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9945249
  • 装帧:70g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72
  • 出版时间:2022-03-01
  • 条形码:9787569945249 ; 978-7-5699-4524-9

本书特色

◎武志红、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倾情推荐。 焦虑的根源是什么?人为什么会抑郁?原生家庭能不能和解?为什么吵架永远没结果?怎么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牛津大学MBCT正念治疗师、森田疗法治疗师、武志红心理工作室主笔三木水告诉你答案 ◎作者三木水是北京大学硕士、浙江大学学士,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高级婚姻情感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持续接受湖北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秘书长、理事董非的个人督导,个人体验超400个小时。目前,正在接受每周三次高频分析,分析师为IPA候选人。 ◎作者心理咨询时长超过4500小时,督导超过500小时,擅长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个人成长、亲密关系、情绪问题、职场压力、人际关系等。掌握大量心理案例,具有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 本书特色: ◎从焦虑情绪的来源点出发,通过真实心理咨询案例进行分析,按照科学的心理学指导方法,帮助读者看见焦虑的根源,从而能够正视问题,从而达到疏解焦虑、自我价值修复、和自己和解的目的。 ◎作者曾先后受训于中英精神分析连续培训项目、中法精神分析连续培训项目第三届、曾奇峰“深耕计划”(精神分析取向二年连续督导项目)、李小龙精神分析客体关系、李孟潮比昂精神分析、申荷永荣格心理分析、欧文·亚隆心理咨询案例观摩与临床实践(美国咨询师协会认证学分)、牛津大学认证课程正念认知疗法MBCT系列课程、海灵格家族系统排列系列工作坊,等等。具有深厚的心理学专业背景。 ◎立足于帮助那些被焦虑情绪困扰的中青年读者群体,通过案例和理论结合的方式,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从容做回自己。 ◎读者对象:焦虑中青年、不能从原生家庭阴影走出的成年人、被情绪困扰的群体

内容简介

一本帮助都市中青年,缓解内心焦虑的心理自助书。 作者通过真实的案例,帮助更多读者找到焦虑的根源:?为什么一个月薪2万的男人,却只舍得给自己买几十块的鞋子??为什么你总是不高兴??面对“意外”和“突发事件”,一个完美主义倾向者,如何应对??一个“社会功能”很好的人,为什么觉得活得没劲??为什么好友数越多,你越觉得孤独??…… 焦虑,是被我们长久忽视和压抑的情感需求。找到它,面对它,倾听它,才有可能和它握手言和,好好告别。这些问题,也许你很想知道答案:

目录

**部分 焦虑的根源

生活是很多个局,你被困在了哪个局里?

外面活色生香,为什么我却活得没劲?

和朋友发生冲突,这段关系就死了吗?

拖延=懒?

晚上不睡,早上不起

安全感不足,你焦虑真的是因为穷吗?

死亡焦虑:一切焦虑的源头

第二部分 焦虑和原生家庭有关系吗?

你的依恋关系是怎样的?

焦虑的种子,可能来自你的原生家庭

跟自己较劲,痛苦的内在小孩如何面对这复杂的世界?

无法和父母和解,是我的错吗?

世上只有妈妈好,只是一个骗局?

第三部分 正视焦虑

人到中年的人生目标:活着,不崩溃

你孤独吗?

为何我不敢结束一段让我痛苦的关系?

谁在阉割我们的需求?

不完美,毋宁死?告别理想化全能自恋

警惕道德绑架,建立稳定的自我

警惕消极的环境

带着焦虑,仍然可以好好生活

第四部分 找到自我,疏解焦虑

人人皆自恋

与自己和平共处

没有爱好,小心玩自己

如何找到生活的意义?

情绪化,是因为我们还太幼稚?

情商高不等于人缘好,情商低不等于笨

一定要离开舒适区吗?

