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第3版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
- ISBN:978703071962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38
- 出版时间:2022-07-01
- 条形码:9787030719621 ; 978-7-03-071962-1
内容简介
本教材是第3版,是科学出版社“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之一,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重量规划教材。中医学基础是学习中医药学的入门课程和主干核心课程,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技能所组成的基本理论体系。本教材内容分为11章,包括绪论、阴阳五行、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发病、诊法、病机与辨证、养生防治康复,系统阐述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人体生命活动、病因与发病、诊断与病机证候、养生防治康复等内容,为进一步学习中药学、方剂学及临床各科疾病防治等奠定基础。 本教材可供中药学、药学、医药经济管理、预防、康复、口腔及护理学等专业本科教学使用。
目录
**章 绪论 1
**节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第二节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6
第三节 《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8
第二章 阴阳五行 13
**节 阴阳学说 13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9
第三章 藏象 26
**节 概述 26
第二节 五脏 29
第三节 六腑 45
第四节 奇恒之腑 49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51
第四章 精气血津液 59
**节 精 59
第二节 气 61
第三节 血 66
第四节 津液 68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69
第五章 经络 74
**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74
第二节 十二经脉 76
第三节 奇经八脉 83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88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90
第六章 体质 95
**节 体质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95
第二节 体质的形成 97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99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101
第七章 病因 105
**节 外感病因 105
第二节 内伤病因 111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 116
第四节 其他病因 121
第八章 发病 128
**节 发病原理 128
第二节 影响发病的因素 131
第三节 发病类型 133
第九章 诊法 137
**节 望诊 137
第二节 闻诊 147
第三节 问诊 150
第四节 切诊 159
第十章 病机与辨证 167
**节 八纲基本病机与辨证 167
第二节 阴阳失调的病机与辨证 173
第三节 气血津液失常的病机与辨证 176
第四节 脏腑病的病机与辨证 185
第五节 外感病病机与辨证 206
第十一章 养生防治康复 217
**节 养生 217
第二节 治未病 220
第三节 治则 222
第四节 治法 230
第五节 康复 235
主要参考书目 239
节选
**章 绪论 中医药学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是反映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独*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 中医药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独*的理论体系,凝聚着中华民族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而发展起来的。千百年来,中医药学为中华民族的保健事业和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又在世界人民的医疗保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医药学是以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因此,中医药学的学科属性是以自然科学为主干,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底蕴,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性医药学科学。 **节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同自然灾害、疾病等作斗争,逐步地认识了生命活动和疾病过程,掌握了养生保健、防治疾病的各种方法,积累了大量的医药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药知识的丰富积累,逐渐将实践经验从理论高度进行反复而系统地总结,从而产生了中医药学理论。 一、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形成于先秦两汉时期。在当时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下,结合其他自然科学知识,对医药实践进行理论提升和系统总结。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形成标志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相继问世,为后世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1.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国社会经历着急剧的变化,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迅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各种学术流派相继产生,呈现一派浓郁的文化氛围,影响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如道家倡导顺应自然、全性保真的理念;儒家强调仁义精诚、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的思维;以及兵家提出修道保法、谋略多变的观点等,在中医药养生保健、医德医术、治则治法等理论的构建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当时推崇的元气论和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对世界的本原和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作了深刻的揭示,对认识人的生命起始和发展演变的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方法和说理工具。 