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30822110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01
- 出版时间:2022-02-01
- 条形码:9787308221108 ; 978-7-308-22110-8
本书特色
如果我们像蒙田一样,把“旅游实践”不仅看作是“出发去远方”,还看作是“人生旅途”,那么“想象”与“回忆”之间的旅游目的地,原本就是“家园”。我们在幼年利用超凡的“想象力”塑造“它”,在老年以得心应手的“回忆力”追忆“它”。旅行不仅仅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更是存在本身的一种表现。
内容简介
旅游本质的问题,是旅游研究、建构旅游知识体系和旅游学理论的基础,也是旅游理论建构的核心。对这个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原本就是一件饶有兴味的事情,而将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置于现象学视野下,则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课题,至于可能会做出什么样的回答,更是令人期待。《想象与回忆之间:一种旅游现象学》就是以“旅游的本质”为主要关切与研究主题,围绕着这个旅游学理论的基础问题展开讨论的,呈现和敞开了旅游研究的一个新空间、新领域,这是一种有开拓性价值的新尝试。
目录
旅游=旅游体验?
旅游体验=审美体验?
旅游者在哪里?
01 钥匙:现象学方法
**节 旅游与现象学方法
第二节 困境
第三节 “面向实事本身”
02 显现:旅游世界
**节 从反日常到日常
第二节 拿来主义的困局
第三节 突围
03 再认识:“旅游体验”
**节 研究回顾
第二节 作为“本质”的旅游体验
第三节 旅游体验的“结构”
第四节 本质与方法?
04 重回:“旅游实践”
**节 从身体移动到旅游实践
第二节 “旅游”作为移动性符号
第三节 观光旅游
第四节 “实践”的“作品”
05 系统与符号:旅游目的地
**节 何为旅游目的地
第二节 旅游目的地的符号化
第三节 旅游目的地的现代性
6 图景:旅游世界
**节 非暴力的旅游世界
第二节 “与异乡人共在”
第三节 “家园”的旅游世界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二)旅游目的地欲望 旅游者朝向旅游目的地之“旅”的欲望先天对某个旅游目的地进行选择,这一欲望的根源是身体表达的意愿。“欲望”为实践的意义的生成提供了源动力,它构成了事物不是被超验的、外在的标准所决定,而是被内在标准所决定(被事物自身的运动所决定)的无须阐释的基本内涵。这是身体既是向内的身体知觉的身体,也是具有肉身的“作为表达和言语的身体”,两者构成了“欲望一实践”的基本结构。它有两个层面的基本含义。 **个层面,身体的一切行为本身就是沉默的言语。身体是实存的承担者和发起者,它的行为就是“我”的亲在的表达。在世存在即为身体性的存在,心灵、身、世界是三个相互蕴含、不可分割的系统。其中,身体起到了枢纽作用,它既是灵化的主体,也是在具体处境中的身体。梅洛一庞蒂将这种身体的沉默语言表述为,“身体就是以这种方式表达整个生存,这不是因为身体是生存的外部伴随物,而是因为生存是在身体中实现的。这种具体化的意义是身体和灵魂、符号和意义是其抽象因素中心的现象”。第二个层面,处境中的欲望,不是有所欠缺的一种需要,而是身体表达欲望和对自由的渴望。当表达得到实现的时候,主体性的自由与他者性独立共同此在,构成一种奇妙的“家园感”。因此,行为实践是身体的表达,行为实践发生的根本动机是身体表达的欲望,如性功能、语言表达、舞蹈体育、艺术创作,等等。研究者通常人工设定种种动机去解释旅游实践的多样性和多变性。然而,我们在旅游活动原始样式——观光旅游中,看到了旅游者自发的、愉悦的、甘之若饴的、趋之若鹜的旅游活动选择,看到的是旅游者对“旅游”本身的兴趣。旅游不被动机设定,而是被兴趣引导。旅游,是一种想要到某地去的欲望。这并不否定旅游吸引物对旅游行为、旅游决策的促进作用,只是强调,旅游发展至今,一种旅游的原欲望,指向旅游目的地X的欲望,已经先于旅游吸引物的作用而存在。旅游目的地符号的起源是旅游者身体表达的“欲望”。 “你有没有认识到欲望是多么的简单?睡觉是一个欲望。散步是一个欲望。