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考点精粹

包邮2022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考点精粹

¥96.8 (7.5折) ?
1星价 ¥96.8
2星价¥96.8 定价¥12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1246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643
  • 出版时间:2022-01-01
  • 条形码:9787030712462 ; 978-7-03-071246-2

内容简介

《2022国家护士职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考点精粹》是“2022 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套书之一。《2022国家护士职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考点精粹》的编写与*新的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无缝对接,并通过“中科云教育”平台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在线护考辅导资源。《2022国家护士职业资格考试应试宝典-考点精粹》共21章,内容精练,编排新颖,重点知识有标识,增加了知识汇总和助记口诀。书末附有过关助记妙招,有助于考生理解记忆,复习事半功倍。

目录


目录
第1章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 1
第1节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 1
第2节 口炎患者的护理 3
第3节 小儿腹泻患者的护理 5
第4节 慢性胃炎患者的护理 11
第5节 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护理 12
第6节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护理 17
第7节 肝硬化患者的护理 19
第8节 肝性脑病患者的护理 22
第9节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患者的护理 24
第10节 慢性便秘患者的护理 26
第11节 肠梗阻患者的护理 27
第12节 急性阑尾炎患者的护理 31
第13节 腹外疝患者的护理 33
第14节 痔患者的护理 37
第15节 肛瘘患者的护理 40
第16节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患者的护理 41
第17节 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护理 43
第18节 胆道感染患者的护理 44
第19节 胆石症患者的护理 47
第20节 胆道蛔虫病患者的护理 50
第21节 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护理 51
第22节 急腹症患者的护理 54
第2章 皮肤及皮下组织疾病患者的护理 58
第1节 皮肤及皮下组织化脓性感染患者的护理 58
第2节 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患者的护理 60
第3章 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疾病患者的护理 61
第1节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生理 61
第2节 妊娠期妇女的护理 64
第3节 分娩期妇女的护理 68
第4节 产褥期妇女的护理 73
第5节 流产患者的护理 74
第6节 早产患者的护理 76
第7节 过期妊娠患者的护理 77
第8节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护理 77
第9节 异位妊娠患者的护理 80
第10节 胎盘早剥患者的护理 81
第11节 前置胎盘患者的护理 83
第12节 羊水量异常患者的护理 84
第13节 多胎妊娠及巨大胎儿患者的护理 86
第14节 胎儿窘迫患者的护理 88
第15节 胎膜早破患者的护理 89
第16节 妊娠期合并症患者的护理 90
第17节 产力异常患者的护理 95
第18节 产道异常患者的护理 97
第19节 胎位异常患者的护理 99
第20节 产后出血患者的护理 101
第21节 羊水栓塞患者的护理 102
第22节 子宫破裂患者的护理 103
第23节 产褥感染患者的护理 105
第24节 晚期产后出血患者的护理 106
第4章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 108
第1节 泌尿系统解剖生理 108
第2节 肾小球肾炎患者的护理 109
第3节 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113
第4节 急性肾衰竭患者的护理 115
第5节 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护理 118
第6节 尿路感染患者的护理 121
第7节 泌尿系统损伤患者的护理 124
第8节 尿路结石患者的护理 129
第9节 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护理 131
第10节 外阴炎症患者的护理 133
第11节 阴道炎症患者的护理 135
第12节 宫颈炎和盆腔炎患者的护理 138
第13节 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护理 140
第14节 痛经患者的护理 142
第15节 绝经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142
第16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护理 144
