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1162432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464
  • 出版时间:2022-09-01
  • 条形码:9787551162432 ; 978-7-5511-6243-2

本书特色

一本书掌握《诗经》《尚书》《礼记》的思想精要。 .皇族血统:这是一部来自皇家,口传心授的私家国学读本。作者爱新觉罗·毓鋆为清朝礼亲王代善裔孙、末代皇帝伴读,家学深厚,视野宏大。 2.内容严谨:本书以经解经,不对经典做个人化的解读,正本清源,非常严谨。 3.知识容量大:本书集《诗经》《尚书》《礼记》三部经典的主要内容于一体,知识容量大但是并不枯燥烦琐,这得益于毓老师的语言,风趣幽默而不失理性,说话往往高屋建瓴,一语中的,耐人寻味。 1. 宏大的视野。毓老师为皇族后裔,家学深厚,视野宏大,读毓老师的作品更让读者以更宽阔的视角去理解经典,并运用于现实生活。 2. 依经解经的写法:毓老师特别注重对经典本身的理解,不随意阐发个人见解,而是依经解经,治学严谨。 3. 嬉笑怒骂的风格:毓老师的语言极其生动幽默,能让读者在嬉笑怒骂中得到深刻的领悟。 4. 书中蕴含的经典的时代意义和日新月新的巨大能量。毓老师讲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做无谓的考据,不掉书袋,而是追求经典的现实意义以及其蕴含的巨大智慧,给读者以深刻启迪。 /

内容简介

此书乃依据毓老师课堂讲授《诗经》《尚书》《礼记》之笔记整理而成。 毓老师学的是帝王之学,讲解经典遵循的是儒家经学传统,依经解经,一字一义,重视经典的经世致用之功。比如,《诗经》是中国**部诗歌总集,但是毓老师眼中的《诗经》乃是一部优选的社会学著作,是人性之本初;而政治理论、政绩皆在《尚书》,处理一切事物的规则皆在《礼记》。

