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4054017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72
- 出版时间:2022-01-01
- 条形码:9787040540178 ; 978-7-04-054017-8
内容简介
本书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本教材以综合的视角,围绕现代社会心理学知识体系,分六大知识模块论述,全面反映不同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知识。**模块包括绪论、**章和第二章,阐释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学科性质和研究取向。第二模块是第三章,力图对人的社会行为模塑过程或人的社会化作出说明。第三模块包括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阐述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传统研究议题,包括社会认知、社会动机和社会态度。第四模块包括第七章和第八章,通过对沟通与互动、人际关系的研究,解决人际层面的社会心理的研究任务。第五模块包括第九章、第十章和第十一章,讨论群体的社会心理、群际关系以及集群行为的研究。第六模块是第十二章,以文化的影响和社会变迁的力量为线索,对人格和社会行为的形成变化作出分析。
目录
绪论
**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复杂性
二、有关研究对象的经典论述
三、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
第二节 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制约因素
一、社会
二、文化
三、人格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取向
一、交叉性与独立性
二、理论性与应用性
三、主要研究取向
四、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心理学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一、揭示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基本规律
二、探寻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变迁轨迹
**章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节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一、孕育时期
二、形成时期
三、确立时期
四、扩展时期
第二节 国外社会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美国的社会心理学
二、欧洲的社会心理学
三、欧美以外的社会心理学探索
第三节 中国社会心理学的萌生与发展
一、西学东渐与中国社会心理学的萌生
二、重建以来的中国社会心理学
三、社会变迁与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节 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
一、方法论与哲学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视角
三、社会科学背景下的社会心理学方法论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一、研究方法多样性的来源
二、社会心理学的实验方法
三、社会心理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四、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其他方法
第三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拓展
一、学科交叉与融合背景下的社会心理学
二、社会心理学的博弈论分析方法
三、社会心理学的计算机模拟研究法
四、社会心理学的大数据研究方法
第四节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一、科学研究的困难与科学精神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实验启动的技术问题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规范问题
第三章 人格、自我与社会化
**节 环境与人格
一、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二、文化类型与人格特质
三、人格理论与人格测量
四、有关中国人性格的若干讨论
第二节 自我与自我意识
一、自我的形成
二、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理论
三、自我:东方与西方的比较
第三节 个体的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要素
二、社会化的过程与类型
三、社会化的变异
四、传统与现代:社会化模式的变迁
第四节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一、面具、角色与互动
二、地位、规范与期待
三、角色理论
四、人情与面子
第四章 社会动机
**节 内驱力、需要和社会动机的内涵与基础
一、内驱力、需要和社会动机
二、与需要和动机相关的研究
三、社会动机的性质与系统
第二节 社会动机的理论解释
一、本能:从麦独孤到威尔逊
二、社会动机的非本能论解释
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动机观
第三节 侵犯与利他行为
一、侵犯:先天与后天之辩
二、利他主义与亲社会行为
三、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解释
第四节 其他形式的社会动机及其调控
一、成就动机
二、权力动机
