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270440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大16开
- 页数:210
- 出版时间:2022-06-01
- 条形码:9787572704406 ; 978-7-5727-0440-6
内容简介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论述和总结归纳,对比分析不同评价方法的内涵、优缺点及适用范围,借鉴典型模型及实践经验,选取适合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生态系统评价的方法。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全面掌握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根据研究目标,持续开展汶川大地震灾后生态恢复跟踪监测。在此基础上,开展震后五年间生态系统恢复监测评估;开展震后十年间生态系统恢复监测评估;开展地震十年后生态与环境现状评估,在生态恢复跟踪监测及震后十年生态环境现状综合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特点,进行区域生态系统状况优化和功能提升对策研究。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2.1 研究区域概况
1.2.2 震后生态系统恢复评价
1.2.3 地震十年后区域生态与环境现状评估
1.2.4 区域生态系统状况优化及功能提升对策研究
1.2.5 技术路线
1.3 研究意义
2 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基本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岩性
2.1.3 气候特征
2.1.4 水系流域
2.1.5 植被特征
2.1.6 土壤条件
2.2 资源禀赋概况
2.2.1 耕地资源
2.2.2 水资源
2.3 社会经济概况
2.3.1 人口变化
2.3.2 经济发展
3 区域生物多样性
3.1 物种多样性
3.1.1 野生维管束植物丰富度
3.1.2 野生高等动物多样性
3.1.3 物种特有性
3.1.4 物种受威胁程度
3.2 景观多样性
3.3 生物多样性保护地设立现状
3.3.1 自然保护区建设
3.3.2 风景名胜区建设
3.3.3 森林公园建设
3.3.4 地质公园建设
3.3.5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
3.3.6 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地建设
3.3.7 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
3.4 景观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
4 震后五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恢复监测评估
4.1 评估方法及数据来源
4.1.1 水土保持功能评价方法
4.1.2 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4.1.3 生物多样性功能评价
4.2 生态功能变化评估
4.2.1 水土保持功能变化
4.2.2 水源涵养功能变化
4.2.3 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变化
4.3 结论及建议
4.3.1 讨论与结论
4.3.2 中长期生态恢复建议
5 震后十年生态系统恢复监测评估
5.1 数据来源与分析统计
5.1.1 数据获取
5.1.2 数据分析
5.2 生态系统构成及其变化
5.2.1 生态系统类型构成
5.2.2 生态系统类型之间的转换
5.2.3 生态系统类型时间变化
5.2.4 生态系统类型空间变化
5.3 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特征
5.3.1 总初级生产力时空特征
5.3.2 叶面积指数时空特征
5.4 典型区域植被现状野外调查
5.4.1 植物样方调查结果
5.4.2 植物群落总体特征
5.5 土壤营养元素分析
5.5.1 调查点位及样方设置
5.5.2 受损体土壤营养物恢复监测
5.5.3 土壤养分变化综合分析
5.6 结论与建议
5.6.1 生态系统及植被恢复情况
5.6.2 土壤恢复情况
5.6.3 建议
6 震后十年生态重要性现状评估
6.1 估算方法及数据来源
6.2 土壤保持功能
6.2.1 土壤保持功能评估
6.2.2 土壤保持价值评估
6.2.3 综合价值评估
6.3 水源涵养功能
6.3.1 水源涵养服务功能评估
6.3.2 水源涵养服务价值评估
6.4 固碳释氧功能
6.4.1 固碳释氧服务功能评估
6.4.2 固碳释氧服务价值评估
6.5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结果
6.6 小结
7 震后十年生态脆弱性现状评估
7.1 数据来源及评价方法
7.1.1 数据来源
7.1.2 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方法
7.2 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地质灾害特点
7.2.1 滑坡
7.2.2 崩塌
7.2.3 泥石流
7.2.4 不稳定斜坡
7.2.5 地面塌陷
7.2.6 总体分布情况(见表7-2-1)
7.3 基于加权信息量模型的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7.3.1 加权信息量模型
7.3.2 地质灾害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
7.3.3 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7.4 土壤侵蚀敏感性
7.4.1 土壤侵蚀敏感性空间特征
7.4.2 土壤侵蚀敏感性因子分析
7.5 结论与讨论
8 震后十年环境承载力现状评估
8.1 数据来源
8.2 评价方法
8.2.1 大气污染物浓度超标指数
8.2.2 水污染物浓度超标指数
8.3 大气污染评价
8.3.1 大气污染监测结果
8.3.2 大气监测站点超标评价
8.3.3 区域大气污染分析
8.4 水污染评价
8.4.1 水污染监测结果
8.4.2 断面污染物超标评价
8.4.3 区域水污染分析
8.5 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
8.6 结论及对策建议
8.6.1 结论
8.6.2 促进环境改善的对策建议
9 生态环境状况及优化提升对策
9.1 震后十年区域生态环境状况
9.1.1 总体结论
9.1.2 总体建议
9.2 生态系统优化及功能提升具体措施
9.2.1 生态系统格局优化措施
9.2.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提升措施
9.2.3 生态系统脆弱性改善措施
9.3 优化生态系统质量的关键性宏观对策
9.3.1 管理手段——生态补偿
9.3.2 技术手段——生态环境大数据管理
9.3.3 试点手段——建立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附件
1 土地覆盖数据验证