第五部分 焦虑并没有那么可怕

直面痛苦,会让你更有力量

哀悼是*好的疗愈

对他人说不,对自己说是,建立自我界限

有效获得安全感

找到现实世界中的资源,离开想象的世界

生活还是会焦虑,可是我已经不一样


展开全部

节选

生活是很多个局,你被困在了哪个局里? 1 你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情景:你一直在很努力地工作和生活,也一度感觉生活的各方面在向前走。但是,每当一个阶段结束,就会有一种感觉冒出来:你就像陀螺一样,转得很快,却原地踏步。无数的来访者跟我讲过类似的情景。 有一位来访者跟我讲过她的一个梦境:她不断地推开眼前的那扇门。她推开一扇门,进入一个空房间,发现房间里还有一扇门,然后只能继续推……明明每个推开的房间都是空的,但为什么还要重复这个动作?她自己也不知道。 还有一个类似的梦境:有的人梦见自己头顶上有无数层的天花板,自己一直在努力穿越一层一层的天花板,但是并不知道什么时候是尽头,也不知道穿越了天花板到底有什么用,只是觉得要一直一层一层地穿越天花板。 这种梦境,像极了很多人现实的生活——每天吃饭、工作、看风景,周而复始。 很多人换工作,其实并没有质的提升。至于工资的提高、职位的升迁,那是随着经验的增加“顺其自然”的事。但在工资涨到一定程度后,它就会停在那里。而之前工作上遇到的困难,比如同事间人际交往问题、和老板沟通问题、跨部门协作问题、自己在完成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受挫的感受问题等,会换个形式通通回来。 我们似乎走进了一个局里,并且被困在其中,不得脱身。在这个“局”里,任何的努力都是徒劳。 2 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们掉在这样一种循环里止步不前?这里,我们不妨从“三元论”的角度,重新认识一下自己的生活。 什么是一元、二元和三元关系?简单来说,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流派认为,人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可以分为一元、二元和三元关系。 关系是外在事物的总和,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体现。三种关系*开始建立和发展的阶段,是在 6 岁前。 一元关系,建立的关键期在 0—6 个月。在一元阶段,人以自我感受为主,以自我为中心,和外界处于融合共生状态。比如,婴儿觉得母亲是自己的一部分,这个世界都是围着他(她)转,自己是无所不能的。如果一元关系处理不好,我们从这个部分走不出来,等到走入社会,我们看起来是大人,但是仍然会带着融合共生的感觉。 我的一位来访者,曾经因为碰到了前面咨询的来访者,而对咨询师产生了“很生气”的感觉。原因是,他认为咨询师只是他一个人的,是他私有的,怎么可以还是其他人的咨询师?甚至, 在我们的咨访关系中,他都看不到咨询师的存在,而是只有他自己,咨询师也只是他的一部分。这是典型的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 二元关系,建立的关键期在 6—36 个月。在二元阶段,人们开始逐渐尝试形成自我,并且看到自己和母亲是独立的两个人。这个时候分离开始发生,边界开始出现。我们看到自己的存在,同时看到别人的存在。 比如,两个人吵架时可能都陷落在一元的感受中,这个时候谁能先从一元的感受中出来,不仅能看到自己的感受,还能看到对面这个人的存在,那么这个人很有可能会率先终止吵架,甚至能去哄对方。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能在吵架中去主动和好的人,处于更高级的心态中。 同时,二元关系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功能——情感连接。比如,亲情、友情、爱情。可是让这些感情真正发生在感受层面,而不是头脑层面,却不是一件易事,也并不是谁都具备的能力。比如有的人会觉得,和他人建立不起来真正的感情,表现为我们有朋友但是不亲近,我们和对方的关系没有黏性,只是靠日常的事情机械化连接,这其实就是二元关系出了问题。 再拿吵架举例。男女朋友吵架,男朋友其实知道,只要哄哄对方就可以和好,但是就是做不出来哄的动作。男朋友要么讲道理(三元),要么很烦躁(一元),反正就是不能靠感情解决 问题。男朋友头脑层面意识到的原因似乎是“没面子”“不好意思”“没必要”“钢铁直男”“来不了那一套”等,其实这很可能就是因为两人没有建立足够好的情感连接。 三元关系,建立的关键期在 3—6 岁,分水岭是看到了父亲的存在。这里的父亲,不仅是指父亲,还代表了自己和母亲之外的所有关系。这促使我们从和母亲的情感关系中走出来,看到外面的世界,所以父亲代表的是现实,是社会,是规则。 规则是什么?比如,上班需要打卡、理财可以获得收益(也可能赔钱)、读书有利于找工作、挣钱可以提高生活质量等,这些都是非常浅显的规则。我们的三元功能好不好,可以从“我们与规则的关系”中看出来。按照能力进阶,可以分为看到规则、遵守规则、依赖规则和利用规则。 无法走进三元关系的人,看不到社会规则;看不到社会规则,就无法走进现实;无法走进现实,所有的“意义”“价值”“目标”“追求”“愿景”,就无从谈起。 3 这三种关系如此重要,它们又是如何建立的呢? 