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03072784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40
- 出版时间:2022-08-01
- 条形码:9787030727848 ; 978-7-03-072784-8
本书特色
本丛书内容以中国东方地区、东亚地区的考古学和古代文明研究为重点,广泛吸收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体现了考古学研究的新思路、新理论和新方法。
内容简介
《东方考古》是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和山东大学博物馆联合编辑的系列丛书,分集陆续出版。本丛书内容以中国东方地区、东亚地区的考古学和古代文明研究为重点,广泛吸收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体现了考古学研究的新思路、新理论和新方法。第19集收录了15篇研究论文、4篇发掘报告,内容涉及古史传说、史前到历史时期的聚落与社会考古、生业与手工业考古、科技与美术考古等内容。
目录
姜姓部族的起源与早期的历史 尹夏清 尹盛平(1)
舜窜三苗与禹征三苗再认识——兼谈良渚文化族属 常兴照(19)
家户考古视野下红山文化的社会变迁 姜仕炜 (39)
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丧葬仪式与社会身份 董豫 林留根 朱晓汀 栾丰实 Anne P.Underhill 张茜 译 董豫 校(49)
商周写实类动物造型青铜容器相关问题研究 于筱筝(63)
中国青铜器富锡纹饰研究——以大英博物馆藏品为例 王全玉 著 刘朵 译 王全玉 校(108)
论中原地区东周墓出土的金石之乐 印群(124)
山东济宁地区汉代画像石所见铺首衔环初探 骆燕 魏峭巍(131)
生物考古学视角下的新石器时代人口转变 郭林 张晓雯 赵永生(154)
大汶口遗址环境考古调查报告 柏哲人 陈松涛 高明奎 梅圆圆 靳桂云(165)
临淄后李遗址春秋时期人和动物骨骼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 吕超 董文斌 邱晓甜 邓惠 赵永生 侯亮亮(176)
考古材料所见仰韶时代家猪饲养的季节性 王华(188)
红外光谱技术在陶器考古中的初步应用 袁超 苑世领 王芬(200)
所有考古学者请注意:稳定同位素在考古学中的应用研究和综述研究中相关术语、方法论、数据处理和报告的指导意见 Patrick Roberts Ricardo Fernandes Oliver E. Craig Thomas Larsen Alexandre Lucquin Jillian Swift Jana Zech 著 毕晓光 译 董豫 校(212)
从三道岗出发——中国水下考古的起步与进步 汪 旭 成璟瑭(233)
重庆市开州区赵家古坟包遗址和墓地发掘报告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重庆市文化局 开州区文物管理所(243)
重庆市开州区铺溪红岩子墓葬发掘简报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重庆市文物局 开州区文物管理所(304)
重庆市开州区渠口二组和渠口六组汉代墓葬发掘报告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重庆市文物局 开州区文物管理所(309)
山东济南高新区西晋墓发掘简报 邢琪 曹帅 郭俊峰(318)
Contents
The Origin and Early History of the Tribe of Surname Jiang Yin Xiaqing Yin Shengping(18)
Recognition of Shun Expelling Sanmiao and Yu Conquering Sanmiao Chang Xingzhao(37)
Social Changes of Hongshan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ousehold Archaeology Jiang Shiwei(48)
Mortuary Ritual and Social Identities during the Late Dawenkou Period in China Dong Yu Lin Liugen Zhu Xiaoting Luan Fengshi Anne P. Underhill Translated by Zhang Qian Proofread by Dong Yu(62)
Research on Related Issues about Realistic Animal-shaped Bronzes in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y Yu Xiaozheng(107)