目录

诗  经

前 言 / 3

朱熹《诗经集传》序 / 11

吴闿生《诗义会通》自序 / 23

周 南 / 27

一、关雎 / 29

二、葛覃 / 37

三、卷耳 / 41

四、樛木 / 43

五、螽斯 / 44

六、桃夭 / 47

七、兔罝 / 49

八、芣苢 / 50

九、汉广 / 52

十、汝坟 / 55

十一、麟之趾 / 57

召 南 / 59

一、鹊巢 / 60

二、采蘩 / 61

三、草虫 / 63

四、采 / 65

五、甘棠 / 67

六、行露 / 69

七、羔羊 / 71

八、殷其雷 / 72

九、摽有梅 / 74

十、小星 / 75

十一、江有汜 / 77

十二、野有死麇 / 78

十三、何彼 矣 / 79

十四、驺虞 / 81

余 论 / 83

熊十力《诗经略说》 / 89

尚  书

前 言 / 93

蔡沈《书经集传序》 / 101

一、尧典、舜典 / 105

二、皋陶谟 / 143

三、甘誓 / 177

四、汤誓 / 181

五、洪范 / 184

六、立政 / 211

七、秦誓 / 233

熊十力《尚书略说》 / 241

礼  记

前 言 / 253

一、礼运 / 259

二、学记 / 285

三、乐记之一 / 312

(一)乐论 / 314

(二)乐论 / 333

(三)乐礼 / 344

(四)乐施 / 353

(五)乐言 / 357

四、乐记之二 / 361

(六)乐象 / 361

(七)乐情 / 367

(八)魏文侯 / 372

(九)宾牟贾 / 378

(十)乐化 / 382

(十一)师乙 / 386

五、经解 / 390

六、儒行 / 405

余 论 / 445

熊十力《仪礼、礼记略说》 / 451


展开全部

节选

《诗经集传》序 朱 熹 或有问于予曰:“诗何为而作也?”予应之曰:“‘人生而 静,天之性也。感于物(包含人、事) 而动,性之欲也。’” 诗歌,自然的流露,“闻其声,知其政”。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人 之生也直”,天性是善的,皆发于至性,流于至情,则无邪,“《关 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 性与情,必分清,则知是非、善恶。人一失足,成千古恨, 终生就痛苦。做事,所表现处理事,皆情之性,非性之情。 “致中和”,性与情合而为一,性情不二,性即情,情即性,“天 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是一大天地,人是一小天地。圣人的 境界,发与不发,皆合乎中道。 “夫既有欲矣,则不能无思;既有思矣,则不能无言;既有 言矣,则言之所不能尽,而发于咨嗟咏叹之余者,必有自然之 音响节族( zòu,奏) 而不能已焉。此诗之所以作也。” 《汉书·艺文志》云:“《书》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 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诗言 志”,志为心之所主。“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季氏》),无 以言民之疾苦,知其言,则知其人。“诗者,持也” (《诗纬·含神 雾》),“持其志,无暴其气” (《孟子·公孙丑上》),不要将浩然之气 暴露,如气球,应“直养而无害”。 《诗纬》成书时代,可能与《孟子》接近。二书意境差不多, 成书年代近。《诗》近于道,道之末。 “自然之音响节奏”,此自然之美。 曰:“然则其所以教者何也?” 曰:“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表现) 于言之余也。心之 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惟圣人在上,则其所感者 无不正,而其言皆足以为教。其或感之之杂,而所发不能无 可择者,则上之人必思所以自反,而因有以劝(勉励) 惩之。 是亦所以为教也。” 人每天所感必杂。性善,感于善;见不善,心动,即感于恶。 一般人不懂自反,因他对许多观念的反应,并不那么深刻。 越聪明的人,感觉越多,*容易罪过。白痴不懂得反省。“思所 以自反”,才能改过迁善。必有大功夫,才能反省改过。 做事的原则,但求无愧于心。为外面是非所左右,不能做事, 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叱咤风云的人物,很少能过女人一关。权、势都会过去。不 要自以为聪明,聪明就下地狱。聪明、智慧是一回事,能全其德 者少。因为聪明才易出事,年轻人自以为什么都懂,然而做事后 遗症多。 《礼记·经解》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 敦厚,《诗》教也。”《诗经》是人性与情的表现。 “昔周盛之时,上自郊庙、朝廷,而下达于乡党、闾巷, 其言粹然无不出于正者。圣人固已协之声律,而用之乡人,用 之邦国,以化天下。” 此话若是可信,那周朝历史又何必读?“尽信《书》,则不 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姬家闹得很,缺德,周公如何成其 功?牺牲其兄弟,达其成就。 人的劣根性,在崇拜“过去”,而不重视“当时之可”。所以, 社会始终在“落伍”那边,民族之落伍! 当政者有其立场,但一般人必接受当时之古。古时智能,有 价值的可以吸收,但不可以崇拜过去。 “至于列国之诗,则天子巡守,亦必陈而观之,以行黜陟 之典。降自昭穆而后, 寖以陵夷。