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生存还是毁灭:人生终极困境的坦率指南
读者评分
5分

生存还是毁灭:人生终极困境的坦率指南

1星价 ¥27.0 (5.5折)
2星价¥27.0 定价¥49.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7735046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96
  • 出版时间:2020-04-01
  • 条形码:9787547735046 ; 978-7-5477-3504-6

本书特色

【图书版次以实际收到为准】★理想国现代人生系列新作★廓清你我的隐秘心声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艰难苦恨、百无聊赖、拼命挣钱、花钱保命、日复一日、子子孙孙这一切所为何来?今天许多人的心底都各自隐藏着某种若隐若现的答案,但不知如何或不敢明确表达出来。就让这本书来帮你表达。★你不是一个人的慰藉你分明感到是世界太过盲目甚至自大,希望如此稀缺,让你难有承诺,却又被周围的人纷纷指责太悲观、太丧?你不是一个人,错的也不是你。★真正帮助人的辩论没有进攻和煽动,没有话术和巧言令色,却考虑周详,滴水不漏,致力于讲清道理而非赢得面子,这样的辩论真正帮人理清思绪,启迪心灵。★神秘作者,为自己代言公众了解作者的信息很少,甚至不知他和家人的确切关系。他行走江湖,全凭著作:主题刚硬,论证严密,立场一贯,如处女作emBetter Never to Have Been:/ememThe Harm of Coming Into Existence/em。本书继续延续了这样的风格。

内容简介

我们出世,我们生活,我们一路上受苦,然后我们死去,此后永远地被抹除。我们的存在不过是宇宙时空中的一次小小波动。难怪很多人要问 :“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在本书中主张,对上述问题的正确回答是 :“说到底,不为什么。”尽管有不多的慰藉,人的境况实际上仍是一种悲剧性的困境,这种困境无人可逃,因为困境不仅在于生,也在于死。
……
书店里有整片的“自助”书籍区及其他鸡汤读物,却没有“无力自助”区和“悲观主义”区,因为这类思想的市场规模微乎其微。
我不是在认真主张我们无力自助。我是认为存在一些事情,我们的确对之无能为力,但即使依据一种现实的悲观看法,我们仍然可以做些事来减轻我们的困境。
一本悲观的书*有可能慰藉到的对象,是已经有同样看法却因此感到孤独或觉得自己有病的人。若能发觉有人跟自己看法相同,而且这些看法有不错的论证来支撑,这些人或许能因此得到安慰。
……

目录

序言
阅读指南

i
v

第 1 章 引论 1
第 2 章 意义 15
第 3 章 无意义 41
第 4 章 质量 75
第 5 章 死 105
第 6 章 永生 159
第 7 章 自杀 183
第 8 章 结论 223
注释 239
参考文献 269


