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与传播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与传播

1星价 ¥88.6 (7.2折)
2星价¥88.6 定价¥123.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10061679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3cm
  • 页数:13,374页
  • 出版时间:2021-12-01
  • 条形码:9787310061679 ; 978-7-310-06167-9

本书特色

本书涵盖从美国读者市场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美国的翻译、教学、学术研究、主流报刊评介、行销策略、传播途径等 内容,荟萃了翻译批评、文学批评、译介理论、传播理论、翔实的案例分析,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可为中国文学海外译介研究提供线索和参考,对于中国文学在美国的接受历史具有文献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美国的翻译和接受情况,主要内容包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在美国的接受环境,中国当代文学在美国文学场域中传播时所涉及的各种客观关系,影响中国当代文学在美国传播的因素如文化隔膜、意识形态、诗学差异、赞助人、读者等,翻译改写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译者的改写空间以及文学翻译批评的标准,在全球化和消费时代的双重语境下中国文学如何跻身世界文学、提升国际影响力等。该研究以《纽约时报》等美国主流媒体以及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学作品的报道、评论文章为实证调研史料依据,由面到点,聚焦精彩片段深入剖析,旨在厘清中国文学在美国译介与传播的历史脉络,切实探寻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可行方略。

目录

绪论 一、中国文学译介的历史与现状 二、中国文学海外译介研究现状 三、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与研究思路 四、研究的局限性 **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美国的接受环境 **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塑造的中国文学形象 一、中国文学在美国的接受环境 二、《纽约时报》等主流报刊对中国文学的报道 三、美国主流书评杂志对中国小说的推介 四、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产生过影响力的华人作品 第二节 文学阅读在美国 一、阅读媒介 二、文学阅读 三、类型小说 四、文学阅读活动 五、创造性写作 第三节 难以开启的心门:中国文学在美国读者市场的边缘化存在 一、翻译文学在美国的边缘化存在 二、大众读者的阅读心理 第二章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美国文学场域的传播 节 文学传播的场域、资本、渠道、媒介 一、传播者与传播方式 二、流通渠道 三、媒介与文化资本 四、受众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译介主体 一、官方宣传机构的实践:《中国文学》、“熊猫丛书”、Pathlight 二、官方机构与学术机构联手译介当代文学 三、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译丛》 四、英美出版社的译介活动 五、民间知识分子主办的英译文学刊物:《Chutzpah!天南》 六、“纸托邦”翻译网站以及其他中国文学译介组织 小结 第三节 英语世界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第四节 中国文学在美国大学里的讲授 第三章 翻译是罪魁祸首?——影响文学译介的因素 节 作者错过读者:诗学、文化差异导致审美落差 一、西方主流诗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批评:叙事与语言 二、文化隔膜 三、中国当代小说的主题与美国读者阅读需求之间的差距 第二节 文化政治因素与文学作品的接受 一、《上海生与死》与《干校六记》在美国的不同境遇 二、《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回忆录还是小说 三、读者的意识形态与审美心理对文学异域传播的影响 第四章 文学翻译的跨文化改写 节 作为一种改写的翻译 第二节 译者的改写空间 一、源语小说语言与结构方面的瑕疵 二、弥合中美诗学与文化差异的改写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崔艳秋,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翻译硕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等。在《中国比较文学》《当代作家评论》《中国科技翻译》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译著1部,合著《翻译与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参编教材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参与***、省级项目3项,主持校级教改项目2项,曾获韩素音翻译大赛优秀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