Tin-rich Surface Decoration of Chinese Bronzes: A Case Study of the British Museum Collection Wang Quanyu Translated by Liu Duo Proofread by Wang Quanyu(122)
On the Music of Gold and Stone Unearthed from the Tombs of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in the Central Plains Yin Qun(130)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Knocker-holder Carved on the Han Dynasty Portrait Stones
in the Jining Area in Shandong Province Luo Yan Wei Qiaowei(152)
A Bio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 of Neolithic Population Transition Guo Lin Zhang Xiaowen Zhao Yongsheng(164)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at the Dawenkou Site, Taian City, Shandong Province Bai Zheren Chen Songtao Gao Mingkui Mei Yuanyuan Jin Guiyun(174)
Stable Isotope Analysis of Human and Animal Bones from the Houli Site, Linzi City,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at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Lü Chao Dong Wenbin Qiu Xiaotian Deng Hui Zhao Yongsheng Hou Liangliang(187)
The Seasonality of Pig Husbandry of the Yangshao Period from Archaeology Materials Wang Hua(199)
Preliminary Application of Infrared Spectroscopy in Pottery Archaeology Yuan Chao Yuan Shiling Wang Fen(211)
Calling All Archaeologists: Guidelines for Terminology, Methodology, Data Handling,and Reporting When Undertaking and Reviewing Stable Isotope Applications in Archaeology Patrick Roberts Ricardo Fernandes Oliver E. Craig Thomas Larsen Alexandre Lucquin Jillian Swift Jana Zech Translated by Bi Xiaoguang Proofread by Dong Yu(232)
Starting from Sandaogang Sites: The Beginning and Progress of Underwater Archaeology in China Wang Xu Cheng Jingtang(241)
The Excavation Report on the Gufenbao Site and Cemetery in Kaizhou, Chongqi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Shandong UniversityChongqing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e Cultural Relics Management Office of Kaizhou District (303)
Excavation Report of Hongyanzi Tomb in Puxi Village, Kaizhou District, Chongqi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Shand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e Cultural Relics Management Office of Kaizhou District (308)