2.科学技术的密切结合 科学技术历来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国时期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及其他自然科学技术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天文学为中医药学提供了宇宙观的背景,使之创立了人与天地息息相关的整体医药学模式,结合所生存的外界环境来认识人体生理、病理及防治疾病的规律。气象学、地理学的相关知识融入中医药学,探讨不同的四时气候变化和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命活动的影响,以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农业生产对中医药学*显著的影响和作用之一是在药物学方面,当时所用药物多以草木为主,动物及矿物类药物只占很小比例,如《神农本草经》收载的365种药物中,植物类药物就有252种。可见,古代自然科学知识与医药学的高度结合,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形成提供了丰厚的科学技术基础。 3.医药实践的系统总结 古代医家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人的生命活动现象和大量的医疗实践,逐步地认识到人的生理病理规律,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如殷商时期,已发明了酒和汤液;西周时期,为部分疾病确立了专门的病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针灸和药物治疗已成为医生治病的常用方法,并涌现出一批如扁鹊等具有精湛医术的专职医生,从而使医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不少医家将多年的医疗经验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如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医著《五十二病方》,记载了103个病名,247种药物,283首方剂。还有《易经》《诗经》《左传》等著作中,也记载了许多有关医药学的知识与实例。这些都表明当时的人们对疾病已有相当深刻而广泛的理解,医药实践资料已极为丰富,从而为中医药学规律的总结、理论体系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四部医学典籍的先后问世。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早的一部典籍,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该书对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整理,结合当时自然科学技术的一些重要成果,运用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哲学思想,系统阐述了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还涉及心理学、时间医学、地理医学、气象医学及医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构建了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是中医学独*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源泉。《内经》的产生,标志着祖国医学已从单纯的经验积累发展到了系统理论总结的阶段,书中的许多认识也达到了当时世界领先的科学水平。在疾病的防治上,特别强调防重于治,提出了“治未病”的观点,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素问?疏五过论》《素问?征四失论》专篇讨论了从事医药人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规范,提出诊病“四德”,批评了从事医药人员精神不专与学业不精所造成的过失,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难经》是继《内经》之后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成书于汉代。全书以阐明《内经》要旨为主,用问答的形式进一步探讨了脏腑、经络、病证、诊断、治疗等各方面的医学道理,内容简要,辨析精辟,补充了《内经》的不足。尤其是在脉学上的阐述独具特色,完善了《内经》诊脉“独取寸口”的诊断方法,至今仍为临床所习用。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撰写,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伤寒论》以诊治外感热病为主,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金匮要略》以诊治内伤杂病为主,对脏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法、治疗等都作了较详尽的论述,理、法、方、药完整精当。《伤寒杂病论》共记载40多种病证,262首方剂,故称为“经方之祖”。在《伤寒论?自序》中,张仲景立志解除百姓疾苦“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表现了中医药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后世尊称张仲景为“医圣”。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早的药物学专著,集东汉以前药物学研究之大成,共收录365种药物,按照养生、药物性能功效、有无毒性分成上、中、下三品:上品药无毒,主益气、养生;中品药有毒或无毒,主治病、补虚;下品药有毒,主除病邪、破积聚。书中将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性,酸甘辛苦咸五味,并完善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与七情和合的理论,对后世中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自汉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医药学家从基础理论、临床研究、方药知识等各个方面,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中医药学理论体系。 1.