至于东迁,而遂废不讲矣。” “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回京后,将之分 类,作为诸侯之黜陟、行政之参考。 《国风》中有百姓对地方之“怨”,作打油诗以代表民意,可 以观风俗,知得失。 采诗,是为民申其疾苦。“不学《诗》,无以言”,乃无以言 民间之疾苦,听不到来自民间的声音。 “诗言志”,从《诗经》看社会的反映,故可以兴、观、群、怨, 以知民间对政治之好恶,是一部社会学、民俗学。 周室自昭、穆以后,王室陵夷,而至东迁。采诗之风亡,《诗》 乃亡,民意无法表达。 “孔子生于其时,既不得位,无以行劝惩黜陟之政。于是 特举其籍,而讨论之,去其重复,正其纷乱。” 孔子为“素王”,有王之德,无王之位,为一空王,故“无 以行劝惩黜陟之政”。 《孟子·离娄下》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 《春秋》作。”孔子作《春秋》,“其事则齐桓、晋文,其义则丘窃 取之”,孔子有所取义。《春秋》言性,是明义之书,不是历史。 读《春秋》,在明义。 “吾犹及史之阙文也”(《论语·卫灵公》),历史有阙文,才是信 史。相信历史,是自欺,“文胜质,则史”(《论语·雍也》)。 “而其善之不足以为法,恶之不足以为戒者,则亦刊而去 之,以从简约,示久远,使夫学者,即是而有以考其得失,善 者师之,而恶者改焉。” “《春秋》之辞,多所况,是文约而法明也”,“《春秋》论十二 世之事,人道浃而王道备。法布二百四十二年之中,相耿左右, 以成文采” (《春秋繁露·玉杯》)。笔削、去取,皆有其义。已明者, 去之。 “善之不足为法”,虽好,但不足以为法,亦无用;“恶之不足 为戒”,虽恶,但恶的不足以为戒,亦可以原谅,如小太保。 孔子作《春秋》之前,删《诗》《书》、定《礼》《乐》。删《诗》, 成书三百篇。 孔子在删《诗》之前,有一宗旨,即“简约”,以之作为“删” 的标准。想传之久远,必是“简约”的东西。 删《诗》的目的,使之“从简约,示久远”,简约,才能传 之久远,因人不易忘。《易经·系辞传》曰:“易简,而天下之理 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成于易简之理得。 “从简约,示久远”,越简约的诗,越可以传之久远。写白话, 可使人接受,但难以传之久远。要言不烦,寥寥数字,心声都出 来了。 “是以其政虽不足以行于一时,而其教实被于万世。是则 诗之所以为教者然也。” “诗之所以为教者”,必知其所以。有“所以”,所论才有根据。 评论政治,必有所以,否则为“毁谤”。 曰:“然则《国风》《雅》《颂》之体,其不同若是何也?” 曰:“吾闻之。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 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风、雅、颂,《诗》之三体。 “风”者,讽世、讽刺、讽谏。歌谣,对时政有所讽喻,言 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一部《诗经》,即情性的表现——兴、观、群、怨。 《 原儒· 原学统》:“须深玩《 三百篇》, 洞悉生民穷困悲吟之所由, 便信得圣人对于社会政治之高远理想, 不是凭空突发。”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 语·阳货》。 《 原儒· 下卷· 附录》: “孔子早年雅言《 诗》《 书》, 盖欣然有祖 述尧舜、 宪章文武、 梦见周公之诚。 五十学《 易》 而后, 思想大变, 观察世变益深, 于是作《 易》、《 春秋》、 新《 礼》 诸经, 此其后, 必 将重理早岁《 诗》《 书》 故业, 予以改造。 其删定《 三百篇》 及为《 诗 传》, 必本《 大易》‘ 吉凶与民同患’ , 及《 春秋》‘ 改乱制’ 之旨。 故《 论 语》 有兴、 观、 群、 怨之言也。 其删定《 尚书》 及为《 书传》, 必本《 礼 运》‘ 天下为公’ 之大道, 不以小康为可慕也。 由孔子早年思想言之, 《 诗》《 书》 为先。 由孔子晚年定论言之, 《 易》《 春秋》 为*先。 余 谓《 诗》《 书》 经传, 皆成于*后, 决不是妄猜之谈……《 易》《 春秋》 二经, 是《 礼》《 乐》《 诗》《 书》 诸经之母。” 《诗》言志,人心之所主。“不学《诗》,无以言” (《论语·季 氏》),学《诗》后,能言政治之得失,知民心之向背。 看任何东西,必看要点,然后再下比喻。意虽够,但情不足, 也不行。描写困苦、苦难,不能从人的衣服来表现,应从人的 脸上来表现。一个民族文化之致密,可于感情描写之细腻与否 中看出。 小说,就是写人和物(事)。人与人的关系,必要交代清楚。 细看《红楼梦》,每个人的穿着、相貌、说话、用词,都不同。《红 楼梦》熟读,可以画出里面的人物,且所刻画出的人物绝不相同。

作者简介

爱新觉罗·毓鋆(1906-2011), 清朝礼亲王代善裔孙,末代皇帝溥仪伴读。师从陈师曾、陈宝琛、罗振玉、叶玉麟、郑孝胥等国学大家,私淑熊十力,终成一代大儒。1947年起,开始在台湾地区宣扬中华文化,先后创天德黉舍、奉元书院,私人讲学一甲子,主张“达德光宇宙,生命壮自然”“以夏学奥质,寻拯世真文”,受教弟子万余人,遍及海内外与各行业,著名的弟子有徐泓、辛意云、林义正、陈明哲、刘君祖、孙中兴、黄忠天、陈明德、蒋勋、严定暹、张辉诚、简媜、吕世浩等学界名家,以及夏含夷、班大为、魏斐德、黄宗智、孟旦、甘慕白等美国汉学家。毓老一生倡经世致用之学,并注重对时势的分析,为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注入了真实的生命和生机。2011年3月20日于台北市家中辞世,享寿一百零六岁。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