Excavation Report of Han Dynasty Tombs in Qukou Group Two and Qukou Group Six, Kaizhou District, Chongqi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Shand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Administration of Culture Cultural Relics Management Office of Kaizhou Distri (316)
Excavation Report of Western Jin Dynasty Tomb at the High-tech Zone in Jinan, Shandong Xing Qi Cao Shuai Guo Junfeng(330)
节选
姜姓部族的起源与早期的历史 尹夏清 尹盛平 (1.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2.陕西历史博物馆) 内容提要:根据《国语 周语下》和《诗经 大雅 嵩高》的记载,大禹治水时,得到炎帝后裔共工从孙四岳的帮助,因此羌族的四岳部落酋长被封为诸侯,在陕西陇县境内建立了四岳国,得姓为姜,氏曰有吕,这就是姜姓部族的起源。虞夏之际这段史实,今已得到考古发现的佐证,陇县境内发现的川口河类型齐家文化,就是姜姓四岳国的文化遗存,是名副其实的“姜炎文化”。 商代早期姜姓部族在宝鸡市区兴起,后来建立了姜姓的夨国,其文化遗存为刘家文化。商代晚期周人迁居周原后,与姜姓的夨国结为同盟,共同完成了灭商大业,因此周武王分封夨国有功的四个家族长,建立了齐、许、申、吕四个姜姓诸侯国。终西周一代,姜姓的夨国之君始终自称夨王,其后世史称“姜氏之戎”,这就是姜姓部族早期的历史。 关键词:四岳国川口河类型齐家文化姜氏之戎刘家文化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自称为炎、黄子孙,例如《国语 周语下》说:“夫亡者岂系无宠,皆黄炎之后。”韦昭注:“鲧,黄帝之后也。共工,炎帝之后也。”《左传 哀公九年》说:“炎帝,火师,姜姓其后也。”郭沫若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稿》指出:“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始祖, 姜姓是羌族的一支。”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也说:“姜姓是西戎羌族的一支。”徐旭生先生说:“姜与羌本属同源,为西方著名的氏 族。”虽然炎帝的故事今天说不清楚,但是炎帝后裔姜姓部族的起源与早期的历史却是可以探索的。 一、姜姓部族的起源 自明清以来,宝鸡当地民间流传着宝鸡是炎帝的故乡。那么,宝鸡是不是炎帝的故乡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炎、黄二帝说起。《国语 晋语四》说: 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姬水今不能确指,姜水先秦文献中也未载明,*早的记载是北魏郦道元《水经 渭水注》引《淮南子》说: 岐水出石桥山,东南流, 二川并逝,俱为一水,南与杜水合,自下通得岐水之目,俗谓之小横水,抑或名之米流川,迳岐山西,又屈迳周城南,城在岐山之阳而近西,所谓居岐之阳也。 又历周原下, 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 引文中“杜水”很可能是横水的讹误,因为“杜水”是漆水的上游,由西向东流,在今陕西麟游县城以东与澄水合流,以下通称漆水。岐水是发源于岐山山脉石桥山的一条小水,它向南流与横水合流后,以下通称为岐水,因此岐水当是今天横水的上游。横水(岐水)东南流,在岐山县城以西与雍水合,以下为雍水,今称湋水。湋水东流经过岐山、扶风县城东的姜氏城为姜水,在武功县境内汇入漆水,然后南流入渭。此姜水当为后世所附会,不是姜姓起源之水。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重修扶风县志 古籍》载:“姜氏城(新增),《路史》:扶风美阳有姜氏城;《水经注》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今按:姜原为有邰氏女,知有邰即姜姓也。姜、美形近,县东美水正当岐水下,或即姜水欤?城应在东原上,无考。”这是说姜氏城在扶风县城东面的原上,具体位置不可考。总之,流经周原腹地岐山、扶风县境内的湋水,就是姜水。所以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陕西通志 封爵》条下载:“始建,《路史 国名》:纪姓国,炎帝后, 扶风美阳有炎帝城,南有姜水。”炎帝城就是姜氏城。 明清以来,又把姜水、姜氏城搬到了宝鸡县(今宝鸡市区)内,例如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凤翔府志 卷二 宝鸡县 古迹》载:“姜氏城:县南七里,城临姜水。《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因有蟜氏女,游华阳县,感神而生炎帝,长于姜水,即此。”