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三千年(从考古发现看北京建城史)(精)

北京三千年(从考古发现看北京建城史)(精)

1星价 ¥44.5 (5.7折)
2星价¥44.5 定价¥7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966408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71
  • 出版时间:2022-09-01
  • 条形码:9787559664082 ; 978-7-5596-6408-2

本书特色

从三千年的蓟城到国际化大都市 从琉璃河燕都遗址到皇城根遗址 北京这座城经历了悄然巨变。 朝代更替, 兴盛沉浮, 皆在北京这座城纷纷上演。 ◎从考古的全新视角,看清一座城的前世今生。 全书从考古发现的全新视角,以各时期出土的重要文物以及具有典型意义的史实人物、重要遗址为媒介,梳理出北京3000年以来的历史脉络,800年的建都史,探寻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基因。打开这本书,就找到了打开北京城市尘封记忆的钥匙。 ◎通过文物讲述北京城的演变和历史细节。 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西汉大墓、唐幽州墓等出土的青铜器、玉器、漆器、陶器300多件珍贵文物唤醒沉睡于地下、淹没于历史尘埃中的古老记忆。 ◎以故事带你回到考古挖掘现场,轻松读懂中国史。 考古既是寻找一座地下之城的本来面貌,又是在寻找一座地上之城的文明血脉。全书用“悬疑解谜”的方式,通过一个个串联起来的考古故事,将赵福生、王剑英、刘精义、徐苹芳等这些默默付出的考古人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的考古现场完美呈现,一口气破解北京城市发展密码,探索未知、实证中华文明发展脉络。 ◎从朝代的历史更迭,破解北京城市发展密码。 早在3000多年前,北京这座城就已见雏形,经过了西周、西汉、唐、元、明、清等朝代的更迭,它的地位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步步从诸侯国、封国、郡县、北方军事重镇,发展到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陪都、首都,乃至全国的首都。这座城的每一步足迹都深埋于地下。通过这本书,揭开历史的面纱,破解北京城市发展密码。 ◎有史有据,有趣有料!角度新颖,图文结合! 书中通过一个个串联起来的考古故事讲述北京城的演变和历史细节,图文结合,四色印刷,轻松掌握北京城的前世今生。文末附有大量文献资料,具有史料价值和知识普及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以考古发现的角度从时代的演变讲述北京城的历史变迁。全书以西周燕都、汉代燕地、唐幽州、辽南京、金中都、金陵、元大都、明中都、明定陵、改造帝都、拆卖皇城等7个历史节点、11章内容线,以各时期出土的重要文物以及具有典型意义的史实人物、重要遗址为媒介,梳理出北京三千年以来的历史脉络,八百年的建都史,探寻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基因。该书视角壮阔,高屋建瓴,呈现了一座城市传奇的历史记忆,具有史料价值,也具有知识普及价值。