展开全部

节选

质 量 地球不是处处都糟得像这个国家,但它毕竟属于“上帝的地球”:同属这个地球的还有索马里、津巴布韦、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叙利亚、阿富汗、缅甸及其他一些亚洲国家—姑且举几个很多人生活状况恶劣的地方。 就算在世界*好的一些地方,也会发生可怕的事情。人身袭击、强奸、凶杀时有出现,不义未能杜绝,儿童遭受虐待。幸好,这些恶行在西欧等地的发生率低于地球上状况较差的地方,但我想说的是,这些事都发生在一位据说是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的管辖区域内。我们同样不该忘了地球上的人所患的严重疾病,不该忘了每天有数十亿的动物被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动物杀死、吃掉。 这些数字庞大到无法计算。不过为了稍微有点把握,可以参考一个研究发现 :伊比利亚半岛大西洋沿岸的真海豚和条纹原海豚每年总共要吃掉 27500 吨沙丁鱼、鳕科鱼、无须鳕鱼和竹荚鱼,相当于日均 75 吨以上,这可只是世界海洋一角的两种捕食者吃掉的。全球范围内,(保守)估计抹香鲸会吃掉 1 亿吨头足纲动物。 每年落入捕食者之口的牛羚,估计占这个被捕猎物种总生物量的 42%。 绝大多数海龟幼体在探出沙窝后就被吃掉或死于其他原因,甚至都没来得及跑进大海待几分钟。此外又有些海龟死于海洋捕食者之口。“这些小海龟降生其中的是一个对它们垂涎已久的世界。” 这些数字不过是管中窥豹,但也不应让我们忘记动物个体受苦的严重性。当然,个体的受苦程度各有不同。有些猎物瞬间死去,而对于另一些猎物,死是漫长的。看看下面这段描写 : 母狮把它弯刀一样的爪子扎进斑马的臀部,利爪撕开坚韧的毛皮,深深扣进肉里。受惊吓的斑马惨叫一声,倒在地上。不一会儿,母狮从斑马的屁股上松开爪子,把牙齿咬进斑马的喉咙,扼止了斑马的惊叫声。母狮的犬齿长而锋利,但斑马体型不小,脖子壮硕,皮下有厚厚一层肌肉,所以,母狮的牙齿虽刺穿了皮毛,但还刺不到大血管。这样一来,母狮只能采取窒息法杀死斑马 :用它有力的爪子钳住斑马的气管,切断进入肺部的空气。斑马死得很慢……临死的巨痛要延续五六分钟。 有些动物会被活吃。下面这段描写里,受难的是一头成年蓝鲸: 这头被困的蓝鲸,拖着几处伤口流出的股股鲜血,被两边各三四头虎鲸包夹着。还有两头虎鲸游在前面,三头游在后面。另有一小队共五头虎鲸,轮流在蓝鲸的肚子下方巡逻,阻挠它下潜。又有三头虎鲸游在蓝鲸头顶上方,阻止蓝鲸把喷气孔抬上水面,使它无法呼吸。雄性虎鲸头领带队出击,咬下蓝鲸大片的脂肪和肉。它们已经把蓝鲸的尾鳍撕碎了。 这一过程会持续超过五个小时。 …… 癌症领了可怖病症的名声,受之不虚。因癌而死非常痛苦,但治疗恶性肿瘤一般所必需的治疗,带来的痛苦只多不少。情况*坏时,病人除了受治疗之苦,还要受治疗失败之苦。 若尚无促成诊断的症状,那么**次打击就来自诊断本身。亚瑟· 弗兰克说,得知自己有恶性肿瘤的消息时,他觉得仿佛“身体散成流沙”,让自己陷了进去。 但这只是开始。例如,食道癌放疗让克里斯托弗· 希钦斯竭尽全力也要避免那不可避免的吞咽需求。一旦发生吞咽,“一阵地狱般的痛苦就涌上喉咙,*后会觉得像是后腰被骡子踢了”。 露丝· 雷科夫在接受乳腺癌放疗后,说自己“五脏生疼”。 治疗可能导致恶心、呕吐、便秘、腹泻和牙龈及牙齿的疼痛,食不甘味,胃口尽失。不出意料,这些都导致体重下降、身体乏力。放疗的副作用还包括神经系统疾病和脱发。这些症状,有许多即使在治疗过程停止或整个治疗结束之后,仍会经历。此外,肿瘤如果压迫大脑、肠胃、骨骼,也能造成剧痛。疼痛如能控制,代价则时常是失去意识,或至少是降低清醒程度。 