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含铀废水微生物处理的作用机理与群落结构特征

含铀废水微生物处理的作用机理与群落结构特征

1星价 ¥66.0 (7.5折)
2星价¥66.0 定价¥8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0937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B5
  • 页数:172
  • 出版时间:2022-01-01
  • 条形码:9787030709370 ; 978-7-03-070937-0

内容简介

本书在全面介绍含铀废水来源、处理方法、除铀微生物菌属及机理、相应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铀尾矿区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系统解析,从中分离、富集出耐铀优势微生物菌群,进行含铀废水的处理;开展厌氧颗粒污泥、硫酸盐还原颗粒污泥处理酸性含铀废水的研究,分析其中微生物除铀机理及群落结构特征;分析生物硫铁中微生物除铀效果、作用机理与群落结构特征。这些研究成果可为含铀工业废水及酸性铀污染地下水的生物处理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借鉴。

目录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含铀废水的来源及危害1
1.1.1含铀废水的来源1
1.1.2含铀废水的危害3
1.2含铀废水的处理4
1.2.1含铀废水的处理方法4
1.2.2含铀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5
1.3除铀微生物菌属及群落结构7
1.3.1除铀微生物菌属7
1.3.2耐铀微生物群落结构9
1.4微生物除铀机理10
1.4.1生物还原11
1.4.2生物吸附11
1.4.3生物矿化12
1.4.4生物富集13
1.5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除铀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13
1.5.1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13
1.5.2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14
1.5.3宏基因组技术15
1.5.4基因芯片技术15
1.6本书的主要内容16
第2章铀尾矿区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18
2.1铀尾矿区微生物多样性与群落结构分析方法18
2.1.1土样采集18
2.1.2基因组DNA提取与PCR扩增19
2.1.3高通量测序与数据分析19
2.2铀尾矿区微生物多样性分析19
2.2.1样本序列与OTU分析19
2.2.2微生物Alpha多样性分析20
2.3细菌与古菌群落结构特征22
2.3.1细菌与古菌群落结构组成22
2.3.2细菌与古菌系统发育树分析25
2.4本章小结26
第3章耐铀细菌分离及除铀机理27
3.1耐铀细菌分离纯化27
3.1.1耐铀细菌分离纯化方法27
3.1.2耐铀细菌筛选结果28
3.1.3耐铀细菌生理生化特征29
3.1.4耐铀细菌分子生物学鉴定30
3.2耐铀细菌除铀实验及效果32
3.2.1耐铀细菌除铀实验32
3.2.2耐铀细菌除铀效果33
3.3耐铀细菌除铀机理35
3.3.1耐铀细菌蛋白作用35
3.3.2耐铀细菌微观结构特征37
3.3.3耐铀细菌官能团特征38
3.3.4细菌除铀前后XRD分析40
3.4本章小结41
第4章耐铀复合菌群富集及除铀效果与机理43
4.1耐铀微生物富集与菌群组成43
4.1.1耐铀微生物富集43
4.1.2耐铀微生物菌群组成45
4.2微生物菌群除铀效果47
4.2.1pH对U(VI)去除的影响47
4.2.2微生物菌群投加量对U(VI)去除的影响47
4.2.3U(VI)初始浓度对U(VI)去除的影响48
4.2.4温度对U(VI)去除的影响49
4.2.5死细菌与活细菌除铀实验49
4.2.6高浓度U(VI)下微生物菌群生长情况50
4.2.7微生物菌群耐铀持续性51
4.3微生物菌群耐铀机理52
4.3.1耐铀微生物菌群微观结构特征52
4.3.2耐铀微生物菌群官能团特征53
4.3.3微生物菌群除U(VI)前后XRD分析54
4.4本章小结55
第5章厌氧颗粒污泥除铀效果与群落结构特征56
5.1厌氧颗粒污泥特征与微生物群落结构56
5.1.1厌氧颗粒污泥性质56
5.1.2厌氧颗粒污泥微观特征57
5.1.3厌氧颗粒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58
5.2厌氧颗粒污泥除铀效果62
5.2.1初始浓度对U(VI)去除的影响63
5.2.2pH对U(VI)去除的影响64
5.2.3投加量对U(VI)去除的影响65
5.2.4共存离子对U(VI)去除的影响66
5.3除铀后厌氧颗粒污泥群落结构特征69
5.3.1除铀后微生物形态结构与元素组成69
5.3.2除铀后微生物多样性特征70
5.3.3处理不同浓度铀后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73
5.4厌氧颗粒污泥处理酸性含铀废水效果及群落结构特征80
5.4.1酸性pH条件下厌氧颗粒污泥除铀效果80
5.4.2厌氧颗粒污泥微生物多样性分析82
5.4.3厌氧颗粒污泥群落结构特征86
5.5本章小结91
第6章硫酸盐还原颗粒污泥除铀效果与群落结构特征93
6.1硫酸盐还原颗粒污泥除铀效果93
6.1.1硫酸盐还原颗粒污泥驯化93
6.1.2铀去除实验94
6.2硫酸盐还原颗粒污泥除铀机理100
6.2.1硫酸盐还原颗粒污泥微观结构特征100
6.2.2硫酸盐还原颗粒污泥官能团特征101
6.2.3U(VI)在硫酸盐还原颗粒污泥中的价态分析102
6.3硫酸盐还原颗粒污泥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102
6.3.1硫酸盐还原颗粒污泥微生物多样性分析102
6.3.2硫酸盐还原颗粒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103
6.4硫酸盐还原颗粒污泥的应用潜力106
6.5本章小结107
第7章生物硫铁除铀效果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108
7.1厌氧底泥除铀效果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109
7.1.1材料与方法109
7.1.2铀去除效果110
7.1.3厌氧底泥微观特征111
7.1.4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115
7.2厌氧菌群制备生物硫铁复合材料121
7.2.1生物硫铁复合材料的制备121
7.2.2生物硫铁复合材料制备的影响因素122
7.2.3生物硫铁复合材料的微观形态124
7.3生物硫铁复合材料除铀效果125
7.3.1pH对U(VI)去除的影响125
7.3.2投加量对U(VI)去除的影响126
7.3.3初始浓度对U(VI)去除的影响128
7.3.4温度对U(VI)去除的影响129
7.3.5对比实验130
7.4生物硫铁复合材料除铀机理131
7.4.1生物硫铁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特征131
7.4.2生物硫铁复合材料官能团特征133
7.5生物硫铁复合材料中微生物群落结构134
7.5.1高通量测序分析134
7.5.2微生物多样性分析134
7.5.3共有及独有物种分析136
7.5.4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136
7.5.5温度对优势菌属的影响139
7.6本章小结141
参考文献142
编后记158
展开全部

