,具有综合性、提高性、研究性和应用性四个方面的性质。它为高年级学生学完基础理论学科或临床课程后,综合运用各科知识,强化传统中医思维模式,进一步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水平打下初步的基础。 二、中医各家学说课程地位 中医各家学说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理论和临证经验的重要源泉。它是中医院校重要的主干课,是理论走向临床,又从临床升华到理论的纽带,是中医学家成长的必由之路。因此,它对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将理论完美结合于防治疾病的实践是中医学的一个显著的学术特征,中医各家学说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 中医各家学说既具有较系统的医学理论,又涉及广泛的医疗经验,是理论与经验相结合,而又相当深化的一门课程。历代名家,有的以轻灵取胜,有的以绵密见长;有的善制新方,有的善守古剂;或尚温热,或宗寒凉;或重扶正,或重祛邪。各有心法,竞相发挥。 中医各家学说不仅能很好地担负起提高学生中医水平的任务,而且能为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利于他们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打开“伟大宝库”的大门,成为引导学生继续钻研中医学的途径。学习中医各家学说,有利于理论与临床的融会贯通;有利于活泼思想,扩展思路;也有利于了解中医学术的发展趋势和演变,为中医的继承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还有利于拓宽知识面。它是贯穿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经典及临床各科的一门综合性提高课程,在中医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学科地位。 历史证明,成就名医,必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对于当代中医学子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也正是开设本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本课程涵盖了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内外妇儿各科及针灸、养生保健等,是成就名医的摇篮。本课程突出著名医家学术特色与临证思维方法,以点带面,纵横结合,注意历史传承,兼顾与相关教材的衔接和横向联系;侧重于治学方法、创新思想,减少空泛理论,以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开阔学术视野,拓宽用药思路,提高辨治疾病的能力与水平,掌握整理挖掘继承中医学宝库的方法和门径。 三、中医各家学说课程研究内容 中医各家学说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历代主要著名医学家独到的医学创新理论及其临床实践经验的挖掘与整理,揭示或阐明其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学术思想、学术影响及其传承现象与特点等,从而为当代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名中医的培养,提供源泉不竭的历史经验和创新素材。 中医各家学说的研究主体是历代医家学说,兼及对中医学派或流派的考察。其中,医家学说研究着眼于对代表性医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进行理论层面的总结和阐扬,属于对个体学术创新活动的追踪;医家学派或流派活动的考察,注重从中医药学术发展纵轴上对学术思想、诊疗经验的传承进行脉络梳理,以彰显其群体学术创新活动的轨迹。 四、中医各家学说课程特点 1.完善中医理论体系 《内经》构建中医学理论体系基本框架,但并不完善,历代名医或阐发前贤学术观点、或丰富基础理论、或自创新说,使中医学日臻成熟。 2.丰富中医临床学科 历代名医的临证思路、辨病方法与用药经验,构建了中医临床各科。 3.挖掘名医经验 中医书籍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如何从中医学宝库中总结、整理、继承、发扬历代名医学术思想、临证经验与用药特色,为当今临床服务,中医各家学说就成为开启宝库大门,挖掘宝藏的金钥匙。 4.涉及多门学科 中医各家学说知识面较宽,涉及社会政治因素、地域环境、科学技术与文化、疾病流行与防治、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等。 5.注重中医思维方法的培养 中医各家学说纵贯两千年,涉及众多中医学术流派,数十位医家,以及中医主要学说,学术创新与争鸣异彩纷呈。然而百川归海,无论哪一个学派,也无论哪一个医家,他们的成就都离不开中医传统思维。无论有多少学派,无论有多少医家,也无论有多少学说,各家的学术都有一个共同的根,即中医思维。因此,要更好地学习各家学说,更好地理解各家的思想,学习中医思维是*根本的途径,既是理论,也是方法。 6.注重学派之间的学术传承 从孔子采取“述而不作”这一学术形式开始,中国历代学者都沿袭了这种方式,医学家们也不例外。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流派,每一位医家,他们的学说与前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从伤寒学派开始,诸家无人不研究《内经》,无人不研究《伤寒论》,使得这一派在医学流派中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金元时期,河间学派是其后众多学派的基础,该派直接派生出了丹溪学派,又间接地影响了金元时期的其他流派。温补学派是在批判地继承丹溪学派的基础上形成的,温病学派也承传了刘完素的理论。又如易水学派,其“遣药制方论”应视为中医界的一大创举,后续不但李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一直到明清时期,其影响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五、中医各家学说的学科内涵和外延 中医各家学说是一门理论与临床实际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历代名医在继承前贤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的临床实践,深入系统地总结临证经验,纷纷提出新的学术见解与主张,促进并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历代名医的学术观点与临证经验是中医学说与学术流派产生与形成的基础,中医学说又能反过来指导临床实践;而学术流派则是研究名医师承授受、学术源流、中医学说演变过程的重要依据。阐发和研究古今中外著名医家独特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及各种主要学说、中医主要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医各家学说主要的研究内容。 本学科*能体现中医学的特色和多学科的渗透,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起着承前启后、启迪思想、拓宽知识面的重要作用。本学科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既是学习和研究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又是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既有中医学的基本特色,又有各具特色的地方医学,以及反映各位医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名药、名方及名著。