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100176958
- 装帧:8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615
- 出版时间:2022-03-01
- 条形码:9787100176958 ; 978-7-100-17695-8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普通读者、文学爱好者《烟斗随笔》是日本著名音乐家、散文家团伊玖磨在《朝日画报》专栏连载36年之作,在日本家喻户晓,体现了日本社会的变迁。 作者对于中国有着深深的情愫,1997年任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有过60余次访华经历。文章中有很多中国元素,使读者倍感亲切。 从音乐家独特的审美角度,聆听生活的旋律。 文字贴近生活,所记录的都是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故事,平适而不失温度。 内容包罗万象,从历史到社会,从亲情到人情,从旅行故事到一双袜子的由来,可谓一本书一个世界。 《烟斗随笔》谈世态,谈人情,谈音乐,谈文化,谈历史,谈民族,用的是非常个人化的视角,因此没有炫耀和矫情的任何必要,一路只是轻谈、平适、宁静。读这种散文,不会过于期待让人拍案叫绝的警句、格言和俏皮话,只想领受一种安全而文雅的精神气氛。—— 余秋雨 ★从音乐家独特的审美角度,聆听生活的旋律 《烟斗随笔》是日本著名音乐家团伊玖磨的散文代表作之一,在《朝日画报》上连载36年之久。作者通过音乐家独到的视角,品味并感悟着生活中的所思所想,从去国外演出时的经历到对于西方古典交响乐的思考再到,对著名音乐剧《鸣神》诞生过程点点滴滴的记录……团伊玖磨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音乐家这个特殊的群体在现实生活中的思考以及对于社会变迁的感悟和批判,其中饱含了风雅的音乐评论和对艺术品位之探寻。 例如在《金与银》一篇中,作者回忆起了与正值得子之乐的友人讨论莱哈尔的《金与银》名字诞生由来的趣事,其中不乏插科打诨,令人会心一笑。正是这样一个个充满生活旋律的故事,让读者在体味音乐大师的思想同时又能获得艺术方面的启发。? ★与中国深深的羁绊,正是对中国读者*好的馈赠 团伊玖磨与中国有着深深的羁绊,曾于1997年任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有过60余次访华经历。他对于中国有着深厚且独特的感情。他作品有歌剧《杨贵妃》;交响曲《万里长城》、管弦乐曲《丝绸之路》等,在作曲创作中所运用的中国元素可谓是丰富多彩。 团伊玖磨在《烟斗随笔》文集中,也曾多次描写“中国元素”。例如在《行旅匆匆》一文中,作者写到“广州是中国南方的一座美丽城市。椰子绿叶低垂,大榕树垂下气根,扶桑争奇斗妍,阳台伸在外面的楼房鳞次栉比。”除此之外关于中国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每一篇都让中国读者倍感亲切,体会中日友谊之光。 更难能可贵的是,团伊玖磨一直以一种新时代的目光去看待中国。在他的《写在中国旅行之后》一文中,强调了中国是一个既有传统之美又有着过去巨大遗产的国家,但是中国人民则在打造一个更新的国家,这是令人所高兴的事情。 ★文字贴近生活,所记录的皆是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平适而不失温度 在以丰富的艺术和文化知识作为背景故事打动读者同时,《烟斗随笔》一书中也有很多接近生活的故事。