第17节 子宫脱垂患者的护理 145
第18节 急性乳腺炎患者的护理 147
第5章 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患者的护理 149
第1节 脊柱及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 149
第2节 关节脱位患者的护理 152
第3节 骨和关节化脓性感染患者的护理 154
第4节 腰腿痛和颈肩痛患者的护理 157
第5节 风湿热患者的护理 163
第6节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护理 165
第7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护理 166
第8节 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护理 169
第6章 肿瘤患者的护理 171
第1节 食管癌患者的护理 171
第2节 胃癌患者的护理 174
第3节 原发性肝癌患者的护理 176
第4节 胰腺癌患者的护理 178
第5节 大肠癌患者的护理 179
第6节 肾癌患者的护理 184
第7节 膀胱癌患者的护理 185
第8节 子宫颈癌患者的护理 187
第9节 子宫肌瘤患者的护理 189
第10节 卵巢癌患者的护理 190
第11节 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护理 191
第12节 葡萄胎患者的护理 192
第13节 侵蚀性葡萄胎患者的护理 193
第14节 绒毛膜癌患者的护理 195
第15节 白血病患者的护理 195
第16节 颅内肿瘤患者的护理 200
第17节 乳腺癌患者的护理 201
第18节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患者的护理 204
第19节 骨肉瘤患者的护理 207
第20节 甲状腺癌患者的护理 208
第7章 循环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 212
第1节 循环系统解剖生理 212
第2节 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 213
第3节 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 217
第4节 高血压患者的护理 225
第5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 228
第6节 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护理 233
第7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护理 237
第8节 心肌疾病患者的护理 239
第9节 心包疾病患者的护理 242
第10节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 245
第11节 周围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 248
第12节 心搏骤停患者的护理 254
第8章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 258
第1节 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 258
第2节 急性感染性喉炎患者的护理 259
第3节 急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护理 262
第4节 肺炎患者的护理 263
第5节 支气管扩张患者的护理 268
第6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 270
第7节 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护理 273
第8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 276
第9节 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 278
第10节 血气胸患者的护理 281
第11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285
第9章 传染病患者的护理 287
第1节 传染病概述 287
第2节 流行性感冒患者的护理 288
第3节 麻疹患者的护理 289
第4节 水痘患者的护理 290
第5节 流行性腮腺炎患者的护理 292
第6节 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护理 293
第7节 艾滋病患者的护理 296
第8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的护理 297
第9节 猩红热患者的护理 299
第10节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患者的护理 300
第11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护理 301
第12节 结核病患者的护理 303
第10章 损伤、中毒患者的护理 308
第1节 创伤患者的护理 308
第2节 烧伤患者的护理 309
第3节 毒蛇咬伤患者的护理 312
第4节 腹部损伤患者的护理 313
第5节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护理 315
第6节 有机磷中毒患者的护理 316
第7节 镇静催眠药中毒患者的护理 318
第8节 酒精中毒患者的护理 320
第9节 中暑患者的护理 323
第10节 淹溺患者的护理 324
第11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患者的护理 325
第12节 小儿气管异物患者的护理 327
