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

1星价 ¥60.8 (6.2折)
2星价¥60.8 定价¥9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71546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B5
  • 页数:152
  • 出版时间:2022-04-01
  • 条形码:9787030715463 ; 978-7-03-071546-3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成果,从结构功能主义、冲突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理论视角出发,以广西龙脊平安寨为例,通过文献研究、调研、统计建模分析等方法对目的地社区旅游社会文化系统、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测量量表及评价、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影响因素和内在机制、旅游社会文化影响预警及调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试图回答四个问题。

目录

目录
**章 绪论 1
**节 旅游活动的社区化趋势及影响 1
第二节 社区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意义 3
第三节 社区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案例选择 6
第二章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及其理论阐述 11
**节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内涵 11
第二节 旅游目的地社区及其社会文化系统 13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轨迹与文献综述 19
第四节 与研究相关的理论阐述 23
第三章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量化表达及量表设计 26
**节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量化表达 26
第二节 专用量表设计及准备 27
第三节 初步量表形成与预试 31
第四节 正式量表调查与分析 36
第五节 正式量表形成 40
第四章 居民感知视角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测量及评价 45
**节 测量目标的确立 45
第二节 测量量表及指标体系 46
第三节 居民感知视角的评价模型构建 46
第四节 实证评价结果 51
第五章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机制分析 70
**节 结构方程模型的引入 70
第二节 模型建构及基本假设 71
第三节 探索性因子分析 72
第四节 假设检验 74
第五节 结果分析 76
第六章 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预警与调控 80
**节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主要方面 80
第二节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预警体系构建 81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调控 89
第四节 值得讨论的几个问题 94
第七章 案例研究 96
**节 龙脊平安寨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观察 96
第二节 金坑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观察 105
参考文献 117
附录1 国外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主要量表 124
附录2 国内旅游影响研究的主要量表 125
附录3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调研问卷 135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绪论 社会学是一门系统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的学科,旅游进入社会学的学术视野进而发展成为一个研究领域,是以旅游成为一种群体性活动为前提的。按照埃米尔 迪尔凯姆的观点,在逻辑上社会永远不可能用个人的动机来解释。从社会学视角去探索作为群体现象的旅游活动,的确有些难为之处。无论是采用奥古斯特 孔德、斯宾塞、埃米尔 迪尔凯姆所强调的对一般社会现象的实证主义,还是马克斯 韦伯(Max Weber)侧重个体的反实证主义路线,量化但表面化的数据与特定情境中直接的现象学经验二者之间,确实各有长短。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旅游业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基于可持续发展旅游理念的实践重心已经从游客权利向主客权利转向的事实,本书综合了两种路线,即选择从案例社区居民的视角来探索实证与量化结合的研究,通过对案例地的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和数学建模的定量方法,结合观察、深度访谈和个案研究等定性方法,探讨游客持续涌入给目的地社区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文化结构带来的变化及影响,从而为目的地社区治理能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节 旅游活动的社区化趋势及影响 一、结构性和文化性条件推动旅游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旅游活动自古有之,现代意义上的旅游业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英国。**次工业革命极大提升了英国的社会生产率,使英国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收入渐丰的居民旅游需求日益兴起,蒸汽机车的发明更为有组织的旅游活动开展提供了技术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国家带薪休假制度的普及、飞机和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发展、互联网在线旅游企业的出现,使游客活动的组织方式从团队转向自由行。游客活动不再仅仅是封闭的旅游线路,更多是自由行走的异地生活。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国际旅游人数达到14亿人次,约占全球人口规模的18%。现代旅游活动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对旅游目的地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并成为重要的社会现象。