癌症是骇人的遭遇,但(在人们一般不会因传染病更早死去的国家)也属常见。据估计,在美国,每两名男性和每三名女性当中,就各有一名会患癌症 ;每四名男性和每五名女性当中,各有一名会因癌症死亡。 近来有人提出,对一生中患癌风险的估计,可能因一些人不止一次患癌而夸大。但即使取更保守的数字,也就是估计初次患原发性癌症的风险,我们仍发现,英国有 40% 的男性和 37% 的女性会患上癌症。 不得癌症的人,也依然要承受其他数百种可能的受苦原因施加的风险。 当然了,患癌的更多是年长之人。 可是,虽然其他条件相同时,年轻时死去比年老时死去是更糟, 但就癌症以及因癌症而死而言,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症状一样骇人。 有许多状况都伴随着疼痛,可我们还要记得,很大一部分疼痛并不伴有可见的状况,这是没在经受疼痛的人难以注意到的。一位遭受慢性疼痛之苦的人形容它“使人衰弱”,还说疼痛“能控制人的生命,损耗人的能量,抵消快乐,冲淡幸福”。 并非所有受苦都是身体上的,虽然心理疾患无疑可以有身体症状。威廉· 斯泰隆描述他的抑郁时说,*终“身体会受影响,感觉像被抽干、耗尽”。 他写到自己“反应放慢,快要瘫痪,内心的能量值几乎掉到零”。 他因抑郁无法安睡,凝视“张开大口的黑暗深处,因自己心智的损毁而疑惑、辗转反侧”。 他告诉我们说,受抑郁之苦的人,“就像战争中的步行伤员”。 此外,人还可能落入他人之手而遭伤害,其种类多到令人发指,包括遭到背叛、折辱、蒙羞、诋毁、中伤、殴打、侵犯、强奸、绑架、拐骗、拷打、谋杀。 我们可以历数上述每项恐怖,但暂且考虑强奸这个例子。强奸能在受害者被侵害前和被侵害中持续向其输入恐惧。瘀伤、撕裂伤等身体伤害,作为人身侵犯的结果并不少见。强奸可能带来持续一生的心理影响,如暴怒、羞耻、一无是处之感及建立亲密关系方面的困难。若受害者能生育,则强奸还可能导致怀孕。即使可以自由选择堕胎,终止妊娠也可能带来内心创伤。若怀胎到足月,心理则可能更为痛苦。强奸受害者还可能被侵害者传染上性传播疾病,那就又会对身体产生多种有害影响,对心理也会造成巨大创伤。 悲观与乐观 “乐观”和“悲观”的概念很是含糊,因而难以把捉。为有助于增进一点清晰性,我们先把乐观者和悲观者会产生分歧的不同领域区分开。其一是事实领域。一个乐观者可能认为某种厄运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一个悲观者则可能认为自己会遭此厄运。二人都认为厄运可怕,但对它会不会降临,二人看法不同。 这个例子本身是未来导向的,涉及未来会发生什么,但乐观者与悲观者的分歧也可能关乎过去或当前的事实。例如,关于有多少人死于历史上的某场灾难,某人相信的数字可能多于或少于实情,又例如,关于目前有多少人在挨饿,某人相信的数字可能多于或少于实情。 乐观者与悲观者会产生分歧的另一个领域是对事实的评价。有可能乐观者和悲观者在事实上达成了一致,却在对事实的评价上有分歧。有个例子虽然举滥了,但很典型 :究竟杯子里是满了一半,还是空了一半。 这里的分歧不是针对杯子里有多少饮料,而是针对这事实的好坏。乐观者从剩下多少液体出发,宣称事态很好,悲观者从杯子里本还可以有多少液体出发,为事态感到悲哀。如果这个例子显得琐碎,那么看看下面这个幽默却有分量的例子 :“乐观者宣称,我们生活在所有可能的世界当中*好的世界,而悲观者担心这恐怕是真的。” 至少在涉及某些大问题时,相争的看法中哪些算悲观哪些算乐观,并不总是很清楚。原因是,同一个看法,有时既可以说成乐观,也可以说成悲观。例如在第 6 章,我讨论并评价如下看法 :永生是坏事,因为那种生活会变得乏味。那么这个看法究竟是对永生给予了负面评价,从而是悲观的 ;还是它说实际情况——即人生有限——是好的,从而是乐观的? 