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鞅强泰-农战为本与制度立国

商鞅强泰-农战为本与制度立国

1星价 ¥25.2 (7.0折)
2星价¥25.2 定价¥3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53166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86
  • 出版时间:2022-09-01
  • 条形码:9787520531665 ; 978-7-5205-3166-5

本书特色

秦孝公与商鞅二人的千古遇合,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也因此奠定了秦国政治的规模与发展的走向,甚至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本书以史为鉴通过介绍s商鞅的人生经历,经验与教训,从中国古代的政治实践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努力探寻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为构建当今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内容简介

公元前361年,在秦孝公富国强兵政策感召下,商鞅来到秦国,从此,他的命运便与秦国复兴的命运实现了高度结合。他以铁血手段与言必行、行必果的改革揭开了强秦新帷幕,开启了秦国统一天下大业的总枢纽。商鞅强秦政策的核心,集中体现在“农战”“法治”等方面。商鞅变法,无论对当时的秦国,还是对以后的中国历史,皆至关重要。秦始皇的大一统、以法治国、郡县制、中央集权等“秦政”,无一不是从商鞅的施政方针发展而来。商鞅的变法,不但实现了秦孝公的强国梦,而且为秦王朝统一六国开辟了坚实而广阔的道路。无商鞅变法,秦恐怕无力得天下。其诸多变法内容对于以后中华两千年的政治影响之甚之大,已经由后世的历史作了很好的诠释。

目录

总序 治理国家需要以史为鉴
前言 揭开强秦帷幕
一、宝剑锋自磨砺出
二、景监的举荐
三、君臣磨合
四、变革前的争论
**章 布局之方
——治理国家从何处入手
一、“虑世事之变”
二、“讨正法之本”
三、“求使民之道”
第二章 影响因子
——制约国家治理的三个要素
一、“法宜其时则治,事适其务故有功”
二、“民,生则计利,死则虑名”
三、“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
第三章 国力在农
——建立强大的农业经济
一、“治国者,能尽地力”
二、“地胜其民者,事徕”
三、商君重农政策及措施
第四章 兵者大事
——处理好军事与政治之关系
一、“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二、“凡战法必本于政胜”
三、“治强之道三,论其本也”
四、商鞅在战法上的一些体悟
第五章 抟力之道
——建立强大的国家凝聚力
一、“善为国者,皆作壹而得官爵”
二、“国力抟者强,国好言谈者削”
三、“民之所欲万,而利之所出一”
第六章 治理主体
——治理民众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昔之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也”
二、“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
三、“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第七章 制度探索
——治理的根本出路要靠制度
一、“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
二、“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
三、以军功爵位制为核心的制度建设
第八章 治法三要
——高扬治理的权杖
一、“壹刑则令行”
二、“壹赏则兵无敌”
三、“壹教则下听上”
第九章 治者三宝
——国之所以治者三:法信权
一、“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
二、“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
三、“权者,君之所独制也”
结语 商鞅治国论
一、便国不必法古
二、废井田,开纤陌,平赋税
三、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四、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
五、实行连坐,轻罪重罚
六、改革旧俗陋习
七、推行县制
八、统一度量衡与迁都咸阳
九、统一思想
十、结论
附录
一、主要参考书目
二、商鞅行政大事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战国年间,中国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与改革家,这位一身多能的人物名叫商鞅,也叫卫鞅,这可能是因为他来自卫国的缘故,实际上,他复姓公孙,鞅是他的本名。他因为协助秦孝公治理秦国有功而受封于商、於之地,故后人亦多称他为商鞅。商鞅在秦国二十年的治国理政实践早已经成为中国政治史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一座巍峨的丰碑。他的治理目标是秦国的富强,他的治国路径是着眼未来,实现国家的统一与建立大一统的政治与社会秩序。 一、宝剑锋自磨砺出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当政元年,这位一心想复兴先祖秦穆公时国家富强、军事强大的青年国君,一上台就向天下发布了一篇震铄古今的求贤令。文中说: 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①正是这篇招贤令,引出了一位前所未有的大改革家的横空出世。 这位改革家就是商鞅。 商鞅生活在一个动荡战乱的时代。 当时,经过春秋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到战国初年,主要的诸侯国已经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对峙的大国了。 凡是了解商鞅性格与处境的人大都清楚,故乡卫国太小了,而且四处强邻,朝不保夕,何况,商鞅本人在卫国的身份、地位也不高,是一位地道的“庶孽公子”,卫国不可能给他施展才华的平台。于是,这个有野心、有能力、急想出人头地却缺乏辉煌背景的年轻人,毫不留恋、毅然决然地离开了他的故土卫国,来到了当时经过魏文侯变法后强盛一时的魏国。这是因为,魏国是战国初年政治比较先进,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一个有希望统一天下的强国。 魏文侯时,曾经任用李悝、吴起等一批能人贤士进行变法,富国强兵。而李悝、吴起正是商鞅仰慕、效法的政治人物。 李悝是战国初年著名的改革家,曾在魏国任相,在他任内,魏国富国强兵,称雄诸侯各国。 《魏书·刑罚志》记载:“商君以《法经》六篇入秦。”①《晋书·刑法志》中也说:“(李)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商君受之以相秦。”②由此可见,李悝的《法经》对商鞅以后在秦国的改革与施政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 吴起则是商鞅的同乡。早年弃卫前往鲁国,因为仕途不顺后又离鲁奔魏,“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③ 英雄的召唤,刺激着商鞅。贵族后裔身份的高贵、家道败落后生活的窘迫,都使得商鞅产生了强烈的求取功名心理。他热衷于法家的学说,对李悝、吴起等人的改革成就十分向往,加上当时卫国又是魏国的属国,因此,在魏惠王即位不久,商鞅为了寻求发展,便离开了自己的故乡卫国,顺理成章地踏着吴起等人的足迹,来到魏国寻找机会。 P1-3

作者简介

马平安,1964年生,河南卢氏人,历史学博士、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史、中国近代政治史。写作出版《春秋何以无道》《战国何以称雄》《晚清变局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北洋集团与晚清政局》《中国政治史大纲》《中国传统政治的基因》《中国近代政治得失》等著作20余部;在《世界宗教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