第13节 破伤风患者的护理 329
第14节 肋骨骨折患者的护理 332
第15节 常见四肢骨折患者的护理 333
第16节 骨盆骨折患者的护理 340
第17节 颅骨骨折患者的护理 340
第11章 血液、造血器官及免疫疾病患者的护理 342
第1节 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解剖生理 342
第2节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者的护理 343
第3节 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患者的护理 345
第4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护理 347
第5节 血友病患者的护理 349
第6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护理 350
第7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护理 352
第12章 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患者的护理 354
第1节 内分泌系统的解剖生理 354
第2节 单纯性甲状腺肿患者的护理 355
第3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护理 356
第4节 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的护理 359
第5节 库欣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361
第6节 糖尿病患者的护理 362
第7节 痛风患者的护理 365
第8节 营养不良患者的护理 367
第9节 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者的护理 369
第10节 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患者的护理 371
第13章 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 373
第1节 神经系统解剖生理 373
第2节 颅内压增高与脑疝患者的护理 374
第3节 头皮损伤患者的护理 376
第4节 脑损伤患者的护理 377
第5节 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 380
第6节 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护理 383
第7节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患者的护理 385
第8节 帕金森病患者的护理 386
第9节 癫痫患者的护理 388
第10节 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的护理 391
第11节 病毒性脑膜脑炎患者的护理 394
第12节 小儿惊厥患者的护理 395
第14章 新生儿和新生儿疾病患者的护理 398
第1节 正常足月儿的特点和护理 399
第2节 早产儿患者的特点和护理 401
第3节 新生儿窒息患者的护理 402
第4节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的护理 404
第5节 新生儿颅内出血患者的护理 405
第6节 新生儿黄疸患者的护理 407
第7节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409
第8节 新生儿脐炎患者的护理 410
第9节 新生儿低血糖患者的护理 411
第10节 新生儿低钙血症患者的护理 412
第11节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413
第15章 生命发展保健 415
第1节 计划生育 415
第2节 妊娠期保健 418
第3节 生长发育 420
第4节 小儿保健 424
第5节 青春期保健 427
第6节 妇女保健 428
第7节 老年保健 429
第16章 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 435
第1节 护理程序 435
第2节 医院和住院环境 440
第3节 入院和出院患者的护理 447
第4节 卧位和安全的护理 451
第5节 医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455
第6节 患者的清洁护理 468
第7节 生命体征的评估 473
第8节 患者饮食的护理 482
第9节 冷热疗法 488
第10节 排泄护理 495
第11节 药物疗法和过敏试验法 505
第12节 静脉输液和输血法 522
第13节 标本采集 532
第14节 病情观察和危重患者的抢救 537
第15节 临终患者的护理 546
第16节 医疗和护理文件的书写 549
第17节 护士的素质与行为规范 553
第18节 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代谢失调患
展开全部

节选

