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121783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32
  • 出版时间:2022-05-01
  • 条形码:9787521217834 ; 978-7-5212-1783-4

本书特色

【名家推荐】 一位伟人说过:“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 在丰富而复杂的历史沉淀中,积存着许多有待深入探寻的“秘密”。《兰台遗卷》是李彦教授呈现给世人的历史“探秘”。与历史对话、与档案对接、与亲历者对应,记述了一些大家都熟悉的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白求恩等,却淘出了许多你不知道的趣事、不了解的细节,从而印证了我们都熟悉的大事。想了解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向何处去?这本书从一个角度揭示了一些鲜活的事实,展示了一些独特的答案。 杨明伟(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局长) 这不是一本虚构的文学著作,作者的笔墨却呈现给读者一个现实中难以遇到和想象的人间故事,胜似虚构;这不是一本侦探小说,但随着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地展开,作者如同现代福尔摩斯,抽丝剥茧,牵着读者的心弦,大气不敢出,眼睛不敢眨,穿梭在破案的过程中;这不是一本描绘战争与革命的史录,作者却带领读者见证了在中国、加拿大曾经轰轰烈烈的流血牺牲,揭示了一段波澜壮阔、惊天动地又不为人知的历史,发现了一段看不见却能感觉到的国际运动。 黄友义(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原副局长兼总编辑) 【编辑推荐】 一封神秘的匿名信,串联众多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 一桩盘根错节的旧事件,引发今昔中外无尽的追索。 战争、病毒、流言、信仰、车祸谋杀、警方秘档…… “朱碧丽”的涵义、万物有灵的真谛、命运多舛的印第安土著民…… 在碎片化的史料和繁复的人性面前,我们该作何思考与选择? 打开书,从那封漂洋过海的匿名信开始,阅读便成了身不由己、不由自主的事情。地铁里、马桶上、书桌旁、枕头边……只想吃喝让路,休眠靠边,快快解开那一连串的疑窦与谜团。 走进《兰台遗卷》,当一回“福尔摩斯”,跟着书中的文字,在支离破碎的残片里修补、拼接、勾连……阅一个个曾经鲜活却陌生的生命,读一段段被遮蔽或裁切的历史,照一面镜子。 历史的“海滩”潮涨潮落,曾经的人与事,或被留存,或被掩埋,或已彻底消弭。他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所经历的究竟应是怎样的历史?随着《兰台遗卷》的文字,一步步地阅读,一程程地思考、分析,你会有很多意外又惊诧的发现和收获。 了解历史,需要“读”,也需要“辨”和“思”。

内容简介

一切都从文笛校长交由作者翻译的那封匿名揭发信开始。这封信针对被该校尊为楷模的目前首位受封的圣公会女牧师李添嫒,由她牵扯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香港主教何明华,而围绕这位主教的则是抗战前后一众活跃于中国乃至靠前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和一系列扑朔迷离、险象环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作者被这封匿名信牵引着,像一位敏感机警的侦探,追根溯源,搜集海量琐碎资料,遍访国内外相关人士,开启了一场长达六七年的探秘与写作之旅,*终揭示了一段血雨腥风、惊天动地却又不为人知的历史,发现了一场看不见但感觉得到的靠前运动。作品将目光投向神秘历史的同时也聚焦繁杂的当下,不乏对人性、理想与信仰的审视,对中西方文化意识差异、人类与自然共存共荣等现象与问题的思考,让人掩卷不胜唏嘘,又遐想无限。