应重视医家的学术传承、人文因素、社会氛围、客观环境在学术流派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旨在融会贯通、掌握中医主要学说的真正内涵,为临床与科研服务。 第二节 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划分 中医学悠久的发展历史,产生了众多著名医家,每位医家在继承前人的理论与经验的同时,多在某些方面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形成了个人的独到见解与学说,形成了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局面。更由于学术上的继承性,再加上师承授受的学术关系,又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研究中医学术,重视学术流派的划分及不同学术流派的学术成就,有利于把握中医学术的沿革、发展,有利于博采众长、兼收百家,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疗效。因此,学术流派的研究引起了历代学者的重视,但迄今尚没有统一的结论。 一、医学流派形成的年代 对于医学流派的形成年代,*早提出者莫过于清代纪晓岚,其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医家类》说:“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认为医学不同学术见解的划分应从金元时代开始,才各成流派门户之见,《中医各家学说》二版全国统编教材在总论中所提及的河间、易水、伤寒、温病四大学派,即是受这一学术观点所影响而提出的。更早进行学派研究的民国时期谢利恒先生,著有《中国医学源流论》一书,所提出的河间学派、东垣学派、张景岳学派、薛立斋学派、赵献可学派、李士材学派、伤寒学学派等,亦与纪氏之论的影响有关。 任应秋先生在《中医各家学说》四版全国教材中,提出:根据历史发展的史实,突出地叙述了远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洪流中,医学流派的产生便已逐渐兴起,打破了“医之门户分于金元”之说,对医学流派产生时代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其理由有:其一,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制度的变革,以宗族制度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受到家族制度生产关系的冲击,封建制度代替了奴隶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生产的提高,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其二,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学术上的各种流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发展局面。正如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所说:“郑国子产创法家,齐国孙武创兵家,鲁国孔丘创儒家,重要学派除了道家,东周后半期都创始了。”汉初司马谈对这一阶段的学派进行概述,划分为阴阳、儒、道、墨、名、法六个学派,《汉书 艺文志》又把先秦之学分为儒、道、法、阴阳、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除了“小说”家之外的九家,可谓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其三,这一时期,科学文化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就,诸如天文历算学、地理学、农学、军事学、制器技术、艺术等,都有一定进步。在医学领域,不仅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医和、扁鹊等著名医家,而且,《内经》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已发展到相当水平,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又是以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指导,有其科学合理的内涵,为学术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鉴于其不完善之处,又为学术发展提供了可能,为后世众多学术流派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其四,汉代以前,已经有了师承授受关系的记载。《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云:“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 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又云:“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 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说明扁鹊学医于长桑君,其弟子有子阳、子豹等,又据《说苑》记载,其弟子还有子容、子越、子游、阳仪等。《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还记载:“太仓公者 姓淳于氏,名意 更受师同郡元里公乘阳庆”,说明淳于意学医于公乘阳庆,该篇中还记载淳于意的学生有宋邑、高期、王信、杜信、唐安诸人,由于师承授受关系的存在,为医学流派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其五,在这一历史时期,已出现学术上的争鸣,如对“命门”的认识,《难经 三十六难》云:“脏各有一耳,独肾有两者何也?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这是以右肾为命门的观点。而在《内经》中则不然,《灵枢 根结》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此处命门指太阳经之睛明穴而言;《灵枢 卫气》亦提出“命门者目也”;《素问 阴阳离合论》也云:“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命曰阴中之阳。”亦指两目睛明穴而言,与《难经》之说大相径庭。关于“三焦”的认识,《难经 二十五难》云:“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而《灵枢 本输》云:“三焦者,中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 本藏》云:“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前者论三焦无形,后者言三焦有形,学术观点不一。鉴于以上五方面的理由,既有学术争鸣,又有师承授受,形成学术流派已具备基本条件,况《汉书 艺文志》又记载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前者在于研究中医理论,后者侧重中医方药,故尔,任氏认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