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地貌变迁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地貌变迁

1星价 ¥35.3 (7.2折)
2星价¥35.3 定价¥4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3092452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58页
  • 出版时间:2015-09-01
  • 条形码:9787203092452 ; 978-7-203-09245-2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讲述了黄河流域在历的地貌变迁历程,具体内括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侵蚀与堆积、历史时期黄河在中游的侧蚀、历史时期黄河在中游的下切、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等。

目录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侵蚀与堆积

上篇黄河中游的侵蚀与原的变迁

一、原的古今差异

二、沟壑的形成和发育

三、原的切割破坏

四、原、梁、峁的变迁

附图一甘肃省庆阳县董志原地形图

附图二陕西省富县洛川县洛河和葫芦河之间地形图

附图三陕西省淳化县梁武帝村与泾阳县云阳镇间地形图

附图四山西陆芮城两县间闲原地形图

附图五陕西省咸阳市窑店镇东北地形图

附图六关中西部积石原南侧地形图

附图七陕西省洛川县旧城村图

附图八陕西省神木县杨家城明长城与沟壑图

附图九山西省方山县南村古城地形图

附图十甘肃省庆阳县西峰镇东北唐彭原城旧址地形图

附图十一甘肃省庆阳县董志原上董志镇形势图

附图十二山西省西南部峨嵋原图

附图十三山西省西南部峨嵋原上稷王山南北大沟图

附图十四陕西省定边县铁角城西南长城原图.

附图十五陕西省关中中部咸阳原地形图

下篇黄河下游的堆积﹒

一、黄河河床的和淤塞.

二、湖泊的

三、城池的湮没

四、丘陵的沉沦

五原地势的高起

六、土壤的变化

附图―河北省大名县黄河故道图

附图二河南省濮阳县黄河故道图

附图三山东省曹县县城图

附图四河南省杞县县城图

附图五山东省金乡县县城图

历史时期黄河在中游的侧蚀

一、山陕峪谷间河段的侧蚀

二、龙门以南河段的侧蚀

三、潼关三门峡之间河段的侧蚀

四、孟津及其以下河段的侧蚀

五、广武山北坡的变迁

附图―山陕峪谷间黄河图

附图二山西省偏关、河曲两县明长城图

附图三山西省河曲县唐家会长城及黄河图.

附图四山西省保德县和陕西省府谷县间黄河图.

附图五山西省柳林县孟门公社黄河图.

附图六龙门潼关间黄河图

附图七 陕西省韩城县东少梁原魏长城与黄河河谷图

附图八 陕西省韩城县城南城北两村间魏长城与黄河河谷图

附图九山西省万荣县庙前村和宝鼎镇黄河图

附图十汾河流入黄河处图

附图十一山西省临猗县吴王渡黄河图

附图十二山西省永济县蒲州城黄河图

附图十三三门峡东西黄河图

附图十四河南省灵宝县阌乡镇黄河图

附图十五河南省灵宝县城黄河图

附图十六旧陕县城黄河图

附图十七河南省孟津县以下黄河图

附图十八河南省孟津县刘秀坟和孟津老城黄河图一

附图十九广武山下黄河图

附图二十汉王城和楚王城城址图

历史时期黄河在中游的下切

一、明清之际靖远县引黄河水入城的渠道的湮塞

二、北魏初年青铜峡北旧渠口的下移

三、内蒙古中南部黄河沿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与

河水的高差

四、府谷县城宋代的水门与明清时期东门外的控远门的位置

五、壶口位置的推移

六、潼关古城的迁徙

七、旧陕县城与陕县故城北的河岸

八、黄河中游一些河段的河床

附图一甘肃省靖远县城地形图

附图二 内蒙古中南部黄河沿岸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图

附图三内蒙古清水河县浑河口以下至准格尔旗东南黄河图

附图四山西省保德县城黄河河谷剖面图

附图五陕西省府谷县黄河图

附图六潼关旧城形势图

附图七陕县旧城形势图

附图八河南省三门峡市黄河河谷剖面图

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

一、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森林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森林·

三、唐宋时期的森林

四、明清以来的森林

五、余论·

附图一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游森林分布图

附图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中游森林分布图

附图三唐宋时期黄河中游森林分布图

附图四明清时期黄河中游森林分布图
展开全部

节选

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的侵蚀与堆积

上篇黄河中游的侵蚀与原的变迁

黄河流域的侵蚀以中游为显著。这种侵蚀远在历史时期以前黄河水系初形成之时,即已有之。此后愈演愈烈,遂使这一地区的地形也受到它的影响,而多所变迁。黄河中游有很多的原,分布在各处。这些原也难免受到侵蚀,改变了本来的面貌。当前要改造自然,重整祖国河山,这样的古今差异实未可忽视。兹篇即就黄河中游原的变迁,论述其侵蚀的演变过程。当然黄河中游的侵蚀并不于原的变迁,其他有关问题当另作论述,此文不再涉及。

一、原的古今差异

原是黄河中游主要的地形。一般是地势较为高昂而上面比坦的地方。黄河中游的原是很多的,大都显得狭小,有的更是零零碎碎,东一小块,西一小片。这应该说是的情况,远古的时期并不一定就是这样的。

黄土高原的黄河河道及其主要支流远在地质时期早已形成,就是这个地区的高山峻岭也是在那时耸立起来的。随着河流的冲刷侵蚀,黄河中游的原在那时已经有了雏形。从文字记载中看,原的名称是在西周春秋时期才有的①。但不能因此而说原是这时才形成的。关中西部渭河以北有不少的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都发现于河流的原上,就是佐证?。

西周春秋时期开始有了有关原的记载,大致可以了解当时原的轮廓。以这样简略的轮廓和现在相比较,其间的差异就很显然。举其大者,至少就有两端:其一,那时的原一般都是相当广阔的,不像现在的一些地区到处是纵横的沟壑。西周时的原是周原,在今陕西关原的西部。那时的周括今风、岐山、扶风四县的大部分,兼有宝鸡、眉县、乾县、永寿四县的小部分。东西延袤70余公里,南北宽达20余公里。可是这个广阔的周原现在则是有的地方已被沟壑切割成南北向的长条块,的原面不过13公里,与周人初到此地时的情况迥乎不同。周原尚且如此,其他本来较周原为狭小的原,现在多已失去原的形状,有的甚至消失无余。其二,那时的原遍布各地,不像现在一些地区到处都是纵横的沟壑。出自战国时期人士之手的《尚书·禹贡》篇历述当时九州的地理,其时的雍州,大致有今陕西、甘肃两省地兼有宁夏的南部和青海的东部。这位作者论述雍州的地理时曾说过“原隰底绩,至于猪野”。猪野,据后人解释,在现在甘肃民勤县东北旧白亭海。这是说,由关中往西,到处是原,连绵相望,一直到黄河以西。可是现在却早已不尽相同。六盘山以东,虽然一般的原都已破碎,但原的名称却还能保持不废。六盘山以西就不一样了。不过蛛丝马迹,还可依稀看出当年的一些旧规。现在甘肃榆中、靖远等县还有为数极少的小块的原,另外还有一些以原为名的村落。至于渭河上游,则有不少的坪。这样的坪也是比较高昂的地方,上面一般也坦,只是坪的面积很小,不能与原相……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