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间视阈下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学研究

包邮空间视阈下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学研究

¥62.9 (7.3折) ?
1星价 ¥62.9
2星价¥62.9 定价¥8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9468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48
  • 出版时间:2022-01-01
  • 条形码:9787520394680 ; 978-7-5203-9468-0

本书特色

本书以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各类文本为例,以列斐伏尔关于空问和地点随时间和文化而变化的原始命题为基础,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这一过程中,研究提出一个初步的探索性方法,结合空间层次、空间实践以及空间表征等方法,旨在促进中世纪叙事的分析,解释所描绘的空间复杂性,以及整合和加快人文领域内对中世纪早期英格兰地区中的地点、场所和想象空间的探索,以此帮助现代读者接近盎格鲁-撒克逊文学文本中的空间结构、地点及地景的特定含义。

内容简介

空间主题已进入靠前盎格鲁—撒克逊研究的学术视野,但就文学的讨论还停留在剖析具体的场景和分散的意象这一层面上,未能充分探究政治文化多维背景下的空间内涵。而在国内尚无人明确、系统地从空间角度审视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文学作品。本项研究在现代空间理论视阈之下全面考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旨在发展出面向中世纪早期文本的空间研究。 依托当时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语境,以空间的不同层次: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心理空间和精神信仰空间为经, 以英雄史诗、抒情诗歌、圣徒传记、智慧文学等不同类型的文本为纬,本著作多层面分析了重点文本所阐发的空间概念及地景特征。研究聚焦不同人物群体与居住地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出了盎格鲁—撒克逊作家们积很好力于将空间这一抽象而广泛的概念转化为能够体验和感知的地点、景观、区域、边界等具体的空间表征。此项研究打破了空间、地点和景观间的隔阂,充分考察三者之间的互通性以及独特性,深掘出这一时期的文学文本中呈现出来的空间建构特征和承载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研究同时从多维度管窥了盎格鲁—撒克逊文学中的空间表征与当时个人、群体、民族身份形成间的关联,由此提炼出中世纪早期英国民族的文化记忆和历史成因。

目录

绪论
一 盎格鲁-撒克逊文学特点及研究趋向
二 中世纪早期英国文学中的空间研究
三 研究方法:空间、地点、地景及身份构建
四 研究范围及目的
**章 世俗文学中的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
**节 智慧文学中的敌对自然
第二节 《贝奥武甫》中的大厅和荒野
第三节 空间之争定义英雄:贝奥武甫与怪兽间的搏斗
第四节 海洋:异化的空间
第二章 抒情诗歌中流亡者的心灵地图
**节 古英语抒情诗歌的空间特征
第二节 《流浪者》与《航海者》中的内外空间
第三节 从被毁的家园到潜在的天堂
第四节 《妇怨》与《武尔夫与伊德瓦塞》:空间停滞与女性流放者
第三章 圣徒传记中的精神空间
**节 圣徒传记与荒野的神学渊源
第二节 古德拉克叙事中的领土冲突
第三节 卡斯伯特叙事中的修道院景观
第四节 圣人的外化:改造景观和驯服野生动物
第五节 从美好地方上升到天堂:《凤凰》中的空间流动
第四章 历史景观中世界边缘的伊甸园
**节 世界的边缘之地:《不列颠之毁灭》
第二节 去边缘化的不列颠岛
第三节 异教入侵与地景变化
第四节 拯救英吉利民族:重建伊甸园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张涛,女,1981年生,安徽安庆人,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诗歌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中世纪英国文学文化,主持并完成相关国家社科项目一项,结项等级良好。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