目录

序 言 / 1

**章 西周燕都:沉睡3000年的地下城 孙文晔 / 001

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北京的“脐血” 孙文晔 / 029

第二章 汉代燕地:从封国到郡县 黄加佳 杨丽娟 / 033

西汉墓博物馆:复活的汉代生活细节 杨丽娟 / 079

第三章 唐幽州:墓志中的血雨腥风 孙文晔 / 083

“悯忠高阁,去天一握” 孙文晔 / 111

第四章 辽南京:从军事重镇到王朝陪都 董少东 / 115

天宁寺塔:一塔音韵传千年 董少东 / 141

第五章 金中都:北京都城的起点 黄加佳 / 145

第六章 金陵:隐藏在大山中的帝陵 黄加佳 杨丽娟 / 171

北海艮岳:一段王朝更替的沧桑史 黄加佳 / 199

第七章 元大都:《周礼》中的理想都城 孙文晔 / 205

散落在北京的大都遗珍 孙文晔 / 233

第八章 明中都:北京不为人知的前世 孙文晔 / 237

从地名寻找老北京 孙文晔 / 266

第九章 明定陵:隐秘的万历地宫 杨丽娟 / 271

智化寺:大隐于市 杨丽娟 / 301

第十章 改造帝都:北京城的**次转身 黄加佳 / 305

中山公园:从皇家禁地到人民公园 黄加佳 / 325

第十一章 拆卖皇城:乱局下的故都 黄加佳 / 331

后记 / 355

参考文献 / 363


展开全部

节选

如果给北京这座古都寻根,人们也许会想到金碧辉煌的明清北京城,雄伟壮丽的元大都,作为建都之始的金中都,一国陪都辽南京,北方军事重镇唐幽州,或者还有春秋战国的古蓟城。 然而,北京肇兴,离不了一座知者不多却极其重要的城——西周燕国都城。正是因为有了这座城,北京才有了燕京的古称,才发展成我国北方*大的都市,并成了自元明以来中国的中心。 位于房山琉璃河的古燕都遗迹,一直封尘于地下,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初露真容。又经过近30年的发掘,一批国宝重器相继出土得以考证,才铁证如山地把北京建城史上溯到3000年前。至于北京建城的具体年份,燕都与蓟城到底是什么关系,不少谜题仍在破解中。 一桩千古悬案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条铁路从房山周口店延伸至琉璃河镇,运送着煤炭和石灰。机缘巧合之下,周口店因挖矿挖出化石引起北洋政府矿业顾问安特生的注意,而成为史前考古的焦点。在铁路的另一端,琉璃河遗址也在封尘3000年后,被人瞧出了“破绽”。 民国时期,位于北京西南40余公里处的房山琉璃河镇工商业繁荣,人来人往。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华北*大的洋灰公司决定在琉璃河建厂,生产水泥。该公司向中国银行贷款,银行派经理吴良才商洽相关事宜。 那时交通不便,从北京出发至琉璃河水泥厂,要途经一片荒野。当吴良才穿过一片明显高出周围的台地时,发现此处遍地陶片,俯拾皆是。 考古爱好者往往喜欢金银珠玉,而考古专业人士则更看重陶器,因此也常被称为“玩陶片的”。吴良才是银行经理,可他玩陶片也是专业的。 吴良才的哥哥是中国考古学先驱之一吴金鼎,受哥哥熏陶,他把这项业余爱好也干出了专业成果。在兰州中国银行工作时,他就曾利用假日在兰州附近考古调查。《中国考古学报》曾刊登《兰州附近史前遗址》一文,由考古泰斗夏鼐和吴良才联合署名,文中夏鼐记述了他与吴良才进行调查的情况:*初是不约而同地分别工作,后来相识后有几次是结伴共同工作的。文中所列的7处遗址中,就有3处是吴良才发现的。 在琉璃河,吴良才也独具慧眼,发现这些陶片非比寻常。他捡了一大包,回到北平兴冲冲地跑到中南海,找到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工作的苏秉琦。 苏秉琦是我国老一辈考古学家,20世纪30年代曾在陕西宝鸡斗鸡台等地从事考古工作,对西周陶片很是熟悉。看到这些陶片,苏秉琦立即断定是商周的东西,无奈时局动荡,战火一直烧到北平周边,考证之事便搁置了。 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刚过去,各地农村都很困难。时任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的苏秉琦,在安排考古实习时,考虑到外省条件太差,又想起1945年吴良才提供的线索,就提出去房山调查。 “如果没有40年代吴先生提供的线索,也就不会有1962年派学生去实习的事。”曾任琉璃河考古队队长的殷玮璋说。这是苏老每次讲起这件事时,都要说的话。 在考古界,陶片只能算个线索,只要是古代人类居住生活过的地方,几乎都会发现陶片,发现商周陶片也很难说是什么惊人发现。那么,见多识广的苏秉琦为何对此念念不忘20年呢?老先生如今已作古,记者无从询问。但不争的事实是,这些陶片牵扯到一个千古悬案:北京地区*早的城市建在哪里? 据《左传》《史记》记载,武王伐纣后,在北京地区先后分封了两个诸侯国——蓟与燕。蓟,封的是黄帝(一说尧帝)的后代,也就是这一带的原住民。燕,封的是召公家族,是随周武王西出祁山的姬姓亲戚。 封蓟,是为了安抚殷商遗民和原住民。封燕,则大有深意。 在西周初期的政局中,召公奭(音“士”)居太保之位,与周公、姜太公平起平坐,是仅次于王的三公之一。《诗经》记载,当年周武王在召公的辅佐下,一天就开辟彊域达上百里,武王得天下后,封地给他也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召公并没有被封在中原,而是受封于周国*北边的蛮夷之地。有人由此嗅出了政治斗争的味道,但比照周公和姜太公的封地,就可以明显地看出,周王有重臣守国门的意图。 周天子分封同宗、亲戚和功臣,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形成守护周王室的屏障。其中,召公封于燕、姜太公封于齐、周公封于鲁,成“品”字形布局,牢牢控制了北方。 按照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的说法,“商之兴也,自东北来,商之亡也,向东北去”,他认为商朝起源于东北方,也就是继承红山文化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商朝灭亡后,遗民自然也向东北方逃。 在北京小平原中,只要把守好通往蒙古高原和松辽平原的两个山口(南口和北口),北方游牧民族就难以攻入。召公奭被封在燕,有防御商朝遗族南下复国和北方游牧民族进击的使命。 周朝初年,商朝遗民叛乱,也是召公一路北伐追剿到底的。清末,出土过“梁山七器”,其中有一件叫“太保簋”的青铜器,就用铭文记载了召公奭北伐的事迹。 燕国因燕山而名,扼守着西周的北大门,所以它的大致位置应该在燕山与太行山的交会处。燕在南,蓟在北,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认为,永定河两边,并存甚至对峙的燕和蓟,就是今日北京地区*早的城市地理格局。 不过,由于这两个诸侯国国都的位置史书并无记载,从西汉起就是悬案。 ……

作者简介

北京日报特别报道部 著 2007年《北京日报》创办了《纪事》栏目,《纪事》栏目由北京日报特别报道部负责采写,十余年来,《纪事》栏目已成为《北京日报》的精品栏目,采写大量有影响力且极具可读性的主题作品。编著出版《寻找英雄:重温一种伟大精神》《共和国震撼镜头:看得见的历史》《星火征程》《旧京图说》《纪事》等图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