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产生的影响具有两重性,我们要客观看待和审慎对待,确保目的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游客需求转向都市和乡村社区承载的美好生活 旅游是现代社会一项很普遍的日常活动。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数据测算,1993~2019年国内旅游人数年均增幅为10.9%,旅游收入年均增幅达到17.5%。2019年国内游客达到60.06亿人次,出境旅游近1.55亿人次,人均出游超过4次,旅游在中国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庭。当下的旅游活动正在经历从观光到休闲的发展进程,人们的日常生活空间逐步成为游客休闲游览的对象。这一进程是旅游活动从少数人的奢侈到多数人的寻常、组织方式从团队转向自由行、消费场所从景区走向社区、服务供给从集中到分散的演化过程。游客或流连于风景旖旎的乡村小道,或忘情于别具风情的城市休闲街区,日渐深入目的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近年来乡村旅游和都市休闲的高速增长即是佐证,乡村民宿业的兴起亦可见此端倪。根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2019年全国乡村休闲旅游业接待33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500亿元。 三、“双刃剑”现象促使社会各界聚焦旅游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的经济效应曾经给人们带来诸多惊喜,但随着高频次的游客活动不断进入生态敏感区、少数民族文化聚集区,旅游对生态和文化的影响就逐步显现出来。旅游活动的负面影响受到多个国际组织的密切关注。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马丘比丘就因为游客过量造成的景区污染、山体滑坡等问题遭到过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警告。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提出了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倡议。倡议警示,旅游业发展既要关注经济可持续性,更要关注旅游对资源利用的代际公平,得到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然而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支撑下的游客活动进一步高频化、多元化,使社区社会文化备受挑战。也有一些社区对旅游业过度依赖,造成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容易受市场冲击。帮助目的地社区减少旅游活动带来的不良影响已经迫在眉睫。 四、可持续理念推动旅游权利由游客转向主客 人们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识是一个渐进深化的过程。一些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在经历旅游业快速发展之后,开始承受贫富差距扩大、物价上涨、文化退化及断层、土地争议,以及家庭矛盾和邻里矛盾升级、社会治安下降、利益分配不当等负面后果时,对社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旅游开发中多元利益主体的协调提上了议事日程。1995年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上通过的《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明确提出,旅游发展目标要符合经济期望目标和环境要求,不仅要考虑当地的社会与自然结构,而且要尊重当地的居民。会议达成共识,旅游发展必须考虑旅游对当地文化遗产、传统习惯和社会活动的影响。以此为起点,旅游可持续理念对旅游权益的关注由游客转向了主客(即游客和东道主)双方,由关注经济可持续转向关注经济文化可持续。这是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的延伸,是对社区治理能力提升和文化可持续问题的回应,也正是本书从社区居民视角出发展开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之起始。 第二节 社区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意义 旅游社会学是社会学与旅游学的交叉研究领域。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为与人类群体的学科,只有个体行为发展为社会现象的时候,才会进入社会学研究的视野。因此,旅游社会学研究是以旅游活动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为前提,其研究重心是由旅游活动引起的群体行为、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兴盛以来,以不断扩大的全球旅游业为依托,旅游社会学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体系。 一、以社区为单位的微观旅游社会学研究 (一)宏观与微观旅游社会学 宏观社会学和微观社会学是社会学研究的两种基本范式。宏观社会学研究的重心是社会宏观角度的分析,对大中型社会的社会整体、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等进行研究。微观社会学又称为小型社会学,侧重对社会互动、社会角色和人际关系的研究。部分社会学家把对社会的微观分析比喻为“细胞分析”,宏观的结构分析则称为“骨骼分析”。据此,旅游社会学也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主要研究旅游对社会整体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影响,如旅游对社会劳动分工、民族团结、国际关系、文化传承、公共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微观层面主要是研究旅游对小尺度社会结构、社会角色和人际关系等内容的影响。总的来看,作为社会学和旅游学的交叉学科,旅游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是旅游地群体行为、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运行,以及旅游地社会问题和社会文化影响。 (二)小尺度目的地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微观研究 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是旅游社会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60年代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主要是探讨旅游对目的地的积极影响,20世纪70年代重点关注旅游负面影响,进入21世纪后,学者对旅游社会文化积极和负面影响的研究基本处于均衡态势。