清代《重修宝鸡县志 卷二 山水》载:“九龙泉 今按:泉在姜氏城东,相传炎帝始生浴此,有‘浴圣九龙泉’碑。”九龙泉传说是炎帝“洗三”的地方,故名“浴圣九龙泉”。“浴圣九龙泉”碑是乾隆三十年重修神农祠所立碑记,今天仅存“九龙泉”三字。改革开放后,民间在神农祠原址重修一小庙,“九龙泉”残碑竖立在院内。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续修陕西通志稿》一百三十卷《古迹》说:“姜氏城:《水经注》曰:岐水又经姜氏城南为姜水,炎帝长于姜水。”按《邑志》:出杜阳之大岭者岐水也;出秦岭大散关者姜水也。郦氏以岐水蒙姜水之名而移姜氏城而就之,误矣。今姜水在(宝鸡)县南三里。姜氏城在水东南涯,又东经浴圣九龙泉存焉。总而言之,明清时代地方上把姜水说成是今宝鸡市区渭河南岸的清江(姜)河;把姜氏城说成是清姜河东岸的姜城堡,并流传着“炎帝生于峪,长于瓦峪”的传说。峪河在秦岭北坡常阳山下;瓦峪河在“浴圣九龙泉”东侧。 明清时期,宝鸡县民间在浴圣九龙泉建立神农祠祭祀炎帝。改革开放以后,宝鸡市政府在宝成铁路纪念塔前修建了神农祠;宝鸡桥梁厂又在秦岭脚下的常阳山上修建了炎帝陵。这些都是祭祀炎帝、纪念炎帝的场所。 宝鸡市境内的姜水、姜氏城、神农祠,以及与炎帝有关的民间传说,都说明宝鸡与炎帝有关,那么宝鸡与炎帝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史载虞夏之际,炎帝的后裔四岳部族封于吕地,建立了四岳国,得姓为“姜”,氏曰“有吕”。《国语 周语下》说: 灵王二十二年,谷、洛斗,将毁王宫。王欲壅之,太子晋谏曰:“不可。晋闻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 ” 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茀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 共之从孙四岳佐之, 皇天嘉之,祚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谓其能为嘉祉富生物也。祚四嶽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谓其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 韦昭注:“共,共工也。从孙,昆季之孙也。四嶽(岳),官名,主四岳之祭,为诸侯伯。佐,助也。言共工从孙为四岳之官,掌帅诸侯,助禹治水也。”共工是炎帝的后裔,四岳是共工的旁系孙辈。正因为羌族的一支四岳部族帮助大禹治水成功,所以《史记 六国年表》说:“禹兴于西羌。” 关于四岳国的封地“吕”,历来无解。《说文 邑部》说:“邰,炎帝之后,姜姓所封,周弃外家国。 在扶风斄县是也。《诗》曰:‘有邰家室’。”201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赵生群《史记》点校本,其中《周本纪》末尾所附的《校勘记》中说:“有邰氏原作‘有吕氏’,据《凌》本、《殿》本改。”由此可知,邰地原本是姜姓四岳国吕氏族的居地,所以《说文》解释邰字说:“炎帝之后,姜姓所封,周弃外家国。”这里的“国”,是指姜姓的四岳国,说明古代的“吕”地在今宝鸡地区,其中包括汧水流域与漆水下游的邰地(今陕西杨凌区)。关于四岳的来历,顾颉刚先生说:四岳何以称四?此《左》《国》所未载,而《山海经》有之。 按《海内经》曰:“北海之内, 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与郑语“姜,伯夷之后也”恰合。姜之与羌,其字同源,彼族盖以羊为其图腾,故在姓为姜,在种为羌。此西岳也。《大荒西经》曰:“南岳娶州山女,名曰女虔”。此以后世眼光视之,自必定为衡山;然南岳何以不列于《南经》而反列于《西经》,则知其山自在西方不疑。犹有可以助证者,《楚辞 天问》曰:“吴获迄古,南岳是止”, 吴者何?吴岳也,《史记》《封禅书》记其山于岐山之西,明即《禹贡》之岍,《周官》《尔雅》之岳也。此南岳也。又《北山经》曰:“又北二百里,曰北岳之山”,此似恒山矣,细按之又不然。 取此以证位于其南之北岳当在秦、陇之间,绝无疑义。此北岳也。 是知北、南、西三岳峰峦固相望;三岳如此,东岳可知矣。 由《山海经》与《楚辞》之提示,知*早之四岳必为西方萃聚之四山,非若《史记》所云五岳之辽隔。姜姓之族居于四岳,殆以四岳之神为其祖先,或以其祖先为四岳之神,故称之曰“四岳之裔胄”,更上推其先人曰“共之从孙四岳”。《水经注 渭水篇》:“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是姜族之兴起地也。姜氏城之西北为周原,其东南为邰城,相去不远,姬与姜之密接可知,故两姓世为婚媾。 益知《经》中北岳之必为岍山矣。 根据顾颉刚先生的论述,《山海经 海内经》所说的“西岳”有可能是“四岳”之误,伯夷当是“四岳”的始祖,而炎帝是“四岳”的先祖。所谓“四岳”,本是西方萃聚的四座名山,在汧水上游的陇县一带。古代羌族的一支因为居住在“四岳”(四座名山)之间,因此而得名。 