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2016475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1cm
  • 页数:297页
  • 出版时间:2008-01-01
  • 条形码:9787020164752 ; 978-7-02-016475-2

本书特色

(张中行的散文)作品在市井的画面里透出“文明批评”的味道,有时候也带有玄学的色彩。在这里,他表现了对生活极其广泛的兴趣,小及日常琐事,大至天理人道,举凡人生所涉的领域,均有冷眼静观的态度。仿佛一个历史老人,以苍凉、浑厚的声音,向我们诉说历史的旧迹。在这些冷静、古朴、深邃的美文中,可以看见他博杂的知识,和“笃近而及远”的人生趣味。以博杂而开启读者,以情趣去陶冶人们,读此类作品,你会觉得,诗性的快乐也是思想的快乐。 ——孙郁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张中行经典散文五十七篇,包括忆旧怀人、人生哲思、日常状物等。既有拾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大校园生活的名篇《红楼点滴》,也有写人物的“负暄体”系列《辜鸿铭》《熊十力》《俞平伯》《朱自清》《叶圣陶》《季羡林》《启功》等,还有言理杂感《生命》《机遇》《信仰》《贫富》《聚散》《顺逆》《身后》等,以及摹物缘情之作《城》《桥》《案头清供》等。全书配二十六幅照片,包括作者不同时期个人和家庭旧照、手迹等,让读者全面了解这位学术功底深厚、人文知识广博的文化杂家风采。