从社会到人情,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悟。在《雪》一文中,作者描写了与已故友人*后一次雪夜饮酒的故事。其中,文末友人在凌晨的街灯下抬头仰望雪花飘零的场景成了作者与友人*后一次见面的定格,不仅使团伊玖磨想起每每落泪,也令读者无不为之动容。 在《袜子》一文里,作者则记叙了一双破损的袜子给自己带来的窘状,但同时也获得了同事赠送新袜子的契机,诙谐的描写令人忍俊不禁。 在外,团伊玖磨有着著名音乐家和散文家的光环,而在生活中,他更是一名丈夫、父亲、友人和同事。正是这些关于生活点滴的描写和细腻的记录,让《烟斗随笔》平适而又不失温度,成为一本老少咸宜的读物。 ★旅行是为了保持本真,记录山川大海,尽赏风景之美 团伊玖磨认为,在纷乱的社会环境下,通过旅行中体验不同环境的风土人情可以使人保持本来的初心。因而在本书中收录了大量的旅行散文,从三浦三崎到伊朗之夜,从东方到西方,记录了作者在旅行时对于景色和风土人情的描绘。对于热爱旅游的读者来说,《烟斗随笔》更是一本不可错过的佳作。 随笔这一文学领域,即像镜子一样透视出日常看到的种种事象,在这个过程中承载信息,并追求镜子作为自己眼睛的实质。对于作者来说,《烟斗随笔》这个随笔群恰恰是无数镜子的层积,它们透视出一个个“现在”的时间。—— 团纪彦
内容简介
《烟斗随笔》是作者生前随笔专栏“烟斗随笔”的精选,共辑100篇文章。该专栏在日本《朝日画报》上连载36年,发表1800余篇文章,谈历史,谈文化,谈民族,谈音乐,谈人情,谈世态,多彩多姿,是团伊玖磨先生学养的记录,也是其深刻的人文关怀的传播。
目录
父亲伊玖磨与《烟斗随笔》?〔日〕团纪彦?/ 1
团先生的“日记”?吴祖强?/ 7
中文版序?余秋雨?/ 11
随笔文学的杰作?〔日〕辻井乔?/ 17
辑壹?与那国纪行
坤包?/ 3
马?/ 7
钢笔?/ 11
色盲?/ 14
萤火虫?/ 18
假牙?/ 22
坠落?/ 26
大蒜?/ 30
晚霞?/ 33
暗杀?/ 36
周日的午后?/ 40
盲信?/ 44
北谷之滨?/ 47
年龄?/ 50
观光日本?/ 53
萌芽季节?/ 57
河豚?/ 60
新干线?/ 64
手表?/ 67
与那国纪行?/ 70
东京娃娃鱼?/ 84
殴打论?/ 89
寿司?/ 93
贺年片?/ 97
雪?/ 100
金与银?/ 104
不花钱旅行?/ 108
一个记忆?/ 116
茶?/ 123
一衣带水?/ 126
辑贰?行旅匆匆
三浦三崎?/ 137
袜子?/ 146
狸?/ 153
行旅匆匆?/ 159
空中访问?/ 168
大凌风草?/ 171
柊树?/ 175
朋朋?/ 179
马赫1.3?/ 185
八十八夜?/ 196
羌奇?/ 201
日本料理?/ 208
约瑟芬?/ 213
羌奇其后?/ 219
嘎达嘎达?/ 223
日记?/ 226
绯色研究?/ 229
洋马桶?/ 234
辑叁?西行之夏
荨麻疹?/ 241
麻烦?/ 249
麻雀?/ 254
鞋?/ 258
余白?/ 266
罗得斯的蝴蝶?/ 271
海萤?/ 276
闪腰?/ 282
打火机?/ 288
海潮之香?/ 291
月牙眼镜?/ 294
明信片?/ 297
博诺(buono)?/ 302
花儿与门灯?/ 305
螃蟹?/ 308
忍耐?/ 313
三件套?/ 318
老点?/ 323
龟?/ 326
飞艇?/ 331
西行之夏?/ 336
秋老虎?/ 348
昭和新山?/ 352
辑肆?石神井的鱼子
???新宿的香鱼
菜单?/ 357
竹管风琴?/ 363