第1章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 第1节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 一、食管 食管分为颈、胸、腹三段:颈段自食管入口(环状软骨水平)至胸廓上口处(胸骨上切迹下)。胸段又分为上、中、下三段,胸上段自胸廓上口处至气管分叉水平;胸中段自气管分叉水平至贲门全长度的上一半,是食管癌的好发部位;胸下段(含腹段)自气管分叉水平至贲门全长度的下一半。腹段:自食管裂孔至贲门。食管有三处狭窄:一处在食管上端,有环咽肌围绕食管的入口;另一处在主动脉弓水平,有主动脉和左主支气管横跨食管;*后一处在食管下端,即食管穿过膈的食管裂孔处。这三处狭窄是生理性的,为食管异物易滞留、憩室、食管癌等病变的好发区域。老年期食管肌肉萎缩,蠕动减弱,吞咽功能下降,括约肌功能不协调,易发生食管反流。 二、胃 胃位于左上腹,入口为贲门,上接食管,出口为幽门,连接十二指肠。胃壁从内向外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肌层在贲门和幽门处均增厚形成贲门括约肌和幽门括约肌。黏膜层有丰富的腺体,由具有各种功能的细胞组成:①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和凝乳酶原。②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③黏液细胞,分泌黏液,有保护胃黏膜、对抗胃酸腐蚀的作用。④G细胞,分布于胃窦部,分泌促胃液素。胃底和胃体腺由主细胞、壁细胞和黏液细胞组成,而胃窦只含黏液细胞。 胃具有运动和分泌两大功能,是储存和消化食物的重要脏器。一般胃的排空时间为4~6小时。胃腺分泌胃液,正常成人每日分泌量为1500~2000ml,胃液的主要成分为胃酸、胃蛋白酶、电解质、黏液和水。胃液分泌可分为自然分泌和刺激性分泌。食物是胃液刺激性分泌的刺激物。 三、小肠 小肠由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构成。十二指肠位于幽门和十二指肠韧带(Treitz韧带)之间,长约25cm,呈“C”形,分为四部,即球部、降部、横部和升部;可接受胆汁和胰液,本身能分泌含多种酶的碱性消化液。空肠大部分位于上腹部。回肠主要位于左下腹和盆腔,末端连接盲肠。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分泌含有多种酶的碱性消化液,在小肠内分解和吸收食糜。 四、结肠 结肠可分为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下端与直肠相连。在回肠进入盲肠处,黏膜和环形肌折叠形成的回盲瓣,能阻止盲肠内容物反流入小肠,并控制食物残渣进入大肠的速度。结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吸收水分,储存和转运粪便,吸收葡萄糖、电解质和部分胆汁酸。结肠内存在的细菌能利用肠内物质合成维生素K、复合维生素B和短链脂肪酸等,供体内代谢需要。大肠的运动形式有袋状往返运动、分节推进运动、多袋推进运动和蠕动四种。空腹时大肠以袋状往返运动为主,而餐后或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则主要为分节推进运动、多袋推进运动和蠕动。 阑尾位于右髂窝,起于盲肠根部,外形呈蚯蚓状,阑尾根部体表投影在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处,称为麦氏点。阑尾动脉是肠系膜上动脉所属回结肠动脉的分支,属无侧支的终末动脉,当血运障碍时易致阑尾坏死。阑尾管腔细而长,易致细菌感染,发生阑尾炎。 直肠是大肠的末端,长12~15cm。其上端与乙状结肠交接处管径较细,向下肠腔明显扩大,成为直肠壶腹。内有上、中、下三条半月形的直肠横襞,直肠下端与肛管相接,直肠黏膜呈现8~10个隆起的纵行皱襞,称为肛柱。肛柱基底之间有半月形皱襞,称为肛瓣。肛瓣与肛柱下端共同围成的小隐窝,称为肛窦。窦口向上,肛门腺开口于此,易发生感染,形成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肛管续于直肠,下至肛门,长3~4cm。肛瓣的边缘和肛柱下端连成一锯齿状环形线,环绕肠管内面,称为齿状线,为直肠与肛管的交界线,是重要的解剖学标志(表1-1-1)。直肠的主要功能是排便,直肠肛管环发挥括约肛管和控制大便的作用;直肠能吸收少量水、电解质、葡萄糖和部分药物,还能分泌黏液以利排便。 表1-1-1 齿状线的临床意义 五、胆道系统 胆道系统可分为肝内和肝外两大系统。肝内胆管起始于肝内毛细胆管,汇集成小叶间胆管、肝段、肝叶胆管和肝内左右肝管。肝外胆管包括肝外左右肝管、肝总管、胆囊、胆囊管和胆总管。胆道系统具有分泌、储存、浓缩和输送胆汁的功能。 六、胰腺 胰腺属于腹膜外位器官,分头、颈、体、尾四部。主胰管穿出胰头后与胆总管汇合成肝胰壶腹(Vater壶腹),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这种共同通道和开口是胰腺疾病与胆道疾病相互关联的解剖学基础。 胰腺产生和分泌胰液,每日分泌量为750~1500ml,pH7.4~8.4。主要成分为水、碳酸氢盐和消化酶。消化酶在胰液中以酶原形式存在,胰液进入小肠时,肠液内的肠激酶*先激活胰蛋白酶原,生成胰蛋白酶,再激活糜蛋白酶原生成糜蛋白酶。胰液的分泌受神经和体液双重控制,以体液调节为主,后者是指进食后促胃液素、促胰酶素(胆囊收缩素)和肠促胰液素等体液因子,对胰液分泌起强有力的刺激作用,这个机制在治疗急性胰腺炎时具有重要意义。胰腺的内分泌由胰岛的多种细胞构成,其中以B细胞数量*多,B细胞分泌胰岛素;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还有少数胰岛细胞分泌胰多肽、促胃液素、血管活性肠肽等。当胰腺老化或功能减退时,表现为胰岛细胞变性,胰岛素分泌相对减少,以及胰液分泌减少,胰酶数量下降及活性降低。 七、肝 肝是人体*大的消化腺,其基本功能单位是肝小叶。肝有分泌胆汁、进行物质代谢、解毒等重要功能。 八、儿童消化系统的特点 1.新生儿及婴儿口腔黏膜娇嫩,供血丰富,唾液腺发育不足,分泌唾液较少,其中淀粉酶含量也不足,3个月以下婴儿不宜喂淀粉类食物,3~4个月时唾液的分泌量增加,淀粉酶含量也增多。由于婴儿口底浅,尚不能及时吞咽口内过多的唾液,因而婴儿表现为流涎现象,即生理性流涎。 2.婴儿的胃呈水平位,幽门括约肌发育良好而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加上吸奶时常吞咽过多空气,易发生溢奶和呕吐。这种胃食管反流在婴儿8~10个月时消失。 3.小儿肠系膜相对较长且活动度大,易发生肠套叠和肠扭转。肠乳糖酶活性低,易发生乳糖吸收不良。 4.肝细胞发育尚不完善,肝功能亦不成熟,解毒能力较差。婴儿期胆汁分泌较少,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功能较差。 5.婴幼儿肠道正常菌群:纯母乳喂养儿以双歧杆菌为主,人工喂养儿和混合喂养儿肠内的大肠埃希菌、双歧杆菌所占比例几乎相等。婴幼儿肠道正常菌群脆弱,易受内外界因素影响而导致菌群失调,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6.