节选

第1章 绪论 1.1 含铀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1.1.1 含铀废水的来源 铀(U),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92 位,它在自然界中以234U、235U、238U 三种同位素状态存在。核工业的发展增加了对铀矿冶的需求,随之也产生了铀矿冶开采废水、矿坑废水、径流水等;铀浸出和回收等水冶过程也会产生相应的工艺废水。同时,在放射性同位素应用过程中会排放携带铀的废水,如核电站运行产生的含铀废水、乏燃料后处理过程产生的放射性废水、使用了放射性同位素的工厂废水、科研实验室废水等(黄瑶瑶等,2018)。还有一些异常事故,如铀尾矿库发生泄漏、核原料加工厂或核电站(如福岛核电站)等发生灾难事故等,也会产生含铀废水。 自然界中铀大部分以六价铀[U(VI) ]和四价铀[U(IV) ]两种价态存在,其中U(VI) 的存在形式主要有UO2+2 、UO2(OH)+、(UO2)CO3、(UO2)3(OH)+ 5 等。放射性含铀废水的来源不同,其特性也会有差异。不同环节、不同地方产生的放射性废水不同,废水中放射性核素浓度、种类、酸度及其他共存离子都存在差异,还可能含有其他各种重金属(鲁慧珍,2016)。 含铀废水主要来源于铀矿山开采及铀矿加工过程,我国铀矿冶系统产生的辐射剂量占总辐射剂量的大部分(69%)(潘自强等,1991)。铀矿的地浸、堆浸及铀尾矿中可能渗出铀,对地下水及附近地表水产生危害。铀质量浓度一般在5 mg/L 以下,如果环境酸性较强时,坑道中渗出液的铀质量浓度可达10~20 mg/L (陈华柏,2014)。如我国西南某地的一个退役铀矿,尾矿库渗出含铀废水质量浓度平均值曾达12.17 mg/L ,*高时达16.80 mg/L (徐乐昌等,2010)。而退役的铀尾矿在治理后可能存在“返酸”现象,使渗出水呈酸性(pH 为4.0~4.5),铀质量浓度达0.1~1.0 mg/L (李利成,2018)。 放射性重金属污染是核环保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放射性重金属具有半衰期长、毒性大、难以降解等特点,铀浓度一旦超过标准,将会产生严重后果,影响周围动植物生长及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若水体被铀污染,铀可以通过饮用水或食物链等迁移扩散,若铀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表1.1 总结了不同来源放射性含铀废水的特点(骆枫等,2019;黄瑶瑶等,2018;王建龙等,2013)。 表1.1 不同来源放射性含铀废水的特点 1.1.2 含铀废水的危害 放射性铀废水是危害*严重的工业废水之一,与一般重金属[铅(Pb)、铬(Cr)、镉(Cd)等]废水相比,它不仅具有化学毒性,还具有放射性毒性(邓冰等,2010)。进入人体后的铀主要在肝、肾和骨骼等部位聚集,会以内照射和化学毒性两种形式对人体的器官造成损伤,严重情况下会诱发癌症,甚至致死。 1. 铀的化学毒性 铀与铅、铬一样,都是重金属,铀的化学毒性主要指其重金属毒性,铀可以通过呼吸道、皮肤组织或者消化道进入人体,易与人体内无机酸或有机酸形成配合物,造成人体组织功能受损,易导致人体肾小球细胞坏死与肾小管管壁萎缩,致使人体肾功能衰竭。进入人体的铀还会引起其他健康危害,如呼吸疾病、皮肤疾病、免疫功能下降、神经功能紊乱、染色体损伤、遗传毒性和生殖发育障碍等(邓冰等,2010)。 2. 铀的放射性毒性 铀的半衰期较长,衰变过程伴随着α、β、γ三种类型射线,会对周围环境形成长时间的辐照,危害极大。铀的放射性对人体影响分为内照射和外照射两种(Maxwell et al.,2017)。放射性核素铀的内照射对人体损伤很大,其致癌作用比人们熟悉的致癌性重金属镍(Ni)和铅(Pb)更强,内照射危害主要来源于铀放出的α射线。铀是高传能线密度(linear energy transfer,LET )的α粒子辐射体,α粒子的电离密度很大,在1 μm 的机体组织内可产生3700~4500 对离子,致伤集中(Russell et al.,1995)。铀的放射性还会造成遗传物质损伤,产生染色体畸变与基因突变,危害下一代甚至下几代。 