鞠躬?/ 367
栽倒?/ 370
可视电话?/ 373
白雪黄沙?/ 378
石神井的鱼子 新宿的香鱼?/ 381
康康石?/ 390
康康石 其后?/ 395
忘却论?/ 399
今早想到的?/ 402
爱斯基摩?/ 405
遗失?/ 408
租衣服?/ 414
冥想?/ 418
蓝色狂想曲?/ 424
崴脚?/ 428
猴头?/ 434
蚊子?/ 440
《香妃》之谜?/ 443
悲喜交加?/ 452
瘦身术?/ 456
一千零一夜?/ 461
瘦身术 其后?/ 465
辑伍?再见了
领带?/ 471
奠仪?/ 477
有其利必有其弊?/ 480
论“校园欺凌”?/ 483
茶花?/ 488
好好干!?/ 495
烟斗季节?/ 498
蝎子?/ 501
车站音乐会?/ 506
正月记?/ 509
优越感?/ 512
挽歌?/ 515
一次性筷子?/ 518
落潮?/ 521
贪吃?/ 524
贵重物品?/ 527
花椒?/ 530
山伯?/ 536
低糖?/ 541
今昔海岛?/ 546
话说弄虚作假?/ 551
我会回来的?/ 560
永不消逝的旋律?/ 568
续《手术的日子》?/ 573
背影照?/ 576
残瘤?/ 579
再见了?/ 582
附?录
写在中国旅行之后?〔日〕团伊玖磨?/ 589
中国中央乐团赞?〔日〕团伊玖磨?/ 592
纪念战后五十周年?〔日〕团伊玖磨?/ 595
《烟斗随笔》——今年读的*美的书?杜克强?/ 601
写在《烟斗随笔》译后?杨?晶?/ 606
《烟斗随笔》再版译后记?李建华?/ 612
节选
父亲伊玖磨与《烟斗随笔》 〔日〕团纪彦 十分感谢商务印书馆在父亲伊玖磨逝世20周年之际重版《烟斗随笔》中文版。 父亲深爱中国,自1966年访问中国67次之多,因此16年前父亲的《烟斗随笔》翻译本首先在中国问世,倍感欣慰;而这次由在中国出版业首屈一指、历史悠久的商务印书馆再版《烟斗随笔》,并新增20篇随笔译文,尤感心悦。借此机会,我将先前两版撰写的中文版序合二为一与中国读者分享。 (一) 《烟斗随笔》在朝日新闻社发行的《朝日画报》上连载了三十六年。每周快到截稿的时间,父亲都会习惯性地在自家书斋、八丈岛的工作室或走到哪里写到哪里,把一篇又一篇的原稿送到出版社。我在家里目睹着父亲的创作活动,他不是在创作音乐,就是在执笔《烟斗随笔》,这样说也不过分。随笔这一文学领域,即像镜子一样透视出日常看到的种种事象,在这个过程中承载信息,并追求镜子作为自己眼睛的实质。对于作者来说,《烟斗随笔》这个随笔集恰恰是无数镜子的层积,它们透视出一个个“现在”的时间。 文学的世界与音乐一样,也是将精神活动中的各种思想反映到“音”或“文字”媒体中的工作,而两者与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它们被接受的社会是密不可分的。但在追求在其彼岸看到的普遍性上,一定有着共性。我认为,与其说父亲脚踩音乐和文学的两只船,不如说它们同属于一个完全融为一体的世界。 2001年5月17日,父亲在访问苏州期间病逝。记得2000年秋,长年发表父亲文章的《朝日画报》决定停刊。“还是我活得长”,父亲当时一副奇妙的表情,既悲伤又得意。许多人都劝过他,也有在报刊上继续连载的建议,但是他推托“非《朝日画报》不写”,都一一回绝了。也许父亲从这时就预感到自己的死期。他吟诵自己喜欢的“大寺香袅袅,升空化雨云”这首平安时代的和歌,不是也把自己的终结与《烟斗随笔》的封笔联系在一起了吗? (二) 1956年我出生的家坐落在神奈川县叶山的一色,与海岸只隔一条国道,依山而建。这幢木结构的二层小楼日西合璧,很别致,外观是传统的日本农家的茅屋顶,内部却是洋式风格,反映了主人我的外公所好,院子里种的是异国情调的龙舌兰、蒲苇、加那利椰树。