魏晋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隋唐至五代,这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承先启后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医学的学科分化日趋成熟而发展迅速,不仅有脉学、针灸学、妇科学、儿科学、外科学等方面的专著,还出现了《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等综合性医著以及《新修本草》官修药典。 《脉经》为晋代王叔和所著,是我国**部脉学专著。首次从基础理论到临床运用对中医脉学做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书中发展了《难经》的寸口诊法,提出脏腑于寸关尺三部定位的原则,详述了浮、沉、迟、数等24种脉象各自的形状、辨认特点、应指感觉及所主疾病等,并强调脉证合参,使脉学在诊断疾病方面更科学规范。 《针灸甲乙经》为晋代皇甫谧编撰,是我国**部针灸学专著。书中系统地阐述了藏象、经络、腧穴、标本、刺法、诊法、病证、治法等内容,集魏晋前针灸经络理论之大成,对中医针灸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方》)为晋代葛洪所著,是我国**部临床急症著作。全书总结东晋以前的中医急症救治成就,具有很高的医药学史料价值。书中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以治寒热病及各种疟疾的记载。屠呦呦受此启发成功提取青蒿素,为全世界防治疟疾作出重大贡献,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在获奖感言中说道:“青蒿素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 《雷公炮炙论》为南北朝时期雷敩所著,为我国**部的中药炮制学专著。**次系统总结前人的中药炮制技术和经验,奠定了中药炮制学之基础。原载药物300种,每药先述药材性状及与易混品种区别要点,别其真伪优劣,也是中药鉴定学之重要文献。原书早佚,其内容散见于《证类本草》《雷公炮炙药性赋解》《本草纲目》等书中。现代中医文献学家尚志钧所辑《雷公炮炙论》,计收载原书药物288种,校注详尽。 《诸病源候论》为隋唐时期巢元方所著,是我国**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全书记载了1729种病候,涵盖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对每一病证的发病原因、病机变化和主要症状都作了具体的描述。 《备急千金要方》为唐代名医孙思邈编著,是我国**部医学百科全书。书中阐述了前人主要的医学理论及诊法、方剂、治法、养生等内容,尤其在为医之道德准则方面提出“大医精诚”等许多精辟的见解,对中国医学伦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唐代苏敬等人奉敕编撰,是世界上**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全书收药850种,正文记述各药性味、主治及用法;图经部分是药物的形态、采集及炮制,系统总结了唐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标志着中国药物学更向前发展,在海外流传广泛。 2.宋金元时期 两宋金元时期,是我国医药学史上成效卓著,影响深远的一个时期。当时医学领域的学术争鸣十分活跃,不少医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有力地推动了中医学理论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创新。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为宋代陈无择著,详细地阐述了“三因致病说”,把各种复杂的致病因素归纳为三大类,即外感六淫为外因,内伤七情为内因,其他饮食所伤、跌打损伤、虫兽所伤等为不内外因,从而发展了《内经》及《金匮要略》的病因理论,使中医的病因学理论更加系统化。 宋代,由于政府的关注与重视,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进步与推广等因素,促使中药学研究和编纂工作空前繁荣,由政府主持修纂、国家颁布的中药学著作,具有类似于药典的性质,是我国中药学发展到新高度的鲜明标志。 《太平圣惠方》为北宋王怀隐等人奉敕编撰,为我国现存公元10世纪以前*大的官修方书。全书100卷,分1670门,载方16834首。每方列主治、药物及炮制、剂量、服法、禁忌等。本书录方宏富,因证设方,药随方施,理法方药兼收并蓄,堪称“经方之渊薮”(《经籍访古志补遗》)。临床各科多有阐发,如外科辨别痈疽之五善、七恶,为后世树立规范;儿科论急、慢惊风,为儿科著作中*早所见;眼科所载针拨内障术之全过程与注意事项,更为切实详尽。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和剂局方》)为宋代太医局编撰,为我国**部官修中成药典。全书10卷,分为临床各科共14门,载方788首。所收成方为民间常用的有效中药方剂,记述了其主治、配伍、药物炮制及制剂用法,是一部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临床方书。所载方剂至今仍广泛用于临床。《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代唐慎微所著,为宋代本草集大成之作。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书中参引经史百家典籍300余种,辑众多医方,各注出处,其资料之富、内容之广、体例之严,对后世中药学发展影响深远,弥足珍贵。在宋代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经医官文晟等重修之后,被作为官定本而刊行,遂改名为《经史证类大观本草》;其后经2次修订,1249年由元代张存惠进行增订,更名为《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金元时期涌现的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中,*具代表性的是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后人尊称为“金元四大家”。 刘
-
黄帝内经鉴赏辞典(文通版)
¥9.2¥28.0 -
舌诊图谱:观舌知健康
¥11.9¥39.8 -
小儿推拿秘旨
¥4.0¥9.0 -
直到最后一课 生与死的学习
¥26.5¥59.0 -
中医诊断全书
¥19.2¥59.0 -
勾勒姆医生
¥20.7¥59.0 -
本草纲目
¥27.4¥76.0 -
内外伤辨惑论-局方发挥
¥2.4¥5.0 -
博济医院百年1835-1935
¥26.6¥70.0 -
中医入门必背歌诀
¥15.2¥38.0 -
脉因证治
¥4.8¥13.0 -
民间针灸三百方
¥2.3¥7.0 -
外科急救常识图解
¥1.7¥4.0 -
临床常用百药精解-国医精粹口袋书系
¥13.6¥32.0 -
黄帝内经素问
¥22.5¥30.0 -
人体解剖学常用词图解(精装)
¥45.8¥158.0 -
黄帝内经
¥43.5¥68.0 -
神农本草经 本草三家合注
¥19.1¥58.0 -
针灸大成
¥29.2¥65.0 -
常见急救常识图解
¥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