《汉书 地理志》,右扶风 汧县:“吴山在西,古文以为汧山,雍州山。 汧水出西北,入渭。芮水出西北,东入泾。”这里《汉书 地理志》将汉代汧县(故址在今陇县城南三里汧河南岸的郑家沟村)的岍山与吴山混二为一,不确。汧山本名岍山,战国时代的《禹贡》说:“导岍及岐”,“岍”是指岍山。《史记 夏本纪 正义》引《括地志》曰:“汧山 东邻岐岫,西接陇冈。”“岐岫”即岐山山脉,“陇冈”即陇山,可知岍山是指今陇县城西北之山,俗名小陇山。岍山与岐山都是东西走向,岍山在西北,岐山位于东南。汧(岍)山在汉代汧县城西约十余里的汧河北岸,向东北延伸到甘肃省的华亭县境内。顾颉刚先生认为岍山是四岳中的北岳,而吴山又称吴岳,是四岳中的南岳,在汉代汧县城西南八十里,所以汧(岍)山与吴山(吴岳)不是同一座山。 战国时代屈原的《楚辞 天问》说:“吴获迄古,南岳是止,孰期去斯。”陈直先生说:“天问所指为太伯仲雍,适吴采药事。吴获疑为吴太伯之名,古为古公亶父。”“吴获迄古”这句话是说:吴太伯获得建国的机会,是源自古公亶父。吴太伯建国是在吴山之下,可知四岳之山*为确定的是南岳吴山。《水经注 渭水上》说:“(汧水又)东会一水,发南山西侧,俗以此山为吴山。”“(汧水又)东会一水”,是指发源于吴山西侧的水,其水由西向东流,上游今名八渡河,下游今名林林河,在陇县东风镇南汇入汧河。吴山是陇山山脉(今俗名关山)中的一座名山,风景极佳。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四月,康熙颁赐“五峰挺秀”的誉称。据《隋书 礼仪志二》记载,开皇十四年(594年),隋文帝下诏建立西镇祠;开皇十六年(596年)正月,隋文帝又下诏:“并准西镇吴山造神庙”。吴山本属陇县,今划归宝鸡市陈仓区。吴山神庙后世称为吴山大庙,庙址在今宝鸡市陈仓区新街镇庙川村。从宝鸡市区沿着金陵河谷,向北不足40千米即到吴山大庙遗址所在的庙川村。 吴山是雍州的镇山,素有“西镇吴岳”的美誉,自古被奉为能与天地神灵沟通之所,是历代帝王举行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由于炎帝是姜姓部族的先祖,而吴山又是姜姓部族的起源地,所以从春秋时代开始,立国于宝鸡的秦国就祭祀炎帝。《史记 封禅书》载:“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索引》:“吴阳,地名,盖在岳之南。”“岳”,指吴岳。“吴阳”,是指吴山之阳,即吴山以南的地方。这是中国历史上*早有确切时间、地点、祭祀人的有关祭祀炎黄二帝的记载。 为了揭示吴山祭祀活动的历史,2018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所、陈仓区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对吴山祭祀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吴山祭祀遗址位于宝鸡市陈仓区新街镇庙川村的山梁上,这里也是吴山大庙遗址所在地。截至目前,考古勘探发现遗址范围有8万多平方米,其中包括吴山大庙遗址。已经发掘了800平方米,清理出8座车马祭祀坑,除两座被盗外,其余六座均保存比较完整,出土玉人、玉琮组合6件套,青铜、铁质车马器8套,铁锸8件。吴山祭祀坑内祭品的组合,与此前在凤翔县汉丰乡血池村发掘的祭祀遗址相比较,两者祭祀坑内祭品的组合基本相似,但是吴山祭祀坑内的祭品组合中多了一件或两件铁锸,十分引人注意。吴岳是姜姓部族的起源地,《诗经 大雅 嵩高》云:“嵩高惟岳,骏极于天。惟岳降神,生甫及申”。顾颉刚先生解释说: 按“岳”为山名(《周官 职方氏》:“正西曰雍州,其山镇曰岳山。”《尔雅 释山》:“河西,岳”)。在今陕西陇县西,即吴山,是姜姓一族的发源地(《国语 周
-
两张图读懂两宋
¥23.2¥76.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14.7¥49.0 -
汉朝其实很有趣
¥9.5¥38.0 -
清朝穿越指南
¥19.8¥45.0 -
人类酷刑简史
¥33.6¥59.0 -
两晋其实很有趣
¥9.1¥35.0 -
从三十项发明阅读世界史
¥17.6¥39.0 -
中国近代史
¥21.1¥39.8 -
唐潮:唐朝人的家常与流行
¥21.8¥68.0 -
万历十五年
¥23.5¥25.0 -
胡同里的姑奶奶
¥35.6¥78.0 -
至道无餘蕴矣:梁漱溟访谈录
¥21.8¥68.0 -
韩鹏杰说:这才是江湖
¥16.3¥48.0 -
希特勒死后:欧洲战场的最后十天
¥22.0¥68.8 -
创造圣经的城市
¥18.6¥58.0 -
中国近代史
¥8.4¥20.0 -
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 第七部
¥12.5¥29.8 -
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
¥22.9¥45.8 -
康雍乾盛世中的君臣关系
¥14.3¥39.8 -
硬核原始人
¥19.5¥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