我对父亲的记忆是从这个家开始的。时常传来的钢琴声;父亲从附近海岸钓来的黑鲷鱼,和玄关挂的鱼篓、捞网、长筒靴等渔具;从沙滩捡来的贝壳、磨圆了角的玻璃碎片;我们一起在后山发现贝化石的情景等等。这些记忆的碎片经过五十多年岁月的磨砺,孰先孰后已经模糊不清。后来我隐约得知:这个时期父亲和母亲从东京老家只带了一架钢琴搬到叶山这个家,也许是母亲的左翼家庭环境在当时的风潮下难以被周围接纳的理由吧。 总之,父亲这个时期好像在创作“夕鹤”、交响曲“丝绸之路”等。记忆中我不知道父亲在创作,一直以为他是成天待在家里、喜欢钓鱼的人。 不久,我上了当地的小学,发现这所小学的校歌是父亲作的曲。每周一到了上早会齐唱校歌时间,所有人都向我投来奇异的目光。上音乐课时,老师的神情也有点别扭。我才意识到父亲已经是相当有名的作曲家了。 现在包括这首校歌在内,我认为都是自己真心喜爱的,但当时却因逆反心理渐渐开始讨厌音乐了。音乐以外的成绩也不见得好,与同学又不合群,放学回家路上开始一个人到山野与蛇呀青蛙嬉戏。 今天不难想象,父亲也是孑然一身在作曲,基本上是面对孤独的人,他与同仁结伴集体行动的情况不多,所以对我的少年期似乎产生了共鸣。孤独的父子俩经常一块儿玩,下海或者上山,找些稀罕的动物或蛇。《烟斗随笔》也是从讲述父亲这些日常琐事和对它的思索开始的。我和母亲时而也出现在父亲笔下,我们对其中的对话经常联合向父亲提出抗议:“我没那么说啊”。当然大意是对的,所以谈不上是“严重抗议”。而父亲每次都面带“顽童”常见的笑,让我和母亲摸不着头脑。本来说好在《朝日画报》一年半载的连载,也持续了整整三十六年,直至父亲去世前一年这家豪华版的周刊杂志停刊。 对父亲工作场面的记忆,除了作曲时的钢琴声之外,又加上了他在书房为每周五截稿的《烟斗随笔》执笔的形象。印象深的是父亲常说:“音乐是我的看家本事,周围再吵再闹也无妨作曲,但是《烟斗随笔》却要静下心来写”。我想,也许父亲要通过《烟斗随笔》聆听与音乐不同的“心灵之声”吧。 到了父亲晚年,“心灵之声”化作对日本部分政治家参拜靖国神社的愤怒,也指向了对亚洲同朋各国没心没肺的日本政治导向,并日臻强烈。 我的家似乎原本就与中国、朝鲜渊源甚深。“团”姓在日本极为少见。我们经常和父亲谈论起祖先的由来。团家祖先是12世纪从宋朝来到日本的,此事在北九州宗像市的祖先墓碑上信而有证。祖先的故里在博多,从地理上看也与中国、朝鲜近在咫尺。据说我的曾祖父很小就被过继给了团家,其后明治维新时乘上“亚米利加号”被送到美国。抵达波士顿后,曾祖父进了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矿山学,回国后从事筑丰煤矿的开发。由于国营煤矿整体国转非,曾祖父连同矿山一起被卖给了三井财阀。后来由于作为技术人员业绩斐然受到高度评价,曾祖父被推举为三井财阀的掌门人。晚年他对日本侵略满洲深感忧虑,出任接待由国际联盟派来的李顿调查团的陪同团团长,同时要承受来自军方企图对日本侵华行为正当化的压力。曾祖父拒绝了军部的要求,在调查团尚未离开日本时遭到与日本军部沆瀣一气的右翼恐怖组织“血盟团”枪杀,于1932年倒在三井银行本部前。第二天日本便发动了对上海的空袭。父亲在7岁时,疼爱自己的祖父被暗杀了,促使他伴随家境衰微萌生走音乐之路的志向。 因为外公在一家船运公司工作的关系,母亲和大舅、外婆也都住在中国。母亲生在上海,长在香港。大舅因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的苦难,加上对日本军部猖獗不满加入了日本共产党。舅公也曾在茨城领导过农民运动,所以大舅和舅公是一起投身到运动中的,但由于当时日共受苏联的影响,他们被德田球一委员长以“激进派”罪名除名。