至少有些论者觉得上述看法是悲观的。 我则感到这样用词很怪,所以我提议按下面这样来使用“乐观”和“悲观”这两个词。任何对事实的看法或评价,只要以正面色彩来描绘人的境况,我都称之为乐观的看法。与之相对,我会把任何以负面色彩描绘人的境况的看法称为悲观的看法—如此一来,说永生会是坏事就算作乐观,因为这种说法暗示了生之有限不如我们一般所想的那么坏 ;假如我们事实上是永生的,那么认为永生是坏事就是悲观的了。 这种用法隐含着下面几点。首先,某人可以对人的境况的某一点乐观,而对另一点悲观。换句话说,可选范围不限于对人的境况的每一点都乐观或者都悲观。这不妨碍我们描述一种对人的境况总体上悲观或乐观的看法。这样的描述将基于对各单点评估的加总。我称自己立场为悲观的时候就是这个意思,而不是想说我对人类生命的每一点均持悲观看法。 第二点推论是,乐观和悲观是程度问题,并不非此即彼。如果说人的境况的某个特点是负面的,那么它可以很负面,也可以不很负面。同理,如果说某个特点是正面的,那么它可以很正面,也可以不很正面。 于是很显然,某人对人的境况既可能过于乐观,也可能过于悲观。如果某人把事情所是(曾是,将是)看得比实际所是(曾是,将是)要好,此人就是过于乐观。如果某人的评估比应有的评估要坏,此人就是过于悲观。我将会论证,总体上悲观的看法是更现实的看法,也即更准确的看法。 对人生大问题的悲观回应并不流行,这大概不令人意外。不流行是因为难以接受。人不喜欢听到坏消息,至少不喜欢听到自己的或亲近之人的坏消息。实际上,收到坏消息时,一种普遍而广为人知的回应就是否认。但人类还有其他多种应对机制。例如在巨蟒组的电影《万世魔星》(Monty Python’s The Life of Brian)的*后一幕里,布莱恩被钉死在十字架时,就(语带讥讽地)这样劝告我们 :“要看生活的光明面。”此外,人们会发明合理解释,会让自己分心,还会编造令人振奋的(宗教的或世俗的)叙事,这类叙事要么尽力解释残酷的现实,要么提供对更光明的未来的希望,而希望若不在此世,就在来世。(我会在后续章节表明,来世不必是个宗教观念。对和平美好的未来状态的设想,有些是完全世俗的。) 但重复乐观消息的强烈冲动反倒显出这些消息有点不够安抚人心,在*黯淡的时世尤其如此。重复“好消息”之所以必不可少,仿佛正是因为它与世界的面貌殊不相符。虽然乐观者对生命大问题有自己的回答,但那些回答并不正确,或者说我将为此给出论证。人们相信乐观者的答案,这时就也会相信乐观者,但那是因为人们太想相信乐观者,不是因为他们给出了强有力的论证支持了自己,让我们必须相信他们。 有些人既不相信乐观者的回答,又不能接受残酷的现实,遂陷于迷乱之中。这些人不敢相信事情会像悲观者说的那么坏,但也没有被乐观的舆论导向家说服。 人生大问题之大,在于分量之重。然而与初看上去相反,问题之大不在于无法回答。只在于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一般而言难以下咽。这里面没什么大奥秘,却实在有很多恐怖。正是因此,我认为,对“人的境况”*准确的描述是“人的困境”(predicament)。而设想被推入这困境的人能避开其恐怖也是错的。虽然有时能做有限的改善,但这其实相当于人生层面的姑息疗法,它对某些症状有所处理,但不治病根,而且不是没有代价的。

作者简介

大卫·贝纳塔,南非开普敦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生物伦理学中心主任,纯素食者。因刻意低调,公开的个人信息很少。 ◎ 译者简介 张晓川,业余译者,哲学读者,xcjustin@vip.sina.com。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