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互联网+政务服务”公众采纳理论、实证与应用

“互联网+政务服务”公众采纳理论、实证与应用

1星价 ¥46.8 (6.0折)
2星价¥46.8 定价¥7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22405708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153
  • 出版时间:2022-04-01
  • 条形码:9787122405708 ; 978-7-122-40570-8

本书特色

研究互联网与政务服务相结合的专著,适合子政务相关研究和工作人员、高校教师、学生参考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分析“互联网+政务服务”公众采纳理论,提出面向公众需求整合“互联网+政务服务”信息资源,根据政务服务主题、用户对象、政务业务流程、信息服务逻辑层进行信息资源整合,有利于提高“互联网+政务服务”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及公众采纳意向;其次,针对“互联网+”复杂环境对公众采纳行为的影响,从感知信任、外部环境、用户满意度等多维角度分析用户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阶段公众采纳的心理特点,构建基于过程的多维度“互联网+政务服务”公众采纳框架,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建设和完善具有指导作用;再次,在采纳理论基础上,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互联网+政务服务”公众采纳对策,用于指导“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的建设以及服务平台的不断改进,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后论述突发事件下政务短视频在公众采纳中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政务服务”公众采纳中的应用。以上技术对传统政务服务的理念、机制和体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书有助于政府从综合、系统的角度更加全面地分析“互联网+政务服务”公众采纳问题,更好地指导政府进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践;有助于政府采取有效的方法激励公众广泛使用“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公众采纳与用户满意度;有助于降低政府的施政成本和公众使用政务服务的成本,充分实现“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应用价值,对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和推进建立服务型政府具有重大意义。本书适合MPA(公共管理硕士)、相关学科各专业的学生以及“互联网+政务服务”专业人员阅读,也适合公务员、首席信息官、软件公司人员作为学习资料使用。

目录

第1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公众采纳概述
1.1 “互联网+政务服务”理论 002
1.1.1 “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 003
1.1.2 “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006
1.1.3 “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对策 008
1.1.4 “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趋势 011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013
1.2.1 国外公众采纳理论 013
1.2.2 国内公众采纳理论 015
1.2.3 公众采纳理论的不足 015
1.3 “互联网+政务服务”与电子治理 016
1.3.1 “互联网+政务服务”和电子治理区别 016
1.3.2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碎片化治理 017
1.3.3 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整体性治理 018
1.4 区块链在“互联网+政务服务”中的应用 020

第2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公众采纳信息资源
2.1 “互联网+政务服务”信息资源建设 024
2.1.1 基于政务网站的信息资源整合 024
2.1.2 基于政务业务方面的资源整合 026
2.1.3 “互联网+政务服务”信息建设现状 028
2.2 政务信息资源聚类分析 036
2.2.1 信息资源整合聚类分析技术 036
2.2.2 政务信息资源聚类分析实证 037
2.2.3 面向用户需求的信息资源聚类结果分析 040
2.2.4 面向用户需求整合“互联网+政务服务”信息建设 041
2.3 “互联网+政务服务”信息安全建设 046
2.3.1 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信息安全防范重点 046
2.3.2 “互联网+政务服务”信息安全管理策略 048
2.3.3 结论与建议 050
2.4 “互联网+政务服务”信息公开与政府信任 051
2.4.1 “互联网+政务服务”信息公开研究假设 052
2.4.2 “互联网+政务服务”信息公开与政府信任实证分析 053
2.4.3 “互联网+政务服务”信息公开与政府信任研究结论 058

第3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公众采纳理论框架
3.1 采纳模型相关理论 062
3.1.1 采纳研究基础理论模型介绍 062
3.1.2 持续采纳研究理论模型介绍 063
3.2 “互联网+政务服务”公众采纳模型的构建 065
3.2.1 公众采纳过程的划分 065
3.2.2 公众采纳模型的构建 067
3.2.3 开放式采纳模型的设计 069
3.3 “互联网+政务服务”公众采纳研究假设 071
3.3.1 感知信任分析 071
3.3.2 外部环境分析 072
3.3.3 用户满意度分析 073

第4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公众采纳实证
4.1 研究设计 077
4.1.1 研究方法与问卷设计 077
4.1.2 变量定义与测量 080
4.1.3 样本和数据收集 084
4.2 数据分析 084
4.2.1 信度和效度分析 085
4.2.2 验证性因子分析 087
4.2.3 结构模型分析与假设检验 088
4.3 结果分析 094
4.3.1 用户初始接受意向 094
4.3.2 用户持续使用意向 095
4.3.3 开放式采纳模型的迭代应用 096
4.4 推进公众采纳对策 098
4.4.1 加强“互联网+”环境安全建设,提升用户信任度 099
4.4.2 扩大“互联网+政务服务”社会影响力,提高用户参与意识 100
4.4.3 面向公众需求提供服务,提高用户满意度 102

第5章 “互联网+”移动政务公众采纳案例分析
5.1 移动政务采纳现状 106
5.2 采纳模型构建 108
5.2.1 采纳假设分析 108
5.2.2 研究模型构建 109
5.3 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109
5.3.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109
5.3.2 实证分析 111
5.4 结论与展望 114
5.4.1 结论与启示 114
5.4.2 不足与展望 116

第6章 “互联网+政务服务”公众采纳应用
6.1 “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类型 118
6.1.1 “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府内部应用 118
6.1.2 “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府外部应用 119
6.1.3 政府与企事业之间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 121
6.1.4 政府与社会公民之间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 124
6.2 突发事件下政务短视频公众采纳中的应用 128
6.2.1 突发事件下政务短视频的功能分析 129
6.2.2 突发事件下政务短视频的运行困境 132
6.2.3 突发事件下政务短视频的完善路径 134
6.3 人工智能技术在“互联网+政务服务”公众采纳中的应用 135
6.3.1 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政务服务” 136
6.3.2 智慧政务的发展 138
6.3.3 智慧政务提升政府服务效能 141
6.4 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政务服务”公众采纳中的应用 145
6.4.1 区块链与“互联网+政务服务”公众采纳的契合点 145
6.4.2 构建基于区块链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公众采纳路径 146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