听音乐、制造音乐或写作,都是欲望。春天,冬天,是欲望。老年也是一种欲望。甚至死亡。欲望从不需要阐释,它是实验的东西。” (三)旅游目的地-旅游实践一异乡世界 旅游目的地是“异乡世界”的实践空间中产生的“作品”,以异空间、非惯常环境的性质,承载着旅游者的表达与欲望。 主体在实践空间的实践方式有两种,“近距”和“远距”。这种基于距离的移动构造了“异乡世界”和“家乡世界”两种实践空间。 **种是从一种熟悉空间到另一种熟悉空间,由实践兴趣引导的实践空间的扩大。熟悉空间中的“移动”有大量的现象学描述,构成了现象学体验的基本内涵。比如说,“当我在大街上被商店里站立的某物(人/模特)吸引”,这种熟悉空间中的“近距”与“远距”之间的移动,成为胡塞尔认识论的出发点,如对三维空间的认识体验。 第二种是从熟悉实践空间到非熟悉实践空间移动,从家乡世界到异乡世界的实践。“近距”不仅仅是距离较短的位置关系,它还表示主体在反复的实践生活中所构造出来的一种熟悉性,近距的东西是主体所熟悉的东西。“远距”则与之相反,既表现为距离上较远的位置关系,也是主体不熟悉的时间、空间。显然,旅游目的地,是实践空间上以异空间性为特征的“远距”和以非惯常环境性为特征的“非熟悉性”。 旅游实践是从近距实践空间到远距实践空间、从家乡世界到异乡世界的移动。旅游实践起源于家乡世界和异乡世界的“近距一远距”结构之中。而家乡世界和异乡世界的根本区别是,家乡世界是全面的可进入的空间;而异乡世界包含着异样的人和文化,异乡性意味着“本真的不可人性中的可人性”。这种不可达到和不可进入主要不是指身体不能达到或进入某个空间的绝对性,而是指这个空间在充分的意义上是陌生的,是异乡的。正是异乡世界的不可进入性,才导致旅游实践的发生。异乡世界之所以始终向“我”关闭,既有“远距”的缘故,也有“远距”维持“异乡世界”的基本特征,即“我”对它的身体整体性知觉的无法实现,这种原实践的缺乏,也使得一般意义上的特殊实践——想象实践、语言实践、审美实践等无法获得,维持着“异乡世界”的异空间性和非惯常性。 “旅游世界”虽奠基在“异乡世界”之上,但这里我们还需要对“旅游世界”之中的“异乡世界”做出新的阐释。旅游中“异乡世界”的形成主要依赖的是想象材料的给予。它有两种方式:**种,从来就没有到达过的地方,但是已经有了关于它的信息,信息构成了我对它的想象;第二种,到过的、感知过的地方,现在以想象材料的方式寄居在回忆之中。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把对这两种意义上的“异乡世界”的“基本实践”——旅游实践变为了一种可能。而当我到达这个“异乡”的时候,感觉材料和想象材料都为我的意向性行为所关涉。正是在对旅游作为对“异乡世界”基本实践的理解中,研究者把探亲旅游、游学旅游、商务旅游等一起归纳为旅游实践。
作者简介
方芳,1989年生,安徽黄山人。哲学博士(浙江大学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培养),现为浙江大学现象学与心性思想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休闲哲学。
-
曾国藩的经济课
¥26.5¥68.0 -
国富论
¥8.8¥35.0 -
博弈论
¥10.0¥38.0 -
看得懂的经济学-哈佛教授最受欢迎的经济学课
¥15.7¥58.0 -
斯密评传
¥14.4¥45.0 -
图解资本论
¥12.2¥46.0 -
经济学通俗读物:北大经济课(受益一生的经济学智慧)
¥11.6¥35.0 -
1949-2009-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
¥31.9¥55.0 -
资本论
¥27.5¥59.8 -
中世纪商业合伙史
¥16.7¥49.0 -
元代榷盐与社会(2009/8)
¥9.9¥30.0 -
财富从哪来
¥23.4¥65.0 -
博弈论
¥25.9¥49.8 -
经济学通识-第二版
¥20.3¥58.0 -
日本的反省-走向没落的经济大国
¥12.6¥35.0 -
经济常识一本全
¥10.5¥35.0 -
英国的经济组织
¥16.9¥18.0 -
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
¥10.6¥23.0 -
盐铁论
¥24.4¥42.0 -
金钱心理学:财富、人性和幸福的永恒真相
¥40.3¥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