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槟榔黄化病诊断与防控技术研究

包邮海南槟榔黄化病诊断与防控技术研究

1星价 ¥37.5 (7.5折)
2星价¥37.5 定价¥5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165191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04
  • 出版时间:2022-02-01
  • 条形码:9787511651914 ; 978-7-5116-5191-4

内容简介

槟榔(Areca catectu L.)为棕榈科槟榔属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是典型的热带植物,主要种植在南亚、东南亚和东亚的部分地区。我国引种栽培槟榔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主要种植在海南和台湾地区两省。槟榔黄化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槟榔生产的毁灭性传染病害,*早报道于印度的喀拉拉邦,我国1981年在海南抢先发售发现该病害的,目前在海南的万宁、琼海、陵水和保亭等槟榔主栽区均有发生,已成为槟榔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书从研究历程、流行学、病原学、病害诊断、病害监测及综合防控技术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国内外槟榔黄化病的研究。

目录

1 槟榔产业概况
1.1 世界槟榔生产概况
1.2 中国槟榔生产概况
1.2.1 海南
1.2.2

2 槟榔黄化病
2.1 槟榔黄化病简介
2.2 国外发生及研究现状
2.2.1 印度
2.2.2 斯里兰卡

3 海南槟榔黄化病研究
3.1 研究历程
3.2 槟榔黄化病病原研究
3.2.1 电子显微镜观察
3.2.2 素注射诊断
3.2.3 槟榔黄化病病原物分子鉴定
3.3 槟榔黄化病诊断
3.3.1 槟榔黄化病与生理性黄化的区别
3.3.2 槟榔黄化病分子检测
3.4 槟榔种质资源与黄化病发生的关系
3.4.1 槟榔RAPD体系的建立
3.4.2 优化后的槟榔RAPD分析体系及其验证
3.4.3 海南槟榔的RAPD分析
3.4.4 海南与其他地区槟榔群体聚类分析
3.4.5 海南槟榔黄化病病区与非病区槟榔群体聚类分析
3.5 土壤养分与槟榔黄化病发生的关系
3.6 黄化病对槟榔体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3.6.1 酶活性变化
3.6.2 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
3.6.3 绿原酸、丙二醛和叶绿素的含量变化
3.6.4 氨基酸的含量变化
3.6.5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变化
3.7 海南槟榔黄化现象与除草剂残留关系
3.7.1 土壤样品中草甘膦残留检测
3.7.2 土壤样品中2,4-滴丁酯残留检测
3.8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槟榔叶片黄化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3.8.1 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
3.8.2 功能注释
3.8.3 差异基因的筛选及分析
3.8.4 特异性叶片黄化样本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3.8.5 特异性叶片黄化样本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显著性富集分析
3.8.6 特异性叶片黄化样本差异表达基因的代谢通路分析
3.8.7 qRT-PCR验证
3.9 槟榔黄化病流行监测
3.9.1 传播方式
3.9.2 海南槟榔黄化病发生情况调查
3.9.3 槟榔黄化植原体在叶片中周年消长规律探究
3.9.4 槟榔黄化病病株在槟榔园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
3.9.5 槟榔黄化病疫情信息监测与共享平台的构建
3.9.6 槟榔黄化病田间疫情监测方法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罗大全,男,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1991年毕业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从事热带作物病害的病原鉴定、流行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农业行业标准制定等多个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获得国家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海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三等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奖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