没落遗属的父亲,和在当时的日本社会被异化的左翼家庭的母亲,一时间得不到周围的认同,我反而得以在大自然怀抱中的叶山长大。儿时父母很少提及这些事,然而两人对中国情感之深之强烈是毋庸置疑的。 父亲与中国邂逅要追溯到“文革”以前。彻底研读了西方音乐的基础和技法后,父亲在日本战败后作为新时代作曲家登上乐坛。但其后与当初一起成立的三人会成员——芥川也寸志、黛敏郎也分道扬镳了,因为芥川与日共打得火热,而黛敏郎表现出浓厚的民族主义倾向。日本音乐评论也附庸盛极一时的现代音乐,与其扞格不入的父亲愈显孤立。这样的境遇,驱迫父亲向大河奔流的中国文明中寻觅音乐渊源——不受西方音乐和邦乐和现代音乐等狭隘分类束缚的音乐源流。 67次访华,让他亲眼目睹了中国宏伟历史的变迁,并有幸结识了李德伦先生、吴祖强先生等众多知己挚友。 我虽然走上与音乐另路的建筑设计,但每个周末从东大的宿舍回家必和父亲纵谈,音乐和建筑自不待言,无数次地谈到历史,特别是和中国的历史、文化有关的话题。晚年的父亲常说“自己的故乡在东亚的大海和蓝天”,一定是他对自己寻根的遐想,更是他对敬爱的中国和中国朋友们的真情袒露。我认为,这也是他对音乐与文学超越民族与国界连接人们的心灵、具有普遍意义的期冀。
作者简介
团伊玖磨(Dan lkuma 1924-2001),日本著名音乐家、散文家。音乐代表作有歌剧《夕鹤》《杨贵妃》《鸣神》、交响曲《万里长城》、管弦乐曲《丝绸之路》等。散文作品有散文系列《烟斗随笔》以及《世界音乐纪行》《蜗牛之歌》等。多次获艺术奖项;1973年当选日本艺术院会员,1997年任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1999年获“文化功劳者”称号。毕生致力于中日文化交流事业,曾60余次访华。 译者简介: 杨晶,译有《世界系统》、《千年一叹》、《文化苦旅》、《我与岩波书店》等。 李建华,译有《雁栖塞北》、《夏天的诺言》等。 二人合译有《冰点》、《日本政治》、《中国人的思想构造》、《造型的诞生》《疾风迅雷》、《亚洲的书籍、文字与设计》、《多主语的亚洲》、《烟斗随笔》、《悠悠大河》等。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5.9¥55.0 -
我是一只骆驼
¥14.2¥32.0 -
有趣,都藏在无聊的日子里
¥14.5¥45.0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4.8¥32.0 -
中国小说史略
¥15.4¥35.0 -
瓦尔登湖
¥11.1¥39.0 -
读人生这本大书
¥10.2¥26.0 -
她们
¥16.0¥46.8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7.8¥25.0 -
像我这样和生活开玩笑的人
¥16.6¥52.0 -
茶,汤和好天气
¥8.6¥28.0 -
几多往事成追忆
¥10.6¥32.0 -
存在的艺术(八品-九品)
¥13.5¥39.0 -
门
¥14.4¥42.0 -
到山中去
¥9.1¥30.0 -
夏日走过山间
¥9.1¥30.0 -
树会记住很多事
¥9.9¥29.8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6.7¥15.0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 -
美,在此时,此身,此地
¥15.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