2 精度验证结果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2.1 研究区域概况
1.2.2 震后生态系统恢复评价
1.2.3 地震十年后区域生态与环境现状评估
1.2.4 区域生态系统状况优化及功能提升对策研究
1.2.5 技术路线
1.3 研究意义
2 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基本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岩性
2.1.3 气候特征
2.1.4 水系流域
2.1.5 植被特征
2.1.6 土壤条件
2.2 资源禀赋概况
2.2.1 耕地资源
2.2.2 水资源
2.3 社会经济概况
2.3.1 人口变化
2.3.2 经济发展
3 区域生物多样性
3.1 物种多样性
3.1.1 野生维管束植物丰富度
3.1.2 野生高等动物多样性
3.1.3 物种特有性
3.1.4 物种受威胁程度
3.2 景观多样性
3.3 生物多样性保护地设立现状
3.3.1 自然保护区建设
3.3.2 风景名胜区建设
3.3.3 森林公园建设
3.3.4 地质公园建设
3.3.5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
3.3.6 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地建设
3.3.7 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
3.4 景观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
4 震后五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恢复监测评估
4.1 评估方法及数据来源
4.1.1 水土保持功能评价方法
4.1.2 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4.1.3 生物多样性功能评价
4.2 生态功能变化评估
4.2.1 水土保持功能变化
4.2.2 水源涵养功能变化
4.2.3 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变化
4.3 结论及建议
4.3.1 讨论与结论
4.3.2 中长期生态恢复建议
5 震后十年生态系统恢复监测评估
5.1 数据来源与分析统计
5.1.1 数据获取
5.1.2 数据分析
5.2 生态系统构成及其变化
5.2.1 生态系统类型构成
5.2.2 生态系统类型之间的转换
5.2.3 生态系统类型时间变化
5.2.4 生态系统类型空间变化
5.3 生态系统质量变化特征
5.3.1 总初级生产力时空特征
5.3.2 叶面积指数时空特征
5.4 典型区域植被现状野外调查
5.4.1 植物样方调查结果
5.4.2 植物群落总体特征
5.5 土壤营养元素分析
5.5.1 调查点位及样方设置
5.5.2 受损体土壤营养物恢复监测
5.5.3 土壤养分变化综合分析
5.6 结论与建议
5.6.1 生态系统及植被恢复情况
5.6.2 土壤恢复情况
5.6.3 建议
6 震后十年生态重要性现状评估
6.1 估算方法及数据来源
6.2 土壤保持功能
6.2.1 土壤保持功能评估
6.2.2 土壤保持价值评估
6.2.3 综合价值评估
6.3 水源涵养功能
6.3.1 水源涵养服务功能评估
6.3.2 水源涵养服务价值评估
6.4 固碳释氧功能
6.4.1 固碳释氧服务功能评估
6.4.2 固碳释氧服务价值评估
6.5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估结果
6.6 小结
7 震后十年生态脆弱性现状评估
7.1 数据来源及评价方法
7.1.1 数据来源
7.1.2 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方法
7.2 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地质灾害特点
7.2.1 滑坡
7.2.2 崩塌
7.2.3 泥石流
7.2.4 不稳定斜坡
7.2.5 地面塌陷
7.2.6 总体分布情况(见表7-2-1)
7.3 基于加权信息量模型的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7.3.1 加权信息量模型
7.3.2 地质灾害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
7.3.3 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7.4 土壤侵蚀敏感性
7.4.1 土壤侵蚀敏感性空间特征
7.4.2 土壤侵蚀敏感性因子分析
7.5 结论与讨论
8 震后十年环境承载力现状评估
8.1 数据来源
8.2 评价方法
8.2.1 大气污染物浓度超标指数
8.2.2 水污染物浓度超标指数
8.3 大气污染评价
8.3.1 大气污染监测结果
8.3.2 大气监测站点超标评价
8.3.3 区域大气污染分析
8.4 水污染评价
8.4.1 水污染监测结果
8.4.2 断面污染物超标评价
8.4.3 区域水污染分析
8.5 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
8.6 结论及对策建议
8.6.1 结论
8.6.2 促进环境改善的对策建议
9 生态环境状况及优化提升对策
9.1 震后十年区域生态环境状况
9.1.1 总体结论
9.1.2 总体建议
9.2 生态系统优化及功能提升具体措施
9.2.1 生态系统格局优化措施
9.2.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提升措施
9.2.3 生态系统脆弱性改善措施
9.3 优化生态系统质量的关键性宏观对策
9.3.1 管理手段——生态补偿
9.3.2 技术手段——生态环境大数据管理
9.3.3 试点手段——建立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附件
1 土地覆盖数据验证
2 精度验证结果
展开全部
本类五星书
本类畅销
-
铁道之旅:19世纪空间与时间的工业化
¥20.7¥59.0 -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46.8¥72.0 -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建筑系列:中国古代桥梁
¥18.6¥58.0 -
嗨印刷工艺(Vol1烫印)(精)
¥147.4¥268.0 -
测井井控技术手册(第二版)
¥68.0¥80.0 -
装配化工字组合梁设计
¥88.0¥160.0 -
高速线材轧机装备技术
¥33.3¥98.0 -
汽车风云人物
¥17.0¥50.0 -
品牌鞋靴产品策划-从创意到产品
¥26.5¥42.0 -
冶金建设工程
¥19.3¥35.0 -
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手册-(含光盘)
¥61.6¥78.0 -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实施手册
¥13.3¥39.0 -
长江航运文化
¥16.6¥46.0 -
棒料高速剪切机
¥6.8¥20.0 -
炼钢厂设计原理
¥16.0¥29.0 -
冶金企业废弃生产设备设施处理与利用
¥12.2¥36.0 -
毛皮加工及质量鉴定
¥1.7¥6.0 -
轧钢机械知识问答
¥24.6¥30.0 -
转炉炼钢实训
¥15.9¥30.0 -
实用高炉炼铁技术
¥16.0¥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