含铀废水的危害还包括:影响矿区水质,对水泵、输水管道等设备产生腐蚀;造成农田土壤污染,危害农作物生长;若铀进入周围河流、湖泊、池塘等水体,导致水体恶化,危害饮用水安全;若铀进入食物链循环,对自然环境中各生物体产生严重危害(Ganesh et al.,2020;刘顺亮等,2018)。我国内陆河流中天然铀的背景值约为0.5 μg/L,相关标准规定排放的总α放射性*高允许限值为1 B q/L (换算成天然铀浓度为0.04 mg/L)(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列丛书编委会,2003)。含铀废水中铀浓度常超过这个浓度,因此,对含铀废水必须进行适当处理以降低其危害。 1.2 含铀废水的处理 1.2.1 含铀废水的处理方法 在自然水体中,U(IV) 可与无机碳形成配合物,其具有结构稳定、溶解度小、迁移性弱的特点。而U(VI) 在水体中以铀酰离子(UO2+2 )存在,易溶于水,迁移性强,不容易去除,容易造成危害。因此,含铀废水处理通常是将U(VI) 吸附、固定或者还原成U(IV) ,降低其迁移性,达到铀污染控制的目的。含铀废水主要的处理方法有吸附、蒸发浓缩、化学沉淀、离子交换、膜技术及生物修复等,各方法工作原理及优缺点(黄瑶瑶等,2018;鲁慧珍,2016;王建龙等,2013;徐乐昌等,2012 )如表1.2、表1.3 所示。 表1.2 处理含铀废水的方法及工作原理 表1.3 含铀废水不同处理方法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 各种处理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与适用范围,因此需要根据含铀废水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选取一种或几种方法组合对含铀废水进行处理。 1.2.2 含铀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 含铀废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技术较成熟,但存在成本高、易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生物修复法利用耐铀植物、微生物的作用,具有节能环保、成本低廉的优势,是含铀废水处理与修复的主要发展方向。表1.4 总结了可用于处理重金属污染的生物(鲁慧珍,2016;王建龙等,2010)。 表1.4 可用于处理重金属污染的生物 生物修复主要有植物修复与微生物修复。前者可通过对重金属具有吸收、富集和沉淀作用的植物,来降低被污染区域的重金属含量,达到环境修复的目标。草本植物、藻类和木本植物等多种植物具有放射性核素富集、修复功能,例如:燕麦、芦苇、凤眼蓝、印度芥菜、豌豆、烟草、向日葵、莴苣、绿藻等。严政等(2012)研究了大薸和凤眼蓝处理含铀废水后的生理响应机制,发现凤眼蓝对铀的耐受能力要强于大薸,抗氧化酶、游离脯氨酸在铀胁迫下发挥作用。 微生物修复是指微生物通过自身细胞结构或利用生理代谢作用,以吸附、还原或细胞内富集等方式,将U(VI)吸附、固定或还原为溶解度低的U(IV), 完成对放射性废水的修复。Lovley 等(1991)首次发现某些细菌在厌氧环境中,可以通过发生酶触反应将U(VI)还原为U(IV),由此开启了微生物处理铀污染的研究。此后,研究发现许多微生物具有U(VI) 还原、固定能力或修复效果,如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硫还原地杆菌(Geobacter sulfurreducens)、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梭状芽孢杆菌属(Clostridium)、郎伍德链霉菌(Streptomyces longwoodensis)、生枝动胶菌(Zoogloea ramigera)、纤维单胞菌属(Cellulomonas)、嗜热菌(Thermophilic bacteria)等(王国华等,2019)。 表1.5 总结了可以通过吸附作用处理含铀废水的微生物(张健等,2018;张露等,2017;鲁慧珍,2016 ;朱捷等,2013)。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