但有一点,无论学者是探讨旅游对目的地社会就业、生活方式、家庭结构的影响,还是关注旅游的新“殖民主义”、价值或道德标准,半个多世纪的旅游社会学研究都主要集中在微观社会学领域。学者刘赵平曾提出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定义,认为旅游社会文化影响是旅游活动对目的地社会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如语言、服饰、宗教等),以及社会生活质量(如家庭结构、性别角色、社会结构等)所产生的影响,这一定义总体上也是从微观旅游社会学视角出发的。 以社区为基本单位的微观旅游社会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游客的旅游活动日益深入社区生活,旅游社会学研究更加关注社区居民、社区参与和主客关系等话题。当前,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大众旅游发展阶段,旅游逐步以一种生活方式而存在,游客的旅游活动正在从景区走向社区,从观光娱乐的需求转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近年来,无景点旅游、都市休闲街区旅游、乡村社区旅游等专项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即是例证,对社区旅游社会影响的研究在此时显得更有意义。为此,本书选择了以社区为单位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其属于微观旅游社会学的研究范畴。如无特殊说明,后文凡提及旅游社会文化影响均指微观旅游社会学框架下的影响研究。 二、结构功能主义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视角 观察和发现旅游活动的社会文化影响是一门艰难的学问。柯林斯和马科夫斯基在《发现社会:西方社会学思想述评》中提到,社会学的历史是一个各种世界观发展的过程,每一步的向前拓展都在于它提出了一些以前没有被提过的问题,消除了以前的一些困惑,或者融进了一些以前未被观察到的事实。如果要想提出未被提出过的问题,或者消除一些已有的困惑,那么发现和选择恰当的理论视角就显得十分必要。本书的研究主要涉及旅游目的地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生活方式、就业结构、社会态度等问题,理论视角主要以结构功能主义和冲突论为主,作为交叉研究,兼顾旅游发展中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管理学科的系统论。 (一)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是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流派,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社会学及其相关学科研究中使用极为广泛。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 帕森斯(Talcott Parsons)在其著作《社会行动的结构》中对维弗雷多 帕累托(Vilfredo Pareto)及马克斯 韦伯等的理论进行了综合,并在其《社会系统》一书中阐述了“作为一个系统的社会”的观点。他认为,社会因果关系非常复杂,社会结构的动因存在于它与其他结构的关系当中。社会的各部分(政治、经济、家庭、文化等)都可以作为其他机制的功能,它们之间进行着功能交换,相互支持。在社会系统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形成了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 根据这一理论,与生物有机体一样,社区的社会文化系统是相互关联的,由群体、阶层和社会设置构成。在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吸引物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及相关条件结合起来,成为游客停留和活动的地方,我们称之为旅游目的地。当目的地空间为社区时,我们称之为旅游目的地社区。在旅游目的地社会系统里面各行动者之间的关系结构形成了旅游目的地社区的基本结构。地方政府、目的地社区及其居民、游客、旅游企业及投资者等群体行动者构成了社区的关系结构和旅游社区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围绕旅游活动而形成的特殊的关系结构是本书探讨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的基本结构。 (二)可持续旅游理论 可持续旅游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旅游领域的体现。一般来说,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方式,以公平、可持续和共同性为三大发展原则。该理论起始于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 卡森(Rachel Carson)在其科普作品《寂静的春天》中描绘了一幅农药污染的情形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人类对于发展观念的反思。之后,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和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了一大步。可持续旅游理论是可持续理论在旅游领域的延续,本质上是要通过保护环境和文化实现旅游发展的代际公平。该理论的主旨是要保护环境和文化,改善目的地居民的生活,向游客提供高品质的旅游服务,以实现旅游发展权益在当代主要利益群体及后代人之间的均衡。 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观点是本书的主要支撑。主张公平、可持续和共同价值三大发展原则,是本书坚持的价值观和理论落脚点,也是本书提出旅游社会文化影响预警及调控系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期望能够通过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文化系统进行监测和预警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实施有利于多元利益主体共同成长的治理框架,以实现目的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学视角的旅游社会文化影响研究实践 通过对目的地旅游社会文化影响进行动态监测、分析预警、实施调控措施来提升社区旅游发展治理能力,促进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为此,需要开展包括旅游社会文化影响专有测量量表、测量评价模型、预警及调控系统等在内的一系列研究工作。 首先,要形成旅游社会文化影响专有测量量表。尽管已有的研究已经存在部分测量量表,但多数量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