目录

目 录

001/代序??了解历史,认识英雄/黄友义

001/**章??匿名信风波

028/第二章??女牧师传奇

053/第三章??白求恩秘档

066/第四章??粉红色主教

082/第五章??同一片蓝天

093/第六章??毛泽东致函

107/第七章??天使的翅膀

129/第八章??高尚的友情

142/第九章??“宿命论”疑团

159/第十章??沉重的选择

175/第十一章??共融与掠夺

184/第十二章??上帝的绳索

202/第十三章??西花厅之夜

213/第十四章??文化盗用奖

225/第十五章??蓝莓城留痕

235/第十六章??重启旧档案

266/第十七章??顺潮流而生

278/第十八章??壁画的下落

293/第十九章??揭开的谜底

310/尾声

312/后记

315/参考资料


展开全部

节选

**章??匿名信风波 1 那是一个初秋的傍晚,兰草凋零,枫叶泛黄。一封匿名信,从天而降。 晚餐后,洗净锅碗,泡壶绿茶,端入卧室,我开启了电脑。邮箱里蹦出来的,是校长文笛的信。 “晚上好,彦!紧急求援。今收悉多伦多红衣主教转来的一封密函。此事关乎李添嫒牧师的声誉,异常棘手,甚至可能导致学校陷于尴尬困境!请阅读一下附件中的英文信并尽快将那份中文资料翻译成英文。知你本已超负荷工作,为此我深感不安。谨表谢忱。” 文笛校长是位白人女性,履任仅短短数月,我甚少与之交谈。见她虽寥寥数语,口气却异常紧迫,我便匆匆打开了附件。 跃入眼帘的,竟是一封用英文撰写的匿名举报信。长长的大标题,颇为骇人: 李添嫒的真实面目是什么——圣徒还是撒旦?抑或犹大转世?此女实乃披着羊皮的恶魔,公众却受其蒙骗,将她奉为圣徒,顶礼膜拜! 李添嫒?我脑中浮现出一幅油画肖像来。 学校图书馆的大厅宽敞明亮。在东北角那扇直通天花板的落地窗下,专门辟出了小小一隅,命名为“李添嫒牧师阅读角”。豆绿色的细碎格子布面沙发,配上淡黄的实木茶几,清清爽爽,赏心悦目,实乃静坐读书的好地方。 两面墙壁上,高高低低地悬挂了十多幅国画,山水花鸟,风采各异,中华格调浓郁。唯有一幅油画,却是人物肖像,一位已到暮年的华裔女性。她双颊的肌肉略显松弛,唇角含了一丝浅笑,近视镜片后的目光沉静安详,凝视着沐浴在阳光下的阅读角。 盯着荧光屏上那唬人的标题,我的思绪回溯到了多年前。 那时,学校突然间收到了一批画作,说是多伦多某位老华侨捐赠的。谁呢?直到那年秋天的校庆日,我才有幸一睹捐赠者的庐山真容。 一辆轿车停到教学楼的门口,众人搀扶着一位身量瘦小、着黑色衣裤的老太太下了车。只见迎接的人都毕恭毕敬,亲切地唤她为“季琼夫人”。 老太太拄一柄手杖,嘀嘀嘀敲着地面,步入了大厅,在众人簇拥下,她笑容满面,一一回应。我站在走廊里,也与她握了手。见我是华裔,她立即改用广东话和普通话,轮番寒暄。那种与其外表不相吻合的敏捷,在我脑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为了感谢季琼夫人的慷慨馈赠,校领导宣布,将为其过世的亡姊创建一个“李添嫒牧师阅读角”,以纪念这位全世界**个被任命为英国国教圣公会女牧师的老人。 掌声中,在前排就座的季琼夫人伸出干枯的手掌,颤抖着,从怀中掏出一方素白绸绢,摘下眼镜,轻轻擦拭着布满皱纹的眼角。 季琼夫人离去后,学校公关处求我帮忙,把她所捐赠的这批国画上的中文全部翻译成英文,以备存档。 那时,我虽然讲授中国文化课已十多年了,却堪称画盲,仅仅耳闻过齐白石、徐悲鸿等几个丹青大师的名字而已。不消说,当我的目光扫过那一幅幅镜框,看到阮性山的干枝蜡梅、汪亚尘的彩墨池鱼、叶醉白的骏马奔腾、高逸鸿的雄鸡欢唱、屠古虹的巫山云雨时,便只是觉得赏心悦目罢了,却不懂妙在哪里,更不知画家们为何方神圣。 看着看着,眼前却豁然一亮。手下闪出来一幅画,上面的落款是“张大千”。这个名字,可算是耳熟能详了。 定睛细瞧,画面上倒没有据说是价值连城的墨荷,仅有一位孤零零的老者,鹤发童颜,皂靴僧袍,伫立山巅。心下便琢磨,这是原作真迹,还是复制品呢?若是真迹,季琼夫人是何身份背景?怎舍得把如此名贵的藏品捐献出来呢? 接着翻看,竟然还有一幅,也是标着“张大千”,且都题了款,落了章。 暂且不论真伪,我将疑问列入备注,向公关处汇报之后,这两幅二尺大小、色彩黯淡、毫不起眼的“张大千”便被挑拣出来,郑重其事地悬挂在校长会议室里了。 接下来的岁月里,人事变更频繁,校长们已经走马灯似的换过四茬了,可我发现,每当同事们聚在校长会议室里开会时,除了自己之外,竟再无其他人朝墙上那两幅画多瞥上一眼。 不由得就想,简单地归结为“对牛弹琴”“有眼不识泰山”,似乎有欠公允。一旦失去了吹喇叭抬轿子、哄抬炒作的商业环境,那么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艺术品,便只能返璞归真,依赖人们对“美”的真实感受了。无人稀罕,也不奇怪。 一晃,八年光阴便流逝了。 在看到这封标题耸人听闻的匿名信之前,我在图书馆内查找资料时,曾多次从那幅油画肖像前走过,却甚少驻足,仔细端详一下这位华裔女性。并非她衰老的容颜不再吸引目光,只因我是个大陆来的新移民,对英国的国教“圣公会”知之甚少,更是从未听说过“李添嫒”的大名。 她究竟做了什么,竟被人描绘成“披着羊皮的恶魔”?我被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匆匆阅读了这封英文匿名信。

作者简介

李彦,北京人。1987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系,同年赴加拿大留学。1997年起在滑铁卢大学执教,现任文化及语言研究系中文教研室主任、副教授。2007年起兼任滑铁卢孔子学院院长,长期致力于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现为北京市侨联海外委员。 1985年起从事中英文双语创作、翻译。曾获中外多个文学奖项,主要作品包括英文长篇小说《红浮萍》《雪百合》;中文长篇小说《海底》《嫁得西风》;自译中文小说《红浮萍》;纪实文学《兰台遗卷》《不远万里》;作品集《尺素天涯》《吕梁箫声》《羊群》;译作《1937,延安对话》《白宫生活》;合著中英文双语对照《中国文学选读》、英语文集《沿着丝绸之路》《重读白求恩》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