目录

导读

红楼点滴一

红楼点滴二

红楼点滴三

北大图书馆

辜鸿铭

章太炎

黄晦闻

马幼渔

熊十力

胡博士

刘半农

俞平伯

朱自清

叶圣陶

吕叔湘

温源宁

季羡林

启功

刘佛谛

张守义

王门汲碎

银闸人物

汪大娘

凌大嫂

怀疑与信仰

天道与人生

安于不知天

月是异邦明

关于读书明理

红学献疑

临渊而不羡鱼

德·理·力

知惭愧

生命

机遇

信仰

贫富

聚散

顺逆

身后

清风明月

蓬山远近

梦的杂想

神异拾零

彗星

才女·小说·实境

无题

剥啄声

但目送芳尘去

犊车驴背

户外的树

案头清供

旧燕

螳螂

蟋蟀


展开全部

节选

《张中行散文》书摘: 导读 上个世纪末,张中行先生的文章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作品风靡一时。张中行早年求学于北大,做过教师、编辑,一生保持了读书人的本色。他的文字,颇为古朴,以布衣之躯,记录凡俗,又能究天人之际,上及远古,近逮自我,一觞一咏之中,有着智者趣味的流溢。 张中行是一个杂家,文章亦丰富多样,粗略归纳起来,他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写人物的,很有《世说新语》之味,又带有笔记小说之调。写起来从容得很,比一般的人物写生要老到得多。例如《梁漱溟》《胡博士》《启功》《王世襄》等,已经超出一般俗套,是一部个体的精神史。形与神,意与境,气韵非凡地散发出来。二类是状物的,这一类很特异,是显示他非凡悟性的部分。例如《酒》《城》《桥》《户外的树》《灯》《晨光》《螳螂》等,已不简单地是传统写赋抒怀之作,那是哲思与史学、灵感与理性的交织,看似摹物缘情,实则勾勒人生哲理的隐喻。三类是言理的,这一类他写得*多。如《我与读书》《月是异邦明》《临渊而不羡鱼》《错错错》《王道》等。此类文字表达的是自己的社会观与文明观,延续的是京派的某些思想,东西方文明、古今思想都有摄取,偶有妙思出来,观念都是在流俗里不易见到的。 这些作品在市井的画面里透出“文明批评”的味道,有时候也带有玄学的色彩。在这里,他表现了对生活极其广泛的兴趣,小及日常琐事,大至天理人道,举凡人生所涉的领域,均有冷眼静观的态度。仿佛一个历史老人,以苍凉、浑厚的声音,向我们诉说历史的旧迹。在这些冷静、古朴、深邃的美文中,可以看见他博杂的知识,和“笃近而及远”的人生趣味。以博杂而开启读者,以情趣去陶冶人们,读此类作品,你会觉得,诗性的快乐也是思想的快乐。 张中行的写人与记事,思维方式很像一个道人,对文化名人的诸种打量,既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臧否,亦不像某些文人散文那么毫无节制。对熟悉的人,一直带有“史”的眼光,正如同欣赏文物古董,那里的寓意与情趣之间的品位,很令人想起息影于山林间的旧式文人。这里有史家的不偏不倚的静观,又有杂感家的性灵。他写辜鸿铭,笔法淡淡的,像是欣赏,又像反省,人物的神态几笔便勾勒了出来。《胡博士》《启功》《柳如是》《顾二娘》都是难得的名篇,平凡里的奇音是有的。张中行写人,一是注重学界的前辈,二是小人物片影。小人物中,又多是女子。写前辈学人,一般并不仰视,敬重之情虽不免流入笔端,但更主要体现的还是“史学”与“哲思”的力量。介绍普通百姓,他则有悲怜之心,那篇《汪大娘》,可谓写普通百姓的杰作,其味之淳,其情之真,读后有余音不绝之感。他对中国人淳朴精神的描摹,与沈从文、巴金多有相近之处,笔下的小人物,尤其是女性,常常辐射出优雅、动人的光泽。张先生笔下的女性世界,丰富多样,例如写柳如是,说新凤霞,谈丁建华等,其中可以看出他的价值态度和审美走向。这些人物均被定位在广阔的文化背景里。以平常之心待人,用人道的目光爱人,又从学者式的视角思索人,这便剔去了俗气,远离了平庸。读他的人物素描,觉得在不急不躁、不冷不热之中,流出人生的诸多顿悟。 很能体现张中行特有智慧的,是写物的那一类散文。我以为那是他散文世界中迷人的地方。《酒》《城》《桥》《晨光》等,已不简单地雷同于明清的写景小品,亦不同于周作人关于茶、船、杂食的美文。这类散文的诗性与理性是极强的。说有诗性,乃在于他于现象界中可以捕捉到特有的东西,很像古人作诗,有禅味在;说有理性,乃因为不同于苏轼、欧阳修、李贽,乃至于俞平伯、朱自清等泛泛的人生感触,而是多了一份康德、培根、罗素式的意向。要在灵感之中,捕捉产生灵感的理性与知识机智,要问一声: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比如《晨光》这篇作品,看似写习见之景,但却有认识论与价值论的元素。写这类题材的散文,笔法完全是一种诗化的哲学风味,没有相当西学修养的人,不太能悟出其中的玄机。张中行是个很有情感的人,但却不放纵它,而常常用理性的东西去存疑,求知。这样,这作品便蒙上恍兮惚兮的神秘感,以及力求从中超越感觉,以智慧去体味感知大限的神异色泽。既有庄子式的诘问,又有笛卡尔式的内省。写感觉,已经很诗情画意了,但又不止于感觉的体味,遂上升于哲学的盘诘,犹如罗素式的逻辑推理,义理博而大,精而深。这是先生散文独到的地方。像《信》《户外的树》《灯》《桥》《螳螂》等,也有这一特点。看似写身边旧物,但内中却流着思想者不竭的情思。忽而远古,忽而域外,忽而现实人生。在他那里,时空阔达得很,上下古今之典籍,有许多被信手拈来,一切物的存在,均被罩上人文的语境。物与我,虚与实,苦与乐,都自然地纠缠在一起。 言理的杂感之作,是张中行散文影响较大的部分。这一类散文写得较为活泼,也*能见出他的学识和人生态度。中国旧式文人,渐入老年,复古而远离现实者颇多。近代以来的许多思想者,均未能像林纾那样免俗。张中行八十余岁的时候,文章却常留意于现实,不见迂腐气。国学根底厚,而不以古人是非为是非;西学知识广,又不西崽气。例如评社会风气、商品经济,谈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问题,民主、法律问题,思路都很清楚,与平民的情感十分接近。苏轼论及韩愈时,批评儒生“君子之为学,知其人所长而不知其蔽,岂可谓美学耶”?张中行属于“知其人所长”又“知其蔽”的人。他论及国人文化心理,优劣分明,反省得也较为深刻。读他评析当下社会的短论,文人气过浓,不及鲁迅那样沉郁悲慨,火气完全隐在背后,以至给人一种隔岸观火之感。但细品一下,却有很现实性的东西在。其实,以他的思想而言,抨击时弊并不难,只是因把世间看得较透,不愿陷得更深而已。这既有批评意识的一面,又有悲观的一面。因此也就缺少了鲜明的锐气。张中行太圆熟、老练,他写世相种种,往往并不直面,而是绕着走,峰回路转后,回到目标中去。这使他的“文明批评”,有了厚重感。于汉末、唐宋、明清文人状态里,他看到了中国人心理多年不变的东西,又从当代人的习俗中,领略到古代文化某些长恒的因素。 中国当代一些散文,多单线条地就事论事,此风已久,文章“道弊”几十余年了。张中行在文坛出现后,人们猛然感到,学识与智慧是不可分的。只有智慧而缺学识,文章就显得瘪,失去了味儿。鲁迅、知堂等人的散文所以气势不凡,乃因为身后有博大的文化背景所支撑。旧式文人的此种特点,目前越来越少了,张中行使我们看到了它的重要意义。古典文化修养,科学与理性,对东方文化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源头。读者在张中行颇有现实感的散文之中,当能领略其中的要义。 孙郁 2022年1月2日,北京

作者简介

张中行(1909-2006),河北省香河县人,1931年毕业于通县师范学校。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先后在中学和大学任教,1949年以后就职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主要著作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文言津逮》《诗词读写丛话》《顺生论》《说梦楼谈屑》《横议集》《说书集》《说梦草》《散简集存》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