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2039619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82
- 出版时间:2022-05-01
- 条形码:9787520396196 ; 978-7-5203-9619-6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探究新时代乡村振兴问题,尝试对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所关涉的主要理论问题作出考察、分析和探索,力争为新时代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借鉴与参考。在书稿的主体部分,主要以乡村振兴问题为切入点,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理论谱系,重点发掘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重要内涵;详细分析乡村振兴问题作为一个历史性课题的发展脉络以及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阐述了乡村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来的不同景象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在具体历史时段的生动体现。在此基础上,从中观层面论述乡村振兴进程中传统性与现代性、内生动力与外源动力、城市与乡村、乡村振兴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主要观点如下:乡村振兴进程中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张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传统和现代两个维度上的不同体现,既表现为现代对传统的批判继承,又表现为现代从传统中生发、传统映射出现代的不足;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是内生动力和外源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既需要培育内生动力,也需要输入外源动力;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是一个重塑城乡关系的历史过程,推动乡村实现现代振兴,需要采取有效举措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过程中需要坚持好人的全面发展原则,并将这一原则作为评价新时代乡村振兴实际效果的根本尺度。
目录
**章 作为研究视域的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
**节 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谱系
一 马克思恩格斯乡村发展思想的确立
二 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苏俄化”改造
三 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历史性贡献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重要内涵
一 乡村发展的本质:变革乡村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二 乡村发展的基本趋势:实现乡村社会的现代转型
三 乡村发展的动力机制:内生动力与外源动力的共同发力
四 城乡关系的新趋向:城乡发展由对立走向融合
五 乡村发展的根本目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章 乡村振兴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基础
**节 乡村振兴的历史逻辑
一 实现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历史性课题
二 新中国成立后乡村发展的新突破和新变化
三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四 实现乡村振兴成为历史“遗留”问题
第二节 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振兴乡村提出新要求
二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对振兴乡村提出新任务
三 从“三步走”到“两步走”对振兴乡村作出新部署
第三章 乡村振兴进程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
**节 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
一 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性
二 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性
三 乡村现代化进程总趋势:由传统性主导向现代性主导转变
第二节 乡村振兴的基本理路:由传统型乡村转变为现代型乡村
一 乡村振兴道路的实质是“三农”的现代化之路
二 消除阻滞乡村振兴进程的传统性因素
三 合理利用现代文明成果推进乡村振兴
四 乡村全面振兴是乡村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完成
第三节 乡村振兴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的辩证统一
一 继承乡村传统人文精神与形塑乡村现代人文精神的统一
二 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与建设乡村现代文化体系的统一
三 利用乡村独特的传统文化资源禀赋建设现代美丽乡村
……
第四章 乡村振兴的外源动力与内生动力
第五章 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城乡关系
第六章 乡村振兴与人的全面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乡村振兴问题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乡村发展思想的视域)》: (二)强化技能培训、科技法制知识教育,增强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自我发展能力 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是农民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的根基和源泉。农民是乡村发展的真正主体,其自我发展能力直接关系到乡村发展的速度、高度和深度。长期以来,广大乡村地区发展相对缓慢与农民自我发展能力较弱是密切相关的,或者说,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弱质性是导致乡村地区发展滞后的基本原因。这种弱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多数农民掌握的乡村产业(特别是农业)生产的专业知识非常浅显,现代生产技能比较弱,生产能力不高;二是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未充分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建设乡村、发展产业的能力不强;三是法制意识淡薄、权利观念缺乏,对如何实现发展致富的问题缺乏系统思考,从而制约了自我发展能力的正常发展。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弱质性与其自我发展主体意识淡薄具有紧密的相关性,具体可以表述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弱化了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自我发展主体意识的淡薄削弱了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力度。因此,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既要不断培育广大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主体意识,还要不断增强广大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自我发展能力;仅仅是让广大农民认识到“要我振兴”还不够,还要让广大农民认识到“我能够为乡村振兴做什么”。增强广大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自我发展能力,重点可以从三个方面人手。一是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广大农民从事乡村产业(特别是农业)的专业生产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推进乡村振兴,首先要推进乡村的产业振兴。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既要强化和巩固**产业即农业的基础性、主导性地位不动摇,又要创造条件发展乡村的二三产业,还需要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下功夫。那么,乡村产业的发展在客观上对广大农民的专业生产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马克思指出,“为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加强各种产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专业生产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途径。二是强化科学技术知识普及教育,提升农民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发展乡村产业的能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对乡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只有让广大农民充分掌握了现代科技成果,才能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直接力量。让广大农民充分掌握现代科技成果,必须通过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教育才能实现。另外,不少农民自我发展能力比较弱的重要原因是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比较少,难以将先进的现代科技成果直接运用于乡村产业的发展。因此,要扭转这一困局,必须强化科学技术知识教育,使农民能够充分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并快速运用到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这也是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三是加强法制知识的普及教育,增强农民的权利意识和法制观念,为正确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提供保障。走向致富的道路多种多样,既有合法的,也有非法的。邓小平早在1982年4月就提出“一手抓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以及“一手抓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的重要思想。由于不少农民权利意识淡薄、法制观念缺乏,在实现自我发展时潜在地存在着超越法定权利规定的范围而步人歧途的风险,这对实现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正常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在乡村振兴进程中,要采取措施强化法制知识教育,增强农民权利意识和法制观念,为他们实现自我发展即在参与乡村振兴进程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走向正轨提供保障。总之,广大农民是参与乡村振兴的直接主体,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增强与否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事业的成败,提升和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将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
作者简介
黄鑫权,法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党史党建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和中共党史。主持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等项目三项,主编21世纪高等院校规划教材一部,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
博弈论
¥10.9¥38.0 -
世界贸易战简史
¥17.9¥52.8 -
曾国藩的经济课
¥38.4¥68.0 -
国富论
¥9.7¥35.0 -
图解资本论
¥13.0¥46.0 -
思考.快与慢
¥45.9¥69.0 -
资本论
¥28.1¥59.8 -
金钱心理学:财富、人性和幸福的永恒真相
¥34.6¥56.0 -
经济学通识-第二版
¥33.1¥58.0 -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修订版)2023新版
¥45.2¥69.0 -
不公正的胜利
¥26.8¥68.0 -
账本里的中国
¥15.4¥48.0 -
文化经济学
¥21.4¥60.0 -
国家为什么会失败
¥46.0¥75.0 -
1949-2009-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
¥34.0¥55.0 -
资本论
¥18.6¥49.0 -
博弈论
¥28.4¥49.8 -
美国经济新观察丛书失去的年代:美国债务危机的起因与漫长复苏
¥18.3¥48.0 -
反脆弱
¥44.4¥79.0 -
经济学原理
¥17.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