一元的核心是一个好的自己。为了建立一个好的自己,我们就会把坏的自己投射到母亲身上。这样母亲就分裂成两个形象:一个好母亲,一个坏母亲。 但是,在张力很大的二元关系中,“坏母亲”的形象我们无法忍受,也无法消化,于是我们把坏母亲的形象投射了出去。投射到了哪里呢?投射到了父亲身上。这个时候,我们的世界中就引入了“父亲”。在这个阶段,如果父亲能够做一个“好父亲”,那么“坏母亲”的形象就会被重新收回来,于是孩子就会出现一个回归的路线:从父亲身上收回“坏母亲”的部分,重新放回到母亲身上,又从母亲身上收回“坏自己”的部分,重新放回到自己身上。 这个阶段如果进行得顺利,我们不仅能够建立顺畅的一元、二元和三元关系,而且还能够获取另外一种能力——好坏整合的能力。 从三元上,我们因为看到父亲、认可父亲,得以进入三元关系;从二元上,我们因为看到父亲、母亲虽然不完美,但是却“足够好”,于是我们可以获得情感和依恋的能力;从一元上,我们因为在父母的回应下,不断被看到,于是我们获得了自我存在感。这样,我们的一元、二元和三元关系,*终得以建立起来。 4 很多人遇到的问题,其实都可以在一元、二元和三元关系上找到答案。 自我的建立:比如自信、自卑、自我接纳、自我涵容,各种感受的处理能力等; 人际的交往:比如边界感,情感的发生、整合能力,表达自己的诉求,依恋等; 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比如,认识社会规则、利用社会规则,对现实的处理能力,工作成就、意义的获取,欲望的满足,功利的追求等。 回到文章开始的问题,很多人之所以在原地打转,是因为他们其实已经被困在了一元、二元或者三元的某个层面上出不来,所以才会有这种感觉。 比如我的一个朋友,他很勤奋,也很辛苦,但是他的工作始终没什么起色。他是做销售工作的。销售工作除了销售技巧、对产品的认识外,还是一个非常依赖人际关系的工作。事实上,他并没有建立起很好的二元关系,他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不熟悉的。所以即便他再努力,也始终无法和客户建立起真正夯实的关系。因此,不是他不努力,真正的原因是他的二元关系建立有问题。看不到这个原因,无论他多努力,都会有被困住的感觉。 再比如,我们之前文章里提到过的伴侣吵架,一个人一直在诉说感受(一元),另一个人一直在讲道理(三元),两个人说的都没错,但是恐怕这个架会一直吵下去。我们现在知道了,是因为他们的沟通不在一个层面。如果,这是一个我们和伴侣之间每次遇到分歧之后都会使用的沟通模式,那么如果这个模式不变,当我们和伴侣再一次吵架的时候,旧的模式就会自动重启。无论两个人多坦诚、人品有多好,无论一方是不是在事后拼命认错,都没有用。这两个人就是困在了这个“局”里。 5 那么,如何改变这个局面?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不是现实世界的具体现象把我们困住了,而是我们自己背后的模式把我们困住了;其次,我们要看到自己到底被困在了哪个层面;*后,我们再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搞清楚是一元、二元和三元关系中哪一部分的建立出现了问题。 这里,一元关系的建立是*大的基础和前提。 首先,我们要非常清醒地意识到:建立一个“稳定的自我”很重要。这个意识是两个层面的:不仅从理性上认识到这个问题,还要从感受上认识到这个问题。 其次,如果我们既没有被父母给予应有的“看到”,又没有机会走入咨询室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就要从身边人中去寻找“镜映”——也就是被看到的感受,并且有意识地积累这种“被看到”带给我们的积极感受,标记它,感受它,内化它,记住它——这很重要。 然后,我们从这些不断被标记的“被看到”的积极感受中,获得积极的力量,带着这个力量尝试整合自己。这里整合的,不只是“好”的方面,还有看到自己那些“不够好”的方面。通过这些整合,我们可以尝试去聚拢和形成一个“自我”的形象。 *后,在生活中去巩固。不断地尝试去标记自己“好的感受”和“坏的感受”,不断进行整合,让自己更加全面、丰富、真实、夯实和稳定。 这里我特别想说的一点是:后天完全靠自己努力去建立一个稳定的自我,不会容易。我们自己要有心理准备。 对于二元关系和三元关系的建立,我们可以尝试“不断暴露”,要给自己不断暴露在他人、社会、现实世界的各个领域的机会。 比如,我们不仅跟人交流,而且要尝试去跟人进行“触碰人心”的交流;让自己努力工作,在规则世界取得身份、成绩和价值;尝试融入各个群体;去旅行、去读书、去发现一路上不同时空象限内同一个自己的不同面。我不能保证我们伸出去的善意和勇气,每一次都能得到外部世界的鼓励,可是我们终于有机会得以不断地暴露自己,并且变得“结实”。 修通好“三元关系”之后,带着这个视角,我们再看外部的一切现象,就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作者简介

三木水:北京大学硕士,浙江大学学士。心理咨询师,高级婚姻情感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 受训于中法、中英等精神分析连续培训项目,曾奇峰、武志红等各大心理平台主笔,文章全网阅读量过亿。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