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9973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53
- 出版时间:2022-08-01
- 条形码:9787520399739 ; 978-7-5203-9973-9
内容简介
《《论语》英译原理研究》提出应建构出适应历史需要的儒学翻译学,将中华文化思想精华运用于翻译研究之中,推动翻译研究走出后现代虚无主义的困境,*终建立起新的“跨文化的人的构成”的理论系统,以促使翻译研究的理论建构走向“中国化”道路。并以此为思想导向,致力于儒家思想的方法论的探索及其在《论语》英译之中的系统性运用。
目录
**章 绪论:儒家翻译学的意义和作用
**节 思路的可行性:“求放心”的意义
第二节 翻译研究的处境及其问题
第三节 儒家翻译学的趋向及其任务
第四节 儒家思想的负载词、关键词和核心词与本书的研究重心
第五节 “中国译论”的建构与儒家翻译学的内德打造:尼采的“透视主义”与儒家的“感通”
第六节 安乐哲的“中庸”focusing the familiar的“透视主义”问题
第七节 “中庸”之导向、《论语》英译原理研究与本书的探索课题
第二章 “心”丢了以后:《论语》中“一以贯之”的今译和英译问题初探
**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一贯之道”:传统疏解中的“心与理”与现代疏解中“心”的缺席和“理性”的登场
第三节 今译的问题:没有“心”的“思想”与只见“理性”的“学说”、“原理”
第四节 英译之中的“一贯之道”:“原理”的霸权与“线索”的暴敛
第五节 英文亦需之“心道”:“一以贯之”之三重意蕴及其仁化循环和自我回归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思之心”英译的原理研究
**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儒家之“思”的意义
第三节 三种“常识”之于儒家思想的(跨文化)传译
第四节 “心”的传译需要“极其原理”
第五节 “诗教”与英译之“心”
第六节 本章小结:跨文化交流需走上心心相印的“恕道”
……
第四章 求放心以成中庸的英译:以“民鲜(能)久矣”为个案
第五章 从“绘事后素”的理解看《论语》英译的方法论问题——与鄢秀、郑培凯商榷
第六章 《论语》之中“仁”的英汉译解原理简论
第七章 儒家的“回环道路”与《论语·学而》章的今译和英译
第八章 “圣人气象”如何再现?——论《论语》的“心源”导向的跨文化英译
第九章 夫子“作与不作”的历史意义与跨文化英译原理研究
第十章 “闻一知二”的子贡跨文化英译形象的原理初探
第十一章 子路的“知与不知”三层意蕴的中庸之道跨文化译解初探
第十二章 中庸解《论语》及其跨文化问题:以“两端”为例
第十三章 《论语》英译要求中庸的回归:以“异端”的处理为例
第十四章 《论语》英汉译“天”与“德”的缺席:中庸解“子以四教”
第十五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节 思路的可行性:“求放心”的意义
第二节 翻译研究的处境及其问题
第三节 儒家翻译学的趋向及其任务
第四节 儒家思想的负载词、关键词和核心词与本书的研究重心
第五节 “中国译论”的建构与儒家翻译学的内德打造:尼采的“透视主义”与儒家的“感通”
第六节 安乐哲的“中庸”focusing the familiar的“透视主义”问题
第七节 “中庸”之导向、《论语》英译原理研究与本书的探索课题
第二章 “心”丢了以后:《论语》中“一以贯之”的今译和英译问题初探
**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一贯之道”:传统疏解中的“心与理”与现代疏解中“心”的缺席和“理性”的登场
第三节 今译的问题:没有“心”的“思想”与只见“理性”的“学说”、“原理”
第四节 英译之中的“一贯之道”:“原理”的霸权与“线索”的暴敛
第五节 英文亦需之“心道”:“一以贯之”之三重意蕴及其仁化循环和自我回归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思之心”英译的原理研究
**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儒家之“思”的意义
第三节 三种“常识”之于儒家思想的(跨文化)传译
第四节 “心”的传译需要“极其原理”
第五节 “诗教”与英译之“心”
第六节 本章小结:跨文化交流需走上心心相印的“恕道”
……
第四章 求放心以成中庸的英译:以“民鲜(能)久矣”为个案
第五章 从“绘事后素”的理解看《论语》英译的方法论问题——与鄢秀、郑培凯商榷
第六章 《论语》之中“仁”的英汉译解原理简论
第七章 儒家的“回环道路”与《论语·学而》章的今译和英译
第八章 “圣人气象”如何再现?——论《论语》的“心源”导向的跨文化英译
第九章 夫子“作与不作”的历史意义与跨文化英译原理研究
第十章 “闻一知二”的子贡跨文化英译形象的原理初探
第十一章 子路的“知与不知”三层意蕴的中庸之道跨文化译解初探
第十二章 中庸解《论语》及其跨文化问题:以“两端”为例
第十三章 《论语》英译要求中庸的回归:以“异端”的处理为例
第十四章 《论语》英汉译“天”与“德”的缺席:中庸解“子以四教”
第十五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蔡新乐,文学博士,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兼任南京大学和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及翻译学。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译著、专著二十余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
本类五星书
浏览历史
本类畅销
-
我的哲学之师叔本华
¥19.5¥39.0 -
哲学家的狗:一本让人捧腹大笑的超萌醒脑哲学书
¥16.9¥49.8 -
谈修养
¥7.0¥20.0 -
理想国-精装典藏版
¥21.4¥68.0 -
了凡四训
¥16.7¥49.0 -
中国哲学小史
¥18.9¥49.8 -
生如蚁,美如神:怎样平凡而有诗意地过一生
¥19.6¥58.0 -
一种人生观
¥19.1¥42.0 -
谈美
¥5.3¥10.0 -
伦理学与经济学
¥8.2¥20.0 -
帝宫佛影雍和宫与黄寺
¥8.7¥24.0 -
那些思想大师们-细说民国大文人-白金增订版
¥19.0¥60.0 -
王阳明心学的智慧
¥10.0¥36.0 -
神仙、动物与人类社会:谷种神话概述
¥24.4¥78.0 -
超解论语:怎样继承孔子留给我们的遗产
¥16.9¥49.8 -
明代遗民 顾炎武 王夫之 黄宗羲
¥7.9¥21.5 -
道家哲学研究-(附录三种)
¥5.9¥18.0 -
简单的逻辑学:逻辑学入门很简单
¥8.6¥36.0 -
脑海中的声音:自我对话的历史与科学
¥15.7¥49.0 -
启蒙先知-严复.梁启超的思想革命
¥25.9¥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