三、亲和动机
四、社会动机的激发与控制
第五章 社会认知
**节 社会认知及其图式
一、社会认知及其特征
二、图式与社会认知
第二节 印象的形成与印象整饰
一、印象形成及其特点
二、印象形成的基本模式
三、印象整饰
第三节 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一、认知者
二、认知对象
三、认知情境
四、认知偏差
第四节 社会行为的归因
一、归因理论
二、归因偏差
三、归因与社会文化的制约
第六章 社会态度
**节 社会态度的基本内涵
一、态度的概念界定
二、态度的构成与结构
三、态度的功能与作用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形成的理论分析与解释
二、态度改变的过程与形式
第三节 诎会态度与社会行为
一、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及其模型
二、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三、行为对态度的影响
第四节 现实生活中的态度偏差
一、偏见与歧视
二、性别、社群与阶层的分析
第七章 人际沟通与社会互动
**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分析
一、符号互动论
二、拟剧论
三、常人方法论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主要类型
一、对称性社会互动
二、非对称性社会互动
第三节 人际沟通的本质
一、人际沟通与社会互动的异同
二、人际沟通的方式
三、人际沟通的网络
第四节 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一、语言沟通
二、非语言沟通
第八章 人际关系
**节 人际关系的基本形式
一、人际关系的本质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
第二节 人际吸引
一、人际吸引的概念
二、人际吸引的规则
第三节 情感与亲密关系
一、人际关系中的友谊
二、人际关系中的爱情
三、人际关系中的亲情
四、亲密关系的形成与结束
第四节 人际信任与社会信任
一、人际信任
二、社会信任
第九章 群体的社会心理学
**节 群体生活的本质与意义
一、群体与个体的关系
二、群体与群际关系
三、群体生活的表现形式与行为特点
四、群体生活的必要性与群体规范
第二节 社会影响的形式与路径
一、社会影响的几种主要类型
二、社会影响的产生路径
三、社会影响对群体结构的作用
第三节 群体决策
一、群体发展和群体功能
二、群体决策的基本要素
三、群体决策的规则
四、群体决策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节 群体凝聚力与群体领导
一、群体凝聚力及其特征
二、领导的类型与行为风格
三、领导与群体凝聚力
第十章 群际关系
**节 群际关系的谱系
一、群际关系研究的知识基础
二、*简群体范式
第二节 群际关系的利益范式
一、前奏:相对直觉化的理论模型
二、相对剥夺模型
三、现实群体利益冲突模型
第三节 群际关系的社会认同范式
一、社会认同论的核心构念
二、社会认同论的实证证据
第四节 偏差地图与恐惧管理
一、偏差地图模型
二、恐惧管理过程
第五节 降低群际冲突的基本策略
一、接触假设及其拓展
二、不同的范畴化策略
三、“文化自觉”的培育
第十一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节 集群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一、集群行为:概念界定与类型
二、集群行为的特点
三、集群行为的影响因素
四、集群行为理论
第二节 群氓行为
一、群氓及其类型
二、暴乱与骚乱
三、群体性事件:群氓行为的本土研究
四、和谐社会建设与群体性事件的控制
第三节 大众行为
一、时尚及其心理机制
二、时尚的演变与传播规律
三、恐慌的原因与特征
四、流言与谣言
第四节 社会运动
一、社会运动的概念
二、社会运动的一般发展过程
三、社会运动理论
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运动观
第十二章 社会心理的现代变动
**节 现代化与全球化:现代性的塑造
一、三大革命与现代性的诞生
二、全球化与现代性的扩张
三、现代性的心理层面
第二节 文化震荡
一、文化震荡及其成因
二、包容与理解他者
三、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
第三节 代际关系的变革
一、代际关系的社会和文化基础
二、代际关系的断裂与对峙
三、代际关系的重塑
第四节 社区意识的淡化与网络社会心理
一、社区意识的淡化
二、网络与虚拟社区
三、虚拟社区中的人类行为
第五节 社会变迁与中国体验
一、改革开放与中国人社会心理的嬗变
二、当代中国人精神嬗变的边际性
三、中国体验:社会变迁的精神呈现
阅读文献
人名译名对照表
后记
展开全部
本类五星书
浏览历史
本类畅销
-
偏见
¥17.8¥56.0 -
饥饿、富裕与道德
¥12.2¥45.0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4.7¥36.8 -
自卑与超越
¥16.7¥39.8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42.3¥168.0 -
身为女性的选择
¥23.5¥56.0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10.0¥36.0 -
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
¥13.7¥39.8 -
咬文嚼字二百问
¥13.1¥32.0 -
性心理学
¥18.4¥58.0 -
女性生存战争
¥20.8¥66.0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3.7¥39.8 -
西方哲学史
¥12.4¥38.0 -
儿童教育心理学
¥12.4¥38.0 -
乡土中国-彩色插图版
¥14.9¥39.8 -
怪癖心理学:解读种种怪诞现象背后的心里秘密
¥14.4¥36.0 -
苏联演变与民族问题研究
¥23.5¥48.0 -
理解人性
¥15.6¥39.8 -
精神分析的新方法
¥14.5¥39.8 -
文言浅说
¥8.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