健康婴儿粪便: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排出胎粪,2~3日排完。 (1)纯母乳喂养儿粪便呈黄色或金黄色的均匀糊状,偶有细小乳凝块,不臭,有酸味,排便2~4次/天。一般在添加辅食后次数减少,1周岁后减至1~2次/天。 (2)人工喂养儿粪便呈淡黄色或灰黄色,较稠,为碱性或中性,量多,较臭,1~2次/天,易发生便秘。 (3)混合喂养儿粪便与单纯牛乳喂养儿相似,呈黄色,但较软。添加辅食后,粪便性状逐渐接近成人,排便1~2次/天。 第2节 口炎患者的护理 口炎是指口腔黏膜的炎症。若病变仅局限于舌、齿龈、口角亦可称为舌炎、齿龈炎或口角炎,可由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引起,亦可因口腔黏膜局部受理化因素刺激而发生。多见于婴幼儿,临床以口腔黏膜破损、疼痛、流涎及发热为特点。 (一)病因及临床表现 溃疡性口炎、鹅口疮、疱疹性口炎的病因及临床特点,见表1-2-1。 表1-2-1 三种常见口炎的病因及临床特点 (二)辅助检查 1.血常规检查。 2.口腔黏膜渗出物涂片检查。 (三)治疗要点 以清洁口腔和局部涂药为主,发热时可用退热药,有继发感染时可选用抗生素,注意水分和营养的补充。 (四)护理诊断 1.口腔黏膜 受损与护理不当、抵抗力低下、口腔不洁及病原体感染有关。 2.急性疼痛 与口腔黏膜炎症和破损有关。 (五)护理措施 1.保持口腔 清洁鼓励患儿多饮水,进食后漱口,保持口腔黏膜清洁和湿润。可用3%过氧化氢溶液或0.1%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清洁口腔,鹅口疮患儿于哺乳前后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 2.按医嘱正确涂药 鹅口疮患儿局部涂抹10万~20万U/ml制霉菌素鱼肝油混悬溶液,每日2~3次;疱疹性口炎患儿局部可涂碘苷(疱疹净),亦可喷西瓜霜、中药;溃疡性口炎患儿可涂5%金霉素鱼肝油、锡类散等。正确涂药的方法:①涂药前先清洗口腔,然后用纱布或干棉球放在颊黏膜腮腺管口处或舌系带两侧,以隔断唾液。②用干棉球将病变部位表面吸干后再涂药。③涂药时用棉签在溃疡面上滚动式涂药。④涂药后嘱患儿闭口10分钟再取出纱布或棉球,并嘱患儿不可立即漱口、饮水或进食。 3.减轻疼痛 (1)供给温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酸辣或粗硬食物;因疼痛影响进食者,可按医嘱在进食前涂2%利多卡因。 (2)清洁口腔及局部涂药时用棉签在溃疡面上滚动式涂药,切不可摩擦,动作要轻柔。 (六)健康指导 1.给家长讲解口炎发生的原因,解释勤喂温开水的意义;指导家长如何护理口炎患儿,示教清洁口腔、涂药、饮食的正确方法。 2.宣传均衡营养对提高机体抵抗力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和激素。 3.疱疹性口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应注意将患儿与健康儿童隔离。鹅口疮患儿使用过的奶瓶应放入5%碳酸氢钠溶液中浸泡30分钟后,洗净,再煮沸消毒。 第3节 小儿腹泻患者的护理 小儿腹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严重者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以6个月至2岁婴幼儿多见,夏、秋季发病率*高。 (一)分类 1.根据病因 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 2.根据病程 分为急性腹泻(病程<2周,*多见)、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至2个月)和慢性腹泻(病程>2个月)。 3.根据病情 分为轻型腹泻和重型腹泻。 (二)病因 1.易感因素 (1)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婴幼儿时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不足,酶的活力低,对食物的耐受性差,不能适应食物质和量的较大变化。 (2)生长发育快:对营养物质的需求相对较多,消化道负担较重。 (3)机体防御能力较差:婴儿血清免疫球蛋白、胃肠道SIgA水平及胃酸均较低,对感染的防御能力差。 (4)肠道菌群失调:新生儿出生后正常肠道菌群尚未建立,或因使用广谱抗生素等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易致肠道感染。 (5)人工喂养:由于小儿不能从母乳中得到乳铁蛋白、SIgA、巨噬细胞和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乳类在加工过程中各种免疫物质易遭到破坏,加上食物、食具易被污染等因素,故其发病率明显高于纯母乳喂养儿。 2.感染因素 (1)肠道内感染:主要因饮食不洁引起。①病毒感染:80%婴幼儿腹泻由病毒感染引起,以轮状病毒引起的秋、冬季腹泻*为常见。②细菌感染:以致腹泻大肠埃希菌引起的夏季腹泻多见。③真菌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使机体免疫力降低,可引起真菌感染。④寄生虫感染。 (2)肠道外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中耳炎、泌尿道感染、皮肤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病毒),也可同时感染肠道。 3.非感染因素 (1)饮食因素:主要是喂养不当。如喂养时间不定时、饮食量不当、食物种类改变太快及食物成分不适宜,过早给予淀粉或脂肪类食品引起腹泻。 (2)气候因素:天气骤冷、腹部受凉导致肠蠕动增加或因为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等,都可能诱发消化功能紊乱而引起腹泻。 (3)过敏因素:小儿对牛奶、豆浆或某些食物成分过